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網絡交流平臺對傳統翻譯教學模式的改革
一、 引言
近十年來,隨著本科翻譯專業(yè)的開設和翻譯學科建設的不斷發(fā)展壯大,翻譯教學研究也愈來愈受到重視。劉宓慶在《翻譯教學:實務與理論》中,將翻譯教學的核心任務總結為:培養(yǎng)學生的翻譯能力和強化學生對翻譯的認知。這些翻譯能力包括了語言分析和運用能力、文化辨析和表現能力、審美判斷和表現能力、雙向轉換和表達能力。然而目前的翻譯教學現狀體現為:學生或對翻譯學習興趣不大,或認為用處不大;教學內容與實務需求脫節(jié)。因此,如何提高學習者翻譯能力是當前翻譯研究領域的重要課題。翻譯教學要做到有的放矢,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上述幾種能力,而傳統翻譯課堂教學模式由于存在諸多缺陷而收效甚微。針對這一問題,學界提出了將“交互式”語言教學法應用到翻譯課堂教學,將傳統的“教師——學生”的單向教學模式轉變?yōu)槎嘣慕换ツJ?。隨著網絡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日益滲透,基于校園網平臺建構的網絡翻譯教學模式成為課堂翻譯教學一個有力的補充,在整合和優(yōu)化翻譯教學資源、深化教學內容、促進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各項翻譯能力等方面發(fā)揮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二、 傳統翻譯課堂教學的弊端
傳統翻譯課堂教學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其一,教師扮演全知全能的角色,教學以教師為中心,學生被動接受,缺乏做翻譯的動力和主動發(fā)現問題的積極性。教師布置了翻譯作業(yè)后進行批改、挑錯,下一節(jié)課帶著所謂的“參考譯文”和各種學生作業(yè)中的錯誤進行點評。學生往往將“參考譯文”視為標準答案,以此對自己的譯文進行糾錯。這種模式下,教師每周承擔著批改大量作業(yè)的壓力,在課堂上唱“獨角戲”,課堂機械單一、缺乏活力,學生難以產生興趣,真可謂吃力不討好。另一方面,學生對翻譯的目的和能力的培養(yǎng)并無多少認識,這樣的翻譯作業(yè)僅僅淪為語言技能訓練的另一種變體,雖然教師付出很多,教學效果卻往往不盡如人意。
其二,傳統的翻譯課堂教學受課堂時間限制,往往難以對教學內容加以擴展,課堂往往淪為教師對學生單向的灌輸,學生難以消化,亦難以與自己翻譯實踐有效結合。翻譯學是典型的理論必須與實踐相結合的學科。課堂上的實踐練習必然會占用大量時間,使既定的教學計劃和教學內容無法按時完成。然而,僅僅靠教師羅列一些譯例來闡釋翻譯理論和翻譯技巧,而沒有及時地給予學生練習和討論交流的機會,這些知識對于學生來說變成一堆抽象的概念,聽過就忘,與實務脫節(jié)。
其三,在網絡無孔不入的今天,傳統翻譯教學的“學生獨立完成課后練習——教師提供參考譯文”模式受到了嚴峻的挑戰(zhàn)而面臨瓦解。現代社會中,網絡實際上已經滲透于學生的生活的學習之中,如果喪失了翻譯學習的積極性,有些學生會求助網絡的現成資源來“速成”作業(yè),套用現成字句而造成拼貼譯文,使翻譯活動失去了其本質意義。更有甚者,但凡是已面世的譯作、習題、試題,參考譯文無不鋪天蓋地,唾手可得。學生在搜索網絡資源時一旦發(fā)現了對應的“參考譯文”,往往難以抵制“誘惑”而被已有譯文束縛,陷于對其的模仿和改寫,有些學生甚至不勞而獲、照搬他人譯文,或稍加改裝、敷衍了事。這令傳統的作業(yè)模式陷于尷尬境地。
三、 構建翻譯教學網絡交流平臺的優(yōu)點
