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yōu)勝從選擇開始,我們是您最好的選擇!—— 中州期刊聯(lián)盟(新鄉(xiāng)市博翰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檢測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詢

灌輸與展示:建設性新聞在我國國際傳播領域應用的研究

作者:徐曉銘,李學孟來源:《聲屏世界》日期:2024-12-17人氣:579

在傳統(tǒng)的新聞報道時代,主流媒體報道經(jīng)常能看到全球范圍內以暴力沖突為主導國際新聞,比如對兩國邊境沖突或者地震等天災人禍的聚焦報道,而行文中往往缺乏對解決問題的方法以及向好發(fā)展態(tài)勢的呈現(xiàn)。久而久之,生活在這種媒體環(huán)境里的受眾不斷轉變自身對災難報道的態(tài)度,有意識中斷或拒絕接收媒體對災難事件的赤裸裸的揭露和展示,此時“同情疲勞”的種子在受眾心理上扎根??四峥耍?/span>Kinnick)、克魯格曼(Krugman)和卡梅倫(Cameron)分析媒體致使受眾產(chǎn)生“同情疲勞”心理的關鍵因子是新聞報道的素材總傾向選取壞消息,大篇幅對其報道的同時又缺乏問題的解決方案我國在實際報道中涉及到國際傳播的報道框架時,也難以避免聚焦“災難新聞”等負面新聞。

為了緩解負面情緒和低迷氛圍過度充斥于新聞的情況,緣起于歐洲,并在全球范圍內自成一派的建設性新聞被各國新聞人采用和改進。事實上,基于我國新聞事業(yè)遵循“黨性原則”這一特殊性質,我國在國內新聞事業(yè)中一直都善于融合建設性新聞的傳播語態(tài)。在我國的新聞報道經(jīng)驗中可以找到建設性新聞的影子,因為我們的新聞報道一直秉持“以正面宣傳為主”的原則,這個正面宣傳更準確地說是維護黨和國家的宣傳。而在國際傳播領域,我國起步較晚,新聞報道結構不成熟,往往生搬硬套他國的新聞話語體系,或者是言簡意賅的傳達一條信息,表述一種狀態(tài)。因此,建設性新聞在我國的國際新聞事業(yè)中有發(fā)展的根基和進一步融合的可能。

 

研究現(xiàn)狀

概念界定。海格拉普(Ulrich Haagerup)作為一位記者和學者,他2008年發(fā)表的一篇新聞評論中正式提出“建設性新聞”這一概念。至今,學界對建設性新聞沒有明確的定義。作為建設性新聞的奠基人,凱瑟琳·戈登斯特對建設性新聞的描述被大多數(shù)學者引用和認可,即建設性新聞被定義為將積極心理學方法應用到新聞生產(chǎn)過程,以創(chuàng)造有吸引力的報道,同時忠于新聞的核心功能。

作為一個可以靈活建構的報道框架,建設性新聞在不同國家有不同的存在形式和實踐前提,因此在不同國家背景下,建設性新聞的概念與意義也會不同。對中國來說,建設性新聞與國際傳播的結合是時代變革背景下的一種新探索。建設性新聞讓中國媒體以全球視角審視世界,深切關民眾的長遠幸福,并有力推動人類社會朝著更加積極、向上的方向邁進。在中國,建設性新聞已經(jīng)與我們的政治體制、社會發(fā)展脈絡及媒體布局緊密相連,逐漸發(fā)展出了一套獨具特色的理論體系。這套理論體系在構建國家主流議題、凝集國際共識以及推進中國國際形象建設等方面,均顯示出其深遠的現(xiàn)實功效和鮮明的時代意義

主要特征。建設性新聞的概念界定不甚明確,在不同國家的應用方式也各有特點,因此建設性新聞的特征不能一概而論。在學術界常常概述和引用的六個共性特征如下,即維持新聞的核心功能、解決特定問題、積極情緒、強調公民賦權、記者干預和以未來為導向。在國際傳播領域,建設性新聞從宏觀層面表現(xiàn)出解決國際問題以及展現(xiàn)國家形象所獨有的特點和優(yōu)勢,呈現(xiàn)出服務于國際新聞事業(yè)的功能性指向。首先它強調全球社會的共同建設與成果共享,致力于將新聞報道聚焦于廣大群體的利益和關切;其次它倡導追求未來,維系美好,通過積極、正面的新聞報道引導社會輿論,推動問題的積極解決;此外,建設性新聞以和平、發(fā)展的視角來審視和處理全球性問題,致力于通過對話、協(xié)商等方式化解矛盾,實現(xiàn)和平共處;最后它注重在多元社會中凝聚共識,通過開放、包容的新聞報道,促進不同觀點的交流與融合,推動形成廣泛的社會共識。這些特點共同構成了建設性新聞在解決全球性問題時的獨特價值和作用。建設性新聞積極向好的內涵與我們解決國際問題所秉持的行事準則不謀而合。

