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職業(yè)學校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與研究-職業(yè)教育論文
摘要:中職生的心理健康是當今職業(yè)教育關注的重點問題,筆者抽取500份問卷,選擇本校和另外一所有特色的中專院校進行調查.發(fā)現(xiàn)學生主要問題有學習、情感、個性、人際交往等問題;針對問題采取必要措施,從改革傳統(tǒng)教學,改善教育管理體制,建立心理咨詢室,提高師德,建立完善的教學設施,提高學生的課外活動興趣。來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讓學生心理健康起來。
關鍵詞:中職生 心理健康 問題 改革傳統(tǒng)教學 改善教育管理等
心理健康是指生活在一定社會環(huán)境中的個體,智力正常、情緒穩(wěn)定、行為適度,具有協(xié)調關系環(huán)境和適應環(huán)境的能力。1中等職業(yè)學校學生心理健康越來越被人們所重視。
中等職業(yè)學校學生(以下簡稱中職生)的年齡一般在十五六歲至十八九歲,正值青春期或青春初期,這一時期是人的心理變化最激烈的時期,也是產(chǎn)生心理困惑、心理沖突最多的時期。而從實際情況看,隨著普通高校熱的升溫,中等職業(yè)學校的社會地位日漸低下,中考后一部分低分的學生進了中等職業(yè)學校,還有一部分同學根本就沒有參加中考,他們也是可以進中職學校的。學習上的差生、品德上的差生和行為上的差生成為現(xiàn)階段中等職業(yè)學校學生構成的主要成分。職校生中的大多數(shù)是基礎教育中經(jīng)常被忽視的弱勢群體,這也決定了他們的心理問題多發(fā)易發(fā)而且日益復雜,是一個需要特別關注的特殊群體。筆者根據(jù)教育在第一線上的多年經(jīng)驗,采用《中國中學生心理健康量表》(王極盛教授編制的)對本校及本市的另一中職學校的學生進行了調查。
一、調查對象選取及設計
本次調查研究采取的思路是選取河南省團校的學生及河南省機電學校的學生作為調查對象,客觀反映實際問題,形成具有詳實和一定深度的調研成果。
1、調查對象選取
選擇河南省團校的學生為對象,發(fā)現(xiàn)問題便于及時教育、指導,另外選擇鄰校的學生便于溝通,了解當今中職生的心理狀況,僅有本校生的還不夠全面,所以選擇了具有代表性河南省機電學校,采用公平,客觀的態(tài)度,以點帶面反映中專生的心理健康情況。
2、調查方法
本次調查以問卷調查為主,兼有座談法、個案分析法。
3、調查工作的實施
調查中發(fā)放問卷500份,回收493份,回收率98.6%;其中3份廢卷(一份卷一個問題兩個選項)占0.6%。有效問卷共490份。采用現(xiàn)場發(fā)卷,看著學生答完問卷,現(xiàn)場收回以免流失。
二、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問題研究與分析
調查中本人從學生客體心理健康狀況和教育者主體工作狀況兩個角度,通過直接或間接兩種方式,力求全面客觀反應該地區(qū)中職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
1、心理健康狀況間接反映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問題。
學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問題,可以間接地反映出工作層面存在的不足和問題。從調查的結果看,中職生心理健康有問題。我在調查中采用王極盛教授編制的《中國中學生心理健康量表》對我校河南省團校及河南省機電學校共選了500名學生進行了調查。對學生心理健康狀況進行量化分析與評價(結果見表一)。量表包括:(1)強迫、(2)偏執(zhí)、(3)敵對、(4)人際關系緊張與敏感、(5)抑郁、(6)焦慮、(7)學習壓力、(8)適應不良、(9)情緒不平衡、(10)心理不平衡等十個因子。心理健康問題檢出率的標準為2—2.99分表示存在輕度心理健康問題;3—3.99分表示存在中度心理健康問題;4—4.99分表示存在較為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5分表示心理健康問題嚴重。見表1、表2。
