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網(wǎng)站首頁 > 優(yōu)秀論文 > 正文
《肖申克的救贖》中的美國社會隱喻——電影文學
作者:孫倩倩、田耀來源:原創(chuàng)日期:2013-09-07人氣:3930
美國勵志影片《肖申克的救贖》堪稱越獄題材影視作品中的不朽傳奇。該片以獄中的權威人物瑞德的視角闡述了主人公安迪自蒙冤入獄以來不懈的奮斗過程,他堅定、勇敢、自強不息,通過近20年的艱苦努力,成功地逃離了肖申克監(jiān)獄并走向屬于自己的自由之路。其宗教預言式的情節(jié)為其打上了美國社會與文化的深刻烙印,不僅反映了美國人的核心價值觀——對獨立自由的向往和對自我價值的不懈追求,同時也將美國社會的體制機制以“監(jiān)獄”為載體全面地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
一、以“監(jiān)獄”為載體的美國社會體制化
縱觀影片中的監(jiān)獄形象,很容易讓人想到邊沁的“全景式敞視式監(jiān)獄”。其基本框架是在環(huán)形監(jiān)獄的中心,設置一個中心瞭望塔,面對著所有囚室,每個囚室有一前一后兩扇窗戶,一扇面朝中央瞭望塔,一扇背對瞭望塔,以作通光之用。這樣處在中央的監(jiān)視者便可以輕易觀察到囚室內(nèi)罪犯的一舉一動,對犯人了如指掌。同時瞭望塔上安有百葉窗,囚徒們不知道自己是否被監(jiān)視以及何時被監(jiān)視。這種結構使囚徒們從心理上產(chǎn)生一種時刻被監(jiān)視的感覺,即使獄警不在,犯人們也不敢輕舉妄動,從而實現(xiàn)了“自我監(jiān)禁”,自覺地失去自由。而這種信息的不對稱性也使站在監(jiān)獄中心的管理者擁有絕對的優(yōu)勢權力。
1972年,法國哲學家米歇爾·??略谡劦奖O(jiān)獄時曾說:“監(jiān)獄是權力最赤裸裸地、最肆無忌憚地表現(xiàn)出來的地方?!盵1]他在《規(guī)訓與懲罰》中分析了監(jiān)獄對人的作用。通過這個按照嚴密組合方法建立起來的圓形空間系統(tǒng),犯人被迫受到隔離、禁閉和行為約束,其行動按照統(tǒng)一的時間表進行,通過一整套控制、監(jiān)視、管教、改造和懲罰的組織管理手段,建立起現(xiàn)代的紀律和訓練觀念。因此,人不再被看作是具有自己獨特個性的個體,而是能夠被馴化、調(diào)教、塑造的對象。這就是片中屢次提到的“體制化”的過程。因而,人道主義所倡導的自由精神,無論是從肉體上還是精神上講,都從根本上為這一體制所否定,同時也否認了個體生命價值等人本主義原則。這從根本上否定了美國所提倡的個人主義價值觀。
從機構設置的角度講,整個美國社會的龐大體制與肖申克監(jiān)獄并無二致。影片中,無論一個囚徒有多么了不起的本領,在群體中擁有多么高的聲望,一旦獄警出現(xiàn),一切尊嚴與權威統(tǒng)統(tǒng)化為泡影。而體制中的管理者——獄警,則是永遠處在監(jiān)獄中心瞭望塔的人。這與美國政府機關在民眾心目中的形象是十分相似的。強大的政府權力一直都是美國人心中恐懼的源泉,其所帶來的陰影也一直揮之不去,這在影片開端就有所體現(xiàn)。典獄長在給初入獄的犯人們訓話時說道:“我只相信兩樣東西——紀律和《圣經(jīng)》?!笨梢姡w制化在犯人的改造過程中有兩種途徑:外界強制法的約束以及內(nèi)部精神世界的改造。美國社會堪稱世界上法制最健全的國家之一,將其比作一座無所不在、無所不能的“圓形監(jiān)獄”并不為過。每個個體都處在法律的網(wǎng)絡之中,而監(jiān)視者卻是隱匿的,可見性的想象被一種統(tǒng)治性的、無所不在的注視所取代,這就是國家機構所創(chuàng)制的法律所起到的監(jiān)督作用。這種全景敞視性的權力是無處不在的,同時又是隱形的,它將人的個性吞噬,取而代之的是批量式生產(chǎn)的“人”。如果沒有強大的內(nèi)部精神作為支撐,經(jīng)過長期的規(guī)訓,個體在擺脫有形枷鎖后依然無法重獲自由,因為自由所帶來的不可預知性同時意味著安全感的缺失。這也是片中老布魯克斯在獄中生活了50年后再也無法適應自由的獄外生活,最終走上不歸路的根本原因。