歷史實踐。建設性新聞這一理念發(fā)源于西方因此,北歐國家在理論和實踐方面率先并行發(fā)展。比如,丹麥廣播電臺首先建設性新聞標準設置為新聞采編室的工作準則,并極其支持編輯和記者從建設性的出發(fā)點縱覽新聞報道。在國際報道領域,BBC世界臺開辟了“BBC世界服務”(BBC world service)專欄,CNN也開創(chuàng)“大事記”(Great Big Stories)欄目,報道國際上具有普適性和教育性的人物事件,探討社會困境的解決方案,彰顯其作為全球媒體的報道態(tài)度和風范。

在我國,建設性新聞的框架起初是在國內新聞或更貼近民生的本地報道中試驗隨著實踐能力日趨成熟逐漸拓展到了國際報道和國際傳播當中。例如,CGTN的涉非議題報道中,報道框架西方“沖突新聞”完全不同,而是大量采用積極平和的建設性報道語態(tài),站在富于建設性的立場,給非洲國家的現(xiàn)狀和未來營造出了充滿希望的語境。顯然,CGTN的非洲報道導向,緊扣了建設性新聞所強調的包容和發(fā)展的主題,新聞報道的最終目的不僅僅是傳遞信息,更是解決問題。這種報道方式不僅有助于增進中非之間的友好交流與合作,更展現(xiàn)了CGTN作為國際媒體所具備的獨特視角與責任擔當。

 

建設性新聞在我國國際傳播中的實踐

  在風云變幻的當下世界格局,國際傳播話語體系建設對每一個國家的國際活動都是尤為重要的。對中國來說,新時代國家形象構建和國際輿論陣地形成也以此為主要手段。習近平主席在評論我國的新聞思想時說:“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必須創(chuàng)新理念、內容、體裁、形式、方法、手段、業(yè)態(tài)、體制、機制,增強針對性和時效性?!?/span>尤其在國際傳播領域,墨守成規(guī)的傳播話語和報道視角難以在國際新聞平臺中長遠立足和發(fā)展,因此在國際傳播話語轉型中融入新的報道框架尤為重要。而與我國“以正面宣傳為主”的方針相似的“建設性新聞”可以成為我國國際傳播的新出路。

我國國際傳播的實踐困境。一、墨守成規(guī),報道以沖突為導向的國際新聞。當今世界正在經(jīng)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人類社會面臨的挑戰(zhàn)層出不窮、風險空前增加,我國的國際新聞傳播事業(yè)同樣經(jīng)歷著報道轉型的挑戰(zhàn)。在每晚的新聞聯(lián)播中,通常國際新聞都采用快訊的方式進行概述。這些快訊一般都選取全球范圍內引起轟動的負面新聞,比如巴以沖突、俄烏戰(zhàn)爭等,概述時也僅僅是對事件的慘烈狀況和災難后果進行描述。我國的主流媒體對國際新聞進行報道和跟進時,也會大篇幅對沖突性新聞的發(fā)展進程進行描述。比如參考消息12月17日發(fā)布的一條新聞題為:海上突發(fā)!致61人死亡。這種類似的新聞標題數(shù)不勝數(shù)。當然,對國際突發(fā)性事件進行及時的報道無可非議,但如果長期只報道負面新聞卻不繼續(xù)跟進事件的解決情況或者不轉換報道視角,就會引起讀者的“同情疲勞”,從而刻意忽略此類新聞。同時,主流媒體只亦步亦趨地報道負面新聞表層現(xiàn)象,而不深挖素材并從積極角度報道從而促進國際事件的向好發(fā)展,那我國也難以參與國際事務并獲取具有分量的話語權。

二、刻板套用,移植西方避重就輕的建設性新聞。不同文化背景下建設性新聞的呈現(xiàn)形式會大不相同,因此直接套用西方成熟的建設性新聞話語框架是下策。西方對其他國家尤其是發(fā)展中國家的報道,雖然采用建設性話語,但仍帶有高位凝視和主觀偏見。在巴以沖突之后,英國廣播公司(BBC)對相關事件的報道呈現(xiàn)出帶有強烈偏見和歧視的“建設性”。BBC在報道沖突中的受害者時,會詳盡展現(xiàn)以色列受害者的名字、葬禮儀式以及家庭受困情況等細節(jié),而選擇性忽略巴勒斯坦受難者的狀況,沒有將“人性化報道”給予沖突的每一方。此外,CNN和BBC等西方媒體報道非洲國家的相關新聞時,常圍繞地域奇觀進行記錄和展示,表面看來是指引世界觀眾領略非洲風采,用展現(xiàn)奇觀的方式打開大門,拉近世界與非洲的距離,但這種“開放包容”的建設性新聞仍充斥著西方媒體高視角的賞玩和窺探心理。媒體忽略非洲人民生存狀況、社會發(fā)展水平等更值得關注的民生問題,本質上沒有推動地區(qū)的條件改善和經(jīng)濟發(fā)展。中國將建設性新聞應用于國際傳播的經(jīng)驗較少,很容易被西方報道話語誤導。中國作為發(fā)展中國家的一員,應該立足于解決負面事件去構建新聞,而不是僅僅舍棄報道負面新聞,只關注無關緊要的“趣事”。