從下表可以看出,50%以上的同學存在或輕或重的問題,綜合考察發(fā)現(xiàn)學生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學習方面的問題
學習是學生的第一要務,中職生的身心發(fā)展主要通過學習來完成和實現(xiàn)的。中職生的學生時代是學習與發(fā)展的重要時期、黃金時期,而學生心理問題也是中職生的普遍、常見、突出的問題。
表1:中學生心理健康量表各因子均分的比較及因子分≥3的人數(shù)和比率
癥狀 |
均值 |
方差 |
≥3分的人數(shù) |
百分比% |
強迫 |
2.21 |
0.63 |
167 |
34.8 |
偏執(zhí) |
1.75 |
0.59 |
123 |
25.1 |
敵對 |
2.01 |
0.55 |
121 |
24.7 |
人際關系緊張與敏感 |
2.2 |
0.52 |
159 |
32.5 |
抑郁 |
1.87 |
0.65 |
151 |
30.8 |
焦慮 |
2.34 |
0.65 |
172 |
35.17 |
學習壓力 |
3.05 |
0.64 |
181 |
36.9 |
適應不良 |
2.89 |
0.70 |
183 |
37.32 |
情緒不平衡 |
2.42 |
0.62 |
168 |
34.3 |
心理不平衡 |
2.13 |
0.59 |
111 |
22.7 |
表2:調查的學生心理情況如下
癥狀 |
無問題(%) |
輕度(%) |
中度(%) |
較嚴重(%) |
嚴重(%) |
強迫 |
30.82 |
32.40 |
20.00 |
8.30 |
4.20 |
偏執(zhí) |
37.69 |
37.21 |
17.80 |
5.40 |
1.90 |
敵對 |
44.29 |
30.82 |
15.75 |
5.94 |
3.20 |
人際關系緊張與敏感 |
32.62 |
34.80 |
18.60 |
8.98 |
5.00 |
抑郁 |
41.00 |
27.80 |
18.80 |
7.90 |
4.50 |
焦慮 |
29.43 |
35.40 |
21.40 |
8.98 |
4.79 |
學習壓力 |
25.47 |
37.40 |
21.30 |
7.61 |
8.22 |
適應不良 |
28.74 |
33.94 |
22.60 |
8.22 |
6.50 |
情緒不平衡 |
27.70 |
37.90 |
23.67 |
6.77 |
3.96 |
心理不平衡 |
48.70 |
28.46 |
13.70 |
4.57 |
4.57 |
1.學習目標不夠明確。一部分中職生進入學校后學習自信心不足,甚至沒有學習的近期、中長期目標,造成學習態(tài)度不夠認真,學習生活,得過且過。
2.學習動機單純。一部分中職生學習的內在動力不足,學習興趣提不起,學習動機趨于實用化,學習專業(yè)課的勁頭足,學習文化基礎課和思想政治課學習沒有積極性,認為學這些課將來沒有用白白浪費時間,還不如不學。
3.學習方法不當,學習習慣不好。一部分中職生在初中階段就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不知道怎樣有效地學習,缺乏科學的學習方法,學習成績上不去,進而不愿意學,最后發(fā)展到厭學,逃學等。
4. 學習的認知能力水平較低。相當一部分學生對學習過程、學習活動和學習習慣缺少必要的反思自省意識,不懂得科學合理安排學習時間,不能正確分析成敗的歸因。
5.學習焦慮現(xiàn)象比較普遍。一部分中職生讀不進書,在家瞞父母,在校騙老師,對學習產(chǎn)生恐懼,考試不合格,心理有壓力,又不愿意俯下身子好好讀書,久明顯厭學情緒。
(二)、情感方面的心理問題
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需要、愿望和觀點而產(chǎn)生的體驗。情緒情感最能體現(xiàn)中職生內心世界的豐富多彩和復雜多變。
1.情緒不穩(wěn)定,自控能力弱。處于青年初期的中職生具有明顯的情緒兩極性,容易出現(xiàn)高強度的興奮、激動;容易出現(xiàn)極端的憤怒、悲觀。他們的情緒變化很快,常常是遇到刺激,即刻爆發(fā),出現(xiàn)偏激情緒和極端的行為方式,易沖動,少理智。日常生活中,不少中職生情緒躁動,女生動不動就想哭,男生大喊大叫有時會摔砸東西,與同學、朋友爭論起來面紅耳赤,甚至發(fā)生打架斗毆現(xiàn)象。也有一些中職生經(jīng)常大驚小怪,給人一種裝腔作勢、無病呻吟的印象。
