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筆墨當隨時代”的理解與認識
作者:胡洋來源:原創(chuàng)日期:2014-03-07人氣:7948
一、“筆墨當隨時代”的含義
石濤是清朝初期力主創(chuàng)新的藝術家。他的畫作個性鮮明,構圖善變,筆墨恣肆,意境蒼茫新奇,其理論著作《話語錄》為中國繪畫美學的高峰,他對清朝中期之后以至近代的繪畫藝術的影響甚遠。
在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時的題畫問中,石濤提出了“筆墨當隨時代,猶詩文風氣所轉?!钡挠^點。這是一個極有意義的命題。其全篇為:
“筆墨當隨時代,猶詩文風氣所轉。上古之畫,跡簡而意淡,如漢魏六朝之句然。中古之畫,如初唐盛唐雄渾壯麗。下古之畫,如晚唐之句,雖清麗而漸漸薄矣。至元,則如阮籍、王粲矣。倪黃悲如口誦陶潛之句,悲佳人之屢沐,從白水以枯煎,恐無復佳矣。(癸未夏日苦瓜癡絕書)?!?br />筆墨是中國繪畫的根本標志,有了筆墨才有了中國的繪畫。同時,筆墨也是中國繪畫藝術表現(xiàn)力的根據(jù)。筆墨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發(fā)展,就如同詩歌文學的創(chuàng)作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一樣。
“筆墨”在漢語中是多義的。而且這種不同的含義是在歷史的演變過程中逐漸展開的:第一層含義即它是一種繪畫工具;第二層含義即它是一種繪畫技法,以及一些準則;第三層含義,是一種引申義,即指畫家的修養(yǎng)和繪畫作品的某種境界。所以,在石濤提出的“筆墨當隨時代”中的“筆墨”應理解為這幾項關于筆墨的含義的綜合,即綜合了畫家的修養(yǎng)、才能和技巧的繪畫客體的代名詞。
關于歷代的筆墨表現(xiàn):漢魏六朝時期的筆墨表現(xiàn),是中國繪畫中筆墨的形成時期,石濤將之概括為“跡簡而意淡”。早期中國畫主要是用筆勾畫輪廓,用色彩填充渲染的“勾勒填色”。用以勾勒輪廓的筆,就是工具意義上的筆,“墨”就是用來填充渲染的色彩。這時的筆、墨的定義與后期“筆墨”的定義是不一樣的。到南北朝時期,中國畫還是這種傳統(tǒng)的質樸面貌。唐及五代兩宋時期,唐代的文人畫家在道家思想的影響下,提倡水墨山水的表現(xiàn)手法,筆墨作為繪畫形式語言走向成熟。這一時期,中國的繪畫真正具備了屬于自己的語言形式。五代的山水畫家荊浩在其論著《筆法記》中提出,“夫畫有六要:一曰氣;二曰韻;三曰思;四曰景;五曰筆;六曰墨。”可以看作是對謝赫的“六法”的繼承和創(chuàng)新。荊浩還以他這種對筆墨的理解來進行藝術批評。他說:“吳道子畫山水有筆而無墨,項容有墨而無筆,吾當采二子之所長。”[1]由此可見,“筆墨”概念成為畫家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欣賞和批評的重要范疇、標準。石濤看來,這一時期的筆墨表現(xiàn)無疑是最有氣魄和最有意義的。
而到了元代以后,這種表現(xiàn)方式就開始走下坡路,首先是元初畫壇上出現(xiàn)“復古”的取法唐人的思潮。直到清朝初期“正統(tǒng)派”畫家強調臨摹古人的筆墨技巧路線,中國的筆墨就如“白水以枯煎”,再無唐宋時期的輝煌。所以,石濤提出這個有意義的命題,用來鼓勵今人變革中國畫筆墨技法。
二、“筆墨當隨時代”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的體現(xiàn)
石濤留下了大量的繪畫作品,題材非常廣泛,包括山水、樹石、花卉、蟲魚、人物等。在這些作品中,還有很多的“詩意圖冊”,也就是石濤體會友人或以古代名家詩歌的意境創(chuàng)作的題畫詩。其理論著作有建立了一個繪畫藝術理論體系的、對后世產生深遠影響的《畫語錄》。他提出“搜盡奇峰打草稿”的觀點,以自然的山川、林木等作為繪畫藝術的現(xiàn)象客體,不單純的在古人的作品前描摹、學習,繼承了中國傳統(tǒng)繪畫的“師法自然”的思想。
另外,在《畫語錄》中,石濤也明確反對繪畫中的“形勢不變,徒知皴之皮毛;畫法不變,徒知形勢之拘泥;蒙養(yǎng)不齊,徒知山川之結列;山林不備,徒知張本之空虛”[2]的做法。其意思就是“不懂山川形勢的變化,只知道皴擦其皮毛;不去改變畫法,只知道拘泥于山川形式;不知道山川內在的生機,只知道講究山川的排列;不懂得樹木鋪佐山岳,只知道空洞的排列組合?!彼麖娬{對技術本生的超越,不客觀的描摹物象,而是追求心靈的自由創(chuàng)造。
