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yōu)勝從選擇開始,我們是您最好的選擇!—— 中州期刊聯(lián)盟(新鄉(xiāng)市博翰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檢測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詢

對闡釋學翻譯研究的新解和深思

作者:王麗來源:《文學教育》日期:2017-03-13人氣:1712

一、引言

   闡釋學(Hermeneutics),從詞源來講,來源于古希臘神使Hermes的名字。Hermes的主要職責就是把神的旨意傳達給世人,他需先解釋神的指令,將其翻譯成人間的語言??梢婈U釋學從一開始就包含“翻譯”的意思?!瓣U釋學的工作總是這樣從一個世界到另一個世界,從一個陌生的語言世界轉換到另一個自己的語言世界?!标U釋學是一種探求意義理解和解釋的理論。

二、伽達默爾闡釋學

   在西方,闡釋學原理用于翻譯研究始于70年代,但直到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現(xiàn)代闡釋學理論被引到中國,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歷了20多個年頭,也出版了相關大量的編著、專著、學術論文討論研究闡釋學。國內(nèi)的研究主要是圍繞闡釋學的三大原則“理解的歷史性”、“視域融合”、“效果歷史”,來探討譯者主體性的發(fā)揮,誤讀,多元闡釋以及譯本的重譯。多是強調(diào)文本意義的開放性,不確定性,而好多在借用理論時甚至無視作者這一方面,從而導致亂譯和譯本質(zhì)量的下降。對其理論有一定的誤讀和泛用。闡釋也有限度,接下來就這個問題來探討。

三、“作者意圖”

   無作者原意,在翻譯時是不是各取所需,自由闡釋呢?“作者意圖”和“文本意義”是不一樣的,但不一樣不代表沒有聯(lián)系,兩者之間相互衍生,賦予新的意義。比如清朝的一件玉品,大家看到的是精美、華麗、上等品以及一切所體現(xiàn)出來的外在特性。如果被告知這是慈禧至始至終一直佩戴不離身的,那隨之對它的闡釋就會有變化。這其實并非“作者中心論”或是與伽達默爾的闡釋學背道而馳,伽達默爾的闡釋學,強調(diào)了文本意義的開放性,凸顯譯者主體性。但譯者主體性的發(fā)揮是有限度的。大家清楚影響最終成型的譯文因素有方方面面,但在多種譯本中能分辨出較好一點的譯本,原因為何?就是一個相對客觀的評判標準,那就是哪一個更接近作者原意。

  伽達默爾所說的把注意力放在研究文本上,并非完全徹底否定作者,要不然也不會有“視域融合”。畢竟作品是作者在當時的歷史情境和思維狀態(tài)下創(chuàng)作出來的,里面有作者想要表達的內(nèi)容。客觀來講,作品也充分反映了當時社會視界中的內(nèi)容。伽達默爾只是從一個新的,與時俱進、宏觀的角度看文本,所有的一切都處在歷史當中,所有的一切都是變動不居的(主客體的這種互動關系正是一種“效果歷史”),正因為這樣,作品所體現(xiàn)的歷時的信息才能不斷地被后人所理解,賦予新的意義,強調(diào)了闡釋的多元化,延續(xù)了作品的生命,豐富了譯本的多樣性,同時也體現(xiàn)了跟其它視域的一種相對意義上的融合,因為絕對的融合是不存在的。

  在翻譯時把“作者意圖”這一因素充分考慮,(包括作者生平,作品所處的環(huán)境,寫作風格及特點等),再加上伽達默爾對文本開放性的理解,賦予譯者一定的自由。不管何事何理,沒有絕對可言,好比如真理的存在也有它相對適應的環(huán)境。

  《紅樓夢》的研究為什么會經(jīng)久不息?《百家講臺》各位學者對《紅樓夢》的闡釋精彩紛呈,學者的闡釋和聽眾的闡釋是不同的。對于聽眾來講,之前的理解也是一種闡釋,這就可以用伽達默爾的“效果歷史”來解釋,但是這種闡釋最佳嗎?顯然不是。當然這不能強求。周汝昌、劉心武等比較權威的紅學專家在講解當中,點到最多就是“曹雪芹”,即他在分析闡釋作品時會時時刻刻考慮到作者,雖然這也是一種推測性分析,因為就是窮其一生,誰也無法完全恢復原作者的思想意圖,但我們可以通過各種努力達到近似。所以《紅樓夢》本身這個文本經(jīng)久不息的被研讀,討論,正是伽達默爾理論充分肯定積極的一面,二人的講解也最經(jīng)典,最精彩,因為闡釋者依據(jù)作者意圖,當時環(huán)境等一系列因素所作的闡釋,而最終被人們所接受。假使一個外國人來聽,也基本能懂,翻譯的哲學基礎,即在于“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心同理同之處,才是人類的真實本性和文化創(chuàng)造之真正源泉,而同心同理之處亦為人類可以相通,翻譯之處即可用無限多的語言去發(fā)揮表達之處。

四、結語

   所以在翻譯時以原作者意圖為基準,充分理解作者及文本的內(nèi)涵、意境,同時考慮其它因素如:讀者群,目標語文化取向,意識形態(tài)(權利關系等),作適當調(diào)整,才會有相對較好的譯文。任何文本的意義和價值都不是永恒、封閉和絕對的,而是暫時、開放、相對的,它給讀者對作品的“誤讀”、多元闡釋留下了廣闊的空間,譯者主體性的發(fā)揮受到諸多因素的制約,是絕對性和相對性的統(tǒng)一。我們絕不能無視譯者在翻譯中的介入,也不能一味張揚作為中心主體的譯者,在譯學構建中,眼光不能只停留在三大原則上,要充分傾聽反對哲學闡釋學的聲音,綜合考慮各家觀點的優(yōu)劣得失,要始終對跨學科的理論移植保持謹慎的態(tài)度。闡釋學理論僅僅是提供現(xiàn)象的解釋,實際的翻譯過程中可能存在不同的譯文,但相對情況下有更好的譯文,同一文本雖然會有多種譯文,但并不是所有的譯文都是有效和客觀的。同時也需要不斷地研究學習,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yǎng)和審美能力,特別增加對于原著有關的知識和學問的了解把握,以完善自己的“先結構”。


本文來源:《文學教育》:http://www.12-baidu.cn/w/wy/63.html

網(wǎng)絡客服QQ: 沈編輯

投訴建議:0373-5939925????投訴建議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編、文章高手,可通過郵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鄉(xiāng)市金穗大道東段266號中州期刊聯(lián)盟 ICP備案號:豫ICP備2020036848

【免責聲明】:中州期刊聯(lián)盟所提供的信息資源如有侵權、違規(guī),請及時告知。

版權所有:中州期刊聯(lián)盟(新鄉(xiāng)市博翰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關注”中州期刊聯(lián)盟”公眾號
了解論文寫作全系列課程

核心期刊為何難發(fā)?

論文發(fā)表總嫌貴?

職院單位發(fā)核心?

掃描關注公眾號

論文發(fā)表不再有疑惑

論文寫作全系列課程

掃碼了解更多

輕松寫核心期刊論文

在線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