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澄《禮記纂言》的價值
吳澄,字幼清,晚稱伯清,江西撫州崇仁人(今江西崇仁縣),生于宋理宗淳佑九年(1249),卒于元惠宗元統(tǒng)八年(1333),享年八十五歲。因其所居草屋數(shù)間,程鋸夫為其題曰草廬,故又稱之為“草廬先生”。
吳澄是元代理學大家,與許衡同為元代大儒。歷任江西儒學副提舉、國子監(jiān)丞、國子司業(yè)、翰林學士、國史院編修、太中大夫等職。一生孜孜不倦,勤于著述,其“少暇,卽著書,至將終,猶不置也”,著作有《吳文正集》100卷、《易纂言》10卷、《易纂言外翼》8卷、《禮記纂言》36卷、《書纂言》4卷、《儀禮逸經(jīng)傳》2卷、《春秋纂言》12卷、《孝經(jīng)定本》1卷、《道德真經(jīng)注》4卷等并行于世,其書“盡破傳注穿鑿,以發(fā)其蘊,條歸紀敘,精明簡潔,卓然成一家之言?!?/p>
吳澄晚年仿魏征《禮類》之例,作《禮記纂言》,意在接續(xù)朱子未竟之志。是書每卷為一篇,每一篇中,其文皆以類相從,俾上下意義聯(lián)屬相通,而識其章句于左。以《大學》、《中庸》入為《四書》,固不??;以《投壺》、《奔喪》為禮之正經(jīng),不可雜于記,亦不取,而編入澄所作《儀禮逸經(jīng)傳》的經(jīng)文部份;以《冠義》、《昏義》、《鄉(xiāng)飲酒義》、《射義》、《燕義》、《聘義》六篇正釋《儀禮》,別輯為傳以附《儀禮逸經(jīng)》后。三十六篇次第亦以類相從,凡通禮九篇:《曲禮》、《內(nèi)則》、《少儀》、《玉藻》、《深衣》、《月令》、《王制》、《文王世子》、《明堂位》;喪禮十一篇:《喪大記》、《雜記》、《喪服小記》、《服問》、《檀弓》、《曾子問》、《大傳》、《閑傳》、《問喪》、《三年問》、《喪服四制》;祭禮四篇:《祭法》、《郊特牲》、《祭義》、《祭統(tǒng)》;通論十二篇:《禮運》、《禮器》、《經(jīng)解》、《哀公問》、《仲尼燕居》、《孔子閑居》、《坊記》、《表記》、《緇衣》、《儒行》、《學記》、《樂記》。
根據(jù)《經(jīng)義考》所錄,元人關于《禮記》的著作有十七家之多,后世大都亡佚,存留下的只有陳澔《禮記集說》和吳澄《禮記纂言》。
《禮記纂言》明嘉靖刻本,高梯序曰:
秦燔孔烈,禮樂得之煨燼者無幾,迨后倉諸家收攬之功雖勤,尤未免得此失彼。至于樂經(jīng)漫不經(jīng)意,君子不能無遺憾也。大唐《類聚》通禮既不可得而見,考亭《經(jīng)傳通解》則亦非其全書。此云莊之《集說》始以其簡便而列于學官有由矣。若夫備《集說》之未備,可為禮家之所采錄者,蓋不能不取于吳公之《纂言》也。愚嘗就四經(jīng)之《纂言》而讀之,尤于《禮》而三復之,其辭古,其論博,其考訂精,其分類詳拘且泥焉,無有也。學禮者以《集說》為正而復資之以此,則諸家疏釋宏通之論,制度文為品佚之跡,皆可不勞而得矣。
可見,陳氏《集說》基本上不被認為是一部好的經(jīng)學著作,其缺點一是淺顯,其次沿襲太多、己意太少,又有不明禮義與禮制之弊,后世對其多所批評。而吳澄的《禮記纂言》,后世對其的評價卻多為肯定之說。
吳澄《禮記纂言》的價值,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三方面:
一、以漢學為根基,博采宋人學說
元代崇奉宋學,《詩》、《書》、《春秋》、《易》、《四書》皆以宋人經(jīng)說為主,然因二程、朱熹于《禮記》無所作,故仍然用古《注》《疏》。吳澄編《禮記纂言》也與宋人《禮記》學不宗古《注》《疏》不同,對《注》《疏》的吸收采用沒有受宋學風氣的不良影響。從吳澄對《注》、《疏》的征引次數(shù),吳澄充分吸收了鄭《注》、孔《疏》中的有益成果。其對《注》《疏》的采用尤以《曲禮》、《內(nèi)則》、《月令》、《王制》、《雜記》、《檀弓》、《樂記》等篇為甚。
