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網(wǎng)站首頁 > 優(yōu)秀論文 > 正文
淺析《罪與罰》中陀思妥耶夫斯基人生哲學的表現(xiàn)
作者:王典來源:原創(chuàng)日期:2012-07-02人氣:9660
陀氏曾說自己是“最高意義上的現(xiàn)實主義者”,因而他在選取小說主人公時便挑了當時最具典型性的一類人——19世紀俄羅斯知識分子群體。他們在當時都面臨著俄羅斯本土文化和西歐異質文化之間的抉擇。前一階段,即19世紀前五十年,俄羅斯知識者中的先進分子都致力于向西方學習,來改造落后腐朽的本土文化。陀氏本人也曾經(jīng)是學習法國空想社會主義團體中的一份子,在《罪與罰》中就有幾處曾談到這一思想;后一階段也就是19世紀中期,俄羅斯知識者開始出現(xiàn)精神激變,他們越來越感受到盛行于西歐的個人主義絕不是俄國要學習的榜樣,不少人開始重新重視自己本土的寶貴資源,回歸俄羅斯本土文化,其中皈依東正教就是不少青年所選擇的道路。
小說主人公拉斯柯爾尼科夫就是俄國19世紀知識分子的典型,拉斯柯爾尼科夫是一名法律專業(yè)的學生,因為家境貧寒而被追輟學。他“有點兒驕傲自大,目空一切,不善交際”,有著一般知識分子的清高。但他也有知識分子關懷天下蒼生的悲憫之心,如他曾在火災中舍身救人,而且在自己都已貧困不堪的情況下,還做了將錢送給馬爾美拉多夫一家的善舉。
這樣一個極具知識分子氣質的青年,陀氏讓他受到來自西方無政府主義思想以及尼采超人哲學的影響。拉斯柯爾尼科夫早在學生時代就已把自己舶來的思想撰寫成論文公諸于世,在文中他將人分為平凡的人和不平凡的人兩種。平凡的人是虱子,他們的生死無關緊要;而穆罕默德、拿破倫被認為是不平凡的人,他們是能“推動這個世界”,為人類造福的人。拉斯柯爾尼科夫認為自己是第二種人,他想做英雄,想成為人類的恩主。這種思想正是當時盛行于俄羅斯的一種代表性思潮,其不同于“十二月黨人借鑒共和制或君主立憲制來取代專制制度”的理念,也不同于“別林斯基等效法西方憲法精神和政治理念以革除本土的農(nóng)奴制和專制制度”的想法。拉斯柯爾尼科夫所持的思想極具破壞性,它反對一切權利與權威,主張個人的絕對自由,對社會秩序形成潛在的威脅。因此小說一開始,躁動的拉斯柯爾尼科夫就已經(jīng)迫切地想向世人昭示自己的不尋常,更要向自己證明自我的地位和價值。拉斯柯爾尼科夫在小說中所處的正是由第一階段向第二階段,由罪與罰向人格重生過渡的階段。在拉斯柯爾尼科夫身上能看到陀氏的影子,因為這一人生階段也是包括陀氏在內,許多19世紀俄國知識分子曾經(jīng)走過的道路。
二、極端事件的選取
拉斯柯爾尼科夫在無政府主義思想的影響下顯示出雙重人格,并日益向人性惡的那一方靠攏。此時陀氏安排主人公在小說一開始就馬上處于一種極端的狀況下,即是否實施殺人這一犯罪行為,為小說制造了一種緊張的氣氛。主人公拉斯柯爾尼科夫與莎士比亞筆下的哈姆雷特一樣,面臨著殺人與否的兩難命題。這種極端事件發(fā)生前后內心的掙扎,正如拉斯柯爾尼科夫對妹妹杜尼雅所說的那樣:“你會走到這樣的一種界線,如果不跨過它,將是不幸,如果跨了過去,就將更是不幸?!钡@種兩難的僵局很快被拉斯柯爾尼科夫所打破,與哈姆雷特那延宕猶豫的氣質不同,他似乎有著大義凜然的氣魄,但事實證明“他不是一個義無反顧奔向既定目標的實干家,他甚至都不是一個有堅定意志的思想者,他的腦海中浮現(xiàn)的念頭是紛亂的,彼此對抗,此長彼消,此消彼長?!?br />用斧頭砍殺人這一野蠻血腥的典型事件賦予了“罪”的雙重含義,它既是實際行動中觸犯法律的行為,也是折磨拉斯柯爾尼科夫心靈的魔鬼。不過,對于犯罪的描寫只占了小說很少的篇幅,陀氏如此安排還是與其所要表達的思想有關。