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yōu)勝從選擇開始,我們是您最好的選擇!—— 中州期刊聯(lián)盟(新鄉(xiāng)市博翰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檢測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詢
您的位置:網站首頁 > 優(yōu)秀論文 > 正文

曠野里的心靈浩歌-文學論文

作者:中州期刊www.12-baidu.cn來源:李火秀日期:2012-11-29人氣:1018

  詩歌文本詩性意義的實現(xiàn),離不開詩人運用語言的技巧與目的,而詩性意義表現(xiàn)的各種效應,由此構成詩歌語言藝術魅力的重要因素之一。荒坪詩集《為了一次美麗的邂逅》充滿了復義式的語詞表達策略,它往往運用包含兩種或兩種以上意義的語詞并置,在一連串對立的詞語中,表達出復雜而深邃的內涵,詩集也由此構成了自身內部的意義場域與詩性空間。

  如當情到深處、欲語還休的情境中,思緒、情感往往會不經意地回環(huán)反復,從而形成一種張力,在《好像》一詩中,“風”“樹”和正走來的“你”等場景與物象“好像”都是肯定的實存狀態(tài),但其實只是一場主觀的臆想?!昂孟瘛敝械目陀^物象原本是虛設的,但在記憶深處卻又是如此真實鮮活,栩栩如生,仿佛所有的一切臆想都曾經發(fā)生過、經歷過、實存過,它并非如夢幻般縹緲、虛幻而輕浮。詩人用“好像”一詞,使人體味到“好像”與“真切”的矛盾、記憶與實然的錯合,委婉曲折,含蓄有致。又如《你我之間的?!伦显隆芬辉?用“海”這一核心意象搭建“你”與“我”之間連接溝通的節(jié)點,“?!痹谠娭谐袚喾N功能,它是過往生命里曾經游玩的圣地;是啟動美好回憶的閥門;是“你”與“我”相親相愛的關聯(lián)點,同時又是阻隔“你”與“我”相知相契的障礙物,這些都構成了意味深長的語義,而尤其是通過兩相并置語詞來揭示“我”那些心底深處細密的情思與婉曲的思想波瀾,感觸良深。

  相互矛盾的語詞要素的沖撞,增添了語言的藝術韻味,而這正是產生復義與詩美的源泉之一。如《結石》,首先“結石”指向的是一種客觀物象,即它是身體上的一種病癥,任憑現(xiàn)代醫(yī)療技術也無濟于事;“結石”同時又是一種情感體驗、心理郁積的產物,是生活中的“所有焦慮”;“結石”某種意義上還指向了個體生命無法預期、無法掌控,也無法擺脫的人生困境的象征,所以詩人在最后,用富有哲理意味的詞句寫道,我“坦然地迎接”,它“給我?guī)須?抑或新生”;又如《坍塌的老屋》,以精煉樸質的語言勾勒出老屋在光陰荏苒,時代前進中不可挽回的坍塌的命運,但詩人并沒有因此感傷,因為老屋“會在我的記憶中/永遠低矮而溫馨地矗立”。因而,這首詩既是描寫一個客觀物象“老屋”的興盛到荒棄直到坍塌的過程,寫當下的“時尚”對“舊日時光”的摒棄;同時,又是寫一種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由興至衰的自然規(guī)律,就像是不可逆轉的命運一樣,不為人所掌控;進而,詩人還通過老屋的坍塌這一現(xiàn)實,上升至人生哲理的領悟,雖然時光無情,時代在變,但內心永遠存留著最初的那份美好情愫,不離不棄。

  可見,相反相成語詞的并置、詞句的反常搭配、奇異組合,大大擴展了內在意義場,從而使有限的語言、詞匯,展現(xiàn)出無限的意義內涵。

  二

  意義的生成,根植于認識自我與他者的過程,它以個體生命的存在及其體驗作為支點,進而去認識他人與把握世界。詩集《為了一次美麗的邂逅》作為荒坪最具個人化心靈獨語的文本,其審美張力的意義深嵌在詩人關于個體的定位及生命意義的追尋,并由此而生成的諸如迷茫、失意、孤獨、抗爭、超越等復雜的主觀情緒,被組裝在一個充滿張力的情境中,它展現(xiàn)了詩人內心掙扎的矛盾,同時又是精神自由的心曲。下面擬從兩對相反相成母題予以分析。