二、個體對社會體制束縛的反抗
生活在這樣一種制度壓迫中,個體應該何去何從?同真實的美國社會一樣,肖申克監(jiān)獄中也存在著不同階層的人物。其中既有“三姐妹”那樣無惡不作的人渣,又有瑞德那樣無所不能的黑市交易者,既有霍德林那樣兇殘乖張的獄警,又有布魯克斯那樣遵紀守法的“公民”。而主人公安迪則屬于社會中的精英階層。他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和體面的工作,是一位典型的青年才俊。他的身上體現(xiàn)的是西方追求自由、自我價值實現(xiàn)、個性解放的個人主義精神。[2]他財會方面的學識以及對外界體制機制的熟知為日后的越獄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由于安迪能夠洞悉宏觀社會體制的構造,使得他可以以一種俯視的姿態(tài)縱觀整個監(jiān)獄系統(tǒng)并找到適當?shù)臋C會加以利用,這也是美國實用主義哲學的一種體現(xiàn)。而這種能力使安迪在肖申克監(jiān)獄重組了技術—經(jīng)濟體系,對獄吏進行實質(zhì)性掌控,名為替獄吏理財,實則將其收編。新的技術—經(jīng)濟體系成了無形的“獄中之獄”,只是在這座監(jiān)獄中,肖申克的獄吏們成了“馴順的肉體”,而安迪則成了“全景式敞視式監(jiān)獄”中坐在中心瞭望塔里的人。[3]因此,安迪有能力也有機會對監(jiān)獄中的權威加以抵抗,由一個被動的改造者轉而成為主動的改編者。而這種反抗精神是美國人自登上美洲大陸的那一刻起延續(xù)至今的精神遺產(chǎn)。同時這也是美國理想的體現(xiàn):逃避舊秩序的束縛,尋找一個自由的精神家園。
由于不滿于獄中匱乏的精神生活以及非人的待遇,安迪憑借自己的知識一次又一次地為自己以及獄友爭取做人的尊嚴和精神自由的權利,而這一切在安迪到來之前是一種難以企及的奢望。在一次修葺屋頂?shù)墓ぷ髦?,安迪偶然聽到警長海利對于遺產(chǎn)繼承稅的困擾。憑借著多年的理財經(jīng)驗,安迪冒著生命危險為他提供合法避稅的方法。作為回報,海利答應了為其獄友每人提供三瓶啤酒的要求。就這樣,“早上十點一群在工廠上裝修的工人坐在屋頂上享受著清涼的啤酒。他們坐著喝啤酒,陽光灑在肩頭,仿佛是個自由人。”而安迪也從獄友的幸福中看到了自己的價值以及他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然而這種短暫的自由并不能給安迪帶來實質(zhì)性的滿足,于是圖書館成了他的新目標。雖然希望渺茫,他仍堅持每周給州議員寫信,爭取擴建圖書館的資金。六年后,他終于得到了回復——一張200美元的支票。對于普通大眾而言,這已然是一種奇跡,但洞悉人性的安迪卻能從中看到進一步的希望,并繼續(xù)著他的努力。終于在1959年,圖書館獲得了每年500美元的撥款。這樣的成就只有那些對自己的能力有著清醒的認識同時又心甘情愿為之努力奮斗的精英們才能夠取得。借助這些資源,安迪幫助大量獄友通過同等學歷考試并具有一技之長,使他們通過自身的努力獲得自尊與自信,從而能夠順利地回歸社會??梢?,安迪在監(jiān)獄中的角色體現(xiàn)了美國文化中特有的個人英雄主義情結,他以堅定的理想信念喚起了獄友們對生命本質(zhì)的渴求和對生活的熱情和希望。
三、個體反抗體制束縛的出路