因為他在小說中想要著重闡述、討論的是一個人受罪、贖罪的過程,而非犯罪的恐怖經(jīng)歷。這一極端事件只是觸發(fā)拉斯柯爾尼科夫進行深度內心懺悔、繼而轉變人生觀念的機緣。“這一犯罪行為帶來的道德缺失感,可能的法律制裁引發(fā)的恐懼感,與對手較量時內心的緊張懷疑,不情愿卻又必須為之的偽裝……”都是犯罪后遭受心理懲罰的多重表現(xiàn)。陀氏使拉斯柯爾尼科夫的心路歷程在犯罪后一覽無遺,使其能詳細深刻地解剖自己。正是在這種真切的犯罪面前,讓拉斯柯爾尼科夫認清了自己:他不屬于第二種不平凡的人,他甚至連虱子也不如。
三、各種社會思潮的碰撞
《罪與罰》中不僅突出表現(xiàn)了拉斯柯爾尼科夫的超人哲學,還展現(xiàn)了俄國19世紀多種社會思潮,這種敘述方式被赫爾金稱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復調寫作手法。如盧仁的“邊沁主義”,地主斯維德里加洛夫的無恥哲學以及小說中零星提及的空想社會主義學說等。陀氏之所以將這些思想寫進小說,不光是為了展現(xiàn)當時俄羅斯思想領域的駁雜,他更想通過把這些思想與索尼婭的宗教思想進行對比,從而告訴人們只有東正教才是人心靈棲息的家園。陀氏通過對各種社會思想交叉敘述的方法。逐步將除“東正教觀念”以外的思想一一推翻。
盧仁被陀氏描寫成一個自私自利、猥瑣卑劣的小人。他想娶杜尼雅的原因是為了得到一個料理事業(yè)的幫手,而且杜尼雅家庭貧困,因此他可以在婚姻中占據(jù)絕對主導地位。他這些卑劣的想法一開始就被拉斯柯爾尼科夫看穿,他在宣揚“個人的利益是唯一的現(xiàn)實的利益”等邊沁主義思想時,也被進步青年拉祖米興嗤之以鼻。后來盧仁為了證明索尼婭是不規(guī)矩的女子,來印證自己的高尚德行,竟誣陷她偷了自己一百個盧布。不過陀氏馬上安排機敏的人們當眾戳穿了他的丑行,自此盧仁徹底被世人所唾棄,灰溜溜地退出了小說。這一幕場景顯示出盧仁極端個人主義的可笑與可恥。
地主斯維德里加洛夫是一個游手好閑、沉迷性愛的花花公子。妻子的猝死與他有很大關系,除此之外他還秘密窺探拉斯科爾尼科夫的隱私,企圖以此相要挾,迫使杜尼雅嫁給他。但斯維德里加洛夫最終以自殺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一生,他的死宣告了其沉迷于聲色、妄圖用金錢來購買愛情的無恥哲學的破產(chǎn)。
這些具有代表性的社會思想,包括主人公的超人哲學,在小說中都紛紛面臨絕境,它們都無法完成催人向善、給人以精神慰藉的使命。就在這時,索尼婭恰如其分地出現(xiàn)了,她善良、隱忍、勤勞,幾乎具備了俄羅斯女性所應有的全部美德。雖然她的形象太過完美,有些不夠真實,但她所帶來的宗教救贖觀念卻是當時陀氏唯一能找到的拯救人靈魂的處方。
四、宗教皈依之路
拉斯柯爾尼科夫在犯罪后表現(xiàn)出精神上的極端痛苦,他甚至并不畏懼肉體上的懲罰。這是因為他發(fā)現(xiàn)了自己那套哲學體系的矛盾之處,他所進行的實驗不僅殺死了老太婆,更殺死了他自己。其實早在索尼婭還沒影響他之前,他已經(jīng)有了類似基督教“原罪”的思想,如拉斯柯爾尼科夫選擇遠離朋友拉祖米興,甚至拒絕母親和妹妹對他的關懷。他雖然內心痛苦,但他渴求得到這種孤獨的感覺。“拉斯柯爾尼科夫在犯罪感的折磨下,有著嚴重的自虐傾向,崇拜苦難”,他在“對苦難的贊美中獲得病態(tài)的愉悅”。
