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網(wǎng)站首頁 > 優(yōu)秀論文 > 正文
電影《安娜·卡列尼娜》的改編比較研究——電影文學
作者:劉茉來源:原創(chuàng)日期:2013-09-07人氣:3580
將小說改編成電影作品越來越成為一種潮流,改編的過程可以說是編劇的藝術再創(chuàng)造,改編過后的作品融入了編劇的思想意識、個人風格、時代氣息等,有利于滿足當下人們的審美需求。改編是一個極其復雜的創(chuàng)作過程,不是單純地將文字轉變成影像,而是歷史原著與現(xiàn)實社會的碰撞;是原著作者與改編者的對話;是編劇與該部電影未來觀眾的交流。不同的編劇對同一部小說的理解存在極大的差異,想要傳達的思想意境也不盡相同,因而他們有各自的改編方式與創(chuàng)作風格,作品的整體風貌會有很大的不同,給觀眾帶來不一樣的視覺體驗。
小說《安娜·卡列尼娜》被諸多國家進行過藝術改編,其中俄羅斯就將其改編成芭蕾舞劇、電視劇等,共改編過7部;美國有5部改編作品;英國有4部,電視劇就改編過2部。若按時間統(tǒng)計的話,《安娜·卡列尼娜》分兩個階段的歷史改編:第一階段1910至1919年,此階段的影視改編大多是沒有聲音的黑白片且時間較短,這是因為當時電影以新興藝術的形式剛起步,由于改編觀念、改編技術等因素的制約,改編手段盡量化繁為簡,改編的作品也是極其簡單只是將文字以圖片的形式串聯(lián)成影像,實質就是對文學作品的圖像轉換;第二階段1927年至今,這一階段因電影的快速發(fā)展,電影的各項技術有了很大的提高,出現(xiàn)了許多優(yōu)秀的版本,若以電影版本的改編影響力來評判的話,1935的美國版、1948的英國版、1955年的中國版、1967的蘇俄版、1997的美國版都是較有成就的改編版本。下面將重點分析1955年中國版與1935年的美國版,從中探究小說《安娜·卡列尼娜》改編成影視作品的自身條件、改編過后的整體風貌,以便對今后研究托爾斯泰電影改編的學者有所幫助。
一、1955年中國版《安娜·卡列尼娜》的電影改編
小說《安娜·卡列尼娜》的作者是俄國著名的作家托爾斯泰,該小說創(chuàng)作于俄國社會變革(19世紀70年代)的時期,該時期的俄國狀況正如小說主人公列文說的那樣,所有的事物都發(fā)生了變化,以新的形式重新開始。封建的農奴經(jīng)濟制定即將被推翻,新興的資本主義經(jīng)濟開始迅速發(fā)展,階級關系產(chǎn)生了極大的轉變,連帶著封建宗法制度下貴族社會的思想觀念(包括精神寄托、家庭、愛情、倫理等)也發(fā)生著急劇的變化,舊的社會秩序將被新興的資本主義經(jīng)濟秩序所代替,俄國整個國家在變動的時代暴露出諸多問題,包括資本主義經(jīng)濟問題、地主與農民的矛盾問題、家庭婚姻問題、人民與貴族生活轉換的問題等,小說《安娜·卡列尼娜》都融括了這些問題。小說也描述了19世紀俄國的自然生活環(huán)境,為讀者呈現(xiàn)了俄國優(yōu)美、廣闊的自然風光,將上層貴族社會、底層農民社會的生活環(huán)境作了具體的描繪。