監(jiān)獄本身并非理想和希望成長的沃土,改革的力量畢竟是有限的,這一點是不言自明的。監(jiān)獄作為一個督促迷途者知返的教育改造機構,并未實現(xiàn)其當初設立時的理想?!八痉ā边@一作為公正代名詞的詞匯在影片中被演繹得毫無莊重可言。根據(jù)美國法律常識,任何定罪都需要有足夠的證據(jù),否則被告完全可以無罪釋放。而片中警方并未找到殺人所用的槍支,卻僅憑可能的殺人動機及現(xiàn)場留有安迪指紋的子彈就將其遣往肖申克監(jiān)獄。在獄中,作為維護法律公正權威的獄警自身就并非清白的遵紀守法者。入獄當晚,新囚徒就目睹了一場光明正大的謀殺,而犯法者卻毫無懺悔之心。然而,這只是諸多非人行徑中很平常的罪行。當安迪得知獄友湯米能為其作證而洗脫罪名時,他充滿了希望,而典獄長卻不以為然,甚至為了防止自己的受賄內(nèi)幕被揭發(fā)而謀殺了湯米,并以摧毀安迪苦心建立起來的圖書館相要挾來迫使他繼續(xù)為自己洗黑錢。安迪從此陷入徹底的絕望并最終決定離開。
安迪19年來一直在用一把小鐵錘鑿墻,瑞德曾戲言用那把鐵錘挖隧道需要600年的時間,然而安迪做到了。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在臭氣熏天的下水道里爬過了500碼長、足有5個足球場的距離之后,安迪終于擺脫了肖申克的束縛,重獲了久違的自由。而那條隧道,將堅不可摧的制度堡壘打開了一個出口,同時也為在體制的束縛中掙扎的人們帶來了一線希望。這樣的“新生”固然令人感動,但卻不是任何人都能做到的。瑞德在提起那條臭烘烘的下水道時,曾這樣評價:“那坑道臭得令我無法想象,或許我只是不想去爬?!边@樣的現(xiàn)實使得安迪這樣一個神話似的人物回歸人間。即便是擁有廣博學識和超常智慧的安迪,在獲取自由的途中,也要歷經(jīng)煉獄般的考驗。沒有19年來夜夜提心吊膽的挖掘經(jīng)歷,沒有在下水道中500碼的艱難爬行,即便再智謀過人也不可能呼吸到自由的空氣。自由不是輕易就能獲得的。
安迪在成功越獄的同時也給其獄友帶來了光明和希望。當他以史蒂文的身份提走多年來為典獄長漂白的現(xiàn)金時,也使典獄長諾頓和獄警頭子海利的種種罪證大白于天下。當?shù)洫z長打開那塊刻著“主的審判即將來臨”銘文牌匾后的保險箱時,一本《圣經(jīng)》而非賬本出現(xiàn)在鏡頭前,正如他自己所言,“救贖之道,就在其中”,這正是掘洞工具的藏身之所。然而,主的審判真正地來臨了,諾頓最終選擇了飲彈自盡;而海利也終于受到了應有的懲罰。安迪這個獄中的耶穌在自己獲得重生的同時,也把光明帶到了監(jiān)獄的每一個角落,關于他的故事成為廣為傳頌的傳奇。盡管安迪本人已經(jīng)離開,他的精神成果卻永遠地留了下來。希望已經(jīng)深植在每個人的心中。
四、結 語
談到美國,首先浮現(xiàn)在人們腦海中的無疑是聳立在紐約中心的自由女神像。她外表美麗端莊,神態(tài)安詳,身著古羅馬戰(zhàn)袍,頭戴光芒冠冕,右手高擎長達12米的火炬,左手緊抱一部《獨立宣言》,自一百多年前建立至今,成為美國移民心中的保護神與人類向往自由的象征。[4]而影片中的安迪,無論在表情神態(tài)上還是內(nèi)在的信仰上,都與這座不朽的雕塑有著相似的感覺。他對于自由的向往以及為其所作出的不懈努力,深刻地反映了美國文化的個人主義情結、開拓進取精神以及人道主義情懷。安迪堪稱美國精英文化的代表,其對美國社會的改革作用在電影中也以自己越獄并使有罪之人終入法網(wǎng)的形式體現(xiàn)了出來??梢哉f,這部電影就是對美國社會以及美國精神的精煉總結。這也正是這部電影歷久彌新的內(nèi)在根本原因。
[參考文獻]
[1] 杜小真.知識分子與權力[A].??录痆C].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03:207.