不過只有當索尼婭出現(xiàn)以后,拉斯柯爾尼科夫才更加明確感受到自己內心的渴求。索尼婭徹底推翻了他的超人哲學。索尼婭認為人沒有高低貴賤之分,罪就是罪,殺人就是殺人,而不是為了捍衛(wèi)什么原則,驗證什么理論。但陀氏并沒有馬上讓主人公接受東正教的信仰,陀氏認為他的心靈解剖實驗還不夠深刻,因此小說的筆觸仍著重于對拉斯柯爾尼科夫犯罪后的心理進行多次挖掘,使他的贖罪之路幾經(jīng)反復、歷經(jīng)波折。直到小說快結束時,拉斯柯爾尼科夫還在思索人生的意義,他似乎對所有理論都發(fā)生了懷疑,產(chǎn)生了強烈的虛無感。但當索尼婭生病康復,兩人再次見面時,拉斯柯爾尼科夫感到“突然被什么東西攫住了”,在此刻他才真正投向了上帝的懷抱。最終,拉斯柯爾尼科夫在宗教的化身——索尼婭身上找到了愛情和慰藉,兩人共同踏上了漫長的贖罪之路。
雖然小說的尾聲敘述得比較生硬,不少批評者認為拉斯柯爾尼科夫的轉變太過突然,但這與陀氏在小說中多次提到的神秘力量的指引作用有很大關系,它也是陀氏自身宿命觀的體現(xiàn)。
結語
一個人的人生觀、價值觀在其不同的人生階段可能會有所變化,在此我所探討的僅為陀氏在寫作《罪與罰》時所體現(xiàn)出的觀念。小說中陀思妥耶夫斯基通過對知識分子命運的探尋,對人處于極端狀況下的設想,對皈依宗教的必然性的闡述等方面的敘述,從不同角度表現(xiàn)了自己有關苦難、罪過、贖罪等人生命題的思考。陀氏在尋求自身精神的超越與人類靈魂的拯救時,逐漸發(fā)現(xiàn)了宗教的力量,因此他主張人們皈依宗教,在宗教中找尋人類苦難的解決之道?!蹲锱c罰》中主人公犯罪后所選擇的救贖之路就集中體現(xiàn)了陀氏當時的宗教思想,這也是其人生哲學的重要表現(xiàn)。
總之,陀氏在《罪與罰》中表達的思想是復雜的,但以上四個方面是其人生哲學表現(xiàn)最為突出的方面,陀氏通過人物、事件、思想環(huán)境、救贖過程這四個方面的精巧設置,使整個小說的思想魅力與藝術魅力得到了有機地融合。
小說主人公拉斯柯爾尼科夫就是俄國19世紀知識分子的典型,拉斯柯爾尼科夫是一名法律專業(yè)的學生,因為家境貧寒而被追輟學。他“有點兒驕傲自大,目空一切,不善交際”,有著一般知識分子的清高。但他也有知識分子關懷天下蒼生的悲憫之心,如他曾在火災中舍身救人,而且在自己都已貧困不堪的情況下,還做了將錢送給馬爾美拉多夫一家的善舉。
這樣一個極具知識分子氣質的青年,陀氏讓他受到來自西方無政府主義思想以及尼采超人哲學的影響。拉斯柯爾尼科夫早在學生時代就已把自己舶來的思想撰寫成論文公諸于世,在文中他將人分為平凡的人和不平凡的人兩種。平凡的人是虱子,他們的生死無關緊要;而穆罕默德、拿破倫被認為是不平凡的人,他們是能“推動這個世界”,為人類造福的人。拉斯柯爾尼科夫認為自己是第二種人,他想做英雄,想成為人類的恩主。這種思想正是當時盛行于俄羅斯的一種代表性思潮,其不同于“十二月黨人借鑒共和制或君主立憲制來取代專制制度”的理念,也不同于“別林斯基等效法西方憲法精神和政治理念以革除本土的農(nóng)奴制和專制制度”的想法。拉斯柯爾尼科夫所持的思想極具破壞性,它反對一切權利與權威,主張個人的絕對自由,對社會秩序形成潛在的威脅。因此小說一開始,躁動的拉斯柯爾尼科夫就已經(jīng)迫切地想向世人昭示自己的不尋常,更要向自己證明自我的地位和價值。拉斯柯爾尼科夫在小說中所處的正是由第一階段向第二階段,由罪與罰向人格重生過渡的階段。在拉斯柯爾尼科夫身上能看到陀氏的影子,因為這一人生階段也是包括陀氏在內,許多19世紀俄國知識分子曾經(jīng)走過的道路。
二、極端事件的選取
