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yōu)勝從選擇開始,我們是您最好的選擇!—— 中州期刊聯(lián)盟(新鄉(xiāng)市博翰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檢測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詢
您的位置:網(wǎng)站首頁 > 優(yōu)秀論文 > 正文

現(xiàn)代電影的始祖-皮影戲-藝術論文

作者:劉華東來源:《電影文學》日期:2012-08-15人氣:2587

 起源于中國的皮影戲,它運用的幕影演出原理、表演藝術手段等,對近代電影的發(fā)明和現(xiàn)代電影美術片的發(fā)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早在漢代,中國就有了皮影戲。唐宋時期,皮影戲很流行。從南宋開始,中國的皮影戲傳入東南亞諸國,此后又遠播歐美等地。如今,德國柏林博物館等至今還收藏有中國古代的皮影。皮影融有古代壁畫、帛畫、畫像石、戲曲臉譜、戲曲服裝、民俗裝束、剪紙等藝術精髓,當下皮影收藏和研究熱在一定范圍內(nèi)興起。而靈寶的皮影戲在業(yè)內(nèi)具有較典型的藝術特點,可以說是我國電影早期的雛形。

  一、靈寶皮影源流

  靈寶皮影表演藝術起源于清代中葉,關于起源說法有二:一說從陜西傳入;一說從京城傳入。據(jù)岳渡村的李建如(79歲)、程彥時(80歲)、閻立竟(80歲)講,清代岳渡村藝人閻鵬遠、許順洛曾唱過道情。岳渡村從山西引進皮影后,就組織戲班,四處演唱。閻沒有后代,許遷居五畝鄉(xiāng),二人早逝。又據(jù)祖?zhèn)髁钠び袄纤嚾藙⒔鸩藕妥鎮(zhèn)魑宕募艏埨纤嚾藯钛鱿v,道光年間岳渡村一位姓閻的和溝東村一位在京城做官姓楊的,他們告老還鄉(xiāng)后從京城帶回了皮影,和閻謝村一些退職官員地方紳士組班結(jié)社,招收流散藝童學演,輪流在各家舉行堂會,自演自娛。由于受當時的條件限制,演唱時樂器伴奏僅有三叉板、笛子和四弦,演出的場所也大都在達官貴人或紳士富戶的庭院。到了清末民初,這種庭院演唱藝術已發(fā)展成為靈寶縣民間娛樂的主要形式,特別是民國初年,靈寶一度出現(xiàn)十幾個戲班幾百人的皮影演唱隊伍,遍及澗河兩岸和焦村原幾十個村子。

  建國后,國家十分重視這一民間藝術,村里最盛時有五個皮影班,1954年靈寶縣成立皮影劇團開始在舞臺表演,并新增音響設備,布影道具;1955年參加省文藝調(diào)演,獲演出二等獎,老藝人劉金才也獲個人演出獎;1959年改為“靈藝劇團”,全體演職員工轉(zhuǎn)為全民工;1961年3月由于國家經(jīng)濟暫時困難,“靈藝劇團“被迫解散之后,他們自發(fā)組織起來繼續(xù)在民間演唱,“十年動亂”期間,這種藝術被當作“四舊”批判,把皮影及道具全部沒收。使其一度中止,許多藝人偷偷收藏才使部分皮影藝術得以保存下來。

  二、靈寶皮影的特點

  (一)屬道情皮影戲

  靈寶靠近華山、亞武山和永樂宮道教圣地,深受道教影響。皮影藝術與道情說唱密切結(jié)合是靈寶皮影的顯著特點。道情又名“道經(jīng)”“八仙樂”是道教的宣傳工具,它的特點除內(nèi)容宣揚道教宗義外.使用的樂器都是以八仙的法器命名,如:

  魚鼓,簡板傳說為張果老所傳。
  月琴,形如琵琶傳說為漢鐘離芭蕉扇所傳。
  碰鐘,形如鐵笊籬傳說為何仙姑所傳。
  竹笛:傳說為韓湘子玉簫所傳。
  四弦:傳說為鐵拐李火葫蘆所傳。
  云陽板:傳說為蘭彩和所傳。

  道情和皮影結(jié)合后發(fā)生了兩個顯著變化:一是藝人們的地位提高。道情藝人被尊為“八仙弟子”,其祖師在“上九流”的一流佛祖、二流仙中高居第二把交倚,群眾不稱道情藝人為“戲子”而尊稱為“先生”,演出一般都安排在中堂,藝人演出必須是衣帽穿戴整齊,坐姿端正,以示對道教八仙的尊敬信奉;二是皮影表演藝術也更豐富,更吸引人,很快形成廣泛雄厚的群眾基礎。為了適應幕影表現(xiàn),靈寶皮影戲吸收其他藝術的一些技巧,采取了抽象和寫實結(jié)合的手法,對人物及場面景物進行藝術化、卡通化、戲曲化的綜合處理。它的臉譜與服飾造型形象而生動,夸張而幽默,雕工細致、流暢,四肢靈活,使人賞心悅目。在色彩上,靈寶皮影以紅、黃、綠、黑為主,比較簡潔明快,同時也喻示人物的個性特征,如黑臉的驍勇、紅臉的精忠、黃臉的狡猾、白臉的奸詐等。刻制的皮影人物頭、四肢、軀干等各自獨立,而又用鐵絲連成一體,并綁上竹棍,由藝人們操縱。一般來說,一個皮影人物要用五根竹棍操縱。用來演皮影的屏幕,多是白紗布做成的。白紗布經(jīng)過魚油打磨后,變得透亮輕盈。在白幕布后面,藝人們貼近幕布操縱各種皮影人物,不僅要手指靈活,還要說、念、打、唱,同時還要響動鑼鼓。

