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教育政策的文化邏輯——當代學術論壇
作者:朱麗華來源:原創(chuàng)日期:2013-05-29人氣:1190
一、語言教育政策的含義:
語言教育政策是一個跨學科的概念,它既是應用語言學學科的研究范疇,也是教育學的研究范疇。
語言教育政策的研究場域(domain)有種類和層級之分:種類上除了包括實施語言教育的學校,還包括使用該語言的家庭、工作場所、衛(wèi)生部門等其它場域①;層級上除了包括針對國內的語言教育,還有針對國外的語言教育。綜合來說,語言教育政策是指與語言教育發(fā)展息息相關,有著密切聯(lián)系的科學決策和規(guī)劃,因此又稱語言教育規(guī)劃。
語言教育政策的內容包括語言本體、語言習得、語言地位和語言聲望四個方面的政策,其中語言本體和語言習得,語言地位和語言聲望的政策常常各自放在一起,學者們有時將其簡稱為語言政策或語言規(guī)劃或語言管理。
美國專家克勞弗德(Crawford)對語言教育政策做了如下的概括:語言教育政策是政府通過立法、法庭、行政或其它方式作出的用來確定語言在公共場合使用的方式,培養(yǎng)國家需要的語言技能,保證個體或群體學習、使用和保護語言的權利。此外,語言教育政策也指政府通過促進有效的溝通,培訓和招募人員,保證相關的程序,促進政治參與,提供服務、過程和文件的通道等一系列措施來規(guī)定語言的使用②。
二、斯波斯基的語言教育政策觀
著名以色列應用語言學家斯波斯基(Spolsky)在他的著作《語言管理》(Language Management)一書中闡述了三個概念,語言實踐、語言管理和語言信仰。語言實踐是指人們做出的語言選擇,或者指人們在學習語言過程中采取的行為方式,即上文所指的語言教育。語言管理是指權威人士通過具體可見的措施來規(guī)范語言實踐,即上文所指的語言政策或語言規(guī)劃。那么,是什么因素影響著語言政策對語言教育的指導與規(guī)范呢?斯波斯基又談到了第三個概念,即語言信仰。語言信仰是指人們對一種語言給予的價值和地位,語言信仰既可以反映人們的語言實踐也可以通過語言管理指導人們的語言實踐。因此,語言教育是形而下,語言信仰是形而上,而語言教育政策則在中間起到調試緩沖的作用③。
斯波斯基關于語言信仰的論述的邏輯是什么?筆者認為,文化與語言以及文化與教育之間的密切關系是回答上述問題的關鍵。
三、語言教育政策的文化邏輯
文化是一個極其復雜豐富的概念,學者們給它的定義有上百種,然而綜合學者們的定義,可以看出,文化既包括無形的方面,如信仰、觀念和價值等文化內容,又包括有形的方面,如實物、符號或技術等文化方式。本文的“文化”是指在社會中占主導地位的價值觀、信仰、觀念、態(tài)度和思維方式等無形的東西。
首先,語言是文化的載體
語言不但是語音、語法、詞匯的總和,或僅僅是一種符號系統(tǒng)。語言與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語言的使用脫離不開社會環(huán)境。語言與文化的密切關系首先表現(xiàn)在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文化的表現(xiàn)方式,因此通過語言的使用,就可以了解這種語言所承載的文化特征。
以語言表述模式為例,漢語和英語的表述明顯不同,從不同的表述模式我們可以看出東西方不同的思維方式。表述模式是指語言使用者組句成篇的特定方式,是指除語法、詞匯、邏輯手段以外的其他成篇方式,包括敘事結構、視角、時空順序等。不同的文化語境會產生不同的表述模式。漢語的敘事結構松散,近乎流水,反映了東方人迂回的曲線思維模式,而英語的敘事結構是主題明顯,句句相扣,句句圍繞主題,一致性很強,反映了西方人開門見山的直線思維方式④。例如,張亢亢的散文《出售與投資》中的第一段是這樣描寫的:
有年輕的朋友告訴我,在他們女大學生宿舍,如果有校外的某某人來找她們中間的一位,而此人不在,同學說你留個家的電話號碼吧,那人說公用電話不好打;那你留個BP機號也行,那人說很抱歉本人沒有BP機?!蔷蛯Σ黄鹆?,實話對你說,你連個BP機都置不起,某某小姐根本連睬都不會睬你的。
翻譯成英文就應該對其表述模式進行調整,代之以開門見山式:
