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差異、提升能力-教育學論文發(fā)表
作者:中州期刊來源:原創(chuàng)日期:2011-10-21人氣:1247
信息爆炸時代需要掌握一定的信息處理技術。順應時代的要求,高中必修課程納入了信息技術課程。在教學實踐中我認識到,要讓學生學好信息技術,關鍵在于關注他們信息技能方面的差異,培養(yǎng)學習信息技術興趣。
關鍵詞:差異,分層教學,激發(fā)興趣,個性發(fā)展。
高中階段信息技術內容逐步加深,且課時緊任務重,面對如何培養(yǎng)學生信息素養(yǎng),促進學生信息技能的個性發(fā)展,有效組織教學等問題,我作了以下嘗試。
一、學情分析,發(fā)現(xiàn)差異
新學期首節(jié)課,隨堂進行問卷,調查學生信息技術基礎知識掌握情況,從而分析差異及其成因。
內容包括:你從什么時間起接觸電腦;請在網上檢索一篇關于中學生行為規(guī)范的文章,粘貼到Word文檔中;選擇一種適合自己的輸入法,在文檔中輸入一首唐詩;利用Excel或者Word制作本學期的課表;等等。
調查結果:97.6%的學生接觸過電腦,絕大部分學生從小學三年級開始學習電腦。l00%能開、關機、熟練操做鼠標,鍵盤輸入速度,主要集中在20-50字/分鐘,基本上都會利用網絡進行簡單信息檢索,常用辦公軟件中,Word的使用頻率和熟練程度高于Excel。
結果分析:計算機已經進入城市的大多數家庭,成為人們工作、學習的高智能工具,學生已擁有一定的信息技術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Word的使用能力遠遠超過Excel。學生對信息技術基礎知識掌握情況相互間存在一定差異:城市學生能力高于郊縣,郊縣高于農村。
據此,在教學中對于類似Excel這些單元的教學應重視基礎,在教學中對不同層次學生進行分層教學。
二、認識差異,激發(fā)興趣、促進提高
差異的成因:高中之前學段,學校營造的信息技術教育環(huán)境、家庭對信息技術教育的重視程度,以及學生自身學習、興趣均有差異。
雖然基礎不同,但是進入我校,他們就擁有了良好的學習信息技術的環(huán)境。我校現(xiàn)有三個學生機房,能確保學生人手一臺機器。實行賬號管理,每位學生都有自己的網絡硬盤空間,方便提交作業(yè),教師也可及時檢查、批改。在良好的硬件基礎上,為激發(fā)學生興趣,促進全體學生能力的提升,我做了如下嘗試:
1.先基礎,后應用
從“信息”的概念、特征入手,使學生掌握獲取信息的方法、處理過程、管理手段。對于學生之間信息技能的差異,采取“任務驅動式”教學,將教學過程分為“基本技能學習階段”和“作品設計階段”。每個章節(jié)教學的初始階段,要求學生嚴格按照教師講授的方法練習,待全體學生掌握了基本操作之后,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要求學生活學活用完成指定的任務。例如:“數據信息的加工”單元,學生之間的差異較大,有的能夠在Excel用公式進行計算、對數據排序,但有的基本上沒有接觸過Excel。為此,在教學過程中首先要對基本操作進行演示,讓學生進行嘗試性操作,通過反復練習掌握基本操作,之后,要求學生自主設計一個表格,研究對象自定,但要通過搜集必要的數據來反映自己所關心的問題。由于差異的存在,操作過程有快有慢,數據有多有少,但學生都能按要求完成。通過自主設計、合作交流,有效的提高了信息素養(yǎng),縮小了技能的差異。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不僅加固了雙基,而且綜合運用其他學科的知識。例如:“文本信息的加工”單元,學習了Word軟件的基本操作,要求學生用Word制作“電子板報”,這就要求學生不僅具有操作技能,還要具有版式設計、美工等綜合素質,對學生觀察、分析、概括、綜合等技能都有全方位的應用。
2.重操作,保興趣
信息技術學科是一門實踐操作極強的學科,上機時間占70% ,理論講解只占30%。上機操作是一個融閱讀、觀察、理解、思考和驗證于一體的過程。起初學生興趣盎然,但慢慢地熱情就會冷卻。在教學過程中我采用“任務驅動”法,推行“發(fā)現(xiàn)式”教學。明確每節(jié)課的重點議題,讓學生自己探究、上機實踐,摸索解決的辦法,給他們自主發(fā)揮的空間,并適時點撥。保證充裕的上機時間,著重培養(yǎng)和鍛煉學生的操作技能。當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究解決某一問題時,說明已經熟練掌握該項技能。同時又能增添成就感,保持學習熱情。如在講解“網絡信息檢索”時,圍繞教學目標提出問題,讓學生自己帶著問題操作,同時進行自測,糾正錯誤。通過這種方式,學生都能夠掌握網絡信息檢索的方法,甚至有的還能發(fā)現(xiàn)提高檢索效率的辦法。最后,教師總結學習效果,讓學生興趣持久不息。
3.分層次,推“助教”
在上機實踐課中,由于各種原因教師不能同時兼顧到每個學生,這時可讓一部分操作較好的學生當“助教”,讓他們演示那些大家感興趣而且簡單的內容,并解答其他學生操做過程中疑問。推選學生當“助教”改變了傳統(tǒng)的師生間單向傳遞知識的方式,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轉變?yōu)橹鲃觽鞑フ?,同時挖掘學生潛力,發(fā)現(xiàn)有信息技術專長的學生,進行再深造。