  皮影是一種庭院藝術,道具輕巧演出方便,往往一二人操作皮制戲曲人物,外兼配道白說唱白,樂隊除吹笛人外亦兼說唱,故一臺戲只需十人左右,五六人也可進行演出。近年來隨著科學發(fā)展,皮影戲的伴奏換成錄音配樂,也有兩人合伙演出的。由于皮影小巧玲瓏,道具輕便。行動方便,不需舞臺和車輛拉送,風雨寒暑無阻。適應山區(qū)僻鄉(xiāng)群眾觀看,靈寶廣袤的山區(qū)為皮影的生存、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條件,皮影也成為山區(qū)人民文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藝術輕騎。

  (二)品種多樣、形式各異

  皮影的制作最初是用厚紙雕刻,后來采用驢皮或牛羊皮刮薄,再行雕刻并施以彩繪,風格類似民間剪紙,但手、腿、頭關節(jié)是分別雕刻后再用線連綴在一起,表演時能夠活動自如。皮影以河北一帶的驢皮和西北的牛皮較為著名。

  靈寶皮影來路較廣,除少量自制外,大都購自全國各地,主要來自陜西。牛皮的、驢皮的都有,各種形象,老少、神仙鬼怪、花鳥蟲魚、飛禽走獸應有盡有。戲劇人物主要分生、旦、凈、丑,人物頭部都是靈活的,可以根據(jù)需要隨時更換。其中幾十件一組的民間《社火》,造型極其生動,充分表現(xiàn)了農(nóng)村節(jié)日社火的熱鬧場面,尤為珍貴。

  靈寶皮影花色品種十分豐富,有保留一百多年的、有新近的、有重彩的、有清淡的,大則三尺,小則不及盈寸,還有配景如“帥帳”“御花園”,亭臺樓閣等,都有桌面那么大,大則可折,小則可折疊,便于移動調(diào)整,有的粗獷、簡樸,有的雕繪精細令人嘆絕。許多山西刻影老藝人經(jīng)常到西車村來“取樣子”臨刻。

  (三)群眾基礎雄厚

  靈寶縣群眾特別喜愛皮影藝術,雄厚的群眾基礎是這朵藝術之花茁壯成長的沃土,也是它久盛不衰的重要原因。

  50年代皮影劇團每到一地演出,就像過喜慶節(jié)日一樣,人流如潮,消息不脛而走,上自80老人,下至幾歲頑童,都來觀看,有的翻山越嶺跑幾十里山路也要飽一下眼福,人山人海常連看五六個小時仍不滿足,觀眾最多時一場可達1 600余人,五分錢的門票可賣到80多元。藝人們演出也是根據(jù)農(nóng)民的作息時間來定,一般晚上八點到午夜1點,如《秦瓊打雷》三本需演五個鐘頭,必須連續(xù)演出才能吸引群眾。 一般開頭是武戲,緊鑼密鼓召集吸引觀眾,繼而正本戲,最后若群眾不滿足再加演些小戲。

  隨著科學不斷發(fā)展,皮影戲的燈光由建國前的小油燈逐步發(fā)展到煤油燈、汽燈、電燈和日光燈。亮窗是皮影戲的幕布,一般為四尺高五尺長,用細白布把邊撐平在一個方框上。如今亮窗也多改為現(xiàn)代材料。如化纖布一類。由于亮窗燈光照明的改進,皮影藝術效果更佳。觀看的群眾更多。當時,藝人們農(nóng)閑時自愿結(jié)合組成劇團,在經(jīng)濟上自負盈虧,包場一般是50~60元。或按藝人人數(shù)管飯后每人再給10元錢,由于觀眾多,久演不衰,經(jīng)濟效益還是比較好的。皮影最盛時,他們除在本縣演出外。也經(jīng)常到山西芮城和陜西潼關一帶演出,靈寶縣所有鄉(xiāng)鎮(zhèn)山村都有他們的足跡。