[2] 陳永明.《肖申克的救贖》中安迪的性格解讀[J].時代文學,2011(16).
[3] 仇云龍.論《肖申克的救贖》中的權力運作[J].東疆學刊,2011,28(02).
[4] 周毅.美國歷史與文化[M].北京:首都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出版社,2010:207.
一、以“監(jiān)獄”為載體的美國社會體制化
縱觀影片中的監(jiān)獄形象,很容易讓人想到邊沁的“全景式敞視式監(jiān)獄”。其基本框架是在環(huán)形監(jiān)獄的中心,設置一個中心瞭望塔,面對著所有囚室,每個囚室有一前一后兩扇窗戶,一扇面朝中央瞭望塔,一扇背對瞭望塔,以作通光之用。這樣處在中央的監(jiān)視者便可以輕易觀察到囚室內(nèi)罪犯的一舉一動,對犯人了如指掌。同時瞭望塔上安有百葉窗,囚徒們不知道自己是否被監(jiān)視以及何時被監(jiān)視。這種結構使囚徒們從心理上產(chǎn)生一種時刻被監(jiān)視的感覺,即使獄警不在,犯人們也不敢輕舉妄動,從而實現(xiàn)了“自我監(jiān)禁”,自覺地失去自由。而這種信息的不對稱性也使站在監(jiān)獄中心的管理者擁有絕對的優(yōu)勢權力。
1972年,法國哲學家米歇爾·??略谡劦奖O(jiān)獄時曾說:“監(jiān)獄是權力最赤裸裸地、最肆無忌憚地表現(xiàn)出來的地方?!盵1]他在《規(guī)訓與懲罰》中分析了監(jiān)獄對人的作用。通過這個按照嚴密組合方法建立起來的圓形空間系統(tǒng),犯人被迫受到隔離、禁閉和行為約束,其行動按照統(tǒng)一的時間表進行,通過一整套控制、監(jiān)視、管教、改造和懲罰的組織管理手段,建立起現(xiàn)代的紀律和訓練觀念。因此,人不再被看作是具有自己獨特個性的個體,而是能夠被馴化、調(diào)教、塑造的對象。這就是片中屢次提到的“體制化”的過程。因而,人道主義所倡導的自由精神,無論是從肉體上還是精神上講,都從根本上為這一體制所否定,同時也否認了個體生命價值等人本主義原則。這從根本上否定了美國所提倡的個人主義價值觀。
從機構設置的角度講,整個美國社會的龐大體制與肖申克監(jiān)獄并無二致。影片中,無論一個囚徒有多么了不起的本領,在群體中擁有多么高的聲望,一旦獄警出現(xiàn),一切尊嚴與權威統(tǒng)統(tǒng)化為泡影。而體制中的管理者——獄警,則是永遠處在監(jiān)獄中心瞭望塔的人。這與美國政府機關在民眾心目中的形象是十分相似的。強大的政府權力一直都是美國人心中恐懼的源泉,其所帶來的陰影也一直揮之不去,這在影片開端就有所體現(xiàn)。典獄長在給初入獄的犯人們訓話時說道:“我只相信兩樣東西——紀律和《圣經(jīng)》?!笨梢姡w制化在犯人的改造過程中有兩種途徑:外界強制法的約束以及內(nèi)部精神世界的改造。美國社會堪稱世界上法制最健全的國家之一,將其比作一座無所不在、無所不能的“圓形監(jiān)獄”并不為過。每個個體都處在法律的網(wǎng)絡之中,而監(jiān)視者卻是隱匿的,可見性的想象被一種統(tǒng)治性的、無所不在的注視所取代,這就是國家機構所創(chuàng)制的法律所起到的監(jiān)督作用。這種全景敞視性的權力是無處不在的,同時又是隱形的,它將人的個性吞噬,取而代之的是批量式生產(chǎn)的“人”。如果沒有強大的內(nèi)部精神作為支撐,經(jīng)過長期的規(guī)訓,個體在擺脫有形枷鎖后依然無法重獲自由,因為自由所帶來的不可預知性同時意味著安全感的缺失。這也是片中老布魯克斯在獄中生活了50年后再也無法適應自由的獄外生活,最終走上不歸路的根本原因。
二、個體對社會體制束縛的反抗
