優(yōu)勝從選擇開始,我們是您最好的選擇!—— 中州期刊聯盟(新鄉(xiāng)市博翰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檢測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詢
您的位置:網站首頁 > 優(yōu)秀論文 > 正文

理身如理國:歷代賦中的“言醫(yī)”敘寫 ——文學論文

作者:楊 玲,包建強來源:《名作欣賞》日期:2014-09-26人氣:1085

    賦作為漢之一代文學,沒有隨著漢王朝的消失式微,而是始終絢麗奪目地開放在中國文學的園囿。與其他文學體式一樣,賦反映著時代變遷、世俗人情。因此,通過縱向考察歷代賦作,可以勾勒出某些文化現象的發(fā)生發(fā)展脈絡。

    中醫(yī)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支奇葩,作為古代人民維護健康的重要手段,它存在的歷史非常久遠,上古神話、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先秦諸子文學等各類早期典籍都有關于中醫(yī)的記載。相對晚起的賦體文學雖然對中醫(yī)的描寫和記錄遠不如都市、音樂、美人、情愛等主題那么頻繁、普遍,但是其中卻不乏有價值有特色、值得關注的內容,譬如對“言醫(yī)”這一獨特的醫(yī)者形象的敘寫就是其中之一?!把葬t(yī)”,顧名思義,就是以言語治病的醫(yī)者??v觀產生于不同時代的四篇賦作《晏子春秋•景公有疾》、漢代枚乘《七發(fā)》、唐代李華《言醫(yī)》、明代黃省曾《射病賦》,我們就會發(fā)現,“說病”這一中醫(yī)獨特的治療方法早在中國先秦時期就已產生,那時就有了像晏子這樣的“言醫(yī)”。到了唐代,李華在他的賦作《言醫(yī)》中正式提出了“言醫(yī)”這一名稱?!把葬t(yī)”是中國心理醫(yī)生的雛形。因此,從中醫(yī)學史方面來說,我們應該重視這一文學形象。從文學史方面看,“言醫(yī)”這一形象在賦中的頻繁出現,體現了醫(yī)與賦之間的一種內在聯系,這也應該引起我們的關注。

 一、“言醫(yī)”的來歷及賦作中的言醫(yī)形象 

    “言醫(yī)”這一名稱首見于唐代李華賦作《言醫(yī)》。此賦寫秦國名醫(yī)和不發(fā)藥石,僅僅通過言談就治好了晉侯疾病,并終止了秦晉之間即將爆發(fā)的一場大戰(zhàn)。這是一個基于歷史真實而虛構的故事?!蹲髠鳌斦压辍酚涊d,晉平公有疾,向秦國求醫(yī),秦景公派醫(yī)和前往。醫(yī)和為晉平公診斷后,認為晉平公得病于過度沉溺女色,已不可治,并由此預言晉國將滅亡。李華《言醫(yī)》借用了這一歷史故事的基本框架,但內容大部分與《左傳》不同?!堆葬t(yī)》中,晉侯得病緣于他的貪婪。而醫(yī)和前往晉國不僅僅是以醫(yī)生的身份,同時還是秦國的使節(jié),肩負著秦伯托付的終止秦晉之戰(zhàn)的重任。醫(yī)和到了晉國,晉國君臣為了表示對他的重視,同時也為了炫耀晉國的富裕,不僅準備了豐富精美的飲食,而且在裝飾得富麗堂皇的宮殿中接待他。醫(yī)和卻借此發(fā)揮,以楚比晉,說明君王的奢侈和貪得無厭不但給老百姓帶來沉重負擔,嚴重時還會危及國家存亡。醫(yī)和這一番話正中晉侯的病因,當說到“楚王甚泰而楚人甚病,申叔請老而不與政”時,“晉侯舒氣而伸干”。醫(yī)和再進一步:“若張而無厭,則不可為也?!边@時晉侯色生力起,斥責御者趕緊撤去膳羞,然后向醫(yī)和請罪:“先生終說寡人病,幸聞矣?!弊詈筢t(yī)和警示晉侯,楚國恃其富強,因侈生欲,妄圖入侵秦國。但因秦伯愛護百姓,所以全國人民齊心協力,爭先恐后上戰(zhàn)場殺敵保國,楚國人聞訊撤退,“君臣震伏而受職于秦”。晉侯聽到這兒,“恍以楚事而照于晉,遂輟謀秦”[1]。醫(yī)和在治愈晉侯疾病的同時,圓滿完成秦伯交給的任務。從此,大國修好,小國來朝,天下皆服于秦。