2冷漠,對人對事漠不關心。中職生的冷漠是多次遭遇嚴重挫折之后的一種習慣性的退縮反應。不少情感冷漠的中職生對他人懷有戒心或敵意,對人對事的漠不關心。有時近乎“冷酷無情”,對集體活動冷眼旁觀,置身于外,給人一種“看破紅塵”的感覺。國外心理研究者指出:在現(xiàn)代社會中,不少青年在心理上處于“三無”狀態(tài),即無動于衷,謂之無情;缺乏活力,謂之無力;漠不關心,謂之無心。這在中職生中表現(xiàn)更為突出。
3.耐挫力弱。當今社會是文憑和能力雙重效力,就業(yè)形勢越來越嚴峻,中職生群體普遍感到巨大的壓力和深受傷害,對生活逆境沒有充分的心理準備,不清楚如何把握自己的命運。一些中職生稍遇挫折,就覺得受不了,產(chǎn)生“活著沒有意思”的消極心理。出走、打架、斗毆、自殘等現(xiàn)象在中職學校并不少見,這說明中職生應對挫折的能力弱。
4.情感壓抑,情緒消極。受社會大環(huán)境的影響,許多家長認為孩子只有進入重點學校才是進了大學的門,才有前途和出息,進入中職學校,等于是成才道路上領到一張紅牌,被判定“下場”或沒出息。在社會和家庭的雙重影響刺激下,中職生的心理壓力增大,常常有身心疲憊感,覺得自己活得真累。特別是一些單親家庭、特困家庭或家庭關系不和睦的中職生,不愿意和別人交流自己的真實感受,也不善于合理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緒,更容易產(chǎn)生抑郁、悲觀等消極情緒。
(三)個性心理問題
個性是個體在物質活動和交往活動中形成的具有社會意義的穩(wěn)定的心理特征體統(tǒng)。中職生中有“失敗者”、 “沒意思”、“多余人”的心態(tài)比較普遍,他們很難擁有一個健康健全的人格和積極向上的個性面貌。
1.理想淡薄和缺乏追求。不少中職生在進入中職學校時就覺得自己是被淘汰的或被遺棄的人,認為自己將來沒有出息、事業(yè)上難有作為。生活中往往表現(xiàn)為精神萎靡不振,思想上不求進步,學習上不思進取,生活上自由散漫。一些中職生抱著混世度日的心態(tài)打發(fā)人生,自愿墮落,聽天由命。
2.社會適應能力弱。現(xiàn)在的中職生大部分是獨生子女,由于長輩的過分關愛,他們依賴性強,生活自理能力差,難以順利適應職業(yè)學校的集體生活。由于缺乏集體生活的磨練,中職生社會生活經(jīng)驗比較少,社會認知方式不夠合理,往往對社會現(xiàn)象缺乏理智的判斷,分不清哪些是對的或錯的,哪些事情對自己人生發(fā)展來講是最重要的,哪些在目前又是次要的。面對快速多變、紛繁復雜的社會,中職生比同齡優(yōu)勢群體的學生顯得更加困惑和無所適從。
3.人格尊嚴不被重視。由于初中階段學習不理想,不少中職生的人格尊嚴得不到尊重。社會上很多人都忽視中職生的存在,他們成了世人眼中“不上進”、“沒追求”、“不學習”等代名詞。他們是老師眼中“不可教”的學生,是家長眼中“沒希望”的孩子,是親友眼中“不學好”的典型,是現(xiàn)實社會中“被毀的”一代的代表??梢哉f,與重點高中的同學相比,中職生的人格尊嚴不被重視。
4.不良性格特征普遍存在。從當前中職生個性塑造的實際情況看,狹隘、妒忌、暴躁、敵對、依賴、孤僻、抑郁、怯懦、神經(jīng)質、偏執(zhí)性、攻擊性等不良的性格特征已經(jīng)成為相當一部分中職生的個性心理特征。一些中職生可以毫不猶豫或毫不內疚地說謊、欺騙、敲詐或偷盜,“邊緣性人格”、“雙重人格”、“物化人格”等并不少見,反社會性、分裂性、戲劇性等人格障礙傾向在一些中職生言行舉止中也有明顯表現(xiàn)。
(四)自我意識心理問題
自我意識就是自己對所屬于自己身心狀況的意識。包括意識到自己的生理狀況(如身高、體重、形態(tài)及健康程度等等)、心理特征(如需要、興趣、能力、性格等)以及自己與他人的關系(如自己與周圍人們相處的關系、自己在班集體中的地位和作用等)。據(jù)了解,相當一部分中職生缺乏合理的自我意識,自我評價不當,理想自我與現(xiàn)實自我、主觀自我與客觀自我之間的矛盾比較突出。
