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關于人的本質系列命題的邏輯起點——學術論壇
作者:陳秀來源:原創(chuàng)日期:2013-08-12人氣:832
歷史上看,馬克思對人的本質研究有著系列重要思想。馬克思這些重要思想的形成同時經歷了對黑格爾和費爾巴哈的批判和揚棄、由唯心主義者到徹底的唯物主義者轉變的這樣一個過程。早期的馬克思深受黑格爾唯心主義辯證法的影響,對人的理解還處于抽象人的本質階段。在人的本質問題上,黑格爾把人的本質等同于人的自我意識,他肯定通過抽象形式表現(xiàn)出來的人的意識和創(chuàng)造性活動的能動性。因此在他那里,人成了純粹理性的人,成為抽象的自我意識。針對黑格爾的“絕對精神”、“抽象人”,費爾巴哈創(chuàng)立了人本主義哲學,確立了“人”的地位,提出了“自然人”。馬克思認為,費爾巴哈把形而上學的絕對精神歸結為以自然為基礎的現(xiàn)實的人,他把人看成是“感性的對象”而不是“感性的活動”,在他那里,人仍是宗教哲學中所說的抽象的人,人完全脫離了賴以生存的社會關系、實踐活動,僅是一種自然的感性存在,是只有自然屬性的人,而不是真正社會歷史活動中的現(xiàn)實的人。馬克思一方面同意費爾巴哈對宗教所作的批判,另一方面認為“對宗教的批判最后歸結為人是人的最高本質這樣一個學說,從而也歸結為這樣一條絕對命令,必須推翻那些使人成為受屈辱、被奴役、被遺棄和被蔑視的東西的一切關系”。像費爾巴哈批判了黑格爾的哲學。馬克思則結束和批判了費爾巴哈的哲學,并從中找到了人的出發(fā)點。
以“現(xiàn)實的人”取代思辨哲學家的“抽象的人”,是馬克思人的本質觀得以建立的必要前提。1844年,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充分肯定并揚棄了黑格爾關于勞動是人的本質的觀點,指出勞動是人的現(xiàn)實活動,并把人的社會性和勞動結合起來,認為勞動是人的社會性存在的基礎,人的類本質只能通過人的社會性勞動來體現(xiàn)。同時,人的本質是根據勞動性質的變化而不斷變化的。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通過對歷史活動的深入研究,指出現(xiàn)實的人是歷史活動的主體,創(chuàng)造一切歷史活動的正是人——現(xiàn)實的、活生生的人。1845年春,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用精辟的語言徹底批判了唯心主義和舊唯物主義者的人的本質觀,從社會關系中全面把握人的社會性本質。在其后的《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馬克思更加深入地闡述了人的需要本質。可見,從黑格爾的“思辨人”到費爾巴哈的“自然人”,再到馬克思的“現(xiàn)實人”,從批判“抽象的人”到揚棄“勞動是人的本質”,馬克思對人的本質的認識遵循著步步深入的過程,這是基于實踐的認識而非形而上的獨斷,是一種歷史的存在而非思想的判斷,標志著馬克思從唯心主義到唯物主義的徹底轉變,實現(xiàn)了馬克思對人的本質認識的質的飛躍。
三、馬克思關于人的本質系列命題的邏輯展開
從實踐出發(fā),從現(xiàn)實中把握人,是馬克思與所有唯心主義哲學家的本質區(qū)別。馬克思在批判德國古典哲學時說:“從施特勞斯到施蒂納的整個德國哲學批判都局限于對宗教觀念的批判。他們的出發(fā)點是現(xiàn)實的宗教和真正的神學。”可見,宗教神學是以神為出發(fā)點的。在馬克思看來,“神”是異化了的人。德國哲學家恩斯特,卡西爾曾說:“哲學家無權構造一個人造的人,而必須描述一個實在的人。”而要對這個實在的人進行描述,就必須要了解人的生活和行為。那么,如何才能了解人的生活為行為呢?卡西爾告訴我們說:“只有一條能揭開人類本性秘密的途徑,那就是:宗教的途徑?!笨梢?,卡西爾了解人的途徑仍然是宗教,而宗教使人神秘,人也始終是一個神秘的人。盡管他主觀上也努力去把握現(xiàn)實的人,但實際上?!叭恕痹谒抢锶匀皇浅橄蟮模驗樗选叭恕比芑健胺枴敝腥チ?,因此,使人失去了感性的、現(xiàn)實的存在,從而成為單向度的人。
與唯心主義者具有本質區(qū)別的是,馬克思一切人學理論的出發(fā)點是“有生命的個人”。馬克思在批判德國古典哲學的同時,先后多次明確強調了他的理論出發(fā)點:“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生命的存在是從生物學的角度揭示人作為自然存在物的內涵。而自然存在物必須以個體需要的生產和滿足作為前提,以需要的生成與滿足的動態(tài)關系為其內在動力。因此,從這個意義上,我們認為,人的本質就在于人的需要。個體的生命存在直接就是他們的自然需要和社會需要,因此需要是實現(xiàn)個人天然的內在必然規(guī)定性,只有它的力量才是本質的力量,所以,“他們的需要即他們的本質”這個命題,無疑揭示了人的自然本質。需要作為人的自然本性并不局限于自然的界限中,而是在這一基礎上打開了一個人與人交往的無限界域。