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治長子小張碧云寺主殿若干問題探討
長子小張碧云寺位于山西省長治市長子縣丹朱鎮(zhèn)小張村西北,寺院依臺地逐層抬升,最上層主殿俯瞰全寺,層次分明,布局嚴謹有序?,F(xiàn)存各版長子縣志及相關(guān)志書中均無小張碧云寺主殿的記載,現(xiàn)場亦未發(fā)現(xiàn)記錄寺史或主要建筑修建的金石碑刻、題銘等文字史料。主殿正脊上有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重修題記,據(jù)此可知其時寺院名為“三教堂”。后檐墻上嵌一塊2002年重修刻石。解放后,寺院用作村內(nèi)的學校、倉庫和大隊辦公場所,1982年左右山門前戲臺倒塌。2007年12月由長治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3月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小張碧云寺主殿是國內(nèi)極為稀少珍貴的木構(gòu)建筑遺存,其梁架、枓栱等大木作構(gòu)件基本為原構(gòu),顯現(xiàn)了晉東南地區(qū)早期建筑的典型特征,是我國古代建筑藝術(shù)和技術(shù)的實物史料,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迄今為止,關(guān)于小張碧云寺的研究文獻較少。賀大龍在《長治唐五代建筑新考》[
對于小張碧云寺主殿而言,選材除了具備上述特點外,木材在建筑空間的運用是否有章可循,可能蘊藏著過去匠師對建筑結(jié)構(gòu)的科學認知和材料特性的準確辨別,還可能側(cè)面反映該建筑的歷史演變和當?shù)氐慕ㄖ幕卣?。本研究通過對小張碧云寺主殿木構(gòu)件進行材種鑒定、病害診斷以及年代測定等,探究小張碧云寺主殿的選材規(guī)律、病害特征以及創(chuàng)建年代等若干科學問題。
1 小張碧云寺現(xiàn)狀
小張碧云寺整座寺院坐北朝南(
圖1 小張碧云寺院落布局和主殿
Fig.1 The courtyard layout and the main hall of Xiaozhang Biyun temple
現(xiàn)存主殿石砌臺基,面寬三間,進深四椽,單檐歇山頂?;姨胀舶逋呶菝妫菝嫫露仁婢?,檐口曲線平直。檐柱柱頭以闌額相連,闌額至轉(zhuǎn)角不出頭,無普拍枋。櫨枓直接坐于柱頭,檐下枓栱布局疏朗。柱頭枓栱單昂一跳四鋪作。第一跳出巨型華頭子,承批竹昂,昂形耍頭,令栱抹斜,替木不抹斜;枓欹曲線上?下撇,批竹昂頭略起棱;隱刻泥道栱,泥道慢栱為直栱,上承柱頭枋,柱頭枋在栱身內(nèi)側(cè)隱刻鴛鴦交手;里轉(zhuǎn)一跳單杪華栱承梁頭。扶壁栱自下而上依次為櫨枓、柱頭枋、散枓、單栱、柱頭枋、承椽枋[
圖2 轉(zhuǎn)角鋪作
Fig.2 Dougong (bracket set) on the corner column
殿內(nèi)梁架結(jié)構(gòu)為三椽栿對劄牽用三柱(
圖3 梁架示意圖
Fig.3 The sketch of the beam frame
圖4叉手及其上部脊槫
Fig.4The chashou (inverted V-shaped brace) and the ridged purlin
圖5 平棊
Fig.5 Painted ceiling
2 主殿木材產(chǎn)地與木構(gòu)件選材規(guī)律
古上黨地區(qū)自秦起設(shè)郡,范圍東起太行山,西至太岳山,南起王屋山,北至八縛嶺,是山西省境整個東南部,長治是其中心區(qū)域。上黨地區(qū)屬于華北暖溫帶闊葉林地帶[
圖6 上黨地區(qū)林木垂直分布圖
Fig.6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local tree species in Shangdang Area