1955年中國版的《安娜·卡列尼娜》改編后被更名為《春殘夢斷》,原著的故事框架沒有發(fā)生變動,編劇將原著的社會狀況、生存環(huán)境、故事人物名字進行了改變,故事情節(jié)、精神內涵也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創(chuàng)作出了一個全新風貌的影視作品。在故事情節(jié)方面,編劇以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民國為時代背景,影片中的角色是典型的中國化人物,因而人物的遭遇具有明顯的不同,潘安娜實質就是原著中的安娜,在家庭狀況、個人追求上她們有著相似之處,但中國版的安娜稍遜于俄國版的安娜,在追求自由、愛情上缺乏勇氣。潘安娜綺年玉貌卻被霸道獨裁的陳克烈(即原著的卡列寧)禁錮在豪宅中哀怨嘆息、虛度光陰,直到王樹基(即原著的渥倫斯基)的出現(xiàn)讓潘安娜有了生氣,潘安娜雖深深的愛戀著王樹基,但她掙脫不了倫理道德的束縛因而只能獨自忍受著對激情的向往,不敢表露自己的內心情感而放棄了愛情自由的權利。兩個版本中安娜的最終命運都帶有悲劇性,俄國版的安娜為了真愛不顧一切,最后淪落到被丈夫厭棄、被情人冷落、被社會鄙棄,在對愛情絕望時選擇了結束生命;中國版的安娜是一個典型的中國傳統(tǒng)女性恪守婦道,卻因丈夫外遇而被拋棄。兩個版本的安娜因性格、社會觀念的不同而導致命運的差異,它所傳達的思想意蘊也是截然不同的,托爾斯泰借已婚安娜的命運來體現(xiàn)他對人性的思考,也是對當時社會舊思想的批判,對自由與愛情的向往;而中國版的安娜,編劇李晨風想要諷刺男權社會下女性地位的卑微現(xiàn)象,提倡女性地位的提高。
從故事情節(jié)與人物命運的改變中我們能明顯的區(qū)別出兩者所傳遞的精神意蘊之不同,而造成不同的原因是受中俄兩國的社會背景、思想觀念決定的。中國版的影片是以民國為時代背景展開的敘述,中國人深受封建傳統(tǒng)倫理道德思想的束縛,在思想、行為上不敢有絲毫的逾越,更談不上去追求自由與愛情,在這點上導演兼編劇的李晨風對當時的婚姻制度作了妥協(xié),為符合中國人的傳統(tǒng)婚姻觀念及大眾品味,李晨風將潘安娜塑造成一個為了家庭而委曲求全的女性形象。但整體上李晨風所要傳達的是對香港上流社會虛情假意、腐敗無情的批判,在改編過程中降低了原著的悲劇性色彩,減少了對社會的控訴,將影片轉變成充滿粵語風格的文藝性作品,凸顯了李晨風樸實、純真的創(chuàng)作風格。深入研究中國版與原著呈現(xiàn)不同風貌的原因,有受觀念、模式因素的影響,但最主要的還是深受兩國道德倫理觀念的影響。1955年中國版《安娜·卡列尼娜》的改編在藝術技巧、精神寓意上凸顯了中國化的色彩,同時也將編劇所處的時代背景、社會特征融入作品改編中,貼近人們的生活因而深受人們的喜愛,成為當時較有成就的粵語片。
二、1935年美國版《安娜·卡列尼娜》的電影改編
對于1935年美國版《安娜·卡列尼娜》的影視改編,導演克拉倫斯·布朗保留了原著安娜向往和追求愛情的主題,并根據(jù)自身所處的社會背景對作品改編增添了時代元素,對故事情節(jié)進行了重新構建,改編過后的作品融入了導演的理解表現(xiàn)出不同的主題意識與藝術風格。
1935年美國版本的影視改編在情節(jié)內容上作了變置,重點突出安娜與渥倫斯基的情感變化上。因此影片的開始就為觀眾呈現(xiàn)了兩人在火車站邂逅的場景,在之后的情節(jié)里安娜與渥倫斯基的愛情有了質的飛躍,兩人似乎是幸運的即使都回到了圣彼得堡卻還有諸多的碰面機會,為兩人的情感發(fā)展奠定了基礎。電影詳細地敘述了安娜背叛婚姻的原因及對真愛的勇敢追求到最終的死亡悲劇,選取的場景也是為主題服務的,如安娜被卡列寧的斥責、賽馬場景、國外邂逅愛情、劇院的屈辱、農村的生活、絕望的死亡等。整部影片在改編后缺少了對外界場景的描繪,壓縮了時空范圍,導致故事情節(jié)單一無趣,影片只圍繞安娜、卡列寧、渥倫斯基三人的情感糾紛展開敘述,減少了原著對其他事件的描述,使原著的情感色彩發(fā)生了變質。