1.自卑自賤心理嚴重。自卑心理是個體在外界的消極暗示下,由于現(xiàn)實自我與理想自我之間產(chǎn)生強烈的反差而引起的自我貶低、自我否定的一種消極的心理狀態(tài)。它的外在表現(xiàn)就是看輕自己,對個人的能力與品質做出不符合實際的偏低評價,認為自己什么都不行,即使對那些稍加努力就可以完成的任務,也往往自嘆無能而輕易放棄。部分中職生由于長期處在被別人瞧不起的地位,常常聽到的是指責和不滿,常常看到的是歧視的眼光,總覺得自己“低人一等”、“矮人三分”,容易出現(xiàn)自暴自棄、破罐破摔等消極表現(xiàn)。
2.自我中心意識過強。由于在家庭生活中長期以自我為中心,一些中職生習慣于隨意支配、指使別人,進入職業(yè)學校后仍然希望別人圍著自己轉,但現(xiàn)實情況正相反,許多獨生子女中職生就會產(chǎn)生嚴重的失落感。由于缺乏合理正當?shù)谋憩F(xiàn)機會,一些中職生就試圖通過逆反的或對立的角色和行為如惡作劇、故意搗亂、夸張炫耀、標新立異、逆反言行等表現(xiàn)來突出自我的存在,設法引起別人對自己的關注,以此獲得異常的自我滿足感。
3.自私自利心理普遍。在中職學校中,有一部分獨生子女,他們過分關注自己的感受,而很少考慮甚至絲毫不考慮別人的想法和利益;希望得到別人的尊重,卻很少去考慮尊重別人;希望索取別人對自己的關心,但不愿意去真誠地關心幫助別人。不少中職生以“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作為自己的人生信條,“事不關己,高高掛起”,表現(xiàn)為時時處處事事只關心自己的利益得失,卻很少自覺地關心他人和集體。
(五)人際交往心理方面的問題
人際交往就是人們在交往中形成的直接的心理關系。中職生的人際交往,主要是與朋友、同學、老師及父母的交往。他們的人際交往心理問題,也主要表現(xiàn)在這些方面。
1.社會交往不積極。在初中階段,由于學習成績的不理想,在以成績好壞為標志的學校里,這些孩子就是笨孩子、傻學生,座位是在教室的后排,上課沒有被提問的機會,根本沒有參加學習競賽的可能,有些老師和同學都懶得與他們打交道,一些家長甚至不允許自己的孩子與這些后進生來往相處。進入中職學校后,一些學生對正常的社會交往仍然心存疑慮,總是怕這怕那,尤其是擔心別人會瞧不起自己,因而不愿意與過去熟悉的人打交道,不愿意暴露自己中職生的身份,朋友少,參加活動不積極,有意回避正常的社會交往,甚至希望自己與世隔絕。
2.異性交往的行為偏差。隨著性意識的覺醒,中職生已經(jīng)逐步度過了異性疏遠期,而走進了異性接近期。他們渴望與異性多接觸交往,和異性談話交流會覺得十分高興,和異性在一起活動感到特別興奮、愉快。他們渴望有能夠親近的異性朋友,希望建立良好的異性交往關系。由于情感的沖動性,不少中職生分不清友誼和愛情的界限,不能理智對待自己朦朧的感情,過早地追求所謂的愛情,因而中職生早戀現(xiàn)象比較普遍,由此而引發(fā)的中職生品德心理問題和性行為過錯等違紀現(xiàn)象比較多見。
3.師生間交往缺乏信任感。初中階段師生關系不佳,經(jīng)常被老師忽視、排斥、指責,一些中職生對中職學校的老師會有意疏遠,甚至有些恐懼感。懷疑老師會與自己有意過不去,想與老師親近但又怕受到冷落。一旦老師在處理或對待與自己相關的事情不夠恰當時,便會產(chǎn)生強烈的不滿或偏見,形成對立情緒,出現(xiàn)逆反行為,不配合、不支持老師的工作。
4.父母之間的關系。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代際關系沖突是一種必然的現(xiàn)象。而在現(xiàn)代社會轉型期,所謂的“代溝”、“代差”問題更為明顯和突出。不少中職生與父母之間的溝通交流比較困難,經(jīng)常埋怨父母不理解、不尊重自己,忽視父母的存在和價值,與父母的矛盾沖突不斷,甚至可能產(chǎn)生嚴重的行為沖突。
5.網(wǎng)絡交往成為主流。一些中職生在現(xiàn)實交往中難以獲得需要的滿足,便試圖在網(wǎng)絡世界中得到補償。當下中職生沉淪于網(wǎng)上人際交往,熱衷于網(wǎng)絡交友,迷戀上網(wǎng)尋找所謂的友誼,有的網(wǎng)戀,有的熱衷于網(wǎng)絡游戲據(jù)最新統(tǒng)計青少年上網(wǎng)成癮的達14.1%等,甚至為此荒廢了學業(yè)。在網(wǎng)絡世界里,更有一些中職生有一種“特別自由”的感覺和“為所欲為”的沖動,自我約束力不足和道德自律意識不強,違背網(wǎng)絡交往道德規(guī)范,做一些平時不可能做、也明顯是不道德的行為,如粗言惡語、人身攻擊、“灌水”、網(wǎng)戀或多角戀等比比皆是。沉溺于網(wǎng)絡交往容易導致中職生現(xiàn)實生活錯位,使得人際關系更加冷漠,造成人際關系逐漸萎縮,產(chǎn)生嚴重的人際交往心理障礙。
