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門太守行》的特色—文學論文
動畫,簡單地說是指具有漫畫造型的兒童繪畫讀物,通常是將有趣的故事、美好的情節(jié)以及種種神秘莫測、甚至奇幻荒誕的情境用漫畫語言和兒童特有的繪畫手法表達出來,從而滿足孩童喜歡探求、希望理解的心理需要。它的主要特征是:構思上充溢童心,描摹時極盡想象、夸張和變形,造型上力求直觀、古樸、奇特,強調視覺效果并善于借助通感表達。意境追求神秘、新穎、奇特,色彩極求濃烈、刺目等,同時在“畫”的基礎上,還體現(xiàn)“動”的特點,那就是“揀最具特征的意象來加以拼合組接。像玩七巧板一樣,使不同的塊與塊、面與面、點與點、線與線對接、吸引、排斥、化解、變形?!毕旅鎸膭赢媱?chuàng)作的幾要素來分析此詩語言的動畫效果。
(一)童心
創(chuàng)作一個妙趣橫生的動畫,首先要求作者有一顆天真無忌的童心。惟有“童心”才能超乎常人思維,才能創(chuàng)造新奇,生發(fā)靈氣。在情節(jié)選取、構圖安排、形象刻畫、場景設計、色彩調配諸方面就會朝著兒童所“喜聞樂見”靠攏?!堆汩T太守行》里:“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沒見過黑云能壓毀城池的,作者卻以此來形容黑云之厚之沉之低,另一邊則日輝明燦,直照射得戰(zhàn)士的盔甲如金色鱗片漫漫灑開,可見兵之多,勢之眾。強烈的明暗對照渲染出了局勢之危急,令人動容。曾有人質疑,黑云與火日并俱,且同出現(xiàn)在如此境遇下,是不可能的,而詩人卻那樣安排了,于是驚得韓公“即援帶、命邀之”。語言顯示了強烈的動畫效果,讓讀者身臨其境的想象戰(zhàn)爭的場面,語言所傳達的不是靜止的畫面而是斗爭雙方不斷調兵遣將,戰(zhàn)爭一觸即發(fā)的關鍵時刻。這種效果的達成,是通過超越成人的“童心”所完成的。
(二)造型
造型就是用各種可能的方法來塑造出一種特別引人注目、啟人聯(lián)想、發(fā)人深思的生動、獨特的形象。對于動畫而言,這種形象需要經(jīng)過夸張和變形來突出特征,從而呈現(xiàn)出漫畫的各式姿態(tài)。這些形象在現(xiàn)實中可能找不到對應物,而是各種相關物外型特征的綜合,但通過有關的表象及心理意象活動之再造而感覺出“像”。同樣,此詩的首聯(lián)“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其中就是通過顏色詞的應用和夸張,讓我們在現(xiàn)實中無法看見或不合常理的場景,成功地在詩中顯現(xiàn)。調動讀者全部的感官去想象那個年代戰(zhàn)爭的殘酷。一副戰(zhàn)爭畫面陡然出現(xiàn)在我們的腦海中。每個關于戰(zhàn)爭殘酷和巨大破壞力的細節(jié)都融合于此圖,我們可以看見戰(zhàn)士誓死如歸的眼神,看見守城將士嚴正以待的焦急心情。
二、語言的通感性
“通感”原為心理學概念,是指一種心理現(xiàn)象,屬于聯(lián)想中的一種。這一名稱的廣為人知不得不歸功于錢鐘書先生《通感》的介紹:“在日常經(jīng)驗里,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鼻、舌、身各個官能的領域可以不分界限。顏色似乎會有溫度,聲音似乎會有形象,冷暖似乎會有重量,氣味似乎會有體質?!焙喲灾?通感即是感覺的相互溝通或挪移,而人的感覺主要有視、聽、觸、嗅、味,通感也就是通過這五種感覺的相互溝通產(chǎn)生。詩中的頸聯(lián)“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本陀型ǜ械拇嬖?,若按產(chǎn)生的心里機制歸類的話,這里的通感屬于由心里共感與形象夸張形成的通感。通感所涉及的甲乙兩事物,出現(xiàn)于同一空間,被人的感官同時感受(心理共感),為突出甲事物因之對其進行夸張,使本不具備甲事物特征的乙事物在甲的強大影響下也產(chǎn)生出甲的特征(形象夸張),于是形成通感。“霜重鼓寒聲不起”就是為突出天氣的嚴冷、肅殺,言其連不可能有溫度的鼓聲也被染上了寒氣。導致其語意豐厚,形象有立體感,文面有變異之美。若按感官的互相溝通來分類的話,這里的通感又屬于聽、觸通感。即聽覺感受于觸覺感受的交互溝通,運用聽覺與觸覺的奇妙結合,即聽覺的鼓聲和觸覺的“寒”溝通,詩人覺得鼓聲也有了寒意。這種通感的運用把簡單的物象化為神奇的景象,使之所摹之物生機盎然,不僅給作品增色,給讀者以豐富的聯(lián)想和啟迪,還體現(xiàn)出一種奇詭、冷艷和瘦硬的詩風。