《周書》卷十五《王羆傳》中載,東魏在鄴建都,取材于上黨。到唐代,上黨地區(qū)的平川森林日趨消失,僅有些經(jīng)濟林散及各地。低山丘陵歷遭破壞已非主要取材場所,還有不少次生雜林。近山大徑級且較高的木材資源減少,但偏遠深山森林較為豐富。長子地處太岳山、王屋山向上黨盆地的過渡地帶?,F(xiàn)主殿所在的丹朱鎮(zhèn)海拔950 m,距縣域的西部山區(qū)很近,最高海拔老方山1 646 m,與東部鄰縣的山區(qū)相隔也不遠。這些山區(qū)是當時長子地區(qū)宗教建筑選材的主要來源。
實驗室對主殿主要木構(gòu)件材種進行了測定。對主殿的門窗、檐柱、梁架以及鋪作等部位進行取樣。由于椽條更換頻繁,不在此次取樣范圍。按照國家標準GB/T 29894—2013《木材鑒別方法通則》,通過樣品軟化或包埋、切片制作、切片染色、切片脫水、樹膠封片、顯微觀察、特征比對以及檢索確定等進行木材樹種鑒定。主殿木構(gòu)件取樣位置與用材樹種鑒定結(jié)果列于
部位 | 木構(gòu)件 | 木材名稱 | 科別 |
---|---|---|---|
門窗 | 門框 | 硬木松Pinus sp. | 松科Pinaceae |
鋪作 | 西山心間南平柱頭鋪作櫨枓 | 榆木Ulmus sp. | 榆科Ulmaceae |
心間東縫平梁下鋪作櫨枓 | 榆木Ulmus sp. | 榆科Ulmaceae | |
西南角柱轉(zhuǎn)角鋪作里轉(zhuǎn)二跳角華栱 | 榆木Ulmus sp. | 榆科Ulmaceae | |
西山心間北平柱頭鋪作華頭子 | 楊木Populus sp. | 楊柳科Salicaceae | |
梁架 | 心間北平槫下襻間枋 | 楊木Populus sp. | 楊柳科Salicaceae |
心間西縫三椽栿后劄牽 | 槐木Sophora sp. | 蝶形花科Fabaceae | |
心間東縫平梁上南叉手 | 櫟木Quercus sp. | 殼斗科Fagaceae | |
西次間北丁栿 | 槐木Sophora sp. | 蝶形花科Fabaceae | |
東次間北丁栿 | 楊木Populus sp. | 楊柳科Salicaceae | |
檐柱 | 前檐心間東平柱 | 栗木Castanea sp. | 殼斗科Fagaceae |
前檐心間西平柱 | 櫟木Quercus sp. | 殼斗科Fagaceae | |
西南角柱 | 櫟木Quercus sp. | 殼斗科Fagaceae | |
西山心間北平柱 | 櫟木Quercus sp. | 殼斗科Fagaceae | |
西北角柱(新替換) | 落葉松Larix sp. | 松科Pinaceae | |
后檐心間西平柱 (新替換) | 落葉松Larix sp. | 松科Pinaceae | |
后檐心間東平柱 (新替換) | 落葉松Larix sp. | 松科Pinaceae | |
東北角柱(新替換) | 落葉松Larix sp. | 松科Pinaceae | |
東山心間北平柱 (新替換) | 落葉松Larix sp. | 松科Pinaceae |
圖7主殿木構(gòu)件用材空間分布圖
Fig.7Species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wood members in the main hall
除新替換使用的落葉松屬木材外,小張碧云寺古建筑木結(jié)構(gòu)的主要構(gòu)件均采用了闊葉樹材,可謂一座典型的闊葉樹材木結(jié)構(gòu)古建筑。這五屬闊葉樹材的基本密度分布范圍在0.40~0.65 g/cm3,按大小順序依次為櫟木、栗木、榆木、槐木和楊木。主殿檐柱作為豎向承壓構(gòu)件,建筑工匠選用殼斗科櫟木和栗木屬的木材,這類木材質(zhì)地堅硬,力學強度較高。檐柱直接使用原木,柱身整體基本通直,尖削度小,未見明顯收分處理。檐柱的斷面長徑與東西方向一致,前檐柱的徑級相對偏大。除檐柱外,其他木構(gòu)件選材也充分考慮了各種木材的材質(zhì)差異,比如柱頭櫨枓用榆木,襻間枋和平槫分別采用楊木和槐木。但是,在2014年維修工程中對病害較為嚴重的五根檐柱,更換為落葉松屬木材,改變了主殿原有的選材理念和樹種配置體系。
3 主殿木構(gòu)件病害特征與主要成因
木結(jié)構(gòu)古建筑常見病害主要有三大類:
第一類是木材、瓦、磚、石等材料的材質(zhì)病害,比如木構(gòu)件的老化、腐朽、蟲蛀、裂縫等;第二類是地基、屋蓋、墻體以及木構(gòu)架等單元中的結(jié)構(gòu)性病害,比如木構(gòu)件的變形、傾斜或側(cè)向位移、斷裂或折斷、連接松脫等;第三類是建筑彩繪壁畫病害,比如水漬、粉化脫落、風化、泛堿等。
本次主要對主殿木構(gòu)件的開裂、腐朽等材質(zhì)病害進行現(xiàn)場勘查,其他殘損類型、結(jié)構(gòu)性病害等不在勘查范圍之中。木構(gòu)件裂紋或裂縫的長度采用鋼尺或卷尺量測,寬度采用塞尺或直尺進行測量,深度采用鋼尺為主、阻力儀(Resistogragh 4452-p)為輔進行測量。腐朽有可見和不可見之分,其位置和程度通過阻力儀-應力波(Fakopp 2D)二者聯(lián)用進行測量。
檢測 部位 | 檢測 數(shù)量 | 腐朽 | 蟲蛀 | 裂縫 | 老化 | ||||||
---|---|---|---|---|---|---|---|---|---|---|---|
木構(gòu)件數(shù)量 | 高發(fā)區(qū)域 | 木構(gòu)件數(shù)量 | 高發(fā)區(qū)域 | 構(gòu)件數(shù)量 | 木構(gòu)件數(shù)量 | 高發(fā)區(qū)域 | |||||
鋪作 | 120 | 14 | 東次間北丁栿上部鋪作 | 1 | 東南角柱上部鋪作 | 107 | 95 | 耍頭、昂、華栱、櫨枓 | |||
梁架 | 129 | 28 | 東山翼角、東次間丁栿 | 3 | 平槫 | 109 | 0 | ||||
檐柱、金柱 | 14 | 11 | 正殿北半部 | 12 | 檐柱 | 12 | 4 | 角柱 |
檐柱包砌于墻體之中,年久柱體周邊通風不暢,當柱體與墻體間的環(huán)境濕氣短時間難以消除,使得柱構(gòu)件的表層含水率升高,柱體表面的木腐真菌孢子迅速長出菌絲進入木材,或者木材內(nèi)部已有的菌體會迅速生長繁殖。檐柱腐朽病害見
圖8 檐柱材質(zhì)病害
Fig.8 The decay and insect damage in hypostyle columns
聽聞主殿2014年維修前滲漏嚴重,梁架歪閃。梁架和鋪作腐朽是木構(gòu)件長期淋雨,其內(nèi)部水分不能及時散失導致。從梁架和鋪作病害構(gòu)件分布推測,屋面滲漏區(qū)域應該集中在東半部和北半部,如
圖9 屋架腐朽區(qū)域分布圖
Fig.9 The decay location of the roof system
圖10前檐心間西平柱上部構(gòu)造變化
Fig.10The upper structure changes on the frontal west column of the center bay
4 主殿遺構(gòu)的創(chuàng)建年代與重修史
小張碧云寺定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當時申報年代為宋。但是,小張碧云寺主殿的創(chuàng)建年代一直無法考證,除一處重修題記外,未找到其他可供參考的題記或碑刻等物,府縣等志書也無相關(guān)記載。古建專家們對主殿現(xiàn)有遺構(gòu)的建造時間有不同意見。主殿的柱頭不施普拍枋、闌額不出頭以及斜搭于撩風槫與下平槫結(jié)點上的大角梁,仍是唐代制度的手法。特別是“枋栱式”扶壁栱,與天臺庵的做法相似。梁栿與鋪作的“搭交式”結(jié)構(gòu)和角椽布置的“平行輻射復合”結(jié)構(gòu),類似于鎮(zhèn)國寺萬佛殿。十字出跳枓栱隔架的方式,流行于薊縣獨樂寺山門等遼構(gòu)。華頭子先型和“栱昂并出一跳”手法,可與大云院彌陀殿相對照。昂的做法如
a 鋪作外轉(zhuǎn)
b 鋪作里轉(zhuǎn)
圖11柱頭鋪作構(gòu)造圖
Fig.11Dougong on column
碳十四測年方法是與傳統(tǒng)史學和類型學等建筑斷代方法互證的一種現(xiàn)代科技考古方法,主要采用加速器質(zhì)譜(accelerator mass spectrometry,AMS)方法,通過OxCal軟件平臺按照IntCal 20曲線進行樹輪校正,最終獲得樹輪校正后的木材年齡[