    通觀《言醫(yī)》我們會發(fā)現,晉侯之病,不在其他,而是心理負擔過重導致。大戰(zhàn)在即,勝負難料,作為故意挑起戰(zhàn)爭一方的一國之君難免患得患失,精神高度緊張,內心焦慮。此時得病,心理因素是主要誘因。而晉國發(fā)動戰(zhàn)爭的目的不外乎為了擴張土地,爭奪人口,增加權勢,稱霸諸侯,滿足君王的一己私欲。醫(yī)和正是號準了此“脈”,所以不用針石藥劑,只以言語為靈丹妙藥,就解開晉侯心結,不但使其病愈,而且消彌一場大戰(zhàn),避免了生靈涂炭。整篇賦圍繞醫(yī)和的言談及言談過程中晉侯病情的變化展開,充分表現言語威力,突出言醫(yī)的神奇高妙和與眾不同。醫(yī)和“以詞痊晉”,故得到一個特殊的稱呼“言醫(yī)”。

    “言醫(yī)”一詞在唐代才產生,但是這一文學形象卻可以上溯至先秦。較早涉及“言醫(yī)”的賦作是俗賦《晏子春秋·景公有疾》。趙逵夫先生說:“俗賦同俳優(yōu)的活動有很大關系。齊人淳于髡搜編有關晏嬰的文獻與傳說故事而成的《晏子春秋》一書中,就有些類似于俗賦的東西,雖然不像西漢時的《神烏賦》、敦煌考古發(fā)現的《燕子賦》那樣有生動的情節(jié),但語言通俗,多為四言句,風格詼諧,用對話體,已具備俗賦的基本特征。”[2]《景公有疾》說齊景公患病,久而不愈。佞臣梁丘據等人借機進讒言說是祝、史之官向神靈禱告不力所致,應該把他們殺掉謝罪。景公把這一番話告訴晏子,晏子聽后對齊景公說治國獲得民眾的支持比遇事向神靈禱告靈驗得多。有德之君“外內不廢,上下無怨,動無違事,其祝、史薦信,無愧心矣。是以鬼神用饗,國受其福,祝、史與焉”[3]。而無德淫君“不思謗讟,不憚鬼神,神怒民痛,無悛于心。其祝史薦信,是言罪也;其蓋失數美,是矯誣也。進退無辭,則虛以求媚。是以鬼神不饗,其國以禍之,祝、史與焉。所以夭昏孤疾者,為暴君使也,其言僭嫚于鬼神”。接著晏子告訴齊景公,要想得到神靈的保佑,就必須施德于民眾,贏得他們的支持。在晏子一番至情至理地開導勸說下,景公改變治國之策,毀關去禁,薄斂輕稅,不久“公疾愈”。歷史上,晏子是一個開明的政治家,在這篇賦中則成為“言醫(yī)”的先行者。

    說“言醫(yī)”,就一定繞不開漢代枚乘的《七發(fā)》?!镀甙l(fā)》在漢賦發(fā)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它標志著騷體賦向漢大賦的轉變。而就“言醫(yī)”類賦作而言,它直接啟發(fā)了其后李華的《言醫(yī)》及明代黃省曾的《射病賦》?!镀甙l(fā)》塑造的吳客雖沒有言醫(yī)之名,卻奠定了“言醫(yī)”這一文學形象的基礎。楚太子疾病纏身,吳客前去探望,同時還抱著幫助楚太子解除病痛的目的。因為他了解楚太子疾病產生的原因:驕奢的生活導致精神渙散,進而影響到肉體。這種精神疾病靠針石藥劑無法治愈,關鍵是通過改變生活方式振作精神,解開病人的心理困惑。所以吳客見到楚太子首先呈明他的見解:“今太子之病,可無藥石針刺灸療而已,可以要言妙道說而去也?!盵4]這正是言醫(yī)的特點。接著吳客從貴族通常比較感興趣的音樂說起,先后繪聲繪色地描述了飲食、田獵、觀潮等活動,但這些尋常的娛樂方式已不足以刺激驕奢過度的楚太子,因而起不到振奮精神的作用。直到吳客要給他講要言妙道,吳太子涊然汗出,精神煥發(fā),恢復健康。比起《景公有疾》中的晏子,吳客這一言醫(yī)形象更加生動豐滿。