提出這種觀點與當時石濤所在的社會文化背景是分不開的。在石濤生活的年代,隨著筆墨技法的成熟,中國的繪畫藝術出現(xiàn)了程式化、技術化的趨勢,當時朝廷賞識和藝壇推崇的藝術樣式,即“四王”不求突破,日夕摹古的復古情懷與文人畫家的意趣追求相悖,文人畫家的心靈創(chuàng)作的自由被這種技術所束縛,必然使得中國的文人畫發(fā)展走向死胡同。為恢復文人畫的傳統(tǒng),使之沿著健康的道路發(fā)展,石濤明確提出了把“師法自然”作為繪畫藝術的使命。
三、“筆墨當隨時代”的現(xiàn)實意義
每一個歷史時期中國畫筆墨的表現(xiàn)形式是不同的,是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的,同時也在一定的程度是上反映了一個時代的時代特色和人文思想。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變化,才使繪畫藝術彰顯了他特有的吸引力和生命力。而那些一味抄襲、模仿前人的作品,沒有創(chuàng)新、毫無建樹、違背時代發(fā)展規(guī)律的作品只能被歷史的腳步所掩埋和淘汰。
其實,不僅中國畫藝術需要隨時代發(fā)展,其他的藝術形式也有著同樣的發(fā)展趨向。在油畫藝術領域,其發(fā)展也在不同的時期表現(xiàn)了不同的藝術面貌,如文革時期的油畫藝術主要是對政治、對革命的宣傳,采用“紅、光、亮”、“高、大、全”的表現(xiàn)方式;又如鄉(xiāng)土繪畫時期的表現(xiàn)農民和少數(shù)民族題材“鄉(xiāng)土本土化”繪畫,反映了那一個時期人們心中的一種關于人性的回歸思潮;又如90年代初期的“新生代藝術”,其藝術宗旨就是“讓藝術與生活的距離拉近”,描述日常生活瑣事,以藝術家自己熟悉的人物作為創(chuàng)作的主體等。
石濤是清朝初期力主創(chuàng)新的藝術家。他的畫作個性鮮明,構圖善變,筆墨恣肆,意境蒼茫新奇,其理論著作《話語錄》為中國繪畫美學的高峰,他對清朝中期之后以至近代的繪畫藝術的影響甚遠。
在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時的題畫問中,石濤提出了“筆墨當隨時代,猶詩文風氣所轉?!钡挠^點。這是一個極有意義的命題。其全篇為:
“筆墨當隨時代,猶詩文風氣所轉。上古之畫,跡簡而意淡,如漢魏六朝之句然。中古之畫,如初唐盛唐雄渾壯麗。下古之畫,如晚唐之句,雖清麗而漸漸薄矣。至元,則如阮籍、王粲矣。倪黃悲如口誦陶潛之句,悲佳人之屢沐,從白水以枯煎,恐無復佳矣。(癸未夏日苦瓜癡絕書)?!?br />筆墨是中國繪畫的根本標志,有了筆墨才有了中國的繪畫。同時,筆墨也是中國繪畫藝術表現(xiàn)力的根據(jù)。筆墨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發(fā)展,就如同詩歌文學的創(chuàng)作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一樣。
“筆墨”在漢語中是多義的。而且這種不同的含義是在歷史的演變過程中逐漸展開的:第一層含義即它是一種繪畫工具;第二層含義即它是一種繪畫技法,以及一些準則;第三層含義,是一種引申義,即指畫家的修養(yǎng)和繪畫作品的某種境界。所以,在石濤提出的“筆墨當隨時代”中的“筆墨”應理解為這幾項關于筆墨的含義的綜合,即綜合了畫家的修養(yǎng)、才能和技巧的繪畫客體的代名詞。
關于歷代的筆墨表現(xiàn):漢魏六朝時期的筆墨表現(xiàn),是中國繪畫中筆墨的形成時期,石濤將之概括為“跡簡而意淡”。早期中國畫主要是用筆勾畫輪廓,用色彩填充渲染的“勾勒填色”。用以勾勒輪廓的筆,就是工具意義上的筆,“墨”就是用來填充渲染的色彩。這時的筆、墨的定義與后期“筆墨”的定義是不一樣的。到南北朝時期,中國畫還是這種傳統(tǒng)的質樸面貌。唐及五代兩宋時期,唐代的文人畫家在道家思想的影響下,提倡水墨山水的表現(xiàn)手法,筆墨作為繪畫形式語言走向成熟。這一時期,中國的繪畫真正具備了屬于自己的語言形式。五代的山水畫家荊浩在其論著《筆法記》中提出,“夫畫有六要:一曰氣;二曰韻;三曰思;四曰景;五曰筆;六曰墨。”可以看作是對謝赫的“六法”的繼承和創(chuàng)新。荊浩還以他這種對筆墨的理解來進行藝術批評。他說:“吳道子畫山水有筆而無墨,項容有墨而無筆,吾當采二子之所長。”[1]由此可見,“筆墨”概念成為畫家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欣賞和批評的重要范疇、標準。石濤看來,這一時期的筆墨表現(xiàn)無疑是最有氣魄和最有意義的。