擴大差異、帶動提升
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一些學生在平面設計、動畫制作、網頁制作等方面表現(xiàn)出濃厚的興趣,且學有所長,組織他們成立信息技術興趣小組,利用課余時間充分指導。讓他們學習更高層次知識,完成一些實用的任務。并組織參加如“全國中小學電腦制作活動”等競賽,擴大與其他同學之間的差異。我校每年都有一批學生獲獎。面對榮譽其他同學也會比學趕超,很好的提升全體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效果。
實踐證明上述做法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信息素養(yǎng),有利于信息技能的個性發(fā)展。但仍然有許多方面值得反思。
四、教學反思
1.學情調查,不僅關注學生信息技術基礎知識和技能差異,更要對其掌握程度進一步細化,并關注學生對學習信息技術課的態(tài)度。多方面了解差異,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
2.關注學生的心理特征,突破教育環(huán)境的時空限制,為他們提供自由探索、嘗試和創(chuàng)造的條件;及時做好評價和反饋。
3.分析教材,分析學生,制定符合學情的教學策略,探索信息技術課的課型模式,更有效地提高信息技術課的教學質量。
總的說來,在教學中,關注學生信息技能差異,培養(yǎng)學習興趣,適當擴大差異,最終促進整體提升。
關鍵詞:差異,分層教學,激發(fā)興趣,個性發(fā)展。
高中階段信息技術內容逐步加深,且課時緊任務重,面對如何培養(yǎng)學生信息素養(yǎng),促進學生信息技能的個性發(fā)展,有效組織教學等問題,我作了以下嘗試。
一、學情分析,發(fā)現(xiàn)差異
新學期首節(jié)課,隨堂進行問卷,調查學生信息技術基礎知識掌握情況,從而分析差異及其成因。
內容包括:你從什么時間起接觸電腦;請在網上檢索一篇關于中學生行為規(guī)范的文章,粘貼到Word文檔中;選擇一種適合自己的輸入法,在文檔中輸入一首唐詩;利用Excel或者Word制作本學期的課表;等等。
調查結果:97.6%的學生接觸過電腦,絕大部分學生從小學三年級開始學習電腦。l00%能開、關機、熟練操做鼠標,鍵盤輸入速度,主要集中在20-50字/分鐘,基本上都會利用網絡進行簡單信息檢索,常用辦公軟件中,Word的使用頻率和熟練程度高于Excel。
結果分析:計算機已經進入城市的大多數家庭,成為人們工作、學習的高智能工具,學生已擁有一定的信息技術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Word的使用能力遠遠超過Excel。學生對信息技術基礎知識掌握情況相互間存在一定差異:城市學生能力高于郊縣,郊縣高于農村。
據此,在教學中對于類似Excel這些單元的教學應重視基礎,在教學中對不同層次學生進行分層教學。
二、認識差異,激發(fā)興趣、促進提高
差異的成因:高中之前學段,學校營造的信息技術教育環(huán)境、家庭對信息技術教育的重視程度,以及學生自身學習、興趣均有差異。
雖然基礎不同,但是進入我校,他們就擁有了良好的學習信息技術的環(huán)境。我校現(xiàn)有三個學生機房,能確保學生人手一臺機器。實行賬號管理,每位學生都有自己的網絡硬盤空間,方便提交作業(yè),教師也可及時檢查、批改。在良好的硬件基礎上,為激發(fā)學生興趣,促進全體學生能力的提升,我做了如下嘗試:
1.先基礎,后應用
從“信息”的概念、特征入手,使學生掌握獲取信息的方法、處理過程、管理手段。對于學生之間信息技能的差異,采取“任務驅動式”教學,將教學過程分為“基本技能學習階段”和“作品設計階段”。每個章節(jié)教學的初始階段,要求學生嚴格按照教師講授的方法練習,待全體學生掌握了基本操作之后,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要求學生活學活用完成指定的任務。例如:“數據信息的加工”單元,學生之間的差異較大,有的能夠在Excel用公式進行計算、對數據排序,但有的基本上沒有接觸過Excel。為此,在教學過程中首先要對基本操作進行演示,讓學生進行嘗試性操作,通過反復練習掌握基本操作,之后,要求學生自主設計一個表格,研究對象自定,但要通過搜集必要的數據來反映自己所關心的問題。由于差異的存在,操作過程有快有慢,數據有多有少,但學生都能按要求完成。通過自主設計、合作交流,有效的提高了信息素養(yǎng),縮小了技能的差異。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不僅加固了雙基,而且綜合運用其他學科的知識。例如:“文本信息的加工”單元,學習了Word軟件的基本操作,要求學生用Word制作“電子板報”,這就要求學生不僅具有操作技能,還要具有版式設計、美工等綜合素質,對學生觀察、分析、概括、綜合等技能都有全方位的應用。
2.重操作,保興趣