取樣位置 | 14C年代/BP | 樹輪校正后年代 | ||
---|---|---|---|---|
1σ | 2σ | |||
檐柱 | 前檐心間西平柱 | 890±30 | 1050AD (21.8%) 1090AD 1120AD (5.5%) 1140AD 1150AD (40.9%) 1210AD | 1040AD (95.4%) 1220AD |
西北角柱(原) | 985±25 | 1010AD (43.2%) 1050AD 1090AD (20.2%) 1120AD 1140AD (4.8%) 1150AD | 990AD (55.5%) 1060AD 1080AD (39.9%) 1160AD | |
東南角柱 | 1110±30 | 949AD (38.9%) 990AD 894AD (29.3%) 925AD | 882AD (93.9%) 995AD 1006AD (1.5%) 1016AD | |
西南角柱 | 1110±30 | 949AD (38.9%) 990AD 894AD (29.3%) 925AD | 882AD (93.9%) 995AD 1006AD (1.5%) 1016AD | |
西山心間南平柱 | 1070±30 | 974AD (53.2%) 1022AD 900AD (15%) 916AD | 944AD (71.7%) 1026AD 893AD (23.7%) 928AD | |
鋪作 | 角華栱 | 1250±25 | 687AD (49.0%) 743AD 791AD (19.2%) 821AD | 675AD (64.6%) 779AD 786AD (25.1%) 834AD 850AD (5.7%) 876AD |
明間后平槫下枓栱 | 1090±16 | 901AD (26.4%) 920AD 961AD (41.8%) 988AD | 894AD (34.4%) 929AD 938AD (61.0%) 994AD | |
東北角柱櫨枓 | 970±30 | 1082AD (41.3%) 1129AD 1029AD (17.5%) 1048AD 1138AD (9.4%) 1150AD | 1021AD (95.4%) 1158AD | |
前檐心間泥道栱 | 1070±30 | 974AD (53.2%) 1022AD 900AD (15%) 916AD | 944AD (71.7%) 1026AD 893AD (23.7%) 928AD | |
梁架 | 明間西縫三椽栿 | 905±16 | 1050AD (43.8%) 1083AD 1125AD (10.4%) 1136AD 1150AD (14.0%) 1162AD | 1041AD (55.4%) 1106AD 1116AD (40.0%) 1184AD |
明間東縫三椽栿 | 1040±16 | 994AD (68.2%) 1016AD | 984AD (95.4%) 1022AD | |
東次間北剳牽 | 1120±16 | 894AD (13.8%) 906AD 916AD (17.0%) 929AD 939AD (37.3%) 968AD | 890AD (95.4%) 974AD | |
明間東縫平梁 | 915±16 | 1048AD (45.1%) 1086AD 1124AD (15.0%) 1137AD 1150AD (8.1%) 1157AD | 1040AD (58.4%) 1110AD 1115AD (37.0%) 1164AD | |
明間西縫駝峰 | 1120±16 | 894AD (13.8%) 906AD 916AD (17.0%) 929AD 939AD (37.3%) 968AD | 890AD (95.4%) 974AD | |
明間西縫蜀柱 | 1220±16 | 729AD (5.6%) 736AD 768AD (10.9%) 778AD 790AD (30.9%) 827AD 840AD (20.9%) 864AD | 720AD (11.8%) 741AD 766AD (83.6%) 880AD | |