拉斯柯爾尼科夫在無政府主義思想的影響下顯示出雙重人格,并日益向人性惡的那一方靠攏。此時陀氏安排主人公在小說一開始就馬上處于一種極端的狀況下,即是否實施殺人這一犯罪行為,為小說制造了一種緊張的氣氛。主人公拉斯柯爾尼科夫與莎士比亞筆下的哈姆雷特一樣,面臨著殺人與否的兩難命題。這種極端事件發(fā)生前后內心的掙扎,正如拉斯柯爾尼科夫對妹妹杜尼雅所說的那樣:“你會走到這樣的一種界線,如果不跨過它,將是不幸,如果跨了過去,就將更是不幸?!钡@種兩難的僵局很快被拉斯柯爾尼科夫所打破,與哈姆雷特那延宕猶豫的氣質不同,他似乎有著大義凜然的氣魄,但事實證明“他不是一個義無反顧奔向既定目標的實干家,他甚至都不是一個有堅定意志的思想者,他的腦海中浮現(xiàn)的念頭是紛亂的,彼此對抗,此長彼消,此消彼長?!?br />用斧頭砍殺人這一野蠻血腥的典型事件賦予了“罪”的雙重含義,它既是實際行動中觸犯法律的行為,也是折磨拉斯柯爾尼科夫心靈的魔鬼。不過,對于犯罪的描寫只占了小說很少的篇幅,陀氏如此安排還是與其所要表達的思想有關。因為他在小說中想要著重闡述、討論的是一個人受罪、贖罪的過程,而非犯罪的恐怖經(jīng)歷。這一極端事件只是觸發(fā)拉斯柯爾尼科夫進行深度內心懺悔、繼而轉變人生觀念的機緣。“這一犯罪行為帶來的道德缺失感,可能的法律制裁引發(fā)的恐懼感,與對手較量時內心的緊張懷疑,不情愿卻又必須為之的偽裝……”都是犯罪后遭受心理懲罰的多重表現(xiàn)。陀氏使拉斯柯爾尼科夫的心路歷程在犯罪后一覽無遺,使其能詳細深刻地解剖自己。正是在這種真切的犯罪面前,讓拉斯柯爾尼科夫認清了自己:他不屬于第二種不平凡的人,他甚至連虱子也不如。
三、各種社會思潮的碰撞
《罪與罰》中不僅突出表現(xiàn)了拉斯柯爾尼科夫的超人哲學,還展現(xiàn)了俄國19世紀多種社會思潮,這種敘述方式被赫爾金稱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復調寫作手法。如盧仁的“邊沁主義”,地主斯維德里加洛夫的無恥哲學以及小說中零星提及的空想社會主義學說等。陀氏之所以將這些思想寫進小說,不光是為了展現(xiàn)當時俄羅斯思想領域的駁雜,他更想通過把這些思想與索尼婭的宗教思想進行對比,從而告訴人們只有東正教才是人心靈棲息的家園。陀氏通過對各種社會思想交叉敘述的方法。逐步將除“東正教觀念”以外的思想一一推翻。
盧仁被陀氏描寫成一個自私自利、猥瑣卑劣的小人。他想娶杜尼雅的原因是為了得到一個料理事業(yè)的幫手,而且杜尼雅家庭貧困,因此他可以在婚姻中占據(jù)絕對主導地位。他這些卑劣的想法一開始就被拉斯柯爾尼科夫看穿,他在宣揚“個人的利益是唯一的現(xiàn)實的利益”等邊沁主義思想時,也被進步青年拉祖米興嗤之以鼻。后來盧仁為了證明索尼婭是不規(guī)矩的女子,來印證自己的高尚德行,竟誣陷她偷了自己一百個盧布。不過陀氏馬上安排機敏的人們當眾戳穿了他的丑行,自此盧仁徹底被世人所唾棄,灰溜溜地退出了小說。這一幕場景顯示出盧仁極端個人主義的可笑與可恥。
地主斯維德里加洛夫是一個游手好閑、沉迷性愛的花花公子。妻子的猝死與他有很大關系,除此之外他還秘密窺探拉斯科爾尼科夫的隱私,企圖以此相要挾,迫使杜尼雅嫁給他。但斯維德里加洛夫最終以自殺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一生,他的死宣告了其沉迷于聲色、妄圖用金錢來購買愛情的無恥哲學的破產(chǎn)。
這些具有代表性的社會思想,包括主人公的超人哲學,在小說中都紛紛面臨絕境,它們都無法完成催人向善、給人以精神慰藉的使命。就在這時,索尼婭恰如其分地出現(xiàn)了,她善良、隱忍、勤勞,幾乎具備了俄羅斯女性所應有的全部美德。雖然她的形象太過完美,有些不夠真實,但她所帶來的宗教救贖觀念卻是當時陀氏唯一能找到的拯救人靈魂的處方。
四、宗教皈依之路