    明代黃省曾的《射病賦》以神醫(yī)扁鵲給晉昭公治病影射明代政治存在的諸多問題,通篇采用比喻,文筆辛辣犀利,諷刺意味濃郁。此賦表面寫扁鵲為晉昭公治病,實際是作者為自己生活的明代社會“把脈”。晉昭公身體上的疾病就是作者看到的社會問題,如“政如束濕,科以箕斂,深刑刻罰,稅及雞犬”、“貪臣播虐,豪門煽毒,空夫包怒,子婦吞哭”等。晉昭公聽了扁鵲的“診斷”后明白了病之所在:“寡人所苦,一如先生所言,天茍不棄,寡人得從先生以治,南面有日矣?!?nbsp;[5]最后扁鵲開出重用賢臣、關注民生的“藥方”。扁鵲的“治病”方法與《景公有疾》中的晏子、《七發(fā)》中的吳客、《言醫(yī)》中的醫(yī)和相似,依然是用言語而非針石藥劑治病,所以也是一個“言醫(yī)”的形象。只是這個言醫(yī)已被完全虛擬化,比喻色彩更加濃厚。 

二、言醫(yī)賦作的特點:以理身喻理國 

    當我們對《景公有疾》等四篇言醫(yī)賦作做整體考察時,會發(fā)現它們具有一個鮮明的共同特點:以理身喻理國,理身背后隱藏理國思想。先秦俗賦《景公有疾》自不必說,文中晏子所言句句關涉治國。枚乘《七發(fā)》在告誡膏粱子弟不能沉溺于奢華享受的背后,還隱含著作者對時局的擔憂,對吳王劉濞的規(guī)勸。據趙逵夫先生考證,“《七發(fā)》作為一篇具有一定創(chuàng)作意圖的完整賦作,是完成于吳王濞初生怨恨之情、欲圖不軌之后的幾年之中。大約在漢文帝中期”[6]?!稘h書·鄒陽傳》說:“吳王濞招致四方游士,陽與吳嚴忌、枚乘等俱仕吳,皆以文辯著名。久之,吳王以太子事怨望,稱疾不朝,陰有邪謀?!泵冻司褪窃谶@一背景下寫成了《七發(fā)》,用以勸說吳王守君臣之禮,不要積惡成禍?!白髡撸疵冻耍┮粍t要吳王濞順天委命,保其福壽;二則要借此話題,當面陳述關系到吳王身家性命的大道理”[7]。而所謂“關系到吳王身家性命的大道理”即勸誡吳王不要謀反。所以,《七發(fā)》一文在理身背后的理國意圖非常清楚。

    《言醫(yī)》的作者李華經歷過安史之亂,并深受其害,因而反戰(zhàn)是其作品的主題之一。他的代表作《吊古戰(zhàn)場文》就是以唐代天寶年間唐軍為出兵南詔大規(guī)模征軍、給百姓生活帶來巨大困擾為背景,通過對古戰(zhàn)場遺留場景的生動描寫,揭露了戰(zhàn)爭的殘酷,鮮明直接地表現了他反對戰(zhàn)爭的態(tài)度?!堆葬t(yī)》則是李華另一篇反戰(zhàn)力作,它借助醫(yī)和為晉侯治病而消除秦晉之戰(zhàn)這樣一個虛構故事,間接含蓄地表達了對戰(zhàn)爭的厭惡。李華對秦伯和醫(yī)和的贊美是對所有反戰(zhàn)君臣的贊美。在這篇賦中,李華一方面認為君王不應把自己的私利、私念建立在百姓的痛苦之上,這是引發(fā)戰(zhàn)爭的根源。另一方面提出,戰(zhàn)爭不是解決沖突的唯一途徑,妥當的外交和談可以為沖突雙方贏得最大利益。這是非常超前的治國理念。李華在《國之興亡解》中說:“為國者同于理身,身或不和則藥石之針灸之?!盵8]可見李華本來就有把理國與理身聯系在一起、以理身喻理國的思想。這也進一步證明他的《言醫(yī)》不是單純地就醫(yī)說醫(yī),而是以醫(yī)說國、以醫(yī)喻國。