Several young women once told me what often happens these days in their dorms. When a male call in for a female student who happens to be out, they are asked to leave a home telephone or pager number. If the caller is using a public telephone, he is likely to apologize for not having one of these novelties. “If you can’t even afford a pager,” he would be told bluntly, “she won’t bother to call you back!”(Translated by Zhang Liqing)⑤
其次,了解文化有助于語言的使用
著名語言文化專家胡文種先生就曾表述過:“不了解文化,要學好這們語言是困難的。反過來說,越深刻細致地了解所學語言國家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風俗習慣、生活方式以至生活細節(jié),就越能正確理解和準確使用這一語言?!雹?br />例如,了解到西方人看重人與人之間的平等,因此多數(shù)情況下,不論職位、年齡和性別,包括晚輩與長輩之間,我們就可以直呼其名;了解到西方人很注意保護隱私,我們在和他們打招呼的時候就不應該問候別人“你吃了嗎?”,“你去哪里?”或“你結婚了嗎?”,而應代之以“Hello! ”或“How are you ? ”等簡單的問候,或者直接問候興趣愛好, 如天氣、健康狀況、交通、體育等等;了解到西方人對年老疾病等有所忌諱,因此我們就應該用, “senior citizens”代替“old people”,用“disabled person”代替 “incomplete person”。
以上是關于語言本體的理解,文化同樣有助于對語言地位的理解。例如,只有了解鄧小平同志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才能理解我國在80年代初的改革開放政策,才能理解為什么外語教育由原先的以俄語為主轉變成以英語為主。只有了解到小布什政府一直捍衛(wèi)的新自由主義觀,才能理解為什么美國實行多年的雙語教育法被英語習得法所替代,教育部的雙語辦公室變成了英語習得辦公室。
文化與教育之間的關系
首先,教育實踐延續(xù)創(chuàng)造文化
教育是人類重要的社會活動,教育的本質是把人的潛在的能力發(fā)揮出來,使人的生活狀態(tài)變得比以前更好,因此教育是培養(yǎng)人的活動,即通過把人類的生產經驗和生活經驗傳授給下一代,也就是把文化傳給下一代,從而促進人的智力發(fā)展,使人從自然的人變?yōu)樯鐣娜恕3藗鞑パ永m(xù)文化,教育還可以把人類的生產生活經驗進行再創(chuàng)造,形成物化的知識或其它精神產品,因此教育的過程也是創(chuàng)造文化的過程。
很多學者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例如, 拉德菲爾德(R. Redfield)通過對危地馬拉和墨西哥一些村落的田野研究認為,“在發(fā)展年輕人前后一致的觀念體系和適應于他所處的社會生活需要的價值方面,教學是卓有成效的。”⑦金貝兒(Kimball)在《文化與教育過程》一書分析了教育進行文化傳遞的不同模式,以及不同教育層次、不同教育方面對文化的不同要求及表現(xiàn)。
縱覽我國各個時期的教育,每個時期的教育都蘊含著不同的文化信仰,傳統(tǒng)的書院和科舉制度既傳承著貴和尚中和敬老愛幼等積極思想,又傳承著重整體輕分析和講倫理輕技術等思維習慣。明末清初至民國時期的各種教會學校讓西學東漸成為可能,西學打破了中國中心主義思想,開啟了中國知識分子的眼界,更為中國知識分子們提供了新的思維方式,從此宋明理學在中國思想界的統(tǒng)一地位開始動搖,實學思想開始興起。延安革命根據地時期盡管沒有系統(tǒng)的學校制度,然而各種干部培訓學校,如中國工農紅軍大學和蘇維埃大學等卻為馬克思主義思想在中國的傳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新中國成立之后,通過學習蘇聯(lián)的統(tǒng)一領導和集中管理等模式,加強了對社會主義計劃體制的奉行。改革開放后,是我國教育大改革、大發(fā)展時期,在這個時期,人們的思想得以解放,教育科學開始呈現(xiàn)百花齊放的局面,各種創(chuàng)新理論不斷涌現(xiàn),尤其是電腦網絡的流行,更是深刻地改變著人類社會的生產、生活和思維方式。
其次,文化價值觀影響教育實踐
