誦讀·品析·領悟——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之我見
古詩詞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它以精煉的語言、真摯的情感、豐富的想象、深遠的意境傳承后世,獲得了恒久的生命力,歷盡千年而不衰,成為中國文化史上的一朵奇葩。古詩詞產生的歷史悠久,語言具有凝煉的特征,并且與我們現(xiàn)在用語有著一定的差異,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傳統(tǒng)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強調教師逐字逐句的講解、分析,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鑒賞能力,更不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在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古詩詞教學要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就應該挖掘出古詩詞的音樂美、語言美與意境美,提高學生欣賞美、感悟美的能力。那么面對如此優(yōu)秀的文化遺產,我們該如何引導學生學習古詩詞呢?
一、 誦讀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中學生應背誦一定數量的優(yōu)秀古詩詞,并能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這就是說學習古詩詞需要注重積累,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說的也是這個道理。誦讀是學習古詩詞的最原始方法,也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誦讀有助于積累,學生有了深厚的積累,就能內化為自身的財富,達到熟練運用的目的。在閱讀中我們會發(fā)現(xiàn)很多優(yōu)美的富有哲理性的詩詞名句,讀起來讓人深感振奮,在說話和寫作中恰當運用這些名句,會使語言更為生動,更富有表現(xiàn)力。如“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等,這樣的名句是作品的靈魂,積累這樣發(fā)人深省的詩句,有助于啟迪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古詩詞又是古人用來表達思想情感的一種形式,它不僅僅是文字,也是音樂,因此,應將誦讀貫穿于古詩詞教學的始終,培養(yǎng)學生朗讀的技巧,引導學生自主誦讀,從整體上感知古詩詞的音樂美感,逐步進入詩的意境。
1讀準字音。這是誦讀教學最基本的環(huán)節(jié),應在教師指導下由學生自主完成。可以先聽錄音或者由教師范讀,把字音讀準,遇到不認識的字,學生可以獨自查字典或者通過小組合作解決。古詩詞中有一些字詞的讀音不容易辨析,讀音不同其含義也有很大不同,因此要讀準字音,不然會影響對詩詞的理解。如“將(qiang)進酒”、“浩蕩離愁白日斜(斜)”等。
2劃分節(jié)奏。古詩詞一般都有一定的停頓規(guī)律,四言詩一般采用二二停頓,如“蒹葭/蒼蒼,白露/為霜。”;五言詩一般采用二三停頓,也有二二一、二一二停頓,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七言詩一般采用二二三停頓,如“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等,這些停頓都是古人為了使古詩讀起來富有節(jié)奏而制定的。同時古人還采用押韻、平仄等規(guī)則,這樣古詩詞易于吟詠和記憶,更使作品富有節(jié)奏、和諧之美。因此,誦讀古詩詞,要做到停頓正確,讀準節(jié)奏,才能讀出古詩詞的韻律美。如“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3體味氣勢。古詩詞大都是古人用來抒發(fā)情感的,其中蘊含著詩人的情感,而詩人情感的變化又是通過古詩詞的跌宕起伏來體現(xiàn)的,因此,誦讀古詩詞要讀出它的抑揚頓挫感,體現(xiàn)出詩詞的節(jié)奏感。同時讀出古詩詞氣勢,需要眼、手、口、耳、腦等的協(xié)調運作,也可以讓學生學習古人搖頭晃腦的去讀,體會古詩詞的節(jié)奏與韻味,自然而然地進入意境。
二、 品析
1結合作者經歷及時代背景賞析
古人云:詩者,志之所使也。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這說明古詩詞是作者經歷的外在反映。所以學習古詩詞,要具體地了解作者的生平經歷及思想感情,只有這樣,才能深入理解古詩詞。如賞析《江城子·密州出獵》時,很多學生都不能領略到詞中所蘊含的真意,僅僅認為詞中所抒發(fā)的“狂”是一個縣令出獵的意氣風發(fā)。這樣的理解只是停留在作品的表層,沒有全面理解蘇軾寫這首詞的真正意圖。要真正深入理解這首詞,必須了解蘇軾的生平遭遇,這首詞作于熙寧八年冬,當時蘇軾在仕途上正處于低谷。蘇軾不滿于王安石變法,在多次碰壁之后自請外調,出任密州縣令。蘇軾詞具有豪放風格,正是他在密州上任期間形成的。蘇軾為人正直,又深受儒家仁義思想影響,在任期間仁政愛民,深受百姓的愛戴。密州上任期間,蘇軾并沒有完全擺脫心靈上的失意與寂寞,久久郁積于心,遇事便會發(fā)出狂瀾之氣?!督亲印っ苤莩霁C》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寫出的痛快淋漓之作,只有了解這些,才能更好地理解詞中體現(xiàn)的作者的英勇氣概,以及為國請纓的深切之情。