襻間枋 | 1200±25 | 783AD (8.0%) 792AD 803AD (4.8%) 809AD 820AD (55.5%) 880AD | 709AD (1.4%) 719AD 771AD (94.0%) 891AD | |
仔角梁 | 260±20 | 1638AD (68.3%) 1661AD | 1527AD (12.1%) 1552AD 1633AD (74.3%) 1666AD 1783AD (9.0%) 1795AD |
主殿正面脊剎西側(cè)脊上鐫刻有清康熙27年(1688年)重修三教堂的題記,正好與仔角梁14C測年68.2%置信水平對應區(qū)間的末端相接近,但是14C測年區(qū)間的末端年代還是較實際值早。這一情況與天津大學孫立娜[
圖12 置信水平68.2%內(nèi)較大置信度的14C年代區(qū)間(AD)
Fig.12 The radiocarbon dating interval for the highest confidence level of 68.2%
通過對木構(gòu)件年代分布進行聚類分析,基本可劃分為唐、北宋早、北宋晚、金以及清等區(qū)間。從主要木構(gòu)件的年代分布及其數(shù)量比例來看,創(chuàng)建于唐和五代的可能性不大。現(xiàn)院內(nèi)有一根直徑340 cm的槐樹干,1966年遭燒毀,中空部分220 cm,按照年輪寬度初步推測該樹的種植時間為公元950~1116年。綜合分析,長子小張碧云寺主殿極有可能建于北宋早期,后在北宋晚期、金代和清代進行屢次重修,比北宋更久遠的構(gòu)件不排除是當時建造使用了老舊構(gòu)件,比如蜀柱、襻間枋和角華栱?,F(xiàn)存題記的重修在清代,重修部位應主要在屋面系統(tǒng)。最近一次重修是2014年的落架大修,更換了后檐心間東西平柱、西北和東北角柱、東山心間北平柱等五處檐柱,后檐心間東西兩處內(nèi)柱,以及部分平槫,并大量修補了每攢鋪作中病害嚴重的基本構(gòu)件。
5 結(jié)論
1)主殿木構(gòu)件選材均為就地取材,且用材的選擇視木構(gòu)件類型及其承載能力而定,使用了檐柱以櫟木為主、櫨枓以榆木為主、梁以楊木和槐木為主的選材體系,其中主要梁構(gòu)件采用槐木,次要梁構(gòu)件采用楊木。
2)主殿木構(gòu)件材質(zhì)病害呈現(xiàn)以裂縫、腐朽和老化居多而蟲蛀次之的受損分布格局。檐柱腐朽和蟲蛀交織為甚,鋪作以老化和裂縫并重,而梁架則以裂縫為主。歷史上屋面曾多次漏雨,主殿北部和東部區(qū)域木構(gòu)件受損偏嚴重。
3)主殿的創(chuàng)建年代初步判定為宋早期,并且在北宋晚期、金代、清代均有過重修歷史。特別是在北宋晚期重修過程中,三椽栿上之構(gòu)造發(fā)生了人為改制。近期一次的重修,亦改變了主殿的整體選材布局。
- 2025年中科院分區(qū)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qū)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nèi)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fā)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jīng)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fā)布,論文寫作規(guī)則發(fā)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shù)論文編寫規(guī)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jīng)“絕種”了
- 職稱話題| 為什么黨校更認可省市級黨報?是否有什么說據(jù)?還有哪些機構(gòu)認可黨報?
- 《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論文投稿解析,難度指數(shù)四顆星,附好發(fā)選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