編劇在改編過程中對原著的主題意識也加入了自身不同的見解,以嘉寶(原著中的安娜)的情緒變化為主線,原著中另一個愛情故事(列文和吉提的愛情)和社會問題被削弱化,還將安娜和渥倫斯基的愛情進行了美化,影片很少顯現(xiàn)兩人曖昧的場景而是讓觀眾自己去想象,這樣的改編使影片更具嚴肅性,并重新詮釋了原著的精神實質,但這樣的改編完全不符合原著所傳達的為愛情不顧一切的勇氣,違背了原著的思想主旨。
美國版的影片改編之所以在情節(jié)內容、主體意識上與原著呈現(xiàn)極大的反差,其原因與編劇是美國人及編劇所處的時代社會背景有關,該部影片的拍攝時間正好是美國經(jīng)濟大蕭條時期,美國人傳統(tǒng)的信仰與價值觀遭到?jīng)_擊,美國人民變得慌亂而迷茫,因此這時期的電影改編必須迎合觀眾的心理變化,宣傳積極的時代精神以安慰絕望中的美國群眾。所以原著中的社會問題被淡化,加重了對人們日常生活場景的描述從而在心靈上給美國人民以希望。在當時的好萊塢電影趨勢中女性備受關注,因而作品改編注重對安娜追求自由與愛情的敘述。但是影片必須肩負正確的導向作用,所以在改編時對安娜的命運增添了悲劇性的色彩,安娜為愛不顧一切的言行進行了適度的美化,使該部影片成了浪漫、悲劇的愛情題材片。同時,該部電影是在布里恩統(tǒng)治時期拍攝的,當時的影片的審查制定相當嚴格,不能出現(xiàn)過多的通奸情節(jié),影片中若表現(xiàn)出通奸者享受肉體的歡愉時,該部影片就不能通過審核;影片中不能出現(xiàn)非婚生育的內容,不正當?shù)男孕袨橐彩遣蝗菰S出現(xiàn)的,這樣設定的理由是因為《安娜·卡列尼娜》是一部世界代表性的著作,要遵循法典的限制,因而那些不正當?shù)膼矍樾袨閼M量刪減掉。在這樣的時代社會背景下,改編過的影片為觀眾塑造了一個充滿悲劇性的安娜,她的性格變得堅毅而淡定,而原著中的諸多不符合當時社會背景的情節(jié)通通被刪減,將安娜的命運刻畫得更加悲慘,以此作為對安娜的懲處。
三、結 語
托爾斯泰是小說《安娜·卡列尼娜》的作者,他的成就不僅體現(xiàn)在文學方面,在影視方面也是頗具盛名,他的小說被多次的進行影視改編就是最有力的證明。這在當時電影藝術剛起步的時期無疑不令人佩服,小說《安娜·卡列尼娜》成為當時改編的熱衷對象,初期就有13部改編作品出現(xiàn),包括俄國、美國、法國等不同國家的版本,至今為止該小說的改編作品已在銀幕上出現(xiàn)了26次或更多。從它的改編階段來看,編劇采用了兩種改編模式,即注釋式(代表有1935年美國版本)、近似式(代表有1955年中國版本)。由于編劇對原著有自身不同的理解,又因編劇所處國家文化、時代背景等因素的影響,編劇會依據(jù)理解而采取改編方法,因而改編后的作品所體現(xiàn)的精神意蘊、風格特色都會有所不同,為觀眾帶來不一樣的視覺效果。
[參考文獻]
[1] 施一蓓.簡論安娜·卡列尼娜與托爾斯泰的婦女觀[J].雞西大學學報,2011,11(10).
[2] 高杰.安娜·卡列尼娜人物形象分析[J].綏化學院學報,2010,30(06).