因此,學習古詩詞前應先讓學生了解作者的經歷及其創(chuàng)作的時代背景,學生了解了這些,能更深入地了解詩詞的意義,同時還能豐富學生對詩詞的作者、社會背景的了解,為欣賞此作者的其他作品打下基礎,又能為欣賞同時期的他人之作做好鋪墊。
2賞析名句
古詩詞講究鍛字煉詞,抓住關鍵字詞句的賞析,有助于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時賞析名句有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加深對古詩詞的理解。如教學王維的《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一句時,其中的“大”字體現(xiàn)出了邊疆沙漠之廣。在空蕩的、無邊的沙漠上沒有什么引人注目的景觀,所以烽火臺上燃起的濃煙顯得非常特別,稱作孤煙。一個“直”字道出了無風的大漠的空曠蒼涼,從中可以看出作者用詞的講究。沙漠上空蕩蕩的,橫穿其中的黃河顯得修長,用圓圓的落日體現(xiàn)出了親切溫暖的感覺,同時又帶有蒼茫的感覺。王維通過描寫塞上的典型景物,表達出了詩人的孤寂之情,又形象地體現(xiàn)出了詩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藝術風格。再如李清照的《武陵春》中的“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边@句是寫狂風過后的景象,作者避免從正面直接描寫狂風、殘花,而是用“風住塵香”四個字寫出了一場小災難的后果。風停之前,狂風吹花,不堪入目;風住之后,只留有塵香,更覺不堪。
三、 領悟
1抓住詩之意象
古詩詞中蘊含的深層意蘊,需要用心去領悟。古人常賦予一定的物象以自己的主觀情感,也就是所說的意象,意象是以個體形式存在的,多個意象連起來就營造出一種意境。根據作者表情達意的需要,意象可以分為景觀類、植物類、動物類、行為類等。月意象多表示離愁,如李白的“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绷硗?,同一個意象也會境點的不同而反映出不同的感情。如雁意象代表思念家鄉(xiāng)的感情,范仲淹《漁家傲·秋思》中的“衡陽雁去無留意,燕然未勒歸無計”,作者借歸雁表達了自己的思鄉(xiāng)之情,同時又勾勒出戍邊將士復雜的心態(tài)。雁意象還表達思慕同伴的感情。如杜甫《孤雁》中的“孤雁不飲啄,飛鳴聲念群,誰憐一片影,相失萬重云?”詩中的孤雁與雁群相失,思念、追趕著自己的同伴。詩人經歷了安史之亂,流落他鄉(xiāng),加之晚年多病,更加思慕摯友重逢,這孤雁不正是詩人自身的寫照嗎?
2再現(xiàn)詩之意境
詩詞語言具有凝煉的特點,經典的詩詞具有言有盡而意無窮的韻味,因此教學古詩詞要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力,引領學生在品析古詩詞精美的語言時,輔以豐富的想象,在頭腦中繪出一幅幅優(yōu)美的畫面,再現(xiàn)出詩詞的意境,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提高學生的分析、寫作等多種能力。如教學蘇軾的《江城子·密州出獵》時,可以讓學生從自己的角度欣賞,學生搜集一些資料,或多或少都能談談自己的感受。也有的學生采用了詩歌意境的方法,把凝煉的語言轉化為文字,書寫了一幅生動的畫卷。
總之,古詩詞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教學古詩詞時,教師要引領學生深入鑒賞品味,挖掘出詩詞的深層意蘊,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和綜合能力。
欄目分類
- 2025年中科院分區(qū)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qū)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fā)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fā)布,論文寫作規(guī)則發(fā)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guī)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絕種”了
- 職稱話題| 為什么黨校更認可省市級黨報?是否有什么說據?還有哪些機構認可黨報?
- 《農業(yè)經濟》論文投稿解析,難度指數四顆星,附好發(fā)選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