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教,欣賞啊!---語文美感教學規(guī)律探析之一
語文美感教學要擺脫知識技能培養(yǎng)的單一,突破思想價值評判的局限,讓學生在涵詠體味課文的過程中,純凈情感,培養(yǎng)一種“追遠”的精神。
所以,語文教學不應該只進行冷冰冰的理性分析,而是要整體把握感受。在這樣教學過程中,欣賞是基礎,共鳴是關鍵,慢慢教才是策略和方法。
一、語文審美教學的基礎-----欣賞
朱自清說過,欣賞就是樂于接受。樂于接受在語文教學中,學生的情感遷移到作品中去,在豐富的想象和聯(lián)想中把握作品單整的文學形象。
例如莊子看見魚出游從容,便覺得魚很快樂,因為莊子自己對于出游從容的滋味是有經(jīng)驗的。魚的從容出游的運動形態(tài)由于與人的情感運動態(tài)度有同構(gòu)照應關系,產(chǎn)生移情現(xiàn)象,故覺的魚樂。這不是認識論的邏輯問題,而是無功利的審美問題。①
在語文教學中,應該重視審美情感的培養(yǎng),激發(fā)起學生出游從容的類似的情感體驗。這種情感體驗的過程是在閱讀認知的基礎上,以審美享受為根本標志,伴隨著深刻的情感體驗的過程,就是欣賞過程,欣賞是個體的,但是也有一些基本的方法可以掌握。
實例剖析
郁達夫《古都的秋》感情充沛,文筆細膩。文中是這樣寫牽牛花的:
從槐樹葉底,朝東細數(shù)著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靜對著像喇叭似的牽?;ǖ乃{朵……。說到了牽?;ǎ乙詾橐运{色或白色者為佳,紫黑色次之,淡紅色最下。最好,還要在牽?;ǖ?,教長著幾根疏疏落落的尖細且長的秋草,使作陪襯。
對于這一段文字的教學,可以用不同的方法,但欣賞過程是相同的,學生想象出文字描述的圖畫。上面是紫紅色的牽?;?,向著碧綠的天空,下面是尖細且長的秋草,邊讀邊想,把自己的感情的注意力集中在這樣的幾句話上,或者說集中在這樣的一幅畫上,就是欣賞的過程。
在這個遷想妙得的欣賞過程中,學生類似的秋的體驗被喚醒,感情對象化,文字感情化,師生同時感受的古都的秋的美麗,體驗它的魅力。
所以,美感教學是情感的激發(fā)過程。它擺脫了字詞教學的功利性,讓學生和老師的情感詩意的棲息在語文課堂教學中。
二、語文美感教學的關鍵-----共鳴
共鳴是語文審美教學的關鍵,共鳴的過程也是一種整體感知的過程,需要感性的直觀再現(xiàn)。
葉圣陶先生曾經(jīng)描述過語文課堂“一個教室,四五十個學生,心好像融化在了一起,忘記了旁邊的東西,大家來讀,來講,老師和學生一起研究”。這種心融化在一起,同讀同講同融化的過程就是共鳴。
共鳴古已有之,中國的文學欣賞和文學批評中所講的“整體感知”的過程就是共鳴的過程。在文學欣賞中,要能體味和涵詠作品意境的美好。在這種體味和涵詠的過程中,讀者進行審美再理解和再創(chuàng)造,感情和想象充分的介入,想象力的馳騁,情感的移入,達到了“物我同一”,也就是共鳴。
實例剖析
《再別康橋》是一篇離別的詩歌,語言優(yōu)美,感情真摯。課文第六節(jié)是這樣寫的:
尋夢?撐一支長篙(gāo),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斕里放歌。
這一節(jié)是全文的共鳴點。但是滿載一船星輝的共鳴是在“云彩” “金柳”“新娘”“艷影”“蕩漾”欣賞基礎上實現(xiàn)的。涵詠一下“艷影”“蕩漾”的感覺。讓感情慢慢的悄悄的和金柳艷影融合在一起。這是詩歌欣賞。
從欣賞到共鳴的過程,就是情感融入的過程。離別的淡淡的憂愁已經(jīng)溶解到“榆陰下的一潭”。這就是共鳴。
思想的理解可以千差萬別,審美的欣賞卻是共同的,共同的體會“在星輝斑斕里放歌”的美妙。
三、語文審美教學的保障----慢慢教
慢慢教就是在“體味”“涵詠”的基礎上進行點撥,在填補文章空白的基礎上,在欣賞的基礎上融入感情,達到共鳴。這才是語文的審美教學。在這樣的教學中,才能真正的打動學生的心,培養(yǎng)美好的深廣的情感,而不是在道德的同情和倫理的說教中進行訓化
但是怎么樣做到這一切呢?