其次,元人治經(jīng)風氣一沿宋人,故在箋注《禮記》時亦皆以繼宋人之志為主。如吳澄探朱子未竟之志而做《禮記纂言》,在整理禮經(jīng)的問題上,承朱子之學,認為《儀禮》為經(jīng),而《禮記》為傳,且重視二者的參通合修。吳澄在改編《禮記》時將《儀禮》和《禮記》作了綜合考慮,他先將《禮記》的若干篇章作為《逸經(jīng)》和《儀禮傳》從《禮記》中分出來,依次編在《儀禮》經(jīng)后,從而使得《儀禮》成為用經(jīng)有傳的《儀禮逸經(jīng)傳》。吳澄未朱子四傳弟子,禮學思想一承朱熹,甚至被稱為是朱子禮學觀的再現(xiàn)。
《纂言》在解經(jīng)方式上,同樣深受宋人影響,采宋人說達30余家之多。引用宋儒有關《禮記》的成果的頻率比較高的如劉彝、陸佃、呂大臨、方愨、陳長方、游桂、楊簡等人。吳澄對宋人經(jīng)說并沒有完全原樣照搬,而是有所刪節(jié)、取舍,特別對宋儒擅意刪經(jīng)、改經(jīng)的做法提出批評,這一點是值得稱道的。
二、分類明晰,條理燦然
四庫館臣評價其書曰:
澄復改并舊文,儼然刪述,恐亦不免僭圣之譏。以其排比貫串頗有倫次,所解亦時有發(fā)明,較諸王栢刪《詩》,尚為有間。
可見,后人對此書的評價毀譽參半,所批評的是他任意篡改經(jīng)文,所贊譽的是其書排比分類有倫可循,所解經(jīng)義亦時有所發(fā)明。
吳澄《纂言》三十六篇則把《禮記》分為四類:
通禮、喪禮、祭禮、通論四大類,除去《大學》、《中庸》。《投壺》、《奔喪》、《冠義》、《昏義》、《鄉(xiāng)飲酒義》、《射義》、《燕義》、《聘義》十篇,吳澄的分類自成體系,似乎更勝于舊的分類方法。
對經(jīng)文,吳澄也進行了分類,如《曲禮》篇,內(nèi)容雜亂無章,涉及到先秦禮制的各個方面,吳澄以己意把《曲禮》經(jīng)文分為:禮之綱領、父子之禮、君臣之禮、記男女之禮、長幼之禮、賓主之禮、飲食之禮、獻遺之禮、交游之禮、通用之禮、避諱之禮、祭祀之禮、卜筮之禮、乗車之禮、行軍之禮、稱謂之禮等十六類,這樣使得經(jīng)文富有條理,方便了讀者閱讀。其它如《內(nèi)則》、《檀弓》等篇,也都分類明晰,頗具條理。
《禮記》原書錯雜凌亂,吳澄的改編既被普遍承認是“排比貫穿,頗有倫次”,吳澄對《禮記》的改編,總體上是成功的。楊士奇稱其:“一書之中,類分章別,條理粲然,誠不刊之典也!”其說得之也。
三、主觀探討的精神
兩宋理學家疏解經(jīng)義,并不著意于名物訓詁,而是多以己意解經(jīng),重在發(fā)明義理,吳澄也不例外。吳澄在其《明經(jīng)書院記》中說道:
六經(jīng)之道,如麗天之日月,亙古今常明者也。夫明者在經(jīng),而明之在人。圣學榛塞,俗學沉迷,人之能明之者鮮矣。漢明經(jīng)専門,其傳授也,章句訓詁而已。唐明經(jīng)???,其對問也,文字記誦而已。宋初學究,即唐明經(jīng)也,后罷學究,而進士改習經(jīng)義,名非不嘉,要亦不過言辭之尚,逮其體格之變,至宋之季年而敝極,識者慊之。
可見,吳澄無論對漢唐訓詁章句之學,還是宋代義理之學,都有所不滿。所以他在整理編次的同時,以己意對其內(nèi)容義理加以疏解,探其大義,表現(xiàn)出了難能可貴的學術獨立精神,如《曲禮》“‘坐如尸,立如齊’六字,《大戴記·曾子事父母》篇之辭曰‘孝子唯巧變,故父母安之’。若夫坐如尸,立如齊,弗訊不言,言必齊色。此成人之善者,未得為人子之道也?!本鸵呀?jīng)加入了許多他自己的見解。
