僑鄉(xiāng)文化的本土保育與對外傳播——基于廣東倉東基地尋根活動的研究報告
一、研究背景
“本土文化”是指保留各種文化經過本民族的習慣和思維方式沉淀的結晶,重新闡釋的文化,具有獨特性、民族性與純粹性,而進行保育的概念在于重新活化這些本土文化,賦予生命力,以免傳統(tǒng)文化隨著科技的不斷發(fā)展而逐漸沉沒?!皩ν鈧鞑ァ奔词菍⒅袊鴼v史、中國文化帶向世界,讓國際更充分了解中國。文化是一個國家的靈魂所在,保護傳統(tǒng)文化,即是在保育著中華民族的“根”。近年來,我國出臺各種鄉(xiāng)村文化保護,振興鄉(xiāng)村、建設美麗鄉(xiāng)村的政策,正在大力鄉(xiāng)村規(guī)劃建設的同時,也著力保護鄉(xiāng)村原生態(tài)和保護保存鄉(xiāng)村傳統(tǒng)文化。十九大提出:文化互鑒,對外傳播。隨著中國的不斷發(fā)展,越來越多的國際友人走進中國,相應地,也越來越多的中國風元素正在走向世界。將中華文化帶向世界,就是對外傳播,讓世界更了解中國。
“尋根”在《漢語大詞典》的釋義是尋找根源,也特指尋找祖籍宗族。尋根,就是海外華裔回祖籍地尋找自己根源,探尋家族歷史,了解祖籍地文化的過程[1]。在這過程中,華裔與祖籍地建立起情感聯系,并產生歸屬感,讓他們有一種“家”的感覺。海外華裔回鄉(xiāng)尋根,學習本土手藝等,有助于活化僑鄉(xiāng)本土文化,使文化迸發(fā)新的活力。而他們在體驗僑鄉(xiāng)文化,感受文化的魅力時,對傳統(tǒng)文化產生認同感,回外國時更有可能向身邊親戚朋友宣傳,有助于文化的對外傳播。
國內外研究學者對海外華裔尋根活動已有所涉及。美國華裔史研究泰斗麥禮謙(Him Mark Lai)在1991年就著手創(chuàng)辦尋根項目;而三藩市州立大學的譚雅倫(Marlon K.Hom)教授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就帶領華裔后代到五邑地區(qū)尋根[2]。此外,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的余全毅教授、澳大利亞的Kate Bagnall博士、三藩市中華文化中心(Chinese Cultural Center)以及部分東南亞愛國熱心人士(如新加坡的司徒保權)都曾組織過此類尋根項目[3]。但隨著麥禮謙先生的過世和譚雅倫教授因身體原因淡出,此類學術型尋根項目已逐漸式微。澳大利亞著名澳華歷史研究者Kate Bagnall也曾帶領尋根團到五邑地區(qū)尋根[4]。
國內關于尋根的研究大多限于家族的祭祀活動,而鮮有文化體驗的考量。海外華裔尋根活動的研究大約在1990年代開始在美國為主的歐美國家出現,多為社會學和人類學的角度對尋根的行為進行探討[5][6]。
倉東基地五邑尋根活動是倉東遺產教育基地五邑僑鄉(xiāng)尋根平臺開展的協助海外華裔回五邑祖籍地尋根,體驗僑鄉(xiāng)文化的公益尋根項目。五邑僑鄉(xiāng)尋根平臺依托倉東遺產教育基地,綜合廣東僑鄉(xiāng)文化研究中心和五邑大學外國語學院的資源優(yōu)勢,搭建起了海外華裔聯系祖籍地的橋梁和深度體驗僑鄉(xiāng)傳統(tǒng)文化的平臺,開發(fā)尋根活動、僑鄉(xiāng)研究和教學實踐綜合一體的發(fā)展模式。項目自開展以來,已多次組織并接待海外華裔尋根團,在尋根者和活動參與者中具有較好的影響和反映,對其他僑鄉(xiāng)地區(qū)尋根活動的發(fā)展也有一定的借鑒之處,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本研究以海外華裔尋根活動為切入點,對倉東基地五邑尋根活動進行剖析,從海外華裔和相關參與者的角度客觀反映倉東基地五邑尋根活動,挖掘其在僑鄉(xiāng)文化的本土保育與對外傳播上的表現,為其他僑鄉(xiāng)地區(qū)海外華裔尋根活動的發(fā)展提供借鑒經驗。