顧明遠先生認為,“教育有如一條大河,而文化就是河的源頭和不斷注入河中的活水,研究教育,不研究文化,就只知道這條河的表面形態(tài),摸不著它的本質特征?!雹?br />教育傳播和創(chuàng)造著文化,同時教育又離不開文化,盡管教育受制于政治經濟制度和生產發(fā)展水平,但文化對教育的影響比政治、經濟對教育的影響更加深刻。文化的思想、意識和觀念,滲透給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內容和教育手段,必然影響到教育價值觀的確立,進而影響教育目標的制定、教育內容的選擇和教育制度的建立等等。關于文化對教育的影響作用,許多學者都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克拉克洪(Klukhohn)建議教育者必須意識到課堂上每個人都具有完整的人格,必須根據那些人格的潛能和人格發(fā)展的無限可能性編寫教材。亨利(Henry)認為,學校是自我強化、相互關聯(lián)文化系統(tǒng)的一部分,學校的主要功能是按文化定向訓練兒童。
為了便于理解文化價值觀對教育實踐的影響,讓我們翻開英國教育史。從基督教傳教士到達不列顛起,一直到宗教改革的一千多年時間里,基督教文化對英國教育的影響深遠,影響的結果是教會學校成為培養(yǎng)社會文化精英的重要機構,世界著名學府牛津和劍橋大學就是那個時代的產物。中世紀之后的文藝復興時期,西方人文主義盛行,具體表現(xiàn)為對生活的世俗態(tài)度、對個人能力的肯定以及對古典文化的濃厚興趣。在英國,宗教人文主義者提出了女子教育、普及教育、遵循兒童自然本性和閱讀經典等設想。在英國的教育史中,還有一個不能忽略的現(xiàn)象就是公學的創(chuàng)立,公學的創(chuàng)立源于英國人對于貴族精神和紳士風度的崇拜,它代表的是另外一種精英教育。17世紀以來,資本主義生產發(fā)達,英國自然科學實驗風氣盛行,出現(xiàn)了以培根為代表的經驗主義哲學家,從而使得英國教育從重理性,轉變?yōu)橹乜茖W性、實證性和實驗性,出現(xiàn)了大量的培養(yǎng)實用人才的城市學院,與此同時,牛津和劍橋大學也進行了改革,開始增加自然科學方面的教育內容。形成于20世紀70年代,并在80年代逐漸取得主導地位的新自由主義也對英國的教育產生了重大影響。新自由主義起源于亞當.斯密(Adam Smith)的古典自由主義,其基本立場是反對國家干預,保護個人權利,主張市場調節(jié),因此,英國沒有像其它歐洲大陸國家那樣全國性的初等教育制度,只有那種基于個人的自愿捐助并擁有獨立控制權的學校組織形式,此外,家長擇校、學校自治和教育私有化等也是新自由主義的產物。與新自由主義相對應的是政治上的新保守主義,新保守主義強調權威的必要性,對傳統(tǒng)的高度認同,尊重道德、宗教和精神的價值。在教育上則表現(xiàn)為教育漸進性改革、教育等級制和教育國家化等。
總之,語言與文化之間,教育與文化之間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語言和教育既可以看成是文化的一部分,也可以承載和傳播文化,因此, “語言”與“教育”的結合體“語言教育”也應該具備同樣的特性; 反過來,由于文化既影響著語言本體和語言地位,也影響著教育的模式與特點,自然也會對語言教育起著同樣的影響作用。因此,通過文化的視角分析語言管理(或語言政策)對語言教育的調試緩沖作用不但可能而且可行。
注釋:
①Spolsky, Bernard. Language Management[M]. Cambridge ;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9
②Crawford,J. Anatomy of the English一only movement[J]. In D. A. Kibbee (ed.). Language Legislation and Linguistic Rights. Amsterdam and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1998
③Spolsky, Bernard. Language Management[M]. ?Cambridge ;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9
④朱麗華,應對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失語癥”的策略[J],山西師范大學學報。2009年5月
⑤李運興, 《語篇翻譯引論》[M],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1
⑥胡文仲,超越文化的屏障[M],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