(六)性心理問題
中職生年齡在15-18歲,男女生兩性身體形成的變化和第二性征的迅速發(fā)育,處于青春期的中職生性意識和性情感已經(jīng)開始萌發(fā),希望多了解性的知識,但又怕別人發(fā)現(xiàn)或譏笑。性生理上的劇烈變化,會給職校生帶來所謂的“青春期騷動”和強烈的“性困擾”,產(chǎn)生不少性心理問題。
1.性征體貌帶來的煩惱。第二性征的出現(xiàn),有人形象地稱之為青少年的“第二次誕生”。許多中職生總在為自己性征帶來的不如意而煩惱,擔心自己的形象不佳。不少男生常反問自己:我的長相怎樣,是不是具有成熟男子漢的氣質;而女生常反問自己:我的外貌如何,有沒有青春女性的現(xiàn)代風度。一旦得到別人的肯定和認可,就會興高采烈、興奮無比;一旦獲得別人的否定性評價,就可能傷心煩惱不已,甚至茶飯不思。中職生中的“追星族”比較多,明星偶像崇拜熱一浪高過一浪,內在原因就是要尋求一種莫名的身心補償,擺脫困擾自己的性征體貌帶來的煩惱。
2.性心理反應過敏。有些職校生經(jīng)常被原始的性欲望所困,對性問題過于敏感,表現(xiàn)為過分熱衷于性知識的引誘,過多閱讀性描寫的書籍,喜歡談論性的話題,傳播一些性的笑話,沉湎于性的想象或性的“白日夢”。有些職校生養(yǎng)成了習慣性的手淫等自慰行為,常常自責不已,有著強烈的罪惡感和負疚感,生怕別人識破自己性方面的隱私或秘密。對于遺精、月經(jīng)等一些正常的性生理現(xiàn)象,不少職校生缺乏科學的認識,產(chǎn)生驚恐、疑惑、羞澀、精神恍惚、焦虛不安等心理反應。
有的心理學家把青年期的性欲望比做火藥庫,如不加引發(fā),保管得當,則能夠保持平靜,相反,則可能引起強烈的爆發(fā),帶來災難性的后果,從目前實際情況看,不少中職生出現(xiàn)的不良品德或行為問題,追根溯源都與自身性生理、性心理或性道德方面存在的問題有關。這也說明進行適時、適度、適量、適當?shù)那啻浩诮逃侵械嚷殬I(yè)技術學校素質教育的當務之急。
(七)擇業(yè)心理問題
擇業(yè)就業(yè)是當前中職生非常關心、特別關注的一個熱門話題。因為擇業(yè)就業(yè)是中職生人生道路上的一項重要抉擇,伴隨著這種抉擇而來的往往是興奮、緊張、憂慮混雜于一體的矛盾心態(tài)。
1.擇業(yè)依賴退縮心理。雖然現(xiàn)在實行的是“雙向選擇,自主擇業(yè)”的就業(yè)制度,但許多中職生還是寄希望于學校或家長幫助解決自己的就業(yè)問題。對于職業(yè)學校承諾保證畢業(yè)推薦就業(yè)的那些專業(yè),職校生往往是十分喜愛、情有獨鐘。這也說明不少中職生在內心深處還是懼怕或不愿意自主擇業(yè),更缺乏創(chuàng)業(yè)精神和能力。
2.擇業(yè)緊張焦慮心理。能不能順利就業(yè),成為許多職校生的一大“心病”。一些中職生擔心自己的學歷低,專業(yè)技能水平低,害怕“畢業(yè)就是下崗”,有的中職生甚至為此寢食不安。還有的中職生對所學專業(yè)不滿意、沒興趣,自己又沒有辦法改變現(xiàn)實,整天唉聲嘆氣、愁眉苦臉。
3.擇業(yè)思維定勢心理。一些中職生為所學的熱門專業(yè)所困,希望找到有社會地位的、體面輕松的、收入高待遇好的就業(yè)崗位。一旦要放棄所學的專業(yè),一些中職生就顯得無所適從,心理極度矛盾。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職生心理問題的表現(xiàn)多種多樣,其產(chǎn)生的原因也比較復雜。綜合起來就是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影響三方面原因,要讓學生能成為陽光一族,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在以下方面努力改進工作。
三、應對措施