人自身需要的滿足往往以自己作為他人的需要為前提。那么,這里的“人”又是怎樣的呢?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指出,人不是抽象地蟄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馬克思認為,要從對象、現(xiàn)實、感性的方面去理解,要訴諸實踐的方式去理解,要從人與世界的總體關系中去把握人,而不是直觀地去理解。人作為人而存在,是實踐活動、勞動的結果。人的世界是人創(chuàng)造的,人創(chuàng)造了什么樣的世界,就與什么是一致的?!皞€人怎樣表現(xiàn)自己的生活,他們自己就是怎樣。因此,他們是什么樣的,這同他們的生產是一致的,又和他們怎樣生產一致。因而,個人是什么樣的,這取決于他們進行生產的物質條件?!睆鸟R克思原意可見,人是自我生成、自我所造的,人在長期的實踐過程中創(chuàng)造了自己。
人的個體本質與人的類本質之間有何關系呢?讓我們認真審視來自馬克思《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的一個重要命題——“人是人的最高本質”。這個命題對進一步理解人的類本質和個體本質之間的關系有著重要意義,絕不可忽視。在這個命題里,前后兩個“人”所指向的內涵顯然不同?!暗谝粋€‘人’指向的是大寫的人即作為族類存在物的人,第二個‘人’指向的則是小寫的人即作為個體存在物的人。”因此,“人是人的最高本質”這個命題可以理解為:“作為族類存在物存在的大寫的人是作為個體存在物存在的小寫的個人的最高本質,小寫的個人要作為人存在,他必須具有作為族類存在物存在的大寫的一般人的本質;否則,便不能作為人存在,或不能稱作是真正的人?!睋Q言之,每個個體作為人存在,就必須作為類存在物存在。而類本質是既作為自然界中的一員、又作為人類社會的主體的人類每個成員所具有的共同特性。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充分揭示了人的類特性在于“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即我們常說的自由自覺的活動。從人的本質的內在規(guī)定性上分析,如果沒有這個類特性,人就不能成其為人。這種自由自覺的活動,是人作為自然界最特殊的存在物與動物界的根本區(qū)別。在奴隸社會里,奴隸從生物學角度講是人,而從哲學角度講不是真正的人,因為奴隸沒有類的特性,沒有自由自覺的活動,完全是被迫的。而只有人能夠不局限于自然的界限,能夠通過實踐、勞動滿足自己的需要,這種“通過人為了人”的生活就是自由自覺的活動,就是人的類特性。因此,馬克思說,人是作為人的最高本質,只有具有類特性才真正是大寫的人。
以“現(xiàn)實的人”取代思辨哲學家的“抽象的人”,是馬克思人的本質觀得以建立的必要前提。1844年,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充分肯定并揚棄了黑格爾關于勞動是人的本質的觀點,指出勞動是人的現(xiàn)實活動,并把人的社會性和勞動結合起來,認為勞動是人的社會性存在的基礎,人的類本質只能通過人的社會性勞動來體現(xiàn)。同時,人的本質是根據勞動性質的變化而不斷變化的。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通過對歷史活動的深入研究,指出現(xiàn)實的人是歷史活動的主體,創(chuàng)造一切歷史活動的正是人——現(xiàn)實的、活生生的人。1845年春,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用精辟的語言徹底批判了唯心主義和舊唯物主義者的人的本質觀,從社會關系中全面把握人的社會性本質。在其后的《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馬克思更加深入地闡述了人的需要本質。可見,從黑格爾的“思辨人”到費爾巴哈的“自然人”,再到馬克思的“現(xiàn)實人”,從批判“抽象的人”到揚棄“勞動是人的本質”,馬克思對人的本質的認識遵循著步步深入的過程,這是基于實踐的認識而非形而上的獨斷,是一種歷史的存在而非思想的判斷,標志著馬克思從唯心主義到唯物主義的徹底轉變,實現(xiàn)了馬克思對人的本質認識的質的飛躍。
三、馬克思關于人的本質系列命題的邏輯展開
從實踐出發(fā),從現(xiàn)實中把握人,是馬克思與所有唯心主義哲學家的本質區(qū)別。馬克思在批判德國古典哲學時說:“從施特勞斯到施蒂納的整個德國哲學批判都局限于對宗教觀念的批判。他們的出發(fā)點是現(xiàn)實的宗教和真正的神學。”可見,宗教神學是以神為出發(fā)點的。在馬克思看來,“神”是異化了的人。德國哲學家恩斯特,卡西爾曾說:“哲學家無權構造一個人造的人,而必須描述一個實在的人。”而要對這個實在的人進行描述,就必須要了解人的生活和行為。那么,如何才能了解人的生活為行為呢?卡西爾告訴我們說:“只有一條能揭開人類本性秘密的途徑,那就是:宗教的途徑?!笨梢?,卡西爾了解人的途徑仍然是宗教,而宗教使人神秘,人也始終是一個神秘的人。盡管他主觀上也努力去把握現(xiàn)實的人,但實際上?!叭恕痹谒抢锶匀皇浅橄蟮模驗樗选叭恕比芑健胺枴敝腥チ?,因此,使人失去了感性的、現(xiàn)實的存在,從而成為單向度的人。