  1. 困境與反抗

  詩人荒坪對于社會人生的洞察與體悟,使他能夠從哲學層面來透視人類的生存境遇,即一方面認識到人生是場負重的奔跑,往往會不期然間遭逢許多困難使人陷入困境,同時,又深知個體面對困境時,應該持有戰(zhàn)斗的勇者姿態(tài)。詩集中困境與反抗的矛盾悖反,昭示了個體生命的人生歷程中兩難困境,這困境可能來自于個體生命的病痛,“打針,吃藥,卻巋然不動”的結石;可能是庸庸碌碌、無所作為的生存狀態(tài),“人兒在雜蕪中忙碌/形如天上的雀鳥”(《沒有誰》);可能是來自于心靈中暗涌著的“無物之陣”的感傷情懷,對于人生路途中“迷迷離離恍恍惚惚”的憂思(《致北方》);可能是追尋理想過程中的落寞,追尋結果的“空無”與虛妄的擔憂。所有的這些困擾因素都構成一個個內外在的困境,無時無處地向人發(fā)出挑戰(zhàn)。然而,面對人生的諸多困境,詩人以勇者的姿態(tài),迎難而上,向命運發(fā)出積極的抗爭。在詩人看來,即使人生跌至厄運的谷底,但“仍然有路”(《為了一次美麗的邂逅》),展現(xiàn)出勇者無懼的人生姿態(tài)。

  當“反抗”作為對待命運的一種基本態(tài)度時,荒坪以他固有的勇氣和摯誠,對那些堅韌不屈,勇敢擔當起生活重負的“勇者”形象充滿著由衷的禮贊。如對于杜甫不屈而傲岸的生命意志的歌詠:“艱難苦恨的煉火焚燒你/你卻想用心的燃燒溫暖人間/你情感的根系嵌入大地/于是凸顯著生命的偉岸”(《杜甫塑像前的詠嘆》);對于吃苦耐勞、積極樂觀的客家人的贊頌,客家人的先輩為了生存,翻山越嶺,歷盡千辛萬苦一路遷徙,“筑土為村,掘沙為井/伐木為薪”,在艱辛的勞作中,卻有熱愛生活的“山歌無邊地傳唱”(《家園》);有值得歌頌的勤勞耐苦的客家妹子,“剛剛能走穩(wěn)步子”,就“將弟弟連同家的負荷”背負在“你單薄的背上”,而當她長成待嫁女時,又是這樣隨順命運的安排,無憂無懼,在“在傷心的哭嫁聲和歡樂的/嗩吶聲中,你就這樣離開生養(yǎng)的故土”(《妹子》);還有剛過門如花般水靈和亮麗的嫂子,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辛勤勞作中,“姿色漸褪”,而嫂子卻心甘情愿,“讓煩累與滿堂子孫的喧鬧/幸福地將你隱匿/將你埋葬”(《嫂子》);有革命者妻子,因丈夫離別時一句“你要等著我/燒著這灶火”的叮囑,開始長達七十多年的漫長等待,含辛茹苦、無怨無悔,生命不止,灶火不斷,望夫的希望也不停息。長詩譜寫一曲關于等待與守諾的頌歌,情調哀傷,感人至深(《不斷的灶火》)。

  某個角度而言,“反抗”激起生命的熱情與動能,它能夠在艱難時世中提供新的人生信念和行為準則。因而荒坪有關困境與抗爭的審美表達,往往使處于困境中的勇士能夠獲得一種來自內在力量的支撐,并走向一種自我救贖式的新生,即在失望之際重拾信心,在絕境中擷取新生,在缺憾下尋求希望,構成詩人進行審美轉換的重要基點。