拉斯柯爾尼科夫在犯罪后表現(xiàn)出精神上的極端痛苦,他甚至并不畏懼肉體上的懲罰。這是因為他發(fā)現(xiàn)了自己那套哲學體系的矛盾之處,他所進行的實驗不僅殺死了老太婆,更殺死了他自己。其實早在索尼婭還沒影響他之前,他已經(jīng)有了類似基督教“原罪”的思想,如拉斯柯爾尼科夫選擇遠離朋友拉祖米興,甚至拒絕母親和妹妹對他的關懷。他雖然內心痛苦,但他渴求得到這種孤獨的感覺。“拉斯柯爾尼科夫在犯罪感的折磨下,有著嚴重的自虐傾向,崇拜苦難”,他在“對苦難的贊美中獲得病態(tài)的愉悅”。
不過只有當索尼婭出現(xiàn)以后,拉斯柯爾尼科夫才更加明確感受到自己內心的渴求。索尼婭徹底推翻了他的超人哲學。索尼婭認為人沒有高低貴賤之分,罪就是罪,殺人就是殺人,而不是為了捍衛(wèi)什么原則,驗證什么理論。但陀氏并沒有馬上讓主人公接受東正教的信仰,陀氏認為他的心靈解剖實驗還不夠深刻,因此小說的筆觸仍著重于對拉斯柯爾尼科夫犯罪后的心理進行多次挖掘,使他的贖罪之路幾經(jīng)反復、歷經(jīng)波折。直到小說快結束時,拉斯柯爾尼科夫還在思索人生的意義,他似乎對所有理論都發(fā)生了懷疑,產(chǎn)生了強烈的虛無感。但當索尼婭生病康復,兩人再次見面時,拉斯柯爾尼科夫感到“突然被什么東西攫住了”,在此刻他才真正投向了上帝的懷抱。最終,拉斯柯爾尼科夫在宗教的化身——索尼婭身上找到了愛情和慰藉,兩人共同踏上了漫長的贖罪之路。
雖然小說的尾聲敘述得比較生硬,不少批評者認為拉斯柯爾尼科夫的轉變太過突然,但這與陀氏在小說中多次提到的神秘力量的指引作用有很大關系,它也是陀氏自身宿命觀的體現(xiàn)。
結語
一個人的人生觀、價值觀在其不同的人生階段可能會有所變化,在此我所探討的僅為陀氏在寫作《罪與罰》時所體現(xiàn)出的觀念。小說中陀思妥耶夫斯基通過對知識分子命運的探尋,對人處于極端狀況下的設想,對皈依宗教的必然性的闡述等方面的敘述,從不同角度表現(xiàn)了自己有關苦難、罪過、贖罪等人生命題的思考。陀氏在尋求自身精神的超越與人類靈魂的拯救時,逐漸發(fā)現(xiàn)了宗教的力量,因此他主張人們皈依宗教,在宗教中找尋人類苦難的解決之道?!蹲锱c罰》中主人公犯罪后所選擇的救贖之路就集中體現(xiàn)了陀氏當時的宗教思想,這也是其人生哲學的重要表現(xiàn)。
總之,陀氏在《罪與罰》中表達的思想是復雜的,但以上四個方面是其人生哲學表現(xiàn)最為突出的方面,陀氏通過人物、事件、思想環(huán)境、救贖過程這四個方面的精巧設置,使整個小說的思想魅力與藝術魅力得到了有機地融合。
欄目分類
熱門排行
推薦信息
期刊知識
- 2025年中科院分區(qū)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qū)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fā)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jīng)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fā)布,論文寫作規(guī)則發(fā)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guī)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jīng)“絕種”了
- 職稱話題| 為什么黨校更認可省市級黨報?是否有什么說據(jù)?還有哪些機構認可黨報?
- 《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論文投稿解析,難度指數(shù)四顆星,附好發(fā)選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