三、語言的用色技巧
《圍爐詩話》曾把李賀詩譽為“中唐最高峰”。人們尤其贊嘆李賀錘煉詞語的功力,或曰“鏤別異藻”(胡震亨《唐音癸簽》)、“幽深詭譎”(姚文燮《昌谷詩注自序》),或曰“離絕凡近”(高《唐詩品匯》)、“意新語麗”(李《太平廣記》),或曰“設色妙,而詞旨多寓篇外,刻于撰語,深于用意”(毛先舒《詩辨坻》)。確實,李賀非常注意語言的創(chuàng)新,特別注意色調的運用。
《雁門太守行》里就充分運用了各種色彩之間的互補組合,這種色彩的互補組合使這首詩無論從形象還是從意向來說都達到了和諧、協(xié)調的審美效果,令他筆下的藝術畫面更加鮮明奪目。一般說來,寫悲壯慘烈的戰(zhàn)斗場面不宜用濃艷的色彩,而他卻一反常理,整首詩幾乎句句都有鮮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紫紅色”,它們和“黑色、秋色、玉白色”等等交織在一起,構成了一幅色彩斑斕的畫面。李賀就像是一位高明的畫家,特別善于著色,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他用壓成的黑云暗喻敵軍氣焰囂張,借向日之甲光顯示守城將士雄姿英發(fā),兩者比照,色彩鮮明,愛憎分明,達到了震撼人心的藝術效果。
曾有人懷疑黑色與金色能否組合在一起,其實這正是李賀充分運用色彩之間的互補組合作用的體現(xiàn),在這里,黑色與金色的組合可以說是違反常理的,但正是這種差異,形成良好的效果。大家可以想象,一片黑色的背景是那么凝重而堅厚;幾縷金色的光線透云而出,顯得耀眼而有穿透力;濃重黑色的壓迫,頑強金色的抗爭,兩種色彩在明度強度上的極端對比,使整個畫面氣氛緊張而劇烈,戰(zhàn)爭的殘酷,形式的嚴峻,得到了充分的渲染。
綜上所述,李賀詩歌的語言,反映出了他讀書之繁多,想像之豐富,創(chuàng)新之大膽,修辭之精到,筆耕之勤苦。清代學者黎簡說:“從來琢句之妙,無過于長吉者。”(《李長吉集評》)葉衍蘭說:“李長吉詩如鏤玉雕瓊,無一字不經(jīng)百煉,真嘔心而出者也?!?《李長吉集跋》)這些都是對李賀詩歌語言的高度贊賞。李賀接受了韓愈“務去陳言”的影響,不屑蹈襲前人,不受格律束縛,藝術上富于革新創(chuàng)造精神,一方面他“嘔心”為詩,另一方面,他又吸收了楚辭、漢魏古樂府和齊梁詩歌的一些特點,善于通過奇特的想像、比物征事的手法和色彩濃重的語言表現(xiàn)其哀憤孤激之思,因而在詩歌的構思、造意、遣詞、設色等方面都表現(xiàn)出新奇獨創(chuàng)的特色,形成了奇崛、麗、凄清的浪漫主義風格,在中唐詩壇,乃至在整個中國詩歌史上都可以說是異軍突起,獨樹一幟。
欄目分類
- 2025年中科院分區(qū)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qū)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fā)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jīng)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fā)布,論文寫作規(guī)則發(fā)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guī)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jīng)“絕種”了
- 職稱話題| 為什么黨校更認可省市級黨報?是否有什么說據(jù)?還有哪些機構認可黨報?
- 《農業(yè)經(jīng)濟》論文投稿解析,難度指數(shù)四顆星,附好發(fā)選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