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欣賞課與對外漢語教學-教學論文
作者:王猶男來源:原創(chuàng)日期:2012-06-12人氣:1519
對于尚未來到中國的漢語學習者來說,“目的語語言環(huán)境的缺乏”是一個難于解決的問題。而觀看中國電影就是一個好方法:電影本身具有集自然與社會、文化與歷史、科學與藝術于一身的特點,融語言、音樂、美術等藝術形式為一體。電影中語言密集程度高,交際環(huán)境真實自然,語言從形式到內容被賦予了極其豐富的內涵,能對學習者產生強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電影欣賞課可把學生的視覺和聽覺調動起來,將單純的言語描述轉變?yōu)橹庇^的語言交流,為學生創(chuàng)造了擺脫母語羈絆、調動感官及大腦對語言信息綜合反應和自然吸納的語言環(huán)境。
2,跨越漢字障礙,強化學習者對于語音的辨別、記憶能力,提高聽說實踐能力。
傳統(tǒng)語言技能課堂上,大多要以漢字的認讀為基礎。語法課、聽說謀,常采用“認讀生詞——跟讀課文或對話——練習”的教學模式。非漢字文化圈的學生往往面臨著不認識漢字,就無法進行聽說訓練的障礙。電影欣賞課中,不論學習生詞,還是觀影過程,都能以“語音識別和記憶”作為重點,暫時跨越漢字障礙。
3在語言技能課上以書面語為主的訓練外,補充應用性、變互性更強的口語表達方式。
對外漢語教材中的句子、文章、對話,都是語法規(guī)范、句法完整、且偏重書面化的漢語,語音也是標準化的,這是漢語學習不可跨越的基礎。但是留學生們總有這樣的體會:在學校,老師說話我都明白,可出了學校,我就經常聽不懂了。商店里售貨員總是要說很多次,我才能聽明白。這就是因為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漢語,常常是簡略的、不夠規(guī)范的,同時書面語大比例地被口語詞匯代替。比如這句話“你要去,我就去?!焙芏酀h語初級班學生就會弄不明白,如果說成“如果你去,我就去?!睂W生就能明白。這是因為在語言技能課上,很少使用關聯詞的口語詞忙或省略關聯詞的表達方法。再比如這樣幾個句子:
“你真夠可以的,專挑軟的捏,是不是?”(電影《和你在一起》)
“我就是看不慣他,有什么了不起的?!”(電影《花腰新娘》)
“這房子就像你們男人,外面穿得光鮮,不見得回家就不亂扔襪子。其實挑房子就和挑男人一樣的。(電影《愛情呼叫轉移》)
其中“真夠可以的”、“看不慣”、“不見得”,都是常用語,漢字也不算難,但留學生很難準確理解它們的意思。
筆者在講授三年影視欣賞課發(fā)現,學生并不缺乏基礎語法的學習,他們缺乏的是對中國人原生對話的接觸和模仿。這就像初看原版英文對白電影的中國觀眾一樣,都會發(fā)現,原來在生活中常用的就這些詞,只是有的意思我們不知道。按HSK詞級分類,甲級詞1033個,加上乙級詞2018個,己足夠留學生用漢語表達日常需要。
4以非語言交際的方式,幫助學習者合理猜測難懂的語言,整體理解影片。
非語言交際可以粗略地劃分成四類:體態(tài)語、副語言、客體語、環(huán)境語。從聲音的高低快慢到房間的擺設方式、光線、色彩,從時間觀念到空間觀念,以及話語中的沉默,都屬于非語言交際的范疇。電影本身是生活的濃縮,是對人類生活的藝術再現和模擬加工,它所提供的非語言交際,有助于學習者跨越語言上的障礙理解影片。電影對情感感染力極強,嬉笑怒罵、悲歡離合等極易引起觀者的共鳴,甚至有時使留學生自然地融入封情節(jié)中去,能有效地對語言現象加以理解和記憶。
5,在課時充裕的情況下,可以考慮細讀電影腳本:在課時較緊張的情況下,應對重點、難點句型進行分析學習。
(二)文化教學
豐富的電影資料包含了漢語國家的歷史、社會、風土人情、地理、自然、經濟、政治等情況,有助于豐富教師教學內容和拓寬學生知識面。
1,優(yōu)秀的電影能立體、真實地展現中國某一時期、某一社會層面的生括狀態(tài),這有助于幫助學習者了解、理解這種狀態(tài)下中國人的生活。一位挪威學生看了《大紅燈籠高高掛》,便以為中國人都住在大院子里,中國的男人可以娶很多妻子:一位美國女學生看了《臥虎藏龍》以為中國的男人都梳著長辮子,而且驚奇中國人是怎么飛到樹上去的。我們在課堂上,特別是海外教學的課堂上,選擇多層次、多社會歷史環(huán)境的電影,有助于學生完整了解中國的歷史與現貌。