2004年8月教育部印發(fā)的《中等職業(yè)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綱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是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幫助學生樹立健康意識,培養(yǎng)學生樂觀向上的心理品質,增強心理調適能力,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全發(fā)展;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我,增強自信心,學會合作與競爭,培養(yǎng)學生的職業(yè)興趣和敬業(yè)樂群的心理品質,提高應對挫折、匹配職業(yè)、適應社會的能力;幫助學生解決在成長、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心理困惑和心理行為問題,并給予科學有效的心理輔導與咨詢,提供必要的援助,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結合綱要和當前教育形式制定出整改措施。
(一)改革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加強中職生學習指導
傳統(tǒng)教學模式,存在著不同程度的“舊”、“難”、“灌”、“死”等弊端?!芭f”,主要指教學內容陳舊,許多企業(yè)已經(jīng)淘汰的東西學生還在學;“難”,是指學科知識,學科知識難度大,學生聽不懂,但教師要完成教學進度,怎么辦?只好硬灌!“死”,是指教師教學死,學生學習死,知識技能不能靈活運用,理論與實踐脫節(jié)。因此“要徹底改變過去重理論、輕實踐,重知識、輕技能,重課程體系系統(tǒng)性、輕崗位需求針對性的思想和模式,突出實踐環(huán)節(jié),強化動手能力,提高崗位技能,著力為生產(chǎn)、服務、經(jīng)營一線培養(yǎng)高素質的實用型人才和勞動者?!?1)借鑒和運用“雙元制”教學模式,把“產(chǎn)教結合、校企合一”落到實處。河南省機電學校探討研究引進德國“雙元制”教學模式,形成了符合中國國情的理論和實踐體系,值得很好地借鑒和運用。對學生的理論培訓講究廣而淺,專業(yè)技能要求熟而精,使學生畢業(yè)后具備“一廣三強”的特點,即知識面廣、動手能力強、適應能力強和應變能力強,具有明顯的復合型人才特征。在教學方法上主要采用“三點一線”的做法?!叭c”即課堂、實習車間和實習企業(yè)。成“一線”是說這“三點”的有機結合、相互貫通。專業(yè)教學中涉及的每一知識環(huán)節(jié)的教學任務,都是通過課堂教學、教學實習和生產(chǎn)實習這個過程來完成的。這樣,就較好地把“產(chǎn)教結合、校企合一”落到了實處。(2)采用和推廣“分層次教學實驗”,把因材施教、凸顯個性落到實處。河南省團校學校等多所學校多年來進行的“分層次”教學試驗成果值得總結和推廣。鄭州市的很多中專院校堅持班級授課制的前提下,依據(jù)學生個體差異,改變了過去那種統(tǒng)一計劃、統(tǒng)一模式、統(tǒng)一管理、統(tǒng)一要求的“一刀切”教學方式,劃分不同群體進行組合,采用不同手段、方法進行教學。主要是按學習目標進行教學(如按高職和畢業(yè)就業(yè)兩大目標劃分);按照學習基礎進行重點學科分層教學(有的還可以打破專業(yè)界線,重新編班);按學習水平在班內進行分層教學。通過分層次教學使中職生減少了精神壓力,最大限度地挖掘了學生的潛能,發(fā)揮了學生的學習自主性,讓學生體會到了成功的喜悅。
(二)加強和改善教育教學管理,切實提高教學質量
1.強化中心意識,走內涵發(fā)展之路。在調查中發(fā)現(xiàn),有相當一部分學生課時沒達到,課程沒有學完,就被“送”到南方或沿海地區(qū)的企業(yè)中去實行工作。由于學生的素質沒有實質性提高,很多學生就業(yè)后不久就被解雇。長此以往,學生、家長、社會對中職生的教育產(chǎn)生不滿和怨恨情緒,大大降低了中職學校的聲譽。要改變這種惡性循環(huán)的狀況,必須堅持以教學為中心,加強質量監(jiān)控,加強教研、科研,創(chuàng)建名牌專業(yè)、名牌學校,切實提高中職學校教學質量和效益,讓進入中職學校的每個學生都學有所得、學有所成,真正實現(xiàn)職業(yè)教育的育人目標,達到“使無業(yè)者有業(yè),有業(yè)者樂業(yè),樂業(yè)者成其業(yè)?!?/p>