  2. 孤獨與超越

  詩集的序言《曠野里放歌》中有“沒有人會聽到我的歌聲/沒有人知道我的情懷/我卻依然幸福地潸然淚下”的詩句,為我們展現(xiàn)了一個內心孤獨、滿懷憂思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因此,序言的象征性寓意也呈現(xiàn)出來,即孤獨的生命體驗,是縈繞詩集中一個重要的思想底蘊。而這種深徹于心的孤獨感,卻某種意義上揭示了生存的本質,孤獨是人的一種無法逃避、無法釋懷的存在本質,即“生命的本根是孤獨”(《告別——致所有至親至愛的人》)。在《孤獨》一詩中,詮釋了孤獨情懷的內質與表征,孤獨是上帝給予靈魂深處“一份冷靜卻又豐盈的饋贈”。其實,孤獨永遠是一個人的飲醉,一個人的狂歡,它是洞徹所有心靈密碼的鑰匙。詩人在孤寂中,仰望天空,與懸在天空一輪孤月形成共鳴,于是,仰天向月兒發(fā)出問詢,“從哪來”,又是要“奔向何處”,是“為誰而思/為誰而憂”(《問月》)。在與孤月的對話中,詩人其實是在捫心自問,是將自身所體驗到的孤獨情懷投射至孤月的生命軌跡與孤獨境遇中,這無疑是在自寓自指。而在《天問》中,更是以七個問句來表達內心孤獨,在層層遞進的追問中,詩人深深領會到那種漫漫人生長路,知音難覓的落寞。在這一孤獨的情感體驗中,荒坪顯然體會到如同魯迅先生那種“吾行太遠,孑然失其侶……見放于父母之邦”式的心靈掙扎。

  無疑,詩人所體驗到個體生命的孤獨感,根源于面對物欲主義和消費主義這一世俗化社會現(xiàn)象時,詩人自己卻要堅守精神的高地與道德立場,“抱定童年的信仰生活”(《告別——致所有至親至愛的人》),把高尚當成一生的“宗教”(《白蓮花》)。由此,理想與現(xiàn)實背道而馳,使他深感到特立獨行、了無同道的孤獨?!赌且粋€夏日的心事》一詩中,在夏日里眾人心思專注在輕淺、浮躁與娛樂的事情,“我”卻獨獨地沉靜下來,不附庸、不迎合世俗。在眾人沉湎物欲享樂,共構一個眾神狂歡的世俗圖景時,詩人以“冷”來面對世俗的喧囂,對當下種種不合理現(xiàn)象的關注與反思,如時代變遷中制造各種鬧劇,物價飛漲,離婚率上漲,而詩人卻在濁世中明確標榜“物價和離婚率的上漲肯定與我無關”(《多年以后》);詩人關注被人們所漠視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化,使地球母親也禁不住“流淚”,北方的熊羆在暖冬中“不再冬眠”,而在南方,“孩子們不再有雪的世界”,“潔白的童話已經遠逝”(《暖冬》)。而所有這些,都沒有得到人類的重視,人們都爭相做“那只溫水中的青蛙”,在忘卻與漠不關心中享受著眼前的安逸;更令詩人憂憤的是人類在物欲與利益的驅逐下,道德淪喪,人性泯滅,礦難在貪婪的欲望、權勢、私利的“一次次密謀”下屢屢發(fā)生,那些礦工成為不幸的犧牲品(《礦難》)。所有這些都展現(xiàn)了詩人對整個社會價值失范、道德缺失的深切憂慮。