2,電影的主題往往是某些人思想的寫照,選擇符合絕大多數人思想的電影觀看,有助于學習者理解中國人的心理特點。父愛、母愛、友情、愛情、婚姻、家庭題材中,能夠反映大多數人觀點的,一般都適宜教學,也容易被學生接受。而在國內有爭議的電影,如督一半海水一半火焰》、《十七歲的單車》等,雖有很高的藝術造詣,但不建議在對外漢語教學中使用。
3,有的電影為文化沖突或文化交融搭建起展示平臺,這有助于學習者在電影的人物和故事發(fā)展中,逐漸理解和接受文化的差異,體會文化共通性。體現中西方親情的不同表達方式電影都是經典之作。
4,有的電影提供了學習者不能親身體會到的,中國的地域文化、民族文化或民俗文化,提高課程的趣味性。不同文化的差異,對于國內和海外教學,都有著吸引力。如微新娘》中體現濃郁的云南風情,連中國人都會被吸引;老電影《過年》為海外教學提供了民俗素材。
5,善用學習者感興趣的文化點,拉近師生距離,開展課堂教學互動。中國功夫和飲食文化。總會吸引擁躉前來。
(三)藝術引導
初看,影視藝術的分析與鑒賞,對于大部分對外漢語教學專業(yè)教師老說,是有一定困難的。但這里強調的,不是從事影視制作專業(yè)角度分析的表演、攝像技巧等問題,而是要在語言、文化差異之外,找到不同國家文化之間有共通性的藝術特點。并可以此作為理解電影、師生溝通的橋梁,比如音樂、風景、色彩、武術、舞蹈、甚至著名演員等等。教學中應注意以下問題:
1,適當利用影星吸引學生,拉近距離。成龍、李連杰、章子恰、劉德華的面孔,會使電影更有親近感。
2,在多次電影欣賞課程中。盡量使演員、主題、藝術吸引點多元化,避免重復。
3,選擇電影時,應選擇敘事方式簡潔、單一、流暢的,避免出現學生看不懂故事發(fā)展順序的困難,盡量減少分散學生對語言的注意力。
4,同一部電影中。人物不宜過多,避免學生因“認不準人”而出現誤解影片內容的問題。這點對于歐美學生尤其要注意。
優(yōu)秀的中國電影恰是能夠滿足對外漢語教學“語言”、“文化”與“藝術享受“三方面需求。我們在影視欣賞的教學中,應避免做簡單重復的語法教學,而要增強交互性、應用性較強的口語表達方式的訓練:避免灌輸過多的文化知識,而要引導學生看電影后自發(fā)討論某一人物或文化:避免把這門課上成純粹的娛樂課,老師不能成為電影放映員或娛樂信息的講解員,而要引導學生在藝術認同中。學習語言,了解文化。
2,跨越漢字障礙,強化學習者對于語音的辨別、記憶能力,提高聽說實踐能力。
傳統(tǒng)語言技能課堂上,大多要以漢字的認讀為基礎。語法課、聽說謀,常采用“認讀生詞——跟讀課文或對話——練習”的教學模式。非漢字文化圈的學生往往面臨著不認識漢字,就無法進行聽說訓練的障礙。電影欣賞課中,不論學習生詞,還是觀影過程,都能以“語音識別和記憶”作為重點,暫時跨越漢字障礙。
3在語言技能課上以書面語為主的訓練外,補充應用性、變互性更強的口語表達方式。
對外漢語教材中的句子、文章、對話,都是語法規(guī)范、句法完整、且偏重書面化的漢語,語音也是標準化的,這是漢語學習不可跨越的基礎。但是留學生們總有這樣的體會:在學校,老師說話我都明白,可出了學校,我就經常聽不懂了。商店里售貨員總是要說很多次,我才能聽明白。這就是因為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漢語,常常是簡略的、不夠規(guī)范的,同時書面語大比例地被口語詞匯代替。比如這句話“你要去,我就去?!焙芏酀h語初級班學生就會弄不明白,如果說成“如果你去,我就去?!睂W生就能明白。這是因為在語言技能課上,很少使用關聯詞的口語詞忙或省略關聯詞的表達方法。再比如這樣幾個句子:
“你真夠可以的,專挑軟的捏,是不是?”(電影《和你在一起》)
“我就是看不慣他,有什么了不起的?!”(電影《花腰新娘》)
“這房子就像你們男人,外面穿得光鮮,不見得回家就不亂扔襪子。其實挑房子就和挑男人一樣的。(電影《愛情呼叫轉移》)
其中“真夠可以的”、“看不慣”、“不見得”,都是常用語,漢字也不算難,但留學生很難準確理解它們的意思。
筆者在講授三年影視欣賞課發(fā)現,學生并不缺乏基礎語法的學習,他們缺乏的是對中國人原生對話的接觸和模仿。這就像初看原版英文對白電影的中國觀眾一樣,都會發(fā)現,原來在生活中常用的就這些詞,只是有的意思我們不知道。按HSK詞級分類,甲級詞1033個,加上乙級詞2018個,己足夠留學生用漢語表達日常需要。
4以非語言交際的方式,幫助學習者合理猜測難懂的語言,整體理解影片。
