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體教學重現(xiàn)歷史之鮮活-教學論文
作者:矛正芳來源:原創(chuàng)日期:2012-04-30人氣:1037
歷史教學必須遵循認識歷史的基本規(guī)律,要“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學習能力,增強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的能力”,首先就必須運用各種材料和手段激發(fā)并引導學生通過想像在頭腦里重現(xiàn)有關史實的具體情景,形成生動的歷史觀念,以便他們經過自己的分析得出正確的認識。實施歷史再現(xiàn)教學,這是由歷史學科的特點決定的。而在實施的過程中如果僅僅依靠老師的講解,恐怕學生很難會形成具體的感性認識,這時候就需要現(xiàn)代教育技術的幫忙。
多媒體教學手段走進歷史新課標的課堂,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所以教師講授歷史時,必須運用多種手段再現(xiàn)歷史,教師通過剪輯的電視畫面、動態(tài)電腦及教師精心編制的解說詞,把本不能再現(xiàn)的歷史現(xiàn)象“真實”地或“近似”地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通過聲、光、形、色、音等多種信息作用于學生,使學生從視、聽等多方面感受歷史,了解歷史,發(fā)現(xiàn)歷史,掌握歷史規(guī)律,必然會使歷史課堂教學充滿生機與活力。這一點,是傳統(tǒng)的教學手段和方法所不可替代的。
合理利用多媒體教學,能夠讓歷史“活”起來,讓學生“動”起來,讓歷史人物“站”起來。使學生如臨其境,印象深刻,啟迪學生的思維,更好地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提高課堂效率,培養(yǎng)學生歷史思維能力。
一、減輕負擔,理解歷史之鮮活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認為:“在我們的記憶中,憑直觀得來的印象是特別鞏固的。甚至對于抽象的概念,也可以輕易地鞏固地系在已經嵌入我們腦中的圖畫上”。這是經過反復印證的科學結論。歷史多媒體教學一般說來是課本重要內容的重現(xiàn),許多杰出的歷史人物、重大事件以及一些古代文化遺存,通過多媒體再現(xiàn)給學生,具有極鮮明的形象性和提高刺激強度,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起學生的積極思維,加深了學生對重要知識的無意注意,減輕了學生的記憶負擔。例如,課文“兩漢經營西域和對外關系”中,談及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時,結合教材內的有關知識內容,播放《張騫》的剪輯片斷,使學生了解張騫在出使西域途中,雖被匈奴所俘,被拘禁10余年,經歷了種種困難,但它從未丟棄漢朝的使節(jié),匈奴單于硬叫它娶了當?shù)厝俗髌?已經生了兒子,也沒能動搖他完成任務的決心。從影片中讓學生感受張騫忠于國家,不屈不撓的優(yōu)良品德,并再現(xiàn)了張騫出使西域歷經艱難險阻這一生動的歷史場面,從而使學生對張騫的這種頑強的意志力驚嘆不已,從而加深對張騫的了解。所以,我們應當充分發(fā)揮多媒體的作用,降低學生的理解難度。
二、增強感染,再現(xiàn)歷史之鮮活
通過多媒體教學,教師可以突破時間空間的界限,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在教學中,深刻挖掘歷史多媒體所蘊涵的思想素材,對學生進行國情教育、革命傳統(tǒng)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國際主義教育和道德情操教育,可以做到生動、形象、深刻,乃至起到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例如,在講“西安事變”一目時,從紀錄片《西安事變》中剪輯一些鏡頭讓學生看到“華北之大,已容不下一張平靜的書桌”,“中華民族正處在亡國的關頭”,同時也讓學生感到中國共產黨提出“停止內戰(zhàn),一致抗日”主張的歷史特定環(huán)境,激發(fā)起捍衛(wèi)自己祖國領土完整的民族精神。
例如講到“中英鴉片戰(zhàn)爭”課文時,學生知到了英國侵略者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把香港島割給英國,香港離開祖國懷抱已久,此時,教師可打破時空界限,加入中華人民共和國于1997年收回香港的令人激動的畫面,英國國旗在香港降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在雄壯的《義勇軍進行曲》中緩緩升起,這樣,把學生的情感引向高潮,對學生進行一次思想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
三、培養(yǎng)興趣,思考歷史之鮮活
“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將現(xiàn)代教育技術引進課堂,是目前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而實用的手段之一。教師可以根據(jù)教學內容用多媒體課件創(chuàng)設聲、像、圖文并茂的教學情境,喚起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使學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欲與課堂教學融合在一起,來思考和探索歷史知識的奧秘。