針對以上傳統翻譯課堂教學的問題,改革已經勢在必行。如果可以合理地利用網絡,構建網絡交流平臺,網絡可以成為課堂教學的有效補充,實現交互式教學的目的。有組織地建設網絡交流平臺,不側重提供所謂的“參考譯文”,而是提供一個平臺給學生交流、討論,從中融入翻譯的理論、技巧,學生既作為譯者,同時也可以化身為譯作讀者,從而可以從多角度切入文本,這樣所獲得的東西要比單一灌輸印象深刻得多,也更具說服力。網絡交流平臺的優(yōu)勢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開放式交流促進了學生對翻譯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通過在網絡平臺上開設翻譯論壇,學生化身為“版主”、“樓主”,成為翻譯活動中的“主人”,在發(fā)起討論主題后必定會關注他人的回復,并對回復作出回應。每一位參與者既是譯者,也是讀者,各抒己見;教師也作為其中一員發(fā)表一家之見,起著監(jiān)督、啟發(fā)、引導的作用,同時也接受其他人的回應和質疑。從而將“教師——學生”的單向灌輸模式轉變?yōu)閹熒g雙向、學生之間多向的多維交互模式,實現教學相長。
其二,學生在網絡平臺的交互式學習中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建構知識,擺脫對參考譯文的依賴。在傳統“填鴨式”學習中,學生容易出現一知半解、死記硬背、生搬硬套等問題,翻譯學科知識的建構與實務嚴重脫節(jié);教師代替學生去發(fā)現問題,學生依賴于教師提供“標準答案”,一味模仿,更正語法錯誤。一方面,教師難以通過有限的翻譯練習中窮盡學生所有的表達錯誤,也無法針對每一個人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另一方面,學生對自己在翻譯活動中的主要問題難以有一個清晰的認識,翻譯能力停滯不前。然而,在網絡的開放式交流中,學生作為讀者也參與到發(fā)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自覺運用翻譯課堂學到的理論和技巧對問題加以深入挖掘和多層次拓展,由問題引發(fā)進一輪的討論,環(huán)環(huán)相扣,在各種觀點的碰撞和交流中建構知識體系。這個過程也加深了課堂知識的消化、運用,促成了與每個獨特個體知識結構的融合。
其三,網絡交流平臺可以克服課堂學時有限、討論機會不足的缺點,通過觀點交流、理論拓展、及文本對比,使學生的翻譯能力得以提高。網絡交流具有不受時間、地點限制的特點,開放式的結構令課堂教學內容可以得到多層次、多維度的延伸和擴展。教師作為參與者和引導者,可以更多方面、更深層次、更及時地了解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需求,查缺補漏,適時總結。教師在這個過程中窺探學生翻譯活動中的思考過程和翻譯策略的選擇,從而了解學生翻譯活動中的“為什么”(why)和“如何做”(how),這比只對著學生交上來的白紙黑字“成品”(what)作評價要有效得多、深刻得多。教師還可以依此不斷地對課程資料和教學內容作出補充和拓展,從而實現教與學相互影響、相互作用。
四、 校園網Blackboard電子教育平臺的網絡課堂設計
1、 Blackboard網絡平臺簡介與構建
校園網Blackboard系統提供了一個網絡平臺,供教師設計、開發(fā)網絡課程以及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Blackboard系統主要集合了資源共享、在線交流、考核評估和系統管理等幾大功能。具體包括:課程信息、課程資料、教學內容、作業(yè)、討論版、網上資源、測試、成績管理、小組管理等模塊,并可以根據實際需要創(chuàng)建新的模塊。教師除了作為課程的設計者和參與者,還承擔著管理者的功能,對學生的學習進度、測試成績等進行跟蹤統計,生成統計報告。
教師在設計網絡課程的時候要充分考慮到學科、學生和社會的需要。一方面教師將相關課程課件和教學內容同步到網絡平臺上,包括課程的教學計劃設計和目標、翻譯的標準和原則、常用的翻譯技巧、每周的課堂專題討論等英語專業(yè)本科教學基本內容;另一方面提供與課程相關的相關資源鏈接,這些資源包括網上搜索引擎、網上詞典、翻譯論壇、英語學習網站等,以便學生在做作業(yè)、討論的過程中可以整合資源、合理利用,輔助翻譯流程更加順暢。下面著重于探討討論版的設計與操作。
2、 討論版的設計與應用操作