在禮義的闡發(fā)上,時而也表達自己研治禮學的心得,如:卷十一《雜記》中對“親親,尊尊,長長,男女之有別,人道之大者也”的解釋,吳澄說:“此一條舊本與‘上殺、下殺、旁殺而親畢’之文不相屬,其實當相屬,故鄭《注》以為言服之隆殺……獨皇氏不取鄭《注》,謂此是記者言別事,不論服之隆殺。澄初亦頗然其說,而以此為泛論親親者父子之倫,尊尊者君臣之倫,長長者兄弟之倫,男女有別者夫婦之倫,該五倫之四,故曰人道之大。其后細味上下文意,又觀《大傳》與此章文意大同小異,乃知已說為非而鄭《注》為審。但孔《疏》所釋親親、尊尊之服未當爾,故特據(jù)《大傳》‘上治、下治、旁治’之說,以定尊親長之服焉?!?/p>
在對經(jīng)典的改編中存在這樣一對矛盾:一方面是改編要合乎經(jīng)典的內(nèi)在邏輯;一方面又要盡可能的保持經(jīng)典的原貌。吳澄對《禮記纂言》,總體上還是能體現(xiàn)二者的平衡的。雖然其實在體例上有編排失當之處,也有擅意篡改經(jīng)書字句之嫌,但其書排比分類有倫可循,所解經(jīng)義亦時有所發(fā)明,當是瑕不掩瑜。
本文來源:《文學教育》:http://www.12-baidu.cn/w/wy/63.html
-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視域下廣西民族文化的“出圈”傳播
- 鄂南文化在文創(chuàng)設計中的應用
- 探討數(shù)字時代文學經(jīng)典的價值重構與意義衍生
- 探討數(shù)字時代文學經(jīng)典的價值重構與意義衍生
- 文化自信自強視域下推進縣域文化建設研究
- 非遺文化在文旅融合中的作用研究
- 傳承與創(chuàng)新:傳統(tǒng)浙學與當代浙江精神發(fā)展路徑探索
- 從“三蘇”文化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傳統(tǒng)文化中的表現(xiàn)形式
- 從湘西苗繡看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知識產(chǎn)權保護的難題 ——— 一種社科法學的視角
- 民族文化元素在國際時尚市場中的再利用與轉(zhuǎn)化
- 2025年中科院分區(qū)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qū)
- 官方認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學者友好期刊名單”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nèi)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fā)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重磅!CSSCI來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錄看點分析!全網(wǎng)首發(fā)!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jīng)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fā)布,論文寫作規(guī)則發(fā)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guī)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jīng)“絕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