    黃省曾是明代著名作家,一生著述頗豐。他的賦作受明代小品文影響,多針砭時事,諷刺揭露政治?!渡洳≠x》直指明代社會弊端的旨意非常明顯。扁鵲為晉昭公治病只不過是作者所借助的一個寫作手段,文章真正的目的是批判明末官場黑暗、統治者窮奢極欲,置百姓于不顧的社會現實。作者用“蟲蝕”、“痞膈”、“筋瘛”等九種疾病分別喻指明代社會存在的問題,把晚明比喻成一個病入膏肓者,并借扁鵲之口毫不留情地進行抨擊譴責,表達自己的憤怒與失望。但在賦作末尾,作者通過扁鵲之口說:“征五臣于虞廷,借九人于周室,寄以調燮,委之融和,庶幾可瘥也。”這實際是黃省曾對統治者寄予的一線希望:重用賢臣,調和社會?!渡洳≠x》通篇看似在說治病理身,實則落筆于救治社會。

    言醫(yī)賦用理身喻理國表現了古代士人把個體修養(yǎng)與治國平天下合二為一的思想,以及賦作為一種文體在形成過程中對先秦散文的繼承和發(fā)展?!抖Y記·大學》有:“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盵9]修身是治國的根本,一個人修好身才能治好家、國。這里的修身雖然主要指思想品性的修養(yǎng),但是精神必須依附于肉體,就仿佛心與身不能截然分開。因此“修身”在后來的發(fā)展中漸漸就有了精神與肉體雙修的含義。與此相似的是《呂氏春秋·執(zhí)一》篇中楚王與詹何的一段對話。楚王問詹何如何治國,詹何回答:“何聞為身,不聞為國。”因為“為國之本在于為身,身為而家為,家為而國為,國為而天下為”[10]。同書《審分》篇更是明確提出:“夫治身與治國,一理之術也?!备哒T注曰:“身治則國治,故曰一理之術也?!盵11]在這一思想的影響下,人們談論治國常常從治身切入。而治身,就肉體來說最重要的莫過于健康無病。但是現實卻是人吃五谷雜糧,經受風吹日曬雨淋,不可能不生病。有病就要求醫(yī)。古人喜歡類比,在他們看來醫(yī)生治病就仿佛君臣治國,所以先秦典籍中以治病喻治國的論述俯拾皆是。前文所及《左傳》記載醫(yī)和為晉平公治病一事中,醫(yī)和同時預言晉國的良臣將要死去,晉國要滅亡。晉國佞臣趙文子就此發(fā)問:醫(yī)生還要管國家之事嗎?醫(yī)和回答:“上醫(yī)醫(yī)國,其次醫(yī)人。”這句話后來成為醫(yī)與國密切關系的一句至理名言。《戰(zhàn)國策·秦策二·醫(yī)扁鵲見秦武王》中,秦武王請扁鵲看病,卻又聽信不懂醫(yī)的大臣之言。扁鵲于是怒而投石,斥責秦武王:“君與知之者謀之,而與不知者敗之。使此知秦國之政也,則君一舉而亡國矣?!盵12]作為醫(yī)者的扁鵲很自然地把治病和治國聯系起來,由秦武王對待醫(yī)生的態(tài)度看出他在治國上的缺陷。這些事例都說明中醫(yī)在其發(fā)展的早期就是既關注治病也關注治國,這使得文學作品中以治病喻治國非常普遍。《韓非子·喻老》用扁鵲見蔡桓公的故事來說明治國要由小見大,滅禍患于萌芽。鄭國大臣叔贍、虞國宮之奇正因為做到了這一點,故而被稱為鄭、虞之扁鵲。這是非常典型的以理身喻理國,以良醫(yī)喻賢臣??梢?,以身喻國,以理身喻理國,早在賦正式形成之前已普遍存在,甚至成為先秦時期士人游說、論說的一種常見方式。而漢賦的形成,先秦散文是關鍵要素之一,因此這種言說方式也就被賦所吸收、發(fā)揚,從而成就了賦作中以理身喻理國的言醫(yī)這一文學形象。

三、言醫(yī)形象與賦體文學的關系

     “言醫(yī)”屢屢見于賦作并非偶然,它既是中醫(yī)與中國古代文學密切聯系的一個表現,也是言醫(yī)獨特之處與賦體文學特點完美結合的必然結果。

    賦體文學以虛設的主客問答為典型結構方式,而言醫(yī)治病的主要途徑又是言談,前者正為后者提供了施展身手的平臺,這是賦作中多“言醫(yī)”形象的首要原因。本文所涉及的四篇賦作均使用了主客問答方式,除《晏子春秋·景公有疾》之外,其他三篇情節(jié)都依據歷史虛設主客問答。而《景公有疾》與《左傳》對同一事件的記述相比,多了一句“公疾愈”。雖然只三個字,卻表現了賦與史的不同,凸顯了賦作為一種文學體裁可以虛構的特點。