  荒坪在孤獨中思考,在孤獨中探索,面對欲望橫流,精神被遮蔽的現(xiàn)實,力圖進行神圣的超越世界的構建。由此,他格外珍視那些未經浸染世俗色彩,還存留著純真狀態(tài)的價值理念與精神信仰。在他的詩作中,反復地出現(xiàn)“心中的林子”的書寫,“那一片林子/有著最純正的顏色”,“會帶來一生的慰藉/一生的充實與富足/我心中的林子/我夢中的林子”(《心中的林子》);“那是我的林子/一個人的林子”(《守望與陰謀》)。“心中的林子”無疑是詩人賴以對抗庸俗化、世俗化的一種精神信仰,是他道德操守的防線,同時也是他拒絕同化、保持心靈自由的一大法寶,在詩人看來,只有擁有獨立、自由的個體,才具有了抗拒平庸和世俗的力量,也才具有心無旁騖、不懈前行的源動力。

  三

  在相對相成意義的語詞并置、悖論母題展現(xiàn)中,構成詩集文本豐富的思想意蘊與立體的審美張力,具體而言,即是營構了文本內部的充盈之美與圓融之美。

  嚴羽在《滄浪詩話》中曾提出:“語忌直,意忌淺,脈忌露,味忌短”,他指出了寫詩作文要講究委婉曲折、抑揚頓挫、張弛有致,這樣才能達到韻味十足、回味無窮的審美境界?;钠荷钪O抑與揚、張與弛的藝術辯證法,在詩集中靈活地加以運用,建構文本內部的充盈之美。如《為了一次美麗的邂逅》詩中,不管時空的阻隔,都要義無反顧地一路追尋。而跋涉路途上身心煎熬,使主體敏感細膩,詩中連用幾個“也許”句子作排比,以平鋪延展的方式,將尋覓與探求的艱辛與百轉千回的情感體驗呈現(xiàn)出來,接著,以“仍然有路”的情緒逆轉,作為自己矢志不渝、不懈追尋的誓言。在這一首詩中,詩人的情感色調在抑揚、張弛之間靈活調度,帶來張力之美。這種抑揚轉換的寫作手法在其他詩篇如《古城墻——致小叢》中也得以生動展現(xiàn),在古城墻的漫步中,詩人將思索的觸角探入縱深的歷史深處,生發(fā)出與歷史相遇情景的臆測,“這樣走下去/會走到哪個久遠的朝代/哪一扇門會敞開/哪一樹桃花會為我們燦爛”,在這一推想中,詩人不禁發(fā)出現(xiàn)實的感懷,“不愿意前面有盡頭/不相信寒潮會帶走溫暖”,作為一個轉折的關節(jié)點,使全詩帶來一個全新的轉變:從歷史之思轉到哲理的體悟、從低聲沉吟轉到斗志昂揚、從模糊灰色轉到明朗光亮,這一情感、色調的轉合設置,正是抑揚辯證法奇妙運用所達到的藝術效果。

  當然,荒坪對張弛、抑揚藝術手法的嫻熟運用,都有一個內在法則,即要求寓變化于統(tǒng)一,在多樣化的整飭統(tǒng)一中實現(xiàn)詩的圓融之美。所以,看似隨意揮筆、了無規(guī)律而實不離內在的律法與統(tǒng)一,作品也因而具有生動的氣運、深遠的意味。整體來看,荒坪的詩集中,大多運用了這一由幽入明、卒章顯志的藝術技巧,在多層次的變化中,使思想主題得以遞進、提升,彰顯出“變化”與“統(tǒng)一”相辯證的藝術法則。因此,在多項意義元素互逆、內旋的同時,也具有諧和、相融、貫通的圓融之美。而詩中那些缺失、遺憾、否定、消極等情緒體驗都在詩人的思想反芻中得以化入、融通,最后淡出。如《彩林》一詩,看似隨意書寫九寨溝秋季的彩色山林景致,實則在起承轉合之間融貫了詩人的匠心獨運,寓精巧于隨意,“起”時一種不平衡的狀態(tài),與九寨山林最美時節(jié)相錯合,“我”來到九寨時,恰逢夏天,“生活剛剛經過了重挫”,心中的創(chuàng)傷猶如夏季時九寨“最豐沛的水涌”,詩從“憂愁”這一點開始,但并未沉浸于煩悶、愁情的低吟,而是將思維、想象力蕩開,由心底的“憂”“愁”發(fā)散出來,開始呈現(xiàn)散點透視的狀態(tài),在“或許”一節(jié)中,想象著一片片彩林“在視野中徐徐展現(xiàn)”,在最適宜的季節(jié),遇見了九寨最美的風景,那么,這一番景致會怎樣沖擊或滌蕩內心的陰霾呢?內心又會有怎樣的驚喜?接著,由想象回轉到現(xiàn)實,思緒的潮水又是一番逆轉,“在以往秋天的日子”,“我不在這里”,而“當我來到這里時/秋天尚未到來”,因而,內心的惆悵與失落油然而生,最后“合”時,能夠將噴薄而出的感情迅速收攏,集于一點結句“生活注定了會有缺失/也就注定了充滿憧憬”。全詩交替使用從容舒緩和勁健奔騰的語調,并把奔騰的語勢同強有力的頓挫結合起來,使作品感情回旋反復、自由跳躍,種種情緒體驗在一張一弛、一揚一抑中實現(xiàn)圓融統(tǒng)一。