討論版可以分為幾大版塊。第一個版塊為作業(yè)交流版塊,每周的作業(yè)先由所有學生獨立完成,再由一個學生小組作為話題發(fā)起人,將小組討論的意見和譯文放上討論版,其他學生則作為獨立參與者跟帖回應,通過合作解決問題。同時教師也作為參與者圍繞學生提出的意見作出反饋,使不同層次的學生的不同問題得到有針對性的解決。
第二個版塊為譯文賞析版塊,由教師定期上傳名作佳作和譯文比較,結合翻譯理論對譯文的詩學背景、文體特點和翻譯策略的選擇做簡介,引導學生對遣詞造句、句式整合、篇章結構、文體修辭、文化差異等方面展開討論,進行分析和鑒賞。在此過程中提升學生的翻譯理論修養(yǎng)和審美能力,將理論的系統性和實用性有機結合,在潛移默化中提高翻譯的各項能力。
第三個版塊為學生自由發(fā)起的話題。學生利用課外資源鏈接,發(fā)掘感興趣的素材,上傳與其他學生共享,或發(fā)起討論,或提出疑問,或尋求幫助,或交流心得。這樣可以使學生走出“象牙塔式”的封閉學習,使自己的學習與社會熱點相結合,使學科的需求、學生的需求與社會的需求相互結合,相互促進,學以致用。
3、 教師的監(jiān)督管理功能
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作為監(jiān)督者和管理者的角色也不能忽視,否則網絡平臺容易演變?yōu)椤胺砒喿印钡哪J?。這需要教師對學生的學習參與度與進度及時跟進,做好統計,以科學的方法,設計出一套相對客觀的評估體系。教師可圍繞每周論壇登錄次數、論壇發(fā)帖數量與發(fā)帖質量、跟帖數量與回復質量、譯文質量、課堂的總結發(fā)言等各項指標制定相應的分值對學生進行評估,作為書面作業(yè)和考試之外的有益的補充。這一部分的評估應占有不少于考試的比重,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平時自覺學習的積極性。
五、 結語
綜上所述,傳統翻譯課堂教學模式難以適應學習的需求和現代社會發(fā)展的需要,交互式教學理念是翻譯教學改革的一個必然轉變。交互式教學對提升學生的翻譯能力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通過網絡平臺的輔助,翻譯教學與學習形成多向、多維的互動交流,促進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同時深化了教學內容,增加了學生之間和師生之間的交流和合作,提高了教學效果。網絡論壇學習的時效性比較強,需要學生投入較多的課外時間,也需要教師及時跟進與反饋,適時作出評價。這對學生和教師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也是網絡交流平臺教學模式面臨的一大難題。盡管如此,網絡交流平臺仍然不失為翻譯教學改革中一種可操作性強、實用性強的新模式,值得推廣。隨著翻譯教學研究的進一步完善和翻譯教學改革的深化,網絡平臺教學也將與時俱進,進一步優(yōu)化和科學化,成為實現翻譯教學任務的有益輔助。
本文來源:《文學教育》:http://www.12-baidu.cn/w/wy/63.html
欄目分類
- 2025年中科院分區(qū)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qū)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fā)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fā)布,論文寫作規(guī)則發(fā)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guī)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絕種”了
- 職稱話題| 為什么黨校更認可省市級黨報?是否有什么說據?還有哪些機構認可黨報?
- 《農業(yè)經濟》論文投稿解析,難度指數四顆星,附好發(fā)選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