[3] 楊麗.試從自然觀分析《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的形象[J].河北軟件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0,12(03).
[4] 王倩倩.《安娜·卡列尼娜》:從小說到電影[J].現(xiàn)代語文,2007(09).
小說《安娜·卡列尼娜》被諸多國家進行過藝術改編,其中俄羅斯就將其改編成芭蕾舞劇、電視劇等,共改編過7部;美國有5部改編作品;英國有4部,電視劇就改編過2部。若按時間統(tǒng)計的話,《安娜·卡列尼娜》分兩個階段的歷史改編:第一階段1910至1919年,此階段的影視改編大多是沒有聲音的黑白片且時間較短,這是因為當時電影以新興藝術的形式剛起步,由于改編觀念、改編技術等因素的制約,改編手段盡量化繁為簡,改編的作品也是極其簡單只是將文字以圖片的形式串聯(lián)成影像,實質就是對文學作品的圖像轉換;第二階段1927年至今,這一階段因電影的快速發(fā)展,電影的各項技術有了很大的提高,出現(xiàn)了許多優(yōu)秀的版本,若以電影版本的改編影響力來評判的話,1935的美國版、1948的英國版、1955年的中國版、1967的蘇俄版、1997的美國版都是較有成就的改編版本。下面將重點分析1955年中國版與1935年的美國版,從中探究小說《安娜·卡列尼娜》改編成影視作品的自身條件、改編過后的整體風貌,以便對今后研究托爾斯泰電影改編的學者有所幫助。
一、1955年中國版《安娜·卡列尼娜》的電影改編
小說《安娜·卡列尼娜》的作者是俄國著名的作家托爾斯泰,該小說創(chuàng)作于俄國社會變革(19世紀70年代)的時期,該時期的俄國狀況正如小說主人公列文說的那樣,所有的事物都發(fā)生了變化,以新的形式重新開始。封建的農奴經(jīng)濟制定即將被推翻,新興的資本主義經(jīng)濟開始迅速發(fā)展,階級關系產(chǎn)生了極大的轉變,連帶著封建宗法制度下貴族社會的思想觀念(包括精神寄托、家庭、愛情、倫理等)也發(fā)生著急劇的變化,舊的社會秩序將被新興的資本主義經(jīng)濟秩序所代替,俄國整個國家在變動的時代暴露出諸多問題,包括資本主義經(jīng)濟問題、地主與農民的矛盾問題、家庭婚姻問題、人民與貴族生活轉換的問題等,小說《安娜·卡列尼娜》都融括了這些問題。小說也描述了19世紀俄國的自然生活環(huán)境,為讀者呈現(xiàn)了俄國優(yōu)美、廣闊的自然風光,將上層貴族社會、底層農民社會的生活環(huán)境作了具體的描繪。
1955年中國版的《安娜·卡列尼娜》改編后被更名為《春殘夢斷》,原著的故事框架沒有發(fā)生變動,編劇將原著的社會狀況、生存環(huán)境、故事人物名字進行了改變,故事情節(jié)、精神內涵也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創(chuàng)作出了一個全新風貌的影視作品。在故事情節(jié)方面,編劇以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民國為時代背景,影片中的角色是典型的中國化人物,因而人物的遭遇具有明顯的不同,潘安娜實質就是原著中的安娜,在家庭狀況、個人追求上她們有著相似之處,但中國版的安娜稍遜于俄國版的安娜,在追求自由、愛情上缺乏勇氣。潘安娜綺年玉貌卻被霸道獨裁的陳克烈(即原著的卡列寧)禁錮在豪宅中哀怨嘆息、虛度光陰,直到王樹基(即原著的渥倫斯基)的出現(xiàn)讓潘安娜有了生氣,潘安娜雖深深的愛戀著王樹基,但她掙脫不了倫理道德的束縛因而只能獨自忍受著對激情的向往,不敢表露自己的內心情感而放棄了愛情自由的權利。兩個版本中安娜的最終命運都帶有悲劇性,俄國版的安娜為了真愛不顧一切,最后淪落到被丈夫厭棄、被情人冷落、被社會鄙棄,在對愛情絕望時選擇了結束生命;中國版的安娜是一個典型的中國傳統(tǒng)女性恪守婦道,卻因丈夫外遇而被拋棄。兩個版本的安娜因性格、社會觀念的不同而導致命運的差異,它所傳達的思想意蘊也是截然不同的,托爾斯泰借已婚安娜的命運來體現(xiàn)他對人性的思考,也是對當時社會舊思想的批判,對自由與愛情的向往;而中國版的安娜,編劇李晨風想要諷刺男權社會下女性地位的卑微現(xiàn)象,提倡女性地位的提高。