例如:《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中有一節(jié)書講到了重慶談判,我們不僅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來幫助教學,還可以播放資料短片《重慶談判》,并且在播放的過程中穿插一些具體思考的問題,比如蔣介石為什么反復邀請毛澤東到重慶談判?毛澤東明知道是龍?zhí)痘⒀槭裁催€要去闖?并且還可以結合我們自己來考慮,假如換了我們自己會怎么做?結合書上的知識,更進一步懂得毛澤東決策的正確性。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被激發(fā)起來了,提高了學生的參與意識,而且現(xiàn)代教育技術又能較好地實現(xiàn)課堂教學的最優(yōu)化,突破時空的局限,變靜態(tài)為動態(tài),好象一下子就把學生,把我們自己都拉回到了歷史事件發(fā)生的那個時代,更能夠設身處地考慮當時的情形。在說明歷史事件、概念、史實時簡明準確,省時省力,為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課堂教學環(huán)境,也能夠提高學習效率。
四、激發(fā)情感,正視歷史之鮮活
情感教育是歷史教學中的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高尚道德情操是歷史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運用多媒體聲像效果和感染力強的特點,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歷史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通過內心體驗,引起情感共鳴,就能讓學生自覺地接受熏陶,達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
如講到八年級上冊《全民族抗戰(zhàn)的興起》一課中“南京大屠殺”內容時,我先展示給學生日軍屠殺中國平民的歷史圖片:《日軍在南京以中國青年作拼刺刀用的靶子》、《日軍在南京殺人后拭去屠刀上的血跡》、《砍頭》、《殺人取樂》、《殺人比賽》、《軍犬嘶咬》、《活埋》等圖片,這些血淋淋的場面讓人觸目驚心,加強了對學生的感官刺激,然后播放電影《南京大屠殺》中的大屠殺鏡頭,這些活生生的場面,使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受,使其認識到日軍的兇殘野蠻和法西斯的丑惡面目,從而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加強了情感教育,從而使學生產生維護國家和民族利益而努力學習的決心。
多媒體教學已經被證明是切實有效的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尤其對歷史教學,它更是能打破時間和空間的界線,使學生在較短時間內“觀古今于一瞬”。能較好地解決歷史的過去性,使“死”去的歷史在學生面前“鮮活”起來。只要我們把搞好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主體作用,就能讓多媒體立足于教學需要,為歷史教學服務。
多媒體教學手段走進歷史新課標的課堂,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所以教師講授歷史時,必須運用多種手段再現(xiàn)歷史,教師通過剪輯的電視畫面、動態(tài)電腦及教師精心編制的解說詞,把本不能再現(xiàn)的歷史現(xiàn)象“真實”地或“近似”地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通過聲、光、形、色、音等多種信息作用于學生,使學生從視、聽等多方面感受歷史,了解歷史,發(fā)現(xiàn)歷史,掌握歷史規(guī)律,必然會使歷史課堂教學充滿生機與活力。這一點,是傳統(tǒng)的教學手段和方法所不可替代的。
合理利用多媒體教學,能夠讓歷史“活”起來,讓學生“動”起來,讓歷史人物“站”起來。使學生如臨其境,印象深刻,啟迪學生的思維,更好地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提高課堂效率,培養(yǎng)學生歷史思維能力。
一、減輕負擔,理解歷史之鮮活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認為:“在我們的記憶中,憑直觀得來的印象是特別鞏固的。甚至對于抽象的概念,也可以輕易地鞏固地系在已經嵌入我們腦中的圖畫上”。這是經過反復印證的科學結論。歷史多媒體教學一般說來是課本重要內容的重現(xiàn),許多杰出的歷史人物、重大事件以及一些古代文化遺存,通過多媒體再現(xiàn)給學生,具有極鮮明的形象性和提高刺激強度,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起學生的積極思維,加深了學生對重要知識的無意注意,減輕了學生的記憶負擔。例如,課文“兩漢經營西域和對外關系”中,談及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時,結合教材內的有關知識內容,播放《張騫》的剪輯片斷,使學生了解張騫在出使西域途中,雖被匈奴所俘,被拘禁10余年,經歷了種種困難,但它從未丟棄漢朝的使節(jié),匈奴單于硬叫它娶了當?shù)厝俗髌?已經生了兒子,也沒能動搖他完成任務的決心。從影片中讓學生感受張騫忠于國家,不屈不撓的優(yōu)良品德,并再現(xiàn)了張騫出使西域歷經艱難險阻這一生動的歷史場面,從而使學生對張騫的這種頑強的意志力驚嘆不已,從而加深對張騫的了解。所以,我們應當充分發(fā)揮多媒體的作用,降低學生的理解難度。
二、增強感染,再現(xiàn)歷史之鮮活
通過多媒體教學,教師可以突破時間空間的界限,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在教學中,深刻挖掘歷史多媒體所蘊涵的思想素材,對學生進行國情教育、革命傳統(tǒng)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國際主義教育和道德情操教育,可以做到生動、形象、深刻,乃至起到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例如,在講“西安事變”一目時,從紀錄片《西安事變》中剪輯一些鏡頭讓學生看到“華北之大,已容不下一張平靜的書桌”,“中華民族正處在亡國的關頭”,同時也讓學生感到中國共產黨提出“停止內戰(zhàn),一致抗日”主張的歷史特定環(huán)境,激發(fā)起捍衛(wèi)自己祖國領土完整的民族精神。