非語言交際可以粗略地劃分成四類:體態(tài)語、副語言、客體語、環(huán)境語。從聲音的高低快慢到房間的擺設方式、光線、色彩,從時間觀念到空間觀念,以及話語中的沉默,都屬于非語言交際的范疇。電影本身是生活的濃縮,是對人類生活的藝術再現和模擬加工,它所提供的非語言交際,有助于學習者跨越語言上的障礙理解影片。電影對情感感染力極強,嬉笑怒罵、悲歡離合等極易引起觀者的共鳴,甚至有時使留學生自然地融入封情節(jié)中去,能有效地對語言現象加以理解和記憶。
5,在課時充裕的情況下,可以考慮細讀電影腳本:在課時較緊張的情況下,應對重點、難點句型進行分析學習。
(二)文化教學
豐富的電影資料包含了漢語國家的歷史、社會、風土人情、地理、自然、經濟、政治等情況,有助于豐富教師教學內容和拓寬學生知識面。
1,優(yōu)秀的電影能立體、真實地展現中國某一時期、某一社會層面的生括狀態(tài),這有助于幫助學習者了解、理解這種狀態(tài)下中國人的生活。一位挪威學生看了《大紅燈籠高高掛》,便以為中國人都住在大院子里,中國的男人可以娶很多妻子:一位美國女學生看了《臥虎藏龍》以為中國的男人都梳著長辮子,而且驚奇中國人是怎么飛到樹上去的。我們在課堂上,特別是海外教學的課堂上,選擇多層次、多社會歷史環(huán)境的電影,有助于學生完整了解中國的歷史與現貌。
2,電影的主題往往是某些人思想的寫照,選擇符合絕大多數人思想的電影觀看,有助于學習者理解中國人的心理特點。父愛、母愛、友情、愛情、婚姻、家庭題材中,能夠反映大多數人觀點的,一般都適宜教學,也容易被學生接受。而在國內有爭議的電影,如督一半海水一半火焰》、《十七歲的單車》等,雖有很高的藝術造詣,但不建議在對外漢語教學中使用。
3,有的電影為文化沖突或文化交融搭建起展示平臺,這有助于學習者在電影的人物和故事發(fā)展中,逐漸理解和接受文化的差異,體會文化共通性。體現中西方親情的不同表達方式電影都是經典之作。
4,有的電影提供了學習者不能親身體會到的,中國的地域文化、民族文化或民俗文化,提高課程的趣味性。不同文化的差異,對于國內和海外教學,都有著吸引力。如微新娘》中體現濃郁的云南風情,連中國人都會被吸引;老電影《過年》為海外教學提供了民俗素材。
5,善用學習者感興趣的文化點,拉近師生距離,開展課堂教學互動。中國功夫和飲食文化。總會吸引擁躉前來。
(三)藝術引導
初看,影視藝術的分析與鑒賞,對于大部分對外漢語教學專業(yè)教師老說,是有一定困難的。但這里強調的,不是從事影視制作專業(yè)角度分析的表演、攝像技巧等問題,而是要在語言、文化差異之外,找到不同國家文化之間有共通性的藝術特點。并可以此作為理解電影、師生溝通的橋梁,比如音樂、風景、色彩、武術、舞蹈、甚至著名演員等等。教學中應注意以下問題:
1,適當利用影星吸引學生,拉近距離。成龍、李連杰、章子恰、劉德華的面孔,會使電影更有親近感。
2,在多次電影欣賞課程中。盡量使演員、主題、藝術吸引點多元化,避免重復。
3,選擇電影時,應選擇敘事方式簡潔、單一、流暢的,避免出現學生看不懂故事發(fā)展順序的困難,盡量減少分散學生對語言的注意力。
4,同一部電影中。人物不宜過多,避免學生因“認不準人”而出現誤解影片內容的問題。這點對于歐美學生尤其要注意。
優(yōu)秀的中國電影恰是能夠滿足對外漢語教學“語言”、“文化”與“藝術享受“三方面需求。我們在影視欣賞的教學中,應避免做簡單重復的語法教學,而要增強交互性、應用性較強的口語表達方式的訓練:避免灌輸過多的文化知識,而要引導學生看電影后自發(fā)討論某一人物或文化:避免把這門課上成純粹的娛樂課,老師不能成為電影放映員或娛樂信息的講解員,而要引導學生在藝術認同中。學習語言,了解文化。
欄目分類
熱門排行
推薦信息
期刊知識
- 2025年中科院分區(qū)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qū)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fā)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fā)布,論文寫作規(guī)則發(fā)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guī)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絕種”了
- 職稱話題| 為什么黨校更認可省市級黨報?是否有什么說據?還有哪些機構認可黨報?
- 《農業(yè)經濟》論文投稿解析,難度指數四顆星,附好發(fā)選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