信息技術學科是一門實踐操作極強的學科,上機時間占70% ,理論講解只占30%。上機操作是一個融閱讀、觀察、理解、思考和驗證于一體的過程。起初學生興趣盎然,但慢慢地熱情就會冷卻。在教學過程中我采用“任務驅動”法,推行“發(fā)現(xiàn)式”教學。明確每節(jié)課的重點議題,讓學生自己探究、上機實踐,摸索解決的辦法,給他們自主發(fā)揮的空間,并適時點撥。保證充裕的上機時間,著重培養(yǎng)和鍛煉學生的操作技能。當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究解決某一問題時,說明已經熟練掌握該項技能。同時又能增添成就感,保持學習熱情。如在講解“網絡信息檢索”時,圍繞教學目標提出問題,讓學生自己帶著問題操作,同時進行自測,糾正錯誤。通過這種方式,學生都能夠掌握網絡信息檢索的方法,甚至有的還能發(fā)現(xiàn)提高檢索效率的辦法。最后,教師總結學習效果,讓學生興趣持久不息。
3.分層次,推“助教”
在上機實踐課中,由于各種原因教師不能同時兼顧到每個學生,這時可讓一部分操作較好的學生當“助教”,讓他們演示那些大家感興趣而且簡單的內容,并解答其他學生操做過程中疑問。推選學生當“助教”改變了傳統(tǒng)的師生間單向傳遞知識的方式,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轉變?yōu)橹鲃觽鞑フ?,同時挖掘學生潛力,發(fā)現(xiàn)有信息技術專長的學生,進行再深造。
擴大差異、帶動提升
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一些學生在平面設計、動畫制作、網頁制作等方面表現(xiàn)出濃厚的興趣,且學有所長,組織他們成立信息技術興趣小組,利用課余時間充分指導。讓他們學習更高層次知識,完成一些實用的任務。并組織參加如“全國中小學電腦制作活動”等競賽,擴大與其他同學之間的差異。我校每年都有一批學生獲獎。面對榮譽其他同學也會比學趕超,很好的提升全體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效果。
實踐證明上述做法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信息素養(yǎng),有利于信息技能的個性發(fā)展。但仍然有許多方面值得反思。
四、教學反思
1.學情調查,不僅關注學生信息技術基礎知識和技能差異,更要對其掌握程度進一步細化,并關注學生對學習信息技術課的態(tài)度。多方面了解差異,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
2.關注學生的心理特征,突破教育環(huán)境的時空限制,為他們提供自由探索、嘗試和創(chuàng)造的條件;及時做好評價和反饋。
3.分析教材,分析學生,制定符合學情的教學策略,探索信息技術課的課型模式,更有效地提高信息技術課的教學質量。
總的說來,在教學中,關注學生信息技能差異,培養(yǎng)學習興趣,適當擴大差異,最終促進整體提升。
欄目分類
熱門排行
推薦信息
- 《文淵(高中版)》-電子版雜志,月刊, 教育類優(yōu)秀期刊
- 《科教導刊》-電子版雜志,旬刊, 教育類優(yōu)秀期刊,第一批學術期刊
- 《文淵(小學版)》雜志,月刊,國家級教育類優(yōu)秀期刊
- 《社會與公益》雜志,月刊,國家級教育類優(yōu)秀期刊
- 《中國就業(yè)》雜志,月刊,國家級教育類優(yōu)秀期刊
- 《特區(qū)教育》雜志,周刊,省級教育類優(yōu)秀期刊
- 《漫科學(科學教育)》雜志,月刊,省級教育類優(yōu)秀期刊
- 《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雜志,周刊,省級教育類優(yōu)秀期刊
- 《成才》雜志,半月刊,教育類省級優(yōu)秀期刊
- 《山西教育(管理)》雜志 月刊 省級教育類G4期刊
期刊知識
- 2025年中科院分區(qū)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qū)
- 官方認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學者友好期刊名單”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fā)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重磅!CSSCI來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錄看點分析!全網首發(fā)!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fā)布,論文寫作規(guī)則發(fā)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guī)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絕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