⑦鄭金洲?!督逃幕瘜W》[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
⑧顧明遠?!吨袊逃奈幕A》[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
參考文獻:
[1]Spolsky, Bernard. Language Management[M]. Cambridge ;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9
[2]Crawford,J. Anatomy of the English一only movement[J]. In D. A. Kibbee (ed.). Language Legislation and Linguistic Rights. Amsterdam and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1998
[3]朱麗華,應對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失語癥”的策略[J],山西師范大學學報。2009年5月
[4]李運興,《語篇翻譯引論》[M],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1
[5]胡文仲,超越文化的屏障[M],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
[6]鄭金洲?!督逃幕瘜W》[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
[7]顧明遠?!吨袊逃奈幕A》[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
語言教育政策是一個跨學科的概念,它既是應用語言學學科的研究范疇,也是教育學的研究范疇。
語言教育政策的研究場域(domain)有種類和層級之分:種類上除了包括實施語言教育的學校,還包括使用該語言的家庭、工作場所、衛(wèi)生部門等其它場域①;層級上除了包括針對國內的語言教育,還有針對國外的語言教育。綜合來說,語言教育政策是指與語言教育發(fā)展息息相關,有著密切聯(lián)系的科學決策和規(guī)劃,因此又稱語言教育規(guī)劃。
語言教育政策的內容包括語言本體、語言習得、語言地位和語言聲望四個方面的政策,其中語言本體和語言習得,語言地位和語言聲望的政策常常各自放在一起,學者們有時將其簡稱為語言政策或語言規(guī)劃或語言管理。
美國專家克勞弗德(Crawford)對語言教育政策做了如下的概括:語言教育政策是政府通過立法、法庭、行政或其它方式作出的用來確定語言在公共場合使用的方式,培養(yǎng)國家需要的語言技能,保證個體或群體學習、使用和保護語言的權利。此外,語言教育政策也指政府通過促進有效的溝通,培訓和招募人員,保證相關的程序,促進政治參與,提供服務、過程和文件的通道等一系列措施來規(guī)定語言的使用②。
二、斯波斯基的語言教育政策觀
著名以色列應用語言學家斯波斯基(Spolsky)在他的著作《語言管理》(Language Management)一書中闡述了三個概念,語言實踐、語言管理和語言信仰。語言實踐是指人們做出的語言選擇,或者指人們在學習語言過程中采取的行為方式,即上文所指的語言教育。語言管理是指權威人士通過具體可見的措施來規(guī)范語言實踐,即上文所指的語言政策或語言規(guī)劃。那么,是什么因素影響著語言政策對語言教育的指導與規(guī)范呢?斯波斯基又談到了第三個概念,即語言信仰。語言信仰是指人們對一種語言給予的價值和地位,語言信仰既可以反映人們的語言實踐也可以通過語言管理指導人們的語言實踐。因此,語言教育是形而下,語言信仰是形而上,而語言教育政策則在中間起到調試緩沖的作用③。
斯波斯基關于語言信仰的論述的邏輯是什么?筆者認為,文化與語言以及文化與教育之間的密切關系是回答上述問題的關鍵。
三、語言教育政策的文化邏輯
文化是一個極其復雜豐富的概念,學者們給它的定義有上百種,然而綜合學者們的定義,可以看出,文化既包括無形的方面,如信仰、觀念和價值等文化內容,又包括有形的方面,如實物、符號或技術等文化方式。本文的“文化”是指在社會中占主導地位的價值觀、信仰、觀念、態(tài)度和思維方式等無形的東西。
首先,語言是文化的載體