與唯心主義者具有本質區(qū)別的是,馬克思一切人學理論的出發(fā)點是“有生命的個人”。馬克思在批判德國古典哲學的同時,先后多次明確強調了他的理論出發(fā)點:“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生命的存在是從生物學的角度揭示人作為自然存在物的內涵。而自然存在物必須以個體需要的生產和滿足作為前提,以需要的生成與滿足的動態(tài)關系為其內在動力。因此,從這個意義上,我們認為,人的本質就在于人的需要。個體的生命存在直接就是他們的自然需要和社會需要,因此需要是實現(xiàn)個人天然的內在必然規(guī)定性,只有它的力量才是本質的力量,所以,“他們的需要即他們的本質”這個命題,無疑揭示了人的自然本質。需要作為人的自然本性并不局限于自然的界限中,而是在這一基礎上打開了一個人與人交往的無限界域。人自身需要的滿足往往以自己作為他人的需要為前提。那么,這里的“人”又是怎樣的呢?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指出,人不是抽象地蟄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馬克思認為,要從對象、現(xiàn)實、感性的方面去理解,要訴諸實踐的方式去理解,要從人與世界的總體關系中去把握人,而不是直觀地去理解。人作為人而存在,是實踐活動、勞動的結果。人的世界是人創(chuàng)造的,人創(chuàng)造了什么樣的世界,就與什么是一致的?!皞€人怎樣表現(xiàn)自己的生活,他們自己就是怎樣。因此,他們是什么樣的,這同他們的生產是一致的,又和他們怎樣生產一致。因而,個人是什么樣的,這取決于他們進行生產的物質條件?!睆鸟R克思原意可見,人是自我生成、自我所造的,人在長期的實踐過程中創(chuàng)造了自己。
人的個體本質與人的類本質之間有何關系呢?讓我們認真審視來自馬克思《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的一個重要命題——“人是人的最高本質”。這個命題對進一步理解人的類本質和個體本質之間的關系有著重要意義,絕不可忽視。在這個命題里,前后兩個“人”所指向的內涵顯然不同?!暗谝粋€‘人’指向的是大寫的人即作為族類存在物的人,第二個‘人’指向的則是小寫的人即作為個體存在物的人。”因此,“人是人的最高本質”這個命題可以理解為:“作為族類存在物存在的大寫的人是作為個體存在物存在的小寫的個人的最高本質,小寫的個人要作為人存在,他必須具有作為族類存在物存在的大寫的一般人的本質;否則,便不能作為人存在,或不能稱作是真正的人?!睋Q言之,每個個體作為人存在,就必須作為類存在物存在。而類本質是既作為自然界中的一員、又作為人類社會的主體的人類每個成員所具有的共同特性。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充分揭示了人的類特性在于“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即我們常說的自由自覺的活動。從人的本質的內在規(guī)定性上分析,如果沒有這個類特性,人就不能成其為人。這種自由自覺的活動,是人作為自然界最特殊的存在物與動物界的根本區(qū)別。在奴隸社會里,奴隸從生物學角度講是人,而從哲學角度講不是真正的人,因為奴隸沒有類的特性,沒有自由自覺的活動,完全是被迫的。而只有人能夠不局限于自然的界限,能夠通過實踐、勞動滿足自己的需要,這種“通過人為了人”的生活就是自由自覺的活動,就是人的類特性。因此,馬克思說,人是作為人的最高本質,只有具有類特性才真正是大寫的人。
欄目分類
熱門排行
推薦信息
期刊知識
- 2025年中科院分區(qū)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qū)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fā)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fā)布,論文寫作規(guī)則發(fā)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guī)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絕種”了
- 職稱話題| 為什么黨校更認可省市級黨報?是否有什么說據?還有哪些機構認可黨報?
- 《農業(yè)經濟》論文投稿解析,難度指數(shù)四顆星,附好發(fā)選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