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yōu)勝從選擇開始,我們是您最好的選擇!—— 中州期刊聯(lián)盟(新鄉(xiāng)市博翰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檢測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詢

課程思政下高校軍事理論課程育人功能的研究

作者:張萌 宋亞光 王韶鴻 遲夢辰 楊文迪 劉琳笑 劉芷萱來源:《黃河.黃土.黃種人》日期:2021-07-30人氣:2456

思政教育發(fā)揮著鑄魂育人的作用,其根本在于“培育什么人、怎樣培育人、為誰培育人”。課程思政作為新時代高校思政教育教學革新的產(chǎn)物,以一種新的理念模式融入高校思政課建設工作中,將思政教育內(nèi)涵、德育思想等滲透、貫穿、融入教育和教學的各類課程中,將黨的政策主張、處事原則融入課堂教學的全過程。軍事理論課程是培養(yǎng)學生家國責任感和民族凝聚力的關鍵課程,是國防教育的主要環(huán)節(jié),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秉承“課程承載思政、思政寓于課程”的理念,充分挖掘、系統(tǒng)梳理和精準厘定蘊含在軍事理論課程中的德育元素和思政資源;分析軍事理論課程教學環(huán)節(jié)存在的問題;通過發(fā)揮思政教育對軍事理論課程體系的價值引領作用,發(fā)掘軍事理論課程融合課程思政的新樣態(tài)育人功能;探討思政教育與課程理論教學之間融合的可行性,最終找到解決辦法。課程思政下高校軍事理論課程育人功能的研究,對于充分發(fā)揮課程的育人功能和喚醒教師的育人職責,實現(xiàn)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雙效結合,推動高校課程思政向縱深方向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軍事理論課程教學環(huán)節(jié)存在的隱憂分析

軍事理論課程作為一門通識必修課程,在對學生的思想引領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當前,軍事理論課程教學存在以下問題。

(一)對課程認識的深度不夠

21世紀,世界的主題是和平與發(fā)展。在這種背景下,部分大學生國防觀念較為淡漠,缺乏基本的國家安全意識和國防觀念。不少學生并沒有意識到國家安全的重要性,認為軍事理論課程僅是一門通識必修課程,對課程的認識浮于表面。此外,個別高校對軍事理論課程不夠重視,將國防教育和思政教育劃分到不同學科門類,并未深度挖掘二者之間的融合點,沒有對學生進行深度教學,教學浮于表面,缺乏新時代深度挖掘軍事理論與思政課程“協(xié)同育人”的理念。

(二)課程教學與思政教育脫節(jié)

近年來,高校積極響應國家思想引領號召,思政課程教育體系日漸成熟。但由于高校對軍事理論課程認知的深度不足,導致國防教育的發(fā)展相對緩慢。軍事理論課程作為學校國防教育的重要載體,一直處于不受重視的狀態(tài),高校專門軍事理論教研室數(shù)量較少,教學任務多掛靠在學生工作部或武裝部。組織構架不同步,缺乏明確的職能劃分,導致國防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育人進程不一。

(三)教學內(nèi)容與學生獲益感呈反比

首先,軍事理論課程作為高等教育的一門通識必修課程,多采用合班合堂授課模式,傳統(tǒng)大班制教學模式制約了課堂互動,導致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度不高。其次,軍事理論課程的教學手段匱乏,教學內(nèi)容單調(diào),教育資源投入少,思維方向僵化,除理論教學外,以新生軍訓活動為主。學生對該課程的學習需求、態(tài)度及期望欠缺。最后,由于該課程與思政教育的關聯(lián)度欠缺,學生無法全面認識到該課程在思政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抱有“學與不學無所謂,學好學壞無所謂”的心態(tài),課程獲得感較差,教與學的效果欠佳。

二、軍事理論課程融合課程思政的新樣態(tài)育人功能

(一)挖掘課程思政德育要素,厚植家國理想信念情懷

軍事理論課程中蘊含著豐富的思政元素,應深度挖掘軍事理論中的思政德育要素,凝練軍事理論知識,不斷加強軍事理論中蘊含的德育功能,推動高校國防教育,厚植大學生家國理想信念,促進大學生國家安全意識和國防觀念的形成,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國家憂患意識,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立志報國的偉大志向,培養(yǎng)學生吃苦耐勞的精神,厚植其為國家和人民奉獻的信念,將個人理想與國家富強有機結合,努力成為新時代社會主義建設的引領者、奮斗者、創(chuàng)造者。

(二)發(fā)揮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彌補教師思政教學課堂短板

在軍事理論課程教學中融合課程思政理念,有利于實現(xiàn)高校人才培養(yǎng)目標,促進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開展,符合高?!叭恕惫ぷ骼砟睿挥兄谔岣呓處熣卫碚撘庾R和自身人文素養(yǎng)水平,賦予國家使命感和民族責任感,補齊授課教師的思政短板。深度挖掘德育功能,促進授課教師執(zhí)教能力的提升,進一步實現(xiàn)教師教書育人、傳道授業(yè)的有機統(tǒng)一,推動軍事理論課程的教學改革。

三、構建軍事理論與思政融合的多維度教學體系

(一)挖掘軍事課程思政元素,構建課程思政教育格局

結合軍事理論課程教學大綱發(fā)現(xiàn)其思政教育要素,在廓清課程思政的內(nèi)涵和特點的基礎上,闡釋思政教育與軍事理論課之間融合的可行性,探討二者相互促進的辯證關系,將思政教育貫穿于軍事理論授課全過程,以軍事理論要點映射思政教育重點,進而形成“三全育人”新格局。

