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各歷史階段愛國主義教育特點研究
中華民族是一個擁有五千年傳統(tǒng)燦爛文化的優(yōu)秀民族。在這幾千年的歷史銀河里,愛國主義教育如同北斗一般被群星環(huán)繞,在我國教育歷史的各個階段都處于核心地位。古語云“以史為鑒,可以”,當前我們研究愛國主義教育,有必要對我國各歷史階段的愛國主義教育特點進行詳細的梳理和總結,從中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為當今的愛國主義教育提供參考。
一、封建社會之前的愛國主義教育
從原始社會開始,人們就開始有了對天地、鬼神等的崇拜。那時候由于生產力水平低下,人們征服自然的能力有限,許多當時條件下解釋不清的問題都被當作某種象征,諸如日月星辰、高山大川、天氣變化等。更多的時候人們用一種物件作為自己以及部落的象征,這就是圖騰崇拜。由圖騰崇拜引發(fā)的對鬼魂和祖先的崇拜,向人們灌輸了尊重長輩、孝敬祖先的觀念,加強了部族內部的團結。隨著部落聯(lián)盟的出現(xiàn),人們之間的交往越來越密切。在氏族公社末期,出現(xiàn)了養(yǎng)老和教學兼行的機構,這是我國學校的雛形。這種以“孝”為內容的道德教育加強了部落聯(lián)盟之間的溝通。
夏商周時期主要是“天命觀”的教育。人倫道德教育以及“敬天保民”思想是當時學校的主要教育內容?!疤烀^”既保證了奴隸主對奴隸階級的統(tǒng)治,同時有強調了人事的重要性,即在順應天意的基礎上要注重適應民心。與此同時,“孝”是奴隸主強調的最基本的道德準則,宗教的教育也開始顯露出一定的作用。
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中國思想界呈現(xiàn)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態(tài)勢,老子主張“無為而治”,孔子主張“仁”、“禮”,孟子主張“仁政”,莊子主張“清靜無為”,墨子主張“兼愛’、“非攻”,韓非子主張“法制”。這些思想的共同特征是都把“民”置于了重要的位置。
二、鴉片戰(zhàn)爭之前的封建社會的愛國主義教育
我國的封建社會經歷了一個極其漫長的歷史時期,這一階段的愛國主義教育的核心是“忠君愛國”,在不同的時期有其特點和差別。自秦至唐,是封建社會有開始走向鼎盛的時期。統(tǒng)治者通過制定各種規(guī)定使皇權統(tǒng)一,甚至不惜使用焚書坑儒的極端手段。在皇權高度集中以后,統(tǒng)治者開始意識到了民族和諧統(tǒng)一的重要性。昭君出塞、班固出使西域、絲綢之路的開通都使得民族之間地方差異不斷縮小,而民族共同性不斷增強。而唐代玄奘取經和鑒真東渡更是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博采眾長的民族精神,促進了中華民族與其它民族的交流與合作,成為當時愛國主義教育的典范。
從宋代至鴉片戰(zhàn)爭之前,是封建社會由鼎盛走向沒落的階段。這一階段的愛國主義教育主要有三項內容。其一是強化王權,如削減地方勢力、限制大臣權利等,宋太祖的“杯酒釋兵權”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其二是精忠報國,僅南宋就出現(xiàn)了岳飛、韓世忠、文天祥等英雄人物,他們的事跡生動地展現(xiàn)了為國獻身的浩然正氣和民族精神;其三是改革強國,以王安石、張居正、黃宗羲等大思想家、政治家為代表的一系列思想理和改革實踐的提出與實行,在其所在歷史階段都有著深遠的影響。
三、近現(xiàn)代愛國主義教育
中國的近代史是一部中國人民在列強欺壓的屈辱和帝國主義、封建主義雙重壓迫下奮起反抗、發(fā)奮圖強的歷史,也是中國人民探索適合本國發(fā)展道路的艱辛的歷史。這一歷史時期的愛國主義教育主要突出了為國獻身的特點。從林則徐“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豪情壯志,到譚嗣同“有心殺賊,無力還天”的臨終壯語,從戊戌變法的立憲維新以圖自強,到辛亥革命“傾覆清廷,創(chuàng)建民國”的偉大貢獻,為國獻身的精神始終貫穿其中。
1919年五四運動的爆發(fā),使“德先生”和“賽先生”的思想在中華大地廣泛傳播,民主和科學也成為那一時代的鮮明特征。尤其是俄國十月革命的爆發(fā),與愛國學生的反帝反封建運動相結合,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和發(fā)展。這一理論指導中國共產黨人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進行抗日救亡,推翻了長期壓在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最終奪取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受到全球的矚目,這一大事標志著中華民族從此完全獨立自主,以嶄新的面貌呈現(xiàn)在世界面前,也標志著我國愛國主義教育進入一個嶄新的歷史階段。尤其是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斷開拓發(fā)展,愛國主義教育也因為經濟、政治、文化的加速進步而不停的得到充實。