二、僑鄉(xiāng)文化的本土保育[7]與對外傳播[8]
對倉東基地五邑尋根活動進行剖析,應當從海外華人和志愿者和相關參與者(活動志愿者、倉東村民)的角度客觀反映倉東基地五邑尋根活動在各方主體中的價值認同情況,挖掘其在僑鄉(xiāng)文化的本土保育與對外傳播上的表現,從而對其經驗總結提供實證依據。
(一)海外尋根華裔的文化認同與歸屬感的建立
海外華裔參與尋根活動的目的是判斷尋根活動價值的關鍵要素,也是活動策劃者規(guī)劃尋根活動內容的依據。研究小組通過對海外尋根華裔進行問卷調查和訪談發(fā)現,海外尋根華裔參與尋根活動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兩點:一是出于對家族起源及歷史的好奇,希望借此方式與國內親屬取得聯系,即祭祖探親;二是希望親身體驗中國的文化風俗,感受傳統(tǒng)華人社區(qū)的生活方式,即文化體驗。所以,倉東尋根活動的規(guī)劃原則理應是既能滿足其祭祖探親的基本需求,幫助他們尋找到“血緣上的根”,還能讓他們去親身體驗他們祖先曾賴以生存的社會環(huán)境,親身感受華人社會生活表象下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和傳統(tǒng)價值觀,從而尋到“文化上的根”。這相比于單純通過祭祖尋根的形式讓海外華裔重構起血緣聯系和故鄉(xiāng)情結來說,借助文化的影響更能以較為融和的方式增進尋根者的文化認同,逐步喚起海外華裔的民族情感。
如前所述,從海外尋根華裔的角度來說,尋根活動的價值需要得到尋根華裔的認可,實現他們參與尋根活動的目的和基本要求。因此,分析海外華人尋根活動帶給尋根華裔在感官上的體驗和情感上的影響,也是對尋根活動存在價值的論證。以下是筆者收集到的部分尋根華裔對倉東基地五邑尋根活動的感受,也表現了尋根活動對他們的影響。來自加拿大的尋根華裔 Rob Ho 表示,親身體驗中國傳統(tǒng)的健身體操“太極”、品嘗自己制作的傳統(tǒng)小吃,這種感覺很奇妙,這讓他覺得以往書本里或是他人口中的抽象概念正在演變成真實生活,他似乎感受到了五邑地區(qū)傳統(tǒng)居民的生活模式和狀態(tài)。尋根活動不但能滿足尋根華裔對祭祖探親的需求,同時也讓他們知曉老一代華僑的創(chuàng)業(yè)經歷和對祖籍地的貢獻與犧牲,卻能給他們帶來一種新的情感沖擊,即激發(fā)出尋根華裔出對祖輩落葉歸根思想的理解和對他們遠涉重洋的崇敬。
倉東基地五邑尋根活動將僑鄉(xiāng)本土文化與尋根活動相結合,建立起一種沉浸式體驗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尋根新模式,為尋根華裔展現出多層次立體化的文化內容。以下是筆者收集到的部分尋根華裔對倉東基地五邑尋根活動的真實感受。2017年來自加拿大的尋根華裔Rob Ho在接受五邑尋根平臺采訪時說: “來到這之后,我不僅體會到這里的鄉(xiāng)村生活,還對這里的本土歷史和我祖先的移民史有更多的了解,我在學術上已經完全改變了對歷史的理解了?!