三、公事公辦,灌輸有關政策與國情的宣傳性新聞。黨性原則是我國新聞事業(yè)一直以來嚴格遵守并將一直遵守的基礎性原則,我國國內新聞以及本地新聞在報道時都以維護黨和國家形象為前提。同時我國媒體還是宣傳和解讀黨的領導方針和國家政策的主流陣地。但是在國際傳播領域,國內堅守的報道語態(tài)并不完全適用于國際新聞。我國方針政策的普及與推廣主要依賴官方宣傳報道,比如主流媒體對領導人發(fā)言的記錄性報道,或是對國內最新政策的表層化呈現(xiàn)。這種報道沒有故事性和趣味性,并且與其他國家關聯(lián)性薄弱,報道內容很難在地化的被國外公民理解和接受。大批量灌輸有關政策和國情的新聞會使外國人將新聞看成一種宣傳,從而更加抗拒接受。另一方面,我國對其他國際新聞在題材選擇和播報方式上都帶有一定的政治目的,對國內觀眾來說也是一種輸入性的公事公辦,可讀性和可接受性有待提高。

建設性新聞在國際傳播中的實踐。針對過去存在的報道問題,我國尤為注重對國際傳播話語的轉變。2023年12月3日,外交部發(fā)言人汪文斌先生在外網(wǎng)發(fā)文分享了演員迪麗熱巴于克羅地亞游船上跳新疆舞蹈的視頻,各領事館以及國內主流媒體紛紛轉發(fā)并形成了矩陣報道。隨后,環(huán)球人物發(fā)文評“汪文斌分享迪麗熱巴跳新疆舞”:迪麗熱巴展示的,不僅是新疆的美,更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美。而女演員的克羅地亞行也引出了另一則關于克羅地亞的國際新聞,鳳凰網(wǎng)曾發(fā)文稱:中國路橋集團在克羅地亞建設佩列沙茨跨海大橋項目競標中勝出。中國路橋公司的職工和工人們體現(xiàn)了“中國速度、中國質量、中國管理”的優(yōu)勢,高效快速的施工速度在克羅地亞廣受贊譽。當?shù)孛癖姷氖杖胨捷^大橋修建前普遍提升,有力推動了克羅地亞南部經(jīng)濟和民生發(fā)展。

在這篇新聞中,先是介紹了克羅地亞建橋的困境和迫切需求,后用大篇幅介紹了工程的難度之大以及中國基建團隊是如何克服萬難高質量完成任務,最后還展示了佩列沙茨大橋建成對當?shù)厝嗣竦闹卮笠饬x。實際上這是首個由歐盟提供資金、全球招標而由中方中標的重大工程。這不僅對中國基建企業(yè)承攬歐洲重大基建有開創(chuàng)性意義,還為我國國際傳播在歐洲開拓積極話語權爭取了機會。一直以來我國與歐洲國家在國際對話中維持禮貌但疏遠的態(tài)度。歐洲對我國仍存在腐舊的刻板印象,我國將最新的國情國貌以及政策決議總以宣傳的高話語灌輸給歐美國家,這難以轉變歐洲對中國的看法。同時,我國對歐洲發(fā)生的新聞進行報道時,也常常選取負面新聞為素材,置身事外地反映事件的消極狀況。

而這次佩列沙茨大橋的建成推進了中歐積極對話的進程,我國的國際新聞報道也牢牢抓住了機會。報道不再簡單敘事,也不以中國為中心視角,甚至對建設過程中發(fā)生的消極事件也一筆帶過。媒體紛紛從暖人的細節(jié)入手,報道克羅地亞人民生活境遇的改變,暢想兩國未來積極向好的合作態(tài)勢,并指明利用援建促進國際關系的可行之處。而乘著兩國合作的東風,外交部帶頭評論國內藝人在克羅地亞跳民族舞的新聞,用娛樂的方式讓我們中華民族多彩的文化在歐洲軟著陸。隨后環(huán)球人物等國內主流媒體接力轉發(fā)評論此消息,形成了媒體矩陣,讓國內外網(wǎng)友都能了解中國對此新聞的積極態(tài)度,讓中國的文化自信走向世界。同時媒體也向全球人民表明:中國與克羅地亞友誼深厚,也鼓勵和期盼與其他國家進行多種形式的文化交流。