四、新中國成立至改革開放前的愛國主義教育
眾所周知,中國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風順的,而是經歷了探索起步、曲折發(fā)展、遭遇挫折等階段。愛國主義教育也隨著這一特殊歷史時代的發(fā)展而艱難的前進。建國后,中國共產黨實行過渡時期總路線,全面恢復處于崩潰邊緣的國民經濟,順利地完成了社會主義改造,實現(xiàn)了社會制度的翻天覆地的變革,開啟了中國政治制度嶄新的一頁。期間,思想政治教育,特別是愛國主義教育發(fā)揮了不可替代的關鍵作用,是各項事業(yè)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由于建國初期面臨著肅清反動派殘留勢力、地方軍閥勢力等封建、買辦階級的教育體制,確保愛國主義教育走上社會主義道路,因此愛國主義教育在這一時期主要是為政治而服務的。隨著黨的工作重心的轉變,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逐步走上正軌,在這一新的歷史階段,愛國主義教育又被賦予了新的內容。雷鋒的“螺絲釘”精神、王進喜的“鐵人”精神都是激勵人民群眾投身社會主義建設的無盡力量,更是感召廣大青年為社會主義新中國奉獻自己的青春和熱血的光輝榜樣。這一階段的愛國主義教育以“榜樣教育”為出發(fā)點,通過樹立各類群眾身邊的榜樣來進行宣傳,通過耳濡目染來汲取建設社會主義的精神力量。在“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期間,整個愛國主義教育被政治運動所代替,采取的方式方法十分單一。這種以階級斗爭為綱的愛國主義教育帶有明顯的“左傾”傾向,偏離了愛國主義教育的正確方向,體現(xiàn)出強烈的階級特征。
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前,愛國主義教育雖然因為社會主義道路探索中的挫折而走了彎路,但是整體上還是取得了明顯的進步。我們在各個課堂都開設了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建立了一批高素質、專業(yè)的思想政治教師隊伍,為今后的愛國主義教育的持續(xù)健康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和實踐基礎。
五、改革開放以來的愛國主義教育
改革開放以來,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的指引下,教育事業(yè)同黨的各項事業(yè)一起得到了蓬勃的發(fā)展。教育事業(yè)以及教育工作者擺脫了“文化大革命”和“兩個凡是”時期在思想教育上的束縛,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大到時政要點、小到鄉(xiāng)間雜談,甚至教育工作者的一些個人觀點都在課堂上或生活中得到了充分的討論和傳教。愛國主義教育在此基礎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擴充,不僅表現(xiàn)在思想上追求進步和各團體的一些活動,更多的是在行動中自覺地維護祖國的尊嚴,為國家贏得榮譽。這一時期,榜樣的作用也愈加突出,如張海迪、徐洪剛等一系列英雄人物成為人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精神支柱,在這一階段,愛國主義教育從“冒進”的泥濘中走出并逐漸走向成熟,并且在科學發(fā)展觀的指引下?lián)碛胁粩嗤晟坪桶l(fā)展的動力,這些成績的取得,為愛國主義教育的繼續(xù)、健康發(fā)展奠定了了堅實的基礎。
本文來源:《文學教育》:http://www.12-baidu.cn/w/wy/63.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區(qū)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qū)
- 官方認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學者友好期刊名單”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fā)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重磅!CSSCI來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錄看點分析!全網首發(fā)!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fā)布,論文寫作規(guī)則發(fā)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guī)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絕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