從故事情節(jié)與人物命運的改變中我們能明顯的區(qū)別出兩者所傳遞的精神意蘊之不同,而造成不同的原因是受中俄兩國的社會背景、思想觀念決定的。中國版的影片是以民國為時代背景展開的敘述,中國人深受封建傳統(tǒng)倫理道德思想的束縛,在思想、行為上不敢有絲毫的逾越,更談不上去追求自由與愛情,在這點上導演兼編劇的李晨風對當時的婚姻制度作了妥協(xié),為符合中國人的傳統(tǒng)婚姻觀念及大眾品味,李晨風將潘安娜塑造成一個為了家庭而委曲求全的女性形象。但整體上李晨風所要傳達的是對香港上流社會虛情假意、腐敗無情的批判,在改編過程中降低了原著的悲劇性色彩,減少了對社會的控訴,將影片轉變成充滿粵語風格的文藝性作品,凸顯了李晨風樸實、純真的創(chuàng)作風格。深入研究中國版與原著呈現(xiàn)不同風貌的原因,有受觀念、模式因素的影響,但最主要的還是深受兩國道德倫理觀念的影響。1955年中國版《安娜·卡列尼娜》的改編在藝術技巧、精神寓意上凸顯了中國化的色彩,同時也將編劇所處的時代背景、社會特征融入作品改編中,貼近人們的生活因而深受人們的喜愛,成為當時較有成就的粵語片。
二、1935年美國版《安娜·卡列尼娜》的電影改編
對于1935年美國版《安娜·卡列尼娜》的影視改編,導演克拉倫斯·布朗保留了原著安娜向往和追求愛情的主題,并根據(jù)自身所處的社會背景對作品改編增添了時代元素,對故事情節(jié)進行了重新構建,改編過后的作品融入了導演的理解表現(xiàn)出不同的主題意識與藝術風格。
1935年美國版本的影視改編在情節(jié)內容上作了變置,重點突出安娜與渥倫斯基的情感變化上。因此影片的開始就為觀眾呈現(xiàn)了兩人在火車站邂逅的場景,在之后的情節(jié)里安娜與渥倫斯基的愛情有了質的飛躍,兩人似乎是幸運的即使都回到了圣彼得堡卻還有諸多的碰面機會,為兩人的情感發(fā)展奠定了基礎。電影詳細地敘述了安娜背叛婚姻的原因及對真愛的勇敢追求到最終的死亡悲劇,選取的場景也是為主題服務的,如安娜被卡列寧的斥責、賽馬場景、國外邂逅愛情、劇院的屈辱、農村的生活、絕望的死亡等。整部影片在改編后缺少了對外界場景的描繪,壓縮了時空范圍,導致故事情節(jié)單一無趣,影片只圍繞安娜、卡列寧、渥倫斯基三人的情感糾紛展開敘述,減少了原著對其他事件的描述,使原著的情感色彩發(fā)生了變質。
編劇在改編過程中對原著的主題意識也加入了自身不同的見解,以嘉寶(原著中的安娜)的情緒變化為主線,原著中另一個愛情故事(列文和吉提的愛情)和社會問題被削弱化,還將安娜和渥倫斯基的愛情進行了美化,影片很少顯現(xiàn)兩人曖昧的場景而是讓觀眾自己去想象,這樣的改編使影片更具嚴肅性,并重新詮釋了原著的精神實質,但這樣的改編完全不符合原著所傳達的為愛情不顧一切的勇氣,違背了原著的思想主旨。