語言不但是語音、語法、詞匯的總和,或僅僅是一種符號系統(tǒng)。語言與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語言的使用脫離不開社會環(huán)境。語言與文化的密切關系首先表現(xiàn)在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文化的表現(xiàn)方式,因此通過語言的使用,就可以了解這種語言所承載的文化特征。
以語言表述模式為例,漢語和英語的表述明顯不同,從不同的表述模式我們可以看出東西方不同的思維方式。表述模式是指語言使用者組句成篇的特定方式,是指除語法、詞匯、邏輯手段以外的其他成篇方式,包括敘事結構、視角、時空順序等。不同的文化語境會產生不同的表述模式。漢語的敘事結構松散,近乎流水,反映了東方人迂回的曲線思維模式,而英語的敘事結構是主題明顯,句句相扣,句句圍繞主題,一致性很強,反映了西方人開門見山的直線思維方式④。例如,張亢亢的散文《出售與投資》中的第一段是這樣描寫的:
有年輕的朋友告訴我,在他們女大學生宿舍,如果有校外的某某人來找她們中間的一位,而此人不在,同學說你留個家的電話號碼吧,那人說公用電話不好打;那你留個BP機號也行,那人說很抱歉本人沒有BP機?!蔷蛯Σ黄鹆?,實話對你說,你連個BP機都置不起,某某小姐根本連睬都不會睬你的。
翻譯成英文就應該對其表述模式進行調整,代之以開門見山式:
Several young women once told me what often happens these days in their dorms. When a male call in for a female student who happens to be out, they are asked to leave a home telephone or pager number. If the caller is using a public telephone, he is likely to apologize for not having one of these novelties. “If you can’t even afford a pager,” he would be told bluntly, “she won’t bother to call you back!”(Translated by Zhang Liqing)⑤
其次,了解文化有助于語言的使用
著名語言文化專家胡文種先生就曾表述過:“不了解文化,要學好這們語言是困難的。反過來說,越深刻細致地了解所學語言國家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風俗習慣、生活方式以至生活細節(jié),就越能正確理解和準確使用這一語言?!雹?br />例如,了解到西方人看重人與人之間的平等,因此多數(shù)情況下,不論職位、年齡和性別,包括晚輩與長輩之間,我們就可以直呼其名;了解到西方人很注意保護隱私,我們在和他們打招呼的時候就不應該問候別人“你吃了嗎?”,“你去哪里?”或“你結婚了嗎?”,而應代之以“Hello! ”或“How are you ? ”等簡單的問候,或者直接問候興趣愛好, 如天氣、健康狀況、交通、體育等等;了解到西方人對年老疾病等有所忌諱,因此我們就應該用, “senior citizens”代替“old people”,用“disabled person”代替 “incomplete person”。
以上是關于語言本體的理解,文化同樣有助于對語言地位的理解。例如,只有了解鄧小平同志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才能理解我國在80年代初的改革開放政策,才能理解為什么外語教育由原先的以俄語為主轉變成以英語為主。只有了解到小布什政府一直捍衛(wèi)的新自由主義觀,才能理解為什么美國實行多年的雙語教育法被英語習得法所替代,教育部的雙語辦公室變成了英語習得辦公室。
文化與教育之間的關系
首先,教育實踐延續(xù)創(chuàng)造文化
教育是人類重要的社會活動,教育的本質是把人的潛在的能力發(fā)揮出來,使人的生活狀態(tài)變得比以前更好,因此教育是培養(yǎng)人的活動,即通過把人類的生產經驗和生活經驗傳授給下一代,也就是把文化傳給下一代,從而促進人的智力發(fā)展,使人從自然的人變?yōu)樯鐣娜恕3藗鞑パ永m(xù)文化,教育還可以把人類的生產生活經驗進行再創(chuàng)造,形成物化的知識或其它精神產品,因此教育的過程也是創(chuàng)造文化的過程。
很多學者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例如, 拉德菲爾德(R. Redfield)通過對危地馬拉和墨西哥一些村落的田野研究認為,“在發(fā)展年輕人前后一致的觀念體系和適應于他所處的社會生活需要的價值方面,教學是卓有成效的。”⑦金貝兒(Kimball)在《文化與教育過程》一書分析了教育進行文化傳遞的不同模式,以及不同教育層次、不同教育方面對文化的不同要求及表現(xiàn)。