  (四)與其他民間藝術融合匯流,相得益彰

  靈寶縣人杰地靈,民間藝術薈萃,民間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有剪紙、面花、刺繡、編織等。地方戲有花鼓、揚高、秦腔、越調(diào)、眉戶、道情、豫劇、蒲劇、曲劇等。民間舞蹈有龍燈、高蹺、竹馬、旱船、芯子,還有民樂嗩吶、鑼鼓隊等。全縣共有各類藝人2 700之多,這些種類繁多的藝術都給皮影以影響。皮影藝人非常注意把地方戲引進皮影,皮影的唱法除道情外融合了眉戶、秦腔的腔調(diào)。伴奏融匯了蒲劇打擊樂器的鼓點特色,在演技上吸收了木偶劇的特點,據(jù)傳老藝人羅山喜把道情原來沒有的銅樂器引進了道情皮影班,再加上自然形成的當?shù)胤窖?,形成了一種高亢、雄壯、幽雅、含蓄、委婉、別致的情調(diào),成為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

  其次,民間藝人十分注意把民間舞蹈的技巧引入皮影。西車村老藝人李安營保存的一套社火皮影有六七十種:踩高蹺、跑旱船、頂芯子、舞龍燈、二鬼抬轎、豬八戒背媳婦等,表演起來,結(jié)合各種社火舞蹈技巧十分逼真生動。

  三是皮影與剪紙藝術相互影響促進。皮影在人物造型、形象刻畫及風格上近似于剪紙,刀法幾乎一樣。如人物的眉、眼、口部分為了結(jié)實,常常加大拉長,互相連接,人物多制成側(cè)面形象等。皮影晚于剪紙,它吸收了剪紙的藝術之長,反過來又促進了剪紙藝術的發(fā)展,每逢雙節(jié)喜慶的大事,靈寶婦女都要剪些類似皮影的人物花鳥來美化點綴,剪紙已成為千家萬戶必不可少的藝術裝飾品。各種民間藝術的匯合,極大地豐富了皮影的表演手段和藝術魅力。

  三、目前存在的問題

  (一)藝人青黃不接,后繼乏人

  近年來,社會在發(fā)展,人們審美趣味不斷變化,特別是電影、電視和錄像等藝術形式對皮影戲沖擊很大,皮影戲步入了低谷,出現(xiàn)了藝人青黃不接,后繼乏人的現(xiàn)象。靈寶縣現(xiàn)有的六位著名藝人大都已七八十歲,雖經(jīng)縣里大力扶持,培養(yǎng)了幾位徒弟但都是四十多歲的中年人,技藝又不精,加上靈寶的“開金礦熱”“拜金主義”和傳統(tǒng)觀念的影響,青年人根本無人問津,使皮影藝術面臨失傳境地。

  皮影道具方面。隨著藝人年齡老化。影班解散,造成皮影道具的流失、轉(zhuǎn)賣、轉(zhuǎn)讓現(xiàn)象。更有不法分子把明、清皮影當文物收購、倒賣,更危及這一傳統(tǒng)藝術?,F(xiàn)靈寶縣皮影唯獨索新友及其他四人道具稍全些,索收攏了車村周圍五家藝人的皮影道具,現(xiàn)存一擔箱。50多個頭影,30多幅身子,共計400余件,全村藝人保存的皮影也超不過700件,拯救民間藝術已經(jīng)到了燃眉之地步。

  (二)劇本現(xiàn)代題材少,老本散失嚴重

  據(jù)老藝人講,過去傳統(tǒng)劇本有100多本,現(xiàn)僅剩30多本,大部分因年代久遠,無人整理被人遺忘,收集、整理、搶救工作也迫在眉睫。

  劇本現(xiàn)代題材鳳毛麟角,缺乏時代精神,過去的老本大都混雜著封建主義,甚至有反動迷信的糟粕。

  (三)缺乏引導提高

  藝人們雖長期流動演出,卻很少交流,沒有研究切磋技藝的機構(gòu)組織,如何提高思想性及藝術水平,為社會主義服務、為改革開放、經(jīng)濟建設服務,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新課題。
  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物質(zhì)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審美水平也在逐步提高,因而大家把以前皮影中的角色與人物,都以更精湛與更細膩的雕刻工藝表現(xiàn)出來,更強調(diào)了皮影的藝術性與裝飾性,把皮影制作好以后,仔細裝裱用于展覽與裝飾。皮影的制作工藝正在從過去的娛樂為主、欣賞為輔向現(xiàn)如今以欣賞為主、娛樂為輔緩慢過渡。將來的皮影更加強調(diào)與突出其靜態(tài)的藝術價值,通過場景的布置、角色的表情、豐富的色彩等,展示著它獨特的藝術魅力。

網(wǎng)絡客服QQ: 沈編輯

投訴建議:0373-5939925????投訴建議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編、文章高手,可通過郵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鄉(xiāng)市金穗大道東段266號中州期刊聯(lián)盟 ICP備案號:豫ICP備2020036848

【免責聲明】:中州期刊聯(lián)盟所提供的信息資源如有侵權、違規(guī),請及時告知。

版權所有:中州期刊聯(lián)盟(新鄉(xiāng)市博翰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關注”中州期刊聯(lián)盟”公眾號
了解論文寫作全系列課程

核心期刊為何難發(fā)?

論文發(fā)表總嫌貴?

職院單位發(fā)核心?

掃描關注公眾號

論文發(fā)表不再有疑惑

論文寫作全系列課程

掃碼了解更多

輕松寫核心期刊論文

在線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