2.加強師德建設,提高教師職業(yè)道德水平。德高為師,行高為范。職業(yè)學校的教師要時刻提醒自己,不要認為沒有升學硬指標,就可放松業(yè)務學習和自身修養(yǎng)的提高,降低對工作質量的追求。建議教育行政部門研究和建立職業(yè)學校教師激勵機制,鼓勵教師愛崗敬業(yè),無私奉獻。特別是要把教師職業(yè)道德作為教師工作考核和職務聘任的重要依據(jù),用高素質的教師影響和帶動高素質的學生,實現(xiàn)教學相長?! ?/p>
3.加強德育工作,切實提升中職生的道德水準?,F(xiàn)代教育研究成果表明,德育和智育呈正相關。調查中我們發(fā)現(xiàn),凡是道德品質好的學生,學習都比較刻苦,學習成績也較優(yōu)秀。因此,加強學生的德育工作也成為改善目前中職生學習狀況的有效措施。一是對中職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通過開展心理咨詢、交流信箱、專家講座及談話活動,我們教務處長胡湘明副教授心理健康教育專家,有多年的心理咨詢經(jīng)驗,在全省開展大型的心理座談講座,幫助學生認清自己的問題,提高他們應對挫折的能力,能夠正確地對待別人、對待自己,形成健全的人格。二是加強學生的道德品質教育。充分利用校會、班會、社會調查、社會實踐活動,學習和落實《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培養(yǎng)學生的正義感,懲戒校園中不道德、不文明的行為,使學生知行合一,成為道德情操高尚的人。三是加強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充分發(fā)揮媒體的宣傳作用和政治課主渠道作用,對學生進行形勢教育和國情教育,樹立遠大的理想和堅定的信念,培養(yǎng)社會責任感,激發(fā)學生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學習的熱情。
這也說明中職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需要長期關注,她是一個長期的,系統(tǒng)的工程。要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我們將采取一些可行的方案,在學生中間開展活動,讓學生積極參加,家校結合,關注生活,關注學生,讓學生的心理健康放在第一位,把握時代脈搏,培養(yǎng)更多身心健康的中職生,為國家輸送雙效合格第一線的工作人員。讓中專生徹底改變形象,能讓社會接納,同時學生也能很好的適應工作環(huán)境,帶著愉悅,健康的心理走向工作崗位。這是我們的意愿,同時也是時代的召喚。
參考資料:
1.《中職生心理健康教育》3頁
2.《心理學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中等師范教材。74頁
3.《心理學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中等師范教材。122頁
4.《中等職業(yè)技術學校學生心理問題分析》作者賀文瑾
5.《心理學教程》136頁
6.《中等職業(yè)技術教育科學研究中心》作者賀文瑾出自《教育與職業(yè)》
欄目分類
- 2025年中科院分區(qū)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qū)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fā)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jīng)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fā)布,論文寫作規(guī)則發(fā)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guī)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jīng)“絕種”了
- 職稱話題| 為什么黨校更認可省市級黨報?是否有什么說據(jù)?還有哪些機構認可黨報?
- 《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論文投稿解析,難度指數(shù)四顆星,附好發(fā)選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