 

建設性新聞對我國國際傳播的啟示

轉變高話語灌輸,細節(jié)取勝。建設性國際新聞的實踐證明,“因地制宜”是建設性新聞在中國發(fā)揮最大優(yōu)勢的原則。遵守“黨性原則”是新聞事業(yè)的首要原則,“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是國際新聞事業(yè)的首要任務。如何把這兩個“首要”結合在一起成為當下新聞事業(yè)的關鍵問題。而建設性新聞中國化是解決這個問題的一條出路。國際傳播放棄過去的高話語傳播,把“灌輸意識”變?yōu)椤拔幕故尽?,用細?jié)報道取代宏觀敘事,用平和感人的生活故事代替教條僵硬的意識宣傳,是中國融合建設性新聞的優(yōu)秀答卷。

另辟開放型路徑,寓教于樂。實踐證明,通過“知名演員在克羅地亞游船跳舞”這類娛樂性新聞引出“中國援建克羅地亞”這種國際關系動態(tài)能達到新聞共振的效果,也就是用更易閱讀、更吸引眼球的娛樂新聞為切入口,逐漸深化新聞內涵。國際傳播可以適當?shù)赝貙拏鞑ニ悸罚瑢⑷菀妆慌懦夂秃雎缘囊庾R形態(tài)宣傳巧妙地融于充滿趣味和極具討論欲望的娛樂性新聞中。

抓住建設性機遇,矩陣成局。建設性新聞是機遇式新聞,新聞報道仍然存在“吸睛”的潛規(guī)則,要在抓取“吸睛”新聞素材的同時,用建設性的思維構建報道內容。我們中國的建設性思維是秉承人道主義,關注民生疾苦,構建全球人類命運共同體。同時,抓住國際關系的風口也是維系建設性新聞壽命的關鍵。國際新聞要關注與他國關系的變化,并在恰當時刻報道與他國合作共贏的新聞,最終要善于運用多維的主流媒體在黃金時段內高頻轉發(fā)評論,構建矩陣式傳播,形成國際傳播的輿論規(guī)模,讓“一呼百應”的協(xié)作傳播成為常態(tài)。

 

中國在處理國際事務時,始終堅守著一套獨特的原則,這些原則既體現(xiàn)了對國際關系的深刻理解,也彰顯了中國作為一個大國的責任與擔當。與此同時,中國的國際傳播也遵循著一種核心邏輯,這種邏輯強調信息的真實性和流動性,更看重事態(tài)的發(fā)展性和向好性,旨在構建一個積極、包容、互利的國際交流環(huán)境。這種處事原則與傳播邏輯,與建設性新聞的理念不謀而合,共同構成了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的獨特聲音。在中國,建設性新聞的理念對于國家政策和民族文化的對外傳播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它能夠幫助國際社會更好地了解中國,增進相互之間的理解與信任,從而為中國的和平發(fā)展創(chuàng)造一個更加有利的國際環(huán)境。

主流媒體作為傳播信息、引導輿論的重要力量,應當在繼承傳統(tǒng)新聞理念的基礎上,積極吸收和借鑒建設性新聞的理論與實踐。通過將建設性新聞理論中國化,主流媒體不僅能夠更好地服務于國家發(fā)展大局,還能夠在國際傳播中展現(xiàn)出中國的獨特魅力與智慧,讓中國的聲音更加響亮、更加自信地走向世界。在未來的國際傳播中,中國應繼續(xù)堅持建設性新聞的理念,推動國際傳播走向更加多元、平等對話和推動發(fā)展的新時代之路。


文章來源:  《聲屏世界》   http://www.12-baidu.cn/w/xf/24481.html

網(wǎng)絡客服QQ: 沈編輯

投訴建議:0373-5939925????投訴建議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編、文章高手,可通過郵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鄉(xiāng)市金穗大道東段266號中州期刊聯(lián)盟 ICP備案號:豫ICP備2020036848

【免責聲明】:中州期刊聯(lián)盟所提供的信息資源如有侵權、違規(guī),請及時告知。

版權所有:中州期刊聯(lián)盟(新鄉(xiāng)市博翰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關注”中州期刊聯(lián)盟”公眾號
了解論文寫作全系列課程

核心期刊為何難發(fā)?

論文發(fā)表總嫌貴?

職院單位發(fā)核心?

掃描關注公眾號

論文發(fā)表不再有疑惑

論文寫作全系列課程

掃碼了解更多

輕松寫核心期刊論文

在線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