碑攲じ顒幽軡M足尋根華裔對祭祖探親的基本需求,同時能讓他們知曉老一代華僑的創(chuàng)業(yè)經歷和對祖籍地的付出的貢獻與犧牲時,往往能給他們帶來一種強烈的情感沖擊,即激發(fā)出尋根華裔出對祖輩落葉歸根思想的認同和對先輩遠涉重洋的敬意,就如華裔Samantha Wong所說:“從前沒有真實地理解先輩們的思想和家族歷史,所以我不太在意那些傳統(tǒng)?!眮碜约幽么骍BC大學的尋根華裔Ellen Chen和Katie Fung就表示:“我們得以發(fā)現我們各自家族不同的歷史,對先輩們移民經歷的叩問和反思讓我們對家族歷史的探索有一種新的視角?!盇lexander Wong是美國的大律師,他在村里找不到祖居,但是他很開心可以看到祠堂,并在村里撿到一塊磚頭和一盞油燈,他說要帶回去作紀念。
(二)尋根活動對參與的志愿者和村民的遺產思維的影響
倉東基地五邑尋根活動的志愿者多為五邑大學相關專業(yè)的學生,他們在前期的祖籍調研、尋根活動規(guī)劃、協助尋根華裔溝通等方面都發(fā)揮著重要作用。作為尋根活動的主要參與者,并與尋根活動組織方無直接利益相關,客觀分析他們在尋根活動中產生的感受,側面反映海外華裔的尋根表現很有必要。五邑尋根活動目前有常駐志愿者23人,收集到2018年之后的志愿者祖籍地調查報告12份,志愿者活動感想10份,筆者將以此為基礎進行分析。
尋根活動最直接的價值體現在重建海外華裔與祖籍地之間的血緣聯系和溝通橋梁,構筑尋根華裔的認同感和歸屬感。然而,從祖籍國的角度來說,尋根活動對祖籍地的本土傳統(tǒng)文化保育與傳播也有重要影響。隨著城鎮(zhèn)化的發(fā)展和老一輩人的逝去,傳統(tǒng)技藝由養(yǎng)家糊口變得可有可無,許多鄉(xiāng)土村落資料和傳統(tǒng)文化在塵霧中逐漸湮滅,而通過尋根華裔活動對重拾國人對本土文化的傳承信心,保留住民族記憶也有所幫助。參加了2018年11月美國華裔尋根項目的志愿者李婷同學曾如是說:通過參加倉東基地的尋根活動,她總結出所謂的尋根就是反向追溯,去尋找“我是誰”、“我的家族從何而來”的答案,而這也是中國人自古以來及一直在做的事情,是中國人的一種性情,在與美國尋根華裔Diane研究潢村連州族譜時發(fā)現,Diane的祖先竟可追溯到公元前90年的一位皇帝,一本泛黃的族譜成為揭開其身世之謎的關鍵,一個家族的記憶也在這些逐漸不為人們所重視的古物中尋到答案。協助美籍華僑Sperncer尋根的志愿者鄺潔敏就表示,儒良胡氏宗親會正在整理儒良胡氏族譜,但工作量很大且復雜,所以目前只是從12世整理到16世,完整的族譜的整理和編撰需要很長的時間,大概要到明年年底才有成品。鄺潔敏表示:“看到Spencer 對全神貫注地研究族譜時自己感到很慚愧,小時候爺爺經常拿著家譜跟我說很多東西,但是我毫不在意,長大之后就更沒關心過族譜的去向,也從來沒想過要去看自己家的族譜,如果不是參加這個活動,我想我應該都不會主動去接觸族譜”;而華僑Ron Chan尋根項目的志愿者林瑩瑩曾如是表述自己的經歷,Ron在看到族譜時竟然流了淚,Ron對她說過,從他們家族從祖父那一代開始就移居美國,所以他并不了解中國的文化,他常調侃自己是“竹升”,意思是外表看起來像中國人,但是內里是空的,也是為了可以更了解中國文化和家族歷史,對他來說,看到族譜就是自己離祖父和自己的祖先最接近的時候了。因此,隨著老一代華僑的逐漸離世和成文記載的缺失,加上長期以來西方文化環(huán)境的影響,海外華人后裔對故鄉(xiāng)的信息資料所知甚少,對祖輩流傳下來的關于故鄉(xiāng)的歷史文化、風俗習慣和祖籍方言并無深切的認知,對家族起源、家族文化、家族故事的記憶逐漸模糊,對祖籍國的文化認知和歸屬感也日漸消減。所以,以僑鄉(xiāng)文化活動為載體,以海外華人尋根活動為契機,向海外華人展示僑鄉(xiāng)文化魅力,從而反作用于本土文化的保育與傳播具有重要意義。