    另外,賦體文學所具有的諷諫傳統與中國古代醫(yī)者理身兼理國的職業(yè)特點關聯,這是賦作中多“言醫(yī)”形象的第二個原因。枚乘《七發(fā)》中,作者用大量筆墨描寫音樂美食畋獵,最后了了幾筆以要言妙道結尾。但這了了幾筆卻正是作者寫作目的所在??梢?,賦表現了文人兼濟天下的理想,在一定程度上承載著文人的理國思想。這與古代醫(yī)生以治病理身為天職卻兼顧理國相似。醫(yī)與賦于是有了第二個契合點。

    言醫(yī)與賦的結合還體現了古人迂回含蓄的言談技巧和中國文學以含蓄為美的特點。

    劉勰《文心雕龍·隱秀》篇說“文之英蕤,有秀有隱”。隱就是文章含蓄的言外之旨。劉勰認為“若篇中無隱,等宿儒之無學,或一叩而語窮”[13]。而有了隱,就可以使“玩之者無窮,味之者無厭”[14]。可見中國文學對含蓄的重視。那么,怎么實現含蓄?比是最重要的手段。齊人用“海大魚”諫止靖國君城薛,淳于髡用“大鳥三年不飛不鳴”警示沉溺于酒色的齊威王,都是精彩的用比例子。李華的《言醫(yī)》和黃省曾的《射病賦》正是繼承了古人好用比、善用比的傳統,以理身喻理國,言在此而意在彼,表現文學作品的含蓄之美,展示比在賦體文學中的作用。

    在勸百諷一的散體大賦中,賦的修辭手法是保證賦體文學含蓄的另一途徑。假如說“諷一”是作者的寫作目的所在,那么前面長篇大論的“勸百”就是引子,是為了吸引讀者關注,提起讀者興趣,為后面的“諷一”做鋪墊,使它不過于突兀,易于為讀者接受?!镀甙l(fā)》中,吳客一開始就點明太子的病只能用要言妙道治療,但接下來卻把要言妙道棄之一邊,說了音樂說美食,說了美食說觀濤,似乎把要言妙道徹底忘了,直至結尾,這時楚太子在吳客逐步地啟發(fā)引導下精神好轉,接受要言妙道的氛圍和條件已醞釀成熟,吳客這才說出他真正要說的內容。雖然只是了了數語,卻取得了顯著效果,達到治療目的。以上四篇塑造“言醫(yī)”形象的賦作正是通過比或賦的手法巧妙地實現了作者的寫作目的,體現了中國文學的含蓄之美。

    歷代賦作對言醫(yī)的描寫不但讓我們看到賦與中醫(yī)文化的完美融合,而且讓我們領略到中醫(yī)文化的深厚,賦體文學的多彩。

 

參考文獻:

[1] [8]李華:《李遐叔文集(卷四)》,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7頁,第9頁。

[2] [3]趙逵夫主編:《歷代賦評注·先秦卷》,巴蜀書社2011年版,第11頁,第43頁。

[4] 趙逵夫主編:《歷代賦評注·漢代卷》,巴蜀書社2011年版,第2頁。

[5]趙逵夫主編:《歷代賦評注·明清卷》,巴蜀書社2011年版,第255頁。

[6][7]趙逵夫著:《古典文獻論叢》,中華書局2003年版,第311頁,第317頁。

[9] 陳戍國點校:《周禮·儀禮·禮記》,岳麓書社1989年版,第531頁。

[10][11]許維遹校釋:《呂氏春秋校釋》,中華書局2009年版,第469頁,第431頁。 

[12]王守謙等譯:《戰(zhàn)國策譯注》,貴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06頁。

[13] [14]周振甫譯:《文心雕龍今譯》,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359頁,第357頁。

 

網絡客服QQ: 沈編輯

投訴建議:0373-5939925????投訴建議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編、文章高手,可通過郵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鄉(xiāng)市金穗大道東段266號中州期刊聯盟 ICP備案號:豫ICP備2020036848

【免責聲明】:中州期刊聯盟所提供的信息資源如有侵權、違規(guī),請及時告知。

版權所有:中州期刊聯盟(新鄉(xiāng)市博翰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關注”中州期刊聯盟”公眾號
了解論文寫作全系列課程

核心期刊為何難發(fā)?

論文發(fā)表總嫌貴?

職院單位發(fā)核心?

掃描關注公眾號

論文發(fā)表不再有疑惑

論文寫作全系列課程

掃碼了解更多

輕松寫核心期刊論文

在線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