例如講到“中英鴉片戰(zhàn)爭”課文時,學生知到了英國侵略者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把香港島割給英國,香港離開祖國懷抱已久,此時,教師可打破時空界限,加入中華人民共和國于1997年收回香港的令人激動的畫面,英國國旗在香港降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在雄壯的《義勇軍進行曲》中緩緩升起,這樣,把學生的情感引向高潮,對學生進行一次思想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
三、培養(yǎng)興趣,思考歷史之鮮活
“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將現(xiàn)代教育技術引進課堂,是目前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而實用的手段之一。教師可以根據(jù)教學內容用多媒體課件創(chuàng)設聲、像、圖文并茂的教學情境,喚起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使學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欲與課堂教學融合在一起,來思考和探索歷史知識的奧秘。
例如:《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中有一節(jié)書講到了重慶談判,我們不僅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來幫助教學,還可以播放資料短片《重慶談判》,并且在播放的過程中穿插一些具體思考的問題,比如蔣介石為什么反復邀請毛澤東到重慶談判?毛澤東明知道是龍?zhí)痘⒀槭裁催€要去闖?并且還可以結合我們自己來考慮,假如換了我們自己會怎么做?結合書上的知識,更進一步懂得毛澤東決策的正確性。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被激發(fā)起來了,提高了學生的參與意識,而且現(xiàn)代教育技術又能較好地實現(xiàn)課堂教學的最優(yōu)化,突破時空的局限,變靜態(tài)為動態(tài),好象一下子就把學生,把我們自己都拉回到了歷史事件發(fā)生的那個時代,更能夠設身處地考慮當時的情形。在說明歷史事件、概念、史實時簡明準確,省時省力,為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課堂教學環(huán)境,也能夠提高學習效率。
四、激發(fā)情感,正視歷史之鮮活
情感教育是歷史教學中的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高尚道德情操是歷史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運用多媒體聲像效果和感染力強的特點,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歷史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通過內心體驗,引起情感共鳴,就能讓學生自覺地接受熏陶,達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
如講到八年級上冊《全民族抗戰(zhàn)的興起》一課中“南京大屠殺”內容時,我先展示給學生日軍屠殺中國平民的歷史圖片:《日軍在南京以中國青年作拼刺刀用的靶子》、《日軍在南京殺人后拭去屠刀上的血跡》、《砍頭》、《殺人取樂》、《殺人比賽》、《軍犬嘶咬》、《活埋》等圖片,這些血淋淋的場面讓人觸目驚心,加強了對學生的感官刺激,然后播放電影《南京大屠殺》中的大屠殺鏡頭,這些活生生的場面,使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受,使其認識到日軍的兇殘野蠻和法西斯的丑惡面目,從而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加強了情感教育,從而使學生產生維護國家和民族利益而努力學習的決心。
多媒體教學已經被證明是切實有效的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尤其對歷史教學,它更是能打破時間和空間的界線,使學生在較短時間內“觀古今于一瞬”。能較好地解決歷史的過去性,使“死”去的歷史在學生面前“鮮活”起來。只要我們把搞好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主體作用,就能讓多媒體立足于教學需要,為歷史教學服務。
欄目分類
熱門排行
推薦信息
期刊知識
- 2025年中科院分區(qū)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qū)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fā)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fā)布,論文寫作規(guī)則發(fā)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guī)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絕種”了
- 職稱話題| 為什么黨校更認可省市級黨報?是否有什么說據(jù)?還有哪些機構認可黨報?
- 《農業(yè)經濟》論文投稿解析,難度指數(shù)四顆星,附好發(fā)選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