倉東遺產教育基地建在開平市塘口鎮(zhèn)倉東村,當地的村民則是為華僑提供文化尋根服務的主體,因此對當地村民在提供尋根服務之后的變化的探究具有重要價值。倉東村已經建村數百年,具有獨特的民風民俗。但隨著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留在這個古村落生活的年輕人越來越少,村落逐漸失去了昔日的活力,當地的傳統(tǒng)手工藝者、和民俗表演者等也面臨后繼無人的危機。尋根活動的出現則扭轉了當前不利的局面,改變了村民日漸乏味的生活,也使極具文化特色的傳統(tǒng)手藝、習俗等得以流傳。
華僑尊敬的態(tài)度增強了村民的自尊心。華僑在倉東村的文化尋根之旅很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就是品嘗當地美食。村民從前期的準備食材到后期的烹飪食物都非常用心。當被問到是否覺得累的時候,村民方金愛說:“不覺得累,能夠有工作,是很好的啦,還何況他們這些人很好,不嫌棄我們這里?!比A僑不僅尊重村民,并且還會感恩他們的付出。很多華僑會來到廚房學習村民的廚藝,并感謝他們的辛苦勞作。對于村民的廚藝,華僑尋根團團長譚德欽(Henry Tom)更是喜愛有加:“非常喜歡倉東村民的飯菜,可以說是我在中國吃的最好吃的飯菜。每一餐都吃得很飽。個個都很喜歡倉東的環(huán)境和這里的村民煮的飯菜,贊不絕口,我們每一餐都吃不同的菜,很好吃。來之前,我姐姐聽說要在農村里面吃飯,當時她嚇了一跳,說不想在村里吃,因為她聽說中國的鄉(xiāng)村很臟很不衛(wèi)生,但是來到倉東之后,她完全改變了!倉東很干凈,鄉(xiāng)情很濃,體驗到了僑鄉(xiāng)文化,她還吃到了奶奶的粽子的味道,兒時的那些飯菜味全回來了!”在Farewell Dinner過后,華僑會向村民送上禮物,以表感謝,村民也因此覺得很感動。在采訪過程中,村民方金愛說:“外國來的學生團和尋跟團都有給我們禮物的習慣,他們給我們的禮物都是一些糖果餅干之類,我們覺得開心是因為他們有心,記得我們。我們很開心他們喜歡我們鄉(xiāng)下的飯菜。他們喜歡,我們就做好一點,他們想吃家鄉(xiāng)的味道,我們就做給他們吃?!痹谂c華僑的相處過程中,村民并沒有因為身處農村而受到華僑的歧視,反而被他們尊敬與喜愛,村民也因此感受到自己的價值。村民做的飯菜不僅傳遞了美味,更是傳遞出家的味道,這種家的味道把村民與華僑的情感連接起來,同時,他們與華僑間親人般的交往也促進了他們的情感交流,豐富了村民的情感世界。
華僑的贊賞提高了村民的自信心。在過去,當地的村民都會手折紙花拿到市場售賣,但由于折紙花效率不高,工作量大,且需求量不多,村民就從售賣紙花轉為售賣膠花,而華僑的到來則使部分村民重拾這門手藝。華僑對折紙花來敬奉祖先都很感興趣,他們認真學習并虛心請教村民有關紙花的折法。感受到華僑學習折紙花的熱情,村民表示很理解也很欣慰:“我們的子女都會,他們小時候要幫大人做工,個個都會折,這是平時很普通的事情。倒是現在的孫子孫女這一代不懂,為家里已經不用紙花拜神了。但是我們的孫輩在倉東基地參加活動,也學會了,其實小孩子都很喜歡。我們平時教那些來參加活動的學生,他們都很喜歡。華僑也一樣,他們很喜歡。我覺得華僑跟其他人一樣,教他們,他們就喜歡,他們喜歡是因為這是拜祭祖先用的,放在祖先神位,把神位打扮漂亮一點,表示尊重祖先,祖先也要美?!