(二)拓寬軍事理論教學途徑,加強授課教師的課程思政意識

由于目前軍事理論課程的高校師資大多不具備國防教育的知識背景,較少接受過軍事院校的正規(guī)系統(tǒng)培訓,須加強授課教師專業(yè)學習,提升教師的軍事理論水平和人文素養(yǎng)。在課程思政項目實施過程中,一方面,思政教師要積極參與到軍事理論課程思政建設中;另一方面,軍事理論課教師要多與思政課教師交流溝通,深入挖掘兩者之間的結合點,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讓學生感受到思政課程和軍事理論課程的趣味性和必要性,體會課程的魅力所在。

(三)豐富軍事理論教學渠道,著力構建“三位一體”教學格局

從思政課程的價值引領出發(fā),挖掘課程中的“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國家夢”等元素。教學環(huán)節(jié)遵循“適合、適時、適度”的原則,通過豐富教學渠道,將慕課、微課等各種網(wǎng)絡資源進行線上整合,將其與線下課堂相融合,打造“三位一體”教學體系,著力構建軍事理論與思政課程相融合的教育體系。

(四)挖掘通識課程德育功能,加強課程思政資源庫建設

通過構建課程思政視角下的軍事理論課程思政體系,破解思政教育與通識課程脫節(jié)的現(xiàn)狀與困境,加強軍事理論課程思政資源庫建設。將軍事理論課程與課程思政融合,這并不是將其思政化,也不是在軍事理論課程中對學生進行思政價值引領,而是在軍事理論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悄無聲息地融入思政教育理念,在軍事課程中進一步踐行思政教育,進而突破傳統(tǒng)的知識體系構建過程造成的視域局限,使得軍事理論課程的知識傳授與思政課程的價值引領發(fā)揮最大作用。將軍事理論課程與課程思政融合,不僅能在思政的價值引領中凝練軍事理論課程的知識底蘊,還能在軍事理論課程知識傳授中實現(xiàn)思政課程的價值升華,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獲得較強的認同感,實現(xiàn)學生獲取知識的價值增量。

(五)優(yōu)化課程思政教學體系,構建軍事理論多維度教學內(nèi)容

軍事理論課程所涉及的內(nèi)容與思想政治課程的內(nèi)容有眾多共同之處,強化思想引領是軍事理論課程從知識傳授到思想價值提升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從課程思政的視角來看,軍事理論課程在教學效果良好、學生知識內(nèi)化穩(wěn)定的情況下,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覺悟是最終落腳點。教師應在課堂教學中針對一些軍事熱點話題、國內(nèi)外軍事事件夯實政治立場,堅守政治站位,分析現(xiàn)象的前因后果、內(nèi)在聯(lián)系,將思想政治教育融進教學中。另外,教師要將知識傳授與理想信念教育有機結合起來。例如,在講授中國近現(xiàn)代國防歷史時,教師可以選取一些畢生追求民族獨立、滿懷愛國情懷的代表人物進行重點講授,引導學生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教師還要把價值塑造擺在課程學習的突出地位,加快推進軍事理論課程的課程思政步伐,深化主流價值引領在課堂中的重要地位。

(六)以社團為載體,促進軍事理論教學實踐融合

高校社團是學生實踐的第一載體,也是學生培養(yǎng)興趣、施展才華的重要平臺。軍事理論課程教育的目的是要將愛國主義的理念踐行到實處。拓展軍事理論課程的實踐體系,潛移默化地將社團和第二課堂融合進軍事理論課程中。結合國家有關國防教育的重要節(jié)點,組織豐富的社團活動,結合地方紅色資源開展學校國防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等一系列實踐教學活動,以社團為平臺凝聚師生愛國主義情感共識,不斷豐富和完善軍事理論課程的實踐體系,進一步提升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七)深化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構建軍事理論教學評價體系

為優(yōu)化學生的學習環(huán)境,加強對學生的價值引領,緩解并解決教師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應該從教學內(nèi)容入手,對教學形式進行反思,構建基于課程思政理念的教學評價體系。發(fā)揮教學目標的最大作用,滿足學生對課程的期待,對軍事理論課程教學進行“供給側”改革。從學生對學習軍事理論課的意愿、態(tài)度和自身的定位出發(fā),滿足學生需求,深化軍事理論課程教學“需求側”改革。


本文來源:《黃河.黃土.黃種人》:http://www.12-baidu.cn/w/xf/26540.html

網(wǎng)絡客服QQ: 沈編輯

投訴建議:0373-5939925????投訴建議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編、文章高手,可通過郵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鄉(xiāng)市金穗大道東段266號中州期刊聯(lián)盟 ICP備案號:豫ICP備2020036848

【免責聲明】:中州期刊聯(lián)盟所提供的信息資源如有侵權、違規(guī),請及時告知。

版權所有:中州期刊聯(lián)盟(新鄉(xiāng)市博翰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關注”中州期刊聯(lián)盟”公眾號
了解論文寫作全系列課程

核心期刊為何難發(fā)?

論文發(fā)表總嫌貴?

職院單位發(fā)核心?

掃描關注公眾號

論文發(fā)表不再有疑惑

論文寫作全系列課程

掃碼了解更多

輕松寫核心期刊論文

在線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