縱覽我國各個時期的教育,每個時期的教育都蘊含著不同的文化信仰,傳統(tǒng)的書院和科舉制度既傳承著貴和尚中和敬老愛幼等積極思想,又傳承著重整體輕分析和講倫理輕技術等思維習慣。明末清初至民國時期的各種教會學校讓西學東漸成為可能,西學打破了中國中心主義思想,開啟了中國知識分子的眼界,更為中國知識分子們提供了新的思維方式,從此宋明理學在中國思想界的統(tǒng)一地位開始動搖,實學思想開始興起。延安革命根據地時期盡管沒有系統(tǒng)的學校制度,然而各種干部培訓學校,如中國工農紅軍大學和蘇維埃大學等卻為馬克思主義思想在中國的傳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新中國成立之后,通過學習蘇聯(lián)的統(tǒng)一領導和集中管理等模式,加強了對社會主義計劃體制的奉行。改革開放后,是我國教育大改革、大發(fā)展時期,在這個時期,人們的思想得以解放,教育科學開始呈現(xiàn)百花齊放的局面,各種創(chuàng)新理論不斷涌現(xiàn),尤其是電腦網絡的流行,更是深刻地改變著人類社會的生產、生活和思維方式。
其次,文化價值觀影響教育實踐
顧明遠先生認為,“教育有如一條大河,而文化就是河的源頭和不斷注入河中的活水,研究教育,不研究文化,就只知道這條河的表面形態(tài),摸不著它的本質特征?!雹?br />教育傳播和創(chuàng)造著文化,同時教育又離不開文化,盡管教育受制于政治經濟制度和生產發(fā)展水平,但文化對教育的影響比政治、經濟對教育的影響更加深刻。文化的思想、意識和觀念,滲透給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內容和教育手段,必然影響到教育價值觀的確立,進而影響教育目標的制定、教育內容的選擇和教育制度的建立等等。關于文化對教育的影響作用,許多學者都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克拉克洪(Klukhohn)建議教育者必須意識到課堂上每個人都具有完整的人格,必須根據那些人格的潛能和人格發(fā)展的無限可能性編寫教材。亨利(Henry)認為,學校是自我強化、相互關聯(lián)文化系統(tǒng)的一部分,學校的主要功能是按文化定向訓練兒童。
為了便于理解文化價值觀對教育實踐的影響,讓我們翻開英國教育史。從基督教傳教士到達不列顛起,一直到宗教改革的一千多年時間里,基督教文化對英國教育的影響深遠,影響的結果是教會學校成為培養(yǎng)社會文化精英的重要機構,世界著名學府牛津和劍橋大學就是那個時代的產物。中世紀之后的文藝復興時期,西方人文主義盛行,具體表現(xiàn)為對生活的世俗態(tài)度、對個人能力的肯定以及對古典文化的濃厚興趣。在英國,宗教人文主義者提出了女子教育、普及教育、遵循兒童自然本性和閱讀經典等設想。在英國的教育史中,還有一個不能忽略的現(xiàn)象就是公學的創(chuàng)立,公學的創(chuàng)立源于英國人對于貴族精神和紳士風度的崇拜,它代表的是另外一種精英教育。17世紀以來,資本主義生產發(fā)達,英國自然科學實驗風氣盛行,出現(xiàn)了以培根為代表的經驗主義哲學家,從而使得英國教育從重理性,轉變?yōu)橹乜茖W性、實證性和實驗性,出現(xiàn)了大量的培養(yǎng)實用人才的城市學院,與此同時,牛津和劍橋大學也進行了改革,開始增加自然科學方面的教育內容。形成于20世紀70年代,并在80年代逐漸取得主導地位的新自由主義也對英國的教育產生了重大影響。新自由主義起源于亞當.斯密(Adam Smith)的古典自由主義,其基本立場是反對國家干預,保護個人權利,主張市場調節(jié),因此,英國沒有像其它歐洲大陸國家那樣全國性的初等教育制度,只有那種基于個人的自愿捐助并擁有獨立控制權的學校組織形式,此外,家長擇校、學校自治和教育私有化等也是新自由主義的產物。與新自由主義相對應的是政治上的新保守主義,新保守主義強調權威的必要性,對傳統(tǒng)的高度認同,尊重道德、宗教和精神的價值。在教育上則表現(xiàn)為教育漸進性改革、教育等級制和教育國家化等。
總之,語言與文化之間,教育與文化之間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語言和教育既可以看成是文化的一部分,也可以承載和傳播文化,因此, “語言”與“教育”的結合體“語言教育”也應該具備同樣的特性; 反過來,由于文化既影響著語言本體和語言地位,也影響著教育的模式與特點,自然也會對語言教育起著同樣的影響作用。因此,通過文化的視角分析語言管理(或語言政策)對語言教育的調試緩沖作用不但可能而且可行。