1、 誦讀
誦讀是語文審美教學的翅膀,有了強有力的翅膀,老師可以帶領學生遨游于語文的天空。誦讀是學生整體感知的基礎,也是欣賞的基礎。黑格爾說過,詩的欣賞是欣賞其單整的形象。那么,誦讀的過程要慢,要有足夠的時間誦讀,就是保證欣賞其單整形象的基礎。在誦讀的基礎上,細細的咀嚼和品味語言。吟哦一下,聽聽學生語感觸及的精微程度,語言的學習就會更飽滿。不進行誦讀和吟哦,文章情味是不容易感受到的。②
2、 填白
誦讀過后,要細讀,要填白,要咀嚼語言的魅力。細讀,也就是分析的咀嚼。欣賞存在于透明的理解之中。語文欣賞并不是給課文加上“好”“美”“雅”“豪放”“ 婉約”等一類抽象的多義的評語,就算數(shù)的,得從詞匯和比喻的選擇,章句和全篇的組織,以及作者著意和用力的地方,找出那些創(chuàng)新的或者變古的獨特的東西,去體會,去領略,才是切實的受用。③
細讀使閱讀走向“文本”的深處,讓教學過程充滿了“發(fā)現(xiàn)”的樂趣。要能自覺地引導學生去探究填補作品里的空白點和未定點,這樣讀作品,就能更加深入的發(fā)現(xiàn)作品的認識價值和審美價值,并凸顯了讀者的創(chuàng)造意識。例如在《守財奴》中,先從課文里尋找描寫葛朗臺神態(tài)動作的語句,作為借鑒,然后為那些沒有類似描述的人物對話“填補”上這個“空白”。這是在引導學生細讀課文,也是在咀嚼語言啊。
3、 仿寫
仿寫的過程就是涵詠體味的過程,也是語言表達能力訓練的過程,又是模仿到創(chuàng)造的過程。語文教學的目的不僅是要培養(yǎng)學生的欣賞能力,也就是理解鑒賞能力,而且要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所以,學生不但應該學會探究賞析文本,還要能夠用語言來恰切表達自己獨特的理解,感悟和體驗。提高語言表達的關鍵在于仿寫,模仿是創(chuàng)造的基礎。仿寫不僅能夠讓學生深入的理解文章的情感,咀嚼字詞的含義,而且能夠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詩經(jīng)的教學是一個教學難點,因為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理解四言詩的妙處,而四言詩學生平時接觸較少,仿寫是一個好方法。在《詩經(jīng).采薇》教學中,糜室糜家,玁狁之故等等。把玁狁之故空下來,讓學生根據(jù)實際情況填空。效果就好一些。
在閱讀欣賞的基礎上,涵詠語言特點,在涵詠體味的過程中,獲得共鳴。在與作品的情感共鳴的基礎上,進行仿寫。三步慢慢走到最后,語文審美教學的過程也就完成,但是怎么慢,中間的節(jié)奏怎么把握,還要看具體的課文,不同的講課風格。
小結(jié)
總而言之,美感教學賦予語文教學“過程”以深刻而豐富的意蘊,即在“過程”中涵養(yǎng)情感,完善人性,最終走向重“過程”少功利審美人生。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我們要肯定,他受傷的靈魂在審美現(xiàn)實中的自我拯救與解放也是我們所要肯定的。
所以,語文審美教學就是要突破過去功利性的知識技能教學的桎梏,思想價值評判的局限,讓學生在在情感的交流、歷練和涵養(yǎng)中,在多數(shù)人參與的情感體驗描述的“描述場”中互相激發(fā)、感染、走向純凈或者崇高,真正的實行德育智育美育的和諧發(fā)展。
本文來源:《文學教育》:http://www.12-baidu.cn/w/wy/63.html
欄目分類
- 2025年中科院分區(qū)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qū)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nèi)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fā)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jīng)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fā)布,論文寫作規(guī)則發(fā)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shù)論文編寫規(guī)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jīng)“絕種”了
- 職稱話題| 為什么黨校更認可省市級黨報?是否有什么說據(jù)?還有哪些機構(gòu)認可黨報?
- 《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論文投稿解析,難度指數(shù)四顆星,附好發(fā)選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