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傳播視野下“講好中國故事”的概念邏輯與現(xiàn)實問題
早在2013 年,“講好中國故事”的概念被首次提出,并被作為對外宣傳的重要工作。六年來,在“全球化、全民化、全媒化”的傳播形態(tài)下,中國對外話語正從傳統(tǒng)的國際傳播向更為廣泛、多元的全球傳播轉變,主流節(jié)目、紀錄片、新聞報道等圍繞“講好中國故事”的概念邏輯,不斷促進我國對外話語體系的創(chuàng)新。各類文化作品對特定概念進行再生產,發(fā)掘歷史概念的意義并制造勾連,將中國的立場、話語、理念悄無聲息地植入到特定的故事結構中,以此制造全球人民對中國故事的價值認同和情感認同。
一、概念勾連突出歷史邏輯
概念是人類認知思維體系中最基本的構筑單位,是話語形成的符號載體。建立對外話語體系的首要任務就是概念生產,并以合理的方式進行勾連與包裝,達到意識形態(tài)的流動和價值觀的傳遞,即“話語爭奪的最佳途徑是‘生產概念’”。
過去的中國處于借用概念、話語輸入的邊緣位置。如今,既具有中國特色、又融通中外的概念被不斷生產和重構,這些概念以中國歷史為基礎,關照時代背景,在國際社會取得了積極關注。例如,“一帶一路”承襲自“絲綢之路”的符號,并延伸了“經濟走廊”等概念,使互惠國家更易理解“一帶一路”政策,增強公共議題設置上的主動性?!昂推桨l(fā)展”既以中國傳統(tǒng)文化為基礎,又是現(xiàn)代中國一貫形象,一直存在于中國的發(fā)展脈絡中?!懊\共同體”與儒家“大同”思想一脈相承,融入現(xiàn)代社會的新問題,取得了新的認同。
經過歷史沉淀而具有強大生命力的概念、話語和結構,通過其蘊藏的深刻哲理和邏輯內涵,超越了不同文化間的壁壘和分歧,形成了中國對外話語體系中的核心概念群。繼而,《一帶一路》《河西走廊》等紀錄片、《國家寶藏》《經典詠流傳》等文化節(jié)目又將這種概念具體化,借古論今,以此展示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內核。借用或勾連歷史概念,可以簡潔明了地闡述概念的意義與價值,融通人類共有的思維邏輯規(guī)律,進而在全球公共議題設置中占據首要地位。
二、以價值邏輯制造認同
“講好中國故事”不僅意味著講好中國在地的大事、好事,更強調中國故事中體現(xiàn)美好人性、體現(xiàn)全人類共同價值的方面。首先,主流敘事開始凸顯個體意識,強調社會個體成員的價值;其次,挖掘中華傳統(tǒng)文化基因的符碼,與全人類的現(xiàn)實問題相結合,促進共同價值的傳播;最為突出的是,傳播在世界文明體系中具有公共價值的中國故事,形成“中國聲音”的公共性。
國家敘事開始關注個體價值,通過人物的接近性尋找不同話語體系的契合點,呈現(xiàn)真實的中國人、中國社會以及“中國夢”的個體實踐。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不再聚焦奇珍異寶,而是關注故宮文物修復師這一職業(yè)的日常生活,細膩展現(xiàn)了小人物的喜怒哀樂,體現(xiàn)了世界頂級文物修復技術以及“匠心精神”、傳承信仰,反而延展出了主題之外的更多價值面向。電視文化節(jié)目《朗讀者》、《經典詠流傳》表面上吟誦經典作品,實則展現(xiàn)了有血有肉的人物故事、成長歷程、情感體驗,從而傳播中華文化的價值內涵。
其次,挖掘中華傳統(tǒng)文化基因,與全人類的現(xiàn)實問題相結合,促進共同價值的傳播?!秶覍毑亍分攸c突出了“國之重器”的價值,文物不僅代表了古代中國某個輝煌的時代,更意味著華夏文明對于世界文化的重要性。通過有意的文物選擇、潛移默化的敘事方式,堅定國內觀眾的“四個自信”,對外傳達極具價值的“中國聲音”。
最后,以更大的“格局”講好中國故事,“尋找不同政治制度、文明體系之間的契合點”,以此贏得認同。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善于挖掘街頭巷弄的中華美食,實際上透過食物傳達出“天人合一”“和諧共生”等極具中國特色、又帶有全球價值的文化觀念。政論節(jié)目《中國正在說》以理性客觀的視角呈現(xiàn)了“一帶一路的中國智慧”“中國道路能否超越西方模式”等議題,探討了“中國道路”“中國模式”的科學性和可行性,于內形成國家的制度認同,于外構建對中國方案的價值認知。
中國故事必然帶有中華文化的價值特色與偏好,也帶有對強勢話語權的抑止 和自我利益的追求。因此,強調中華文化的包容性以及全社會的共同價值,有利于在全球傳播中制造認同。