注釋:
①Spolsky, Bernard. Language Management[M]. Cambridge ;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9
②Crawford,J. Anatomy of the English一only movement[J]. In D. A. Kibbee (ed.). Language Legislation and Linguistic Rights. Amsterdam and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1998
③Spolsky, Bernard. Language Management[M]. ?Cambridge ;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9
④朱麗華,應對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失語癥”的策略[J],山西師范大學學報。2009年5月
⑤李運興, 《語篇翻譯引論》[M],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1
⑥胡文仲,超越文化的屏障[M],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
⑦鄭金洲?!督逃幕瘜W》[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
⑧顧明遠?!吨袊逃奈幕A》[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
參考文獻:
[1]Spolsky, Bernard. Language Management[M]. Cambridge ;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9
[2]Crawford,J. Anatomy of the English一only movement[J]. In D. A. Kibbee (ed.). Language Legislation and Linguistic Rights. Amsterdam and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1998
[3]朱麗華,應對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失語癥”的策略[J],山西師范大學學報。2009年5月
[4]李運興,《語篇翻譯引論》[M],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1
[5]胡文仲,超越文化的屏障[M],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
[6]鄭金洲?!督逃幕瘜W》[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
[7]顧明遠?!吨袊逃奈幕A》[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
欄目分類
熱門排行
推薦信息
期刊知識
- 2025年中科院分區(qū)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qū)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fā)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fā)布,論文寫作規(guī)則發(fā)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guī)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絕種”了
- 職稱話題| 為什么黨校更認可省市級黨報?是否有什么說據?還有哪些機構認可黨報?
- 《農業(yè)經濟》論文投稿解析,難度指數(shù)四顆星,附好發(fā)選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