而到了元代以后,這種表現(xiàn)方式就開始走下坡路,首先是元初畫壇上出現(xiàn)“復古”的取法唐人的思潮。直到清朝初期“正統(tǒng)派”畫家強調臨摹古人的筆墨技巧路線,中國的筆墨就如“白水以枯煎”,再無唐宋時期的輝煌。所以,石濤提出這個有意義的命題,用來鼓勵今人變革中國畫筆墨技法。
二、“筆墨當隨時代”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的體現(xiàn)
石濤留下了大量的繪畫作品,題材非常廣泛,包括山水、樹石、花卉、蟲魚、人物等。在這些作品中,還有很多的“詩意圖冊”,也就是石濤體會友人或以古代名家詩歌的意境創(chuàng)作的題畫詩。其理論著作有建立了一個繪畫藝術理論體系的、對后世產生深遠影響的《畫語錄》。他提出“搜盡奇峰打草稿”的觀點,以自然的山川、林木等作為繪畫藝術的現(xiàn)象客體,不單純的在古人的作品前描摹、學習,繼承了中國傳統(tǒng)繪畫的“師法自然”的思想。
另外,在《畫語錄》中,石濤也明確反對繪畫中的“形勢不變,徒知皴之皮毛;畫法不變,徒知形勢之拘泥;蒙養(yǎng)不齊,徒知山川之結列;山林不備,徒知張本之空虛”[2]的做法。其意思就是“不懂山川形勢的變化,只知道皴擦其皮毛;不去改變畫法,只知道拘泥于山川形式;不知道山川內在的生機,只知道講究山川的排列;不懂得樹木鋪佐山岳,只知道空洞的排列組合?!彼麖娬{對技術本生的超越,不客觀的描摹物象,而是追求心靈的自由創(chuàng)造。
提出這種觀點與當時石濤所在的社會文化背景是分不開的。在石濤生活的年代,隨著筆墨技法的成熟,中國的繪畫藝術出現(xiàn)了程式化、技術化的趨勢,當時朝廷賞識和藝壇推崇的藝術樣式,即“四王”不求突破,日夕摹古的復古情懷與文人畫家的意趣追求相悖,文人畫家的心靈創(chuàng)作的自由被這種技術所束縛,必然使得中國的文人畫發(fā)展走向死胡同。為恢復文人畫的傳統(tǒng),使之沿著健康的道路發(fā)展,石濤明確提出了把“師法自然”作為繪畫藝術的使命。
三、“筆墨當隨時代”的現(xiàn)實意義
每一個歷史時期中國畫筆墨的表現(xiàn)形式是不同的,是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的,同時也在一定的程度是上反映了一個時代的時代特色和人文思想。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變化,才使繪畫藝術彰顯了他特有的吸引力和生命力。而那些一味抄襲、模仿前人的作品,沒有創(chuàng)新、毫無建樹、違背時代發(fā)展規(guī)律的作品只能被歷史的腳步所掩埋和淘汰。
其實,不僅中國畫藝術需要隨時代發(fā)展,其他的藝術形式也有著同樣的發(fā)展趨向。在油畫藝術領域,其發(fā)展也在不同的時期表現(xiàn)了不同的藝術面貌,如文革時期的油畫藝術主要是對政治、對革命的宣傳,采用“紅、光、亮”、“高、大、全”的表現(xiàn)方式;又如鄉(xiāng)土繪畫時期的表現(xiàn)農民和少數(shù)民族題材“鄉(xiāng)土本土化”繪畫,反映了那一個時期人們心中的一種關于人性的回歸思潮;又如90年代初期的“新生代藝術”,其藝術宗旨就是“讓藝術與生活的距離拉近”,描述日常生活瑣事,以藝術家自己熟悉的人物作為創(chuàng)作的主體等。
欄目分類
熱門排行
推薦信息
期刊知識
- 2025年中科院分區(qū)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qū)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fā)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fā)布,論文寫作規(guī)則發(fā)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guī)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絕種”了
- 職稱話題| 為什么黨校更認可省市級黨報?是否有什么說據(jù)?還有哪些機構認可黨報?
- 《農業(yè)經濟》論文投稿解析,難度指數(shù)四顆星,附好發(fā)選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