三、借情感邏輯喚起共鳴
影響跨文化傳播的因素繁雜,難免帶來認知偏差、誤解甚至沖突的產生。因此讓人聽得懂、樂于接受地“講故事”成了一項艱巨的任務,傳播者必須找到雙方共通的認知規(guī)律和意義空間。而其中,情感是連接的最佳媒介,訴諸情感的手法也顯見于各種媒介形式之中。
在《舌尖上的中國》中,食物變成了一處地理、歷史和文化的集合,是“想象共同體”的重要呈現(xiàn)者和塑造者。這種共通性帶來的不僅僅是一種味覺想象,而是彼此無意識的情感對話,“團圓”“落葉歸根”“與自然和諧相處”等內容超越了以地域、種族、文化為基礎的價值觀念,喚起了更深層次的共鳴。食物轉變?yōu)橐庀?,起到了情感?lián)通的作用。
故事是意義的結構裝置和“偽裝”形式。而情感是意義交流最為簡便的一種“通用語言”,情感與故事的結合形成了共同的意義空間,將想象中的“國家形象”由一個模糊的認知轉變成鮮活的實體。
四、“講好中國故事”的現(xiàn)實問題
在“講好中國故事”的邏輯下,中國對外傳播話語體系的建構逐漸找到 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方法。但囿于中國問題的特殊性、中外傳統(tǒng)話語體系的差異性、 國際傳播形勢的復雜性,“講好中國故事”面臨一些現(xiàn)實問題。
首先,媒介是產生于社會制度,嵌在其他社會關系之中。由于媒介性質和歷史文化環(huán)境的差異,中國的對外傳播長期面臨著“外冷內熱”的困境。如“復興工作室”曾推出的《“十三五”之歌》雖受到了廣泛關注,但作為主要傳播對象的海外青少年卻認為其內容不知所以、稍顯生硬,未能傳遞到有的價值和意義。
其次,中外經濟、政治、文化等制度具有差異,對外話語體系的基礎因而不同。在西方主流媒體中,中國形象十分脆弱,負面報道依然占據較大部分。一方面,我們沒有對中國方案給出強有力的解釋,另一方面,外部世界基于自己的認知框架來構建中國故事,以片面的、零散的甚至是失真的信息來理解中國故事,集體無意識和刻板印象更為深重,帶來了對話的實際困難。
此外,國際傳播形勢的復雜性依然存在阻礙。對外傳播最終都是以爭取國家利益和傳播意識形態(tài)為目的,各國媒體立場與國家利益和意識形態(tài)息息相關。一些西方媒體將中國描述成“國際秩序和規(guī)則的挑戰(zhàn)者”,將中國在世界上開展的互利建設與交流合作活動作為攻擊對象,從而對中國的發(fā)展勢頭造成阻礙,中國的負面或臉譜化的形象依然存在,并常常以“他者”出現(xiàn)。
五、總結與反思
在全球傳播視野下,“講好中國故事”對內凝聚國家認同,對外提升國家形 象,但這依然是一個正在探索中的實踐方式。在新的傳播形勢下,首先對特定概念進行再生產,發(fā)掘歷史概念的意義并制造勾連,融通人類共有的思維邏輯規(guī)律,進而把握全球公共議題設置的主動性。其次,挖掘中華民族文化基因,在概念再生產和中國故事的講述中強調中華文化的包容性以及全社會的共同價值,以此制造認同。此外,利用情感喚起共鳴,將想象中的“國家形象”由一個模糊的認知轉變成了鮮活的實體。
但同時,“講好中國故事”的實踐也面臨著現(xiàn)實困難,一些西方媒體將“中國故事”和“中國聲音”的傳播描述為“銳實力”的實踐。如若傳播跟不上硬實力的增長,建立起系統(tǒng)的、有效的對外話語傳播體系,中國依然會處于“有理說不出、說了傳不開的境地”。
本文來源:《視聽》:http://www.12-baidu.cn/w/xf/9501.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區(qū)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qū)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fā)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fā)布,論文寫作規(guī)則發(fā)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guī)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絕種”了
- 職稱話題| 為什么黨校更認可省市級黨報?是否有什么說據?還有哪些機構認可黨報?
- 《農業(yè)經濟》論文投稿解析,難度指數(shù)四顆星,附好發(fā)選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