  可見,荒坪對于情與景、物與象之間的拿捏把握是頗為用心的,尤其是情感的抒發(fā),并非一瀉千里的噴薄而出,而是歷經內心的反芻,情感的積蓄、飽滿、凝聚、洄流、緩沖過后的釋放,思緒在放與收、張與弛、抑與揚之中營構出“彎弓待發(fā)”的張力之美。

  四

  通過對詩集潛在于文本中的“張力場域”的解讀,我們認為詩集不僅是個體生命有關于社會人生的詩意凝結,同時,也是作為客家人這一特定族群在長期的遷徙過程中心靈、精神世界的審美表達。詩集以其充滿悖論形式的語詞、母題的審美張力出現(xiàn),它不僅昭示出詩人對歷史、社會、人生的敏銳觀察與辯證思維,揭示出萬事萬物對立又統(tǒng)一的特點,而且,還傳達出詩人在諸如困境與反抗、缺憾與憧憬、孤獨與超越等復雜的生命體驗。這種悖論生命體驗產生的起因很多,對于詩人荒坪而言,我們認為,不僅僅源于外在因素(如生存困窘、人生挫折等等),而更多的是基于對理想人生形式與生命形式的憂思,以及人生止于至善的探索。詩集《為了一次美麗的邂逅》的全部篇章幾乎都縈繞這一思想核心來展開,它展露出探索者在前行道路上的心靈顫動和情感波瀾。因此,我們記住的不會是有關“歲月的凝重”抑或“仿佛有千年的憂愁”(《背靠石碑的女郎》)等命題的細訴與低吟,而可能是挺起敢于擔當?shù)募绨?一如“甘愿赴死的宇宙的勇士”(《第一滴雨》)等的錚錚誓言,它無不凸顯出詩人深廣的心靈廣度、生命力度,展現(xiàn)出詩人探求真理,追求心靈自由、精神超越的人格魅力。

文章來源于《名作欣賞》雜志2012年下旬刊第10期

網絡客服QQ: 沈編輯

投訴建議:0373-5939925????投訴建議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編、文章高手,可通過郵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鄉(xiāng)市金穗大道東段266號中州期刊聯(lián)盟 ICP備案號:豫ICP備2020036848

【免責聲明】:中州期刊聯(lián)盟所提供的信息資源如有侵權、違規(guī),請及時告知。

版權所有:中州期刊聯(lián)盟(新鄉(xiāng)市博翰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關注”中州期刊聯(lián)盟”公眾號
了解論文寫作全系列課程

核心期刊為何難發(fā)?

論文發(fā)表總嫌貴?

職院單位發(fā)核心?

掃描關注公眾號

論文發(fā)表不再有疑惑

論文寫作全系列課程

掃碼了解更多

輕松寫核心期刊論文

在線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