美國版的影片改編之所以在情節(jié)內容、主體意識上與原著呈現(xiàn)極大的反差,其原因與編劇是美國人及編劇所處的時代社會背景有關,該部影片的拍攝時間正好是美國經(jīng)濟大蕭條時期,美國人傳統(tǒng)的信仰與價值觀遭到?jīng)_擊,美國人民變得慌亂而迷茫,因此這時期的電影改編必須迎合觀眾的心理變化,宣傳積極的時代精神以安慰絕望中的美國群眾。所以原著中的社會問題被淡化,加重了對人們日常生活場景的描述從而在心靈上給美國人民以希望。在當時的好萊塢電影趨勢中女性備受關注,因而作品改編注重對安娜追求自由與愛情的敘述。但是影片必須肩負正確的導向作用,所以在改編時對安娜的命運增添了悲劇性的色彩,安娜為愛不顧一切的言行進行了適度的美化,使該部影片成了浪漫、悲劇的愛情題材片。同時,該部電影是在布里恩統(tǒng)治時期拍攝的,當時的影片的審查制定相當嚴格,不能出現(xiàn)過多的通奸情節(jié),影片中若表現(xiàn)出通奸者享受肉體的歡愉時,該部影片就不能通過審核;影片中不能出現(xiàn)非婚生育的內容,不正當?shù)男孕袨橐彩遣蝗菰S出現(xiàn)的,這樣設定的理由是因為《安娜·卡列尼娜》是一部世界代表性的著作,要遵循法典的限制,因而那些不正當?shù)膼矍樾袨閼M量刪減掉。在這樣的時代社會背景下,改編過的影片為觀眾塑造了一個充滿悲劇性的安娜,她的性格變得堅毅而淡定,而原著中的諸多不符合當時社會背景的情節(jié)通通被刪減,將安娜的命運刻畫得更加悲慘,以此作為對安娜的懲處。
三、結 語
托爾斯泰是小說《安娜·卡列尼娜》的作者,他的成就不僅體現(xiàn)在文學方面,在影視方面也是頗具盛名,他的小說被多次的進行影視改編就是最有力的證明。這在當時電影藝術剛起步的時期無疑不令人佩服,小說《安娜·卡列尼娜》成為當時改編的熱衷對象,初期就有13部改編作品出現(xiàn),包括俄國、美國、法國等不同國家的版本,至今為止該小說的改編作品已在銀幕上出現(xiàn)了26次或更多。從它的改編階段來看,編劇采用了兩種改編模式,即注釋式(代表有1935年美國版本)、近似式(代表有1955年中國版本)。由于編劇對原著有自身不同的理解,又因編劇所處國家文化、時代背景等因素的影響,編劇會依據(jù)理解而采取改編方法,因而改編后的作品所體現(xiàn)的精神意蘊、風格特色都會有所不同,為觀眾帶來不一樣的視覺效果。
[參考文獻]
[1] 施一蓓.簡論安娜·卡列尼娜與托爾斯泰的婦女觀[J].雞西大學學報,2011,11(10).
[2] 高杰.安娜·卡列尼娜人物形象分析[J].綏化學院學報,2010,30(06).
[3] 楊麗.試從自然觀分析《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的形象[J].河北軟件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0,12(03).
[4] 王倩倩.《安娜·卡列尼娜》:從小說到電影[J].現(xiàn)代語文,2007(09).
欄目分類
熱門排行
推薦信息
期刊知識
- 2025年中科院分區(qū)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qū)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fā)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jīng)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fā)布,論文寫作規(guī)則發(fā)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guī)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jīng)“絕種”了
- 職稱話題| 為什么黨校更認可省市級黨報?是否有什么說據(jù)?還有哪些機構認可黨報?
- 《農業(yè)經(jīng)濟》論文投稿解析,難度指數(shù)四顆星,附好發(fā)選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