比A僑除了喜歡折紙花、做泥雞等傳統(tǒng)手工藝,還喜歡諸如聽粵劇、看舞獅表演等民俗活動。他們親身體驗民俗活動,對僑鄉(xiāng)傳統(tǒng)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華僑馬漢倫(Frank Mah)采訪時說道:“以前對中國武術的感覺很一般,談不上喜歡,但是這次來倉東觀看地道的武術表演和親身體驗之后,對武術有了更深的了解?!眮碜蚤_平本土國峰武術隊的老師表示,指導華僑學習中國武術既感到開心,又感到很親切:“我們很喜歡為華僑表演武術,教華僑學習一些簡單的功夫。他們很特別,他們不像我們本地的觀眾那樣就僅僅是看一下你的表演,而是對武術的各個方面都很感興趣。譬如,他們跑過來會問:‘你學習武術多少年才煉成今天這樣?你從幾歲開始學習?跟誰學習?你家里也有人練武術嗎?’總之,教他們武術,他們會有很多問題,他們也關心我們的生活,跟他們在一起感覺很親切,就好像跟我們的親戚朋友拉家常那樣的感覺?!比A僑體驗僑鄉(xiāng)農村生活的過程中,他們贊賞并認真學習村民的手藝和民俗,村民由此受到鼓舞,自信心得以提高,他們便有動力繼續(xù)按照傳統(tǒng)的方法去做,無形中傳承與發(fā)展傳統(tǒng)文化,達到了原生態(tài)保護的目的。
村民的收入增加了。一方面,華僑會購置手信送給自己在國外的親朋好友。由于每年都有華僑來倉東村,人數也較多,且有一部分華僑喜歡研究中國文化,對富有中國特色的物品非常感興趣,因此他們在當地購買手信的費用非??捎^,促使村民的收入大大提高。另一方面,鄉(xiāng)村的設施是倉東遺產教育基地建設的,但是所有的設施都與村民共享共用,村民也經?;貋頂[酒席和聚會等,從而也促進了本村的經濟發(fā)展。村民的收入增加,幸福感與歸屬感增強,更愿意參與村落的建設,促使村貌改變,鄉(xiāng)村得到真正的發(fā)展。
三、結語:倉東尋根活動在文化保育與對外交流上的現實意義[9]
倉東的尋根活動一方面幫助提高村民的歸屬感,助理了地方經濟發(fā)展,保護了本土文化,促進鄉(xiāng)村振興;另一方面,籍著華僑,傳統(tǒng)文化可以隨著華僑的足跡到國外,對文化從對外傳播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僑鄉(xiāng)地區(qū)的一些具有特色的文化會伴隨著日益城市化的發(fā)展而消失。例如大型工業(yè)化生產流水線統(tǒng)一的味道替代了艾糍的手工制作風味,紙扎的獅頭和動物皮制的獅鼓因為舞獅活動式微而其制作工藝也日漸被年青一代所淡忘。而這些看似工藝繁瑣傳統(tǒng)手藝,其背后所蘊含的正是傳統(tǒng)僑鄉(xiāng)人民刻苦耐勞,積極樂觀,順應自然的生活哲學。倉東的尋根活動通過與當地技藝傳承村民合作,為華裔尋根者提供多樣的民俗體驗活動,以原汁原味的方式再現傳統(tǒng)文化的的魅力,使當地的傳統(tǒng)文化得到活化,也強化了倉東村民的文化認同感。
倉東基地五邑尋根活動拉近了倉東村民與海外華裔之間的距離,增強了華裔對祖居地和祖籍國的文化認同,并且促進了本土傳統(tǒng)文化的向外輸出。五邑地區(qū)的海外華人大多居住在歐美國家,西方的工業(yè)文明使海外華人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承受著來自異域文化的沖擊,也影響著他們對西方文化與祖籍國文化的態(tài)度。因此,必須要通過可感知的體驗改變華裔對僑鄉(xiāng)的定勢認識。在倉東基地的尋根者活動項目中,有多達十五項傳統(tǒng)手工藝的體驗,如制作“泥雞”玩具,學習中國印章雕刻,體驗傳統(tǒng)宮燈制作工藝,了解村落風水理論,親嘗開平煲仔飯,品鑒廣東音樂等民俗民藝活動。這些有趣且好玩,能動手又能品嘗的活動,華裔在向村民學習和享受活動的過程,就是無形中接受中華傳統(tǒng)文化影響的過程,這直接幫助其逐步建立對華僑精神的感性認知。而尋根華裔本身作為文化的傳播者,他們自身有著一定的文化影響力促進本土傳統(tǒng)文化與僑鄉(xiāng)形象的對外輸出。如某位曾參加倉東尋根活動的加拿大籍華裔對當地傳統(tǒng)工藝極感興趣,他曾在活動期間購買了紙扎獅頭,皮制獅鼓,傳統(tǒng)“泥雞”等若干個作為紀念品并帶回國。回國后又與身邊親人好友分享這些工藝品的制作特色,后來他更自發(fā)邀請好友參加他的“泥雞”樂隊,讓這件手工藝品成為獨一無二的演奏樂器,讓身邊的友人都能體驗到這一份來自他祖籍國的樂趣。
倉東基地五邑尋根活動響應國家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助力僑鄉(xiāng)地區(qū)經濟發(fā)展。華裔在感受傳統(tǒng)僑鄉(xiāng)工藝的魅力同時,也直接促進了當地工藝商品的消費。以2019年11月的尋根團為例,該團在開平博物館一天購買文創(chuàng)禮品手信超過4000元,在倉東基地購買的文創(chuàng)產品和書畫藝術品超過3000元人民幣,并多人參加了制作印章,紙扇等體驗項目,他們去江門華僑博物館的禮品店消費了近4000元。同時,該團也他入住當地五星級酒店,在開平百年老店金聲獅鼓購買獅頭,泥雞數十個,直接帶動了當地文化和旅游產業(yè)增收。因此,結合僑鄉(xiāng)本本土文化特色,大力發(fā)展海外華人尋根活動,打造僑鄉(xiāng)獨特的文化品牌,對提高僑鄉(xiāng)文化旅游經濟收入,挖掘僑鄉(xiāng)經濟的潛在效力,發(fā)展具有僑鄉(xiāng)特色的旅游產業(yè),帶動新農村建設,促進農村經濟發(fā)展,提高村民生活水平,助力鄉(xiāng)村振興具有重要意義。
本文來源:《魅力中國》:http://www.12-baidu.cn/w/wy/25805.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區(qū)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qū)
- 官方認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學者友好期刊名單”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fā)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重磅!CSSCI來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錄看點分析!全網首發(fā)!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fā)布,論文寫作規(guī)則發(fā)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guī)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絕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