生活在這樣一種制度壓迫中,個體應該何去何從?同真實的美國社會一樣,肖申克監(jiān)獄中也存在著不同階層的人物。其中既有“三姐妹”那樣無惡不作的人渣,又有瑞德那樣無所不能的黑市交易者,既有霍德林那樣兇殘乖張的獄警,又有布魯克斯那樣遵紀守法的“公民”。而主人公安迪則屬于社會中的精英階層。他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和體面的工作,是一位典型的青年才俊。他的身上體現(xiàn)的是西方追求自由、自我價值實現(xiàn)、個性解放的個人主義精神。[2]他財會方面的學識以及對外界體制機制的熟知為日后的越獄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由于安迪能夠洞悉宏觀社會體制的構造,使得他可以以一種俯視的姿態(tài)縱觀整個監(jiān)獄系統(tǒng)并找到適當?shù)臋C會加以利用,這也是美國實用主義哲學的一種體現(xiàn)。而這種能力使安迪在肖申克監(jiān)獄重組了技術—經(jīng)濟體系,對獄吏進行實質(zhì)性掌控,名為替獄吏理財,實則將其收編。新的技術—經(jīng)濟體系成了無形的“獄中之獄”,只是在這座監(jiān)獄中,肖申克的獄吏們成了“馴順的肉體”,而安迪則成了“全景式敞視式監(jiān)獄”中坐在中心瞭望塔里的人。[3]因此,安迪有能力也有機會對監(jiān)獄中的權威加以抵抗,由一個被動的改造者轉而成為主動的改編者。而這種反抗精神是美國人自登上美洲大陸的那一刻起延續(xù)至今的精神遺產(chǎn)。同時這也是美國理想的體現(xiàn):逃避舊秩序的束縛,尋找一個自由的精神家園。
由于不滿于獄中匱乏的精神生活以及非人的待遇,安迪憑借自己的知識一次又一次地為自己以及獄友爭取做人的尊嚴和精神自由的權利,而這一切在安迪到來之前是一種難以企及的奢望。在一次修葺屋頂?shù)墓ぷ髦?,安迪偶然聽到警長海利對于遺產(chǎn)繼承稅的困擾。憑借著多年的理財經(jīng)驗,安迪冒著生命危險為他提供合法避稅的方法。作為回報,海利答應了為其獄友每人提供三瓶啤酒的要求。就這樣,“早上十點一群在工廠上裝修的工人坐在屋頂上享受著清涼的啤酒。他們坐著喝啤酒,陽光灑在肩頭,仿佛是個自由人。”而安迪也從獄友的幸福中看到了自己的價值以及他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然而這種短暫的自由并不能給安迪帶來實質(zhì)性的滿足,于是圖書館成了他的新目標。雖然希望渺茫,他仍堅持每周給州議員寫信,爭取擴建圖書館的資金。六年后,他終于得到了回復——一張200美元的支票。對于普通大眾而言,這已然是一種奇跡,但洞悉人性的安迪卻能從中看到進一步的希望,并繼續(xù)著他的努力。終于在1959年,圖書館獲得了每年500美元的撥款。這樣的成就只有那些對自己的能力有著清醒的認識同時又心甘情愿為之努力奮斗的精英們才能夠取得。借助這些資源,安迪幫助大量獄友通過同等學歷考試并具有一技之長,使他們通過自身的努力獲得自尊與自信,從而能夠順利地回歸社會??梢?,安迪在監(jiān)獄中的角色體現(xiàn)了美國文化中特有的個人英雄主義情結,他以堅定的理想信念喚起了獄友們對生命本質(zhì)的渴求和對生活的熱情和希望。
三、個體反抗體制束縛的出路
監(jiān)獄本身并非理想和希望成長的沃土,改革的力量畢竟是有限的,這一點是不言自明的。監(jiān)獄作為一個督促迷途者知返的教育改造機構,并未實現(xiàn)其當初設立時的理想?!八痉ā边@一作為公正代名詞的詞匯在影片中被演繹得毫無莊重可言。根據(jù)美國法律常識,任何定罪都需要有足夠的證據(jù),否則被告完全可以無罪釋放。而片中警方并未找到殺人所用的槍支,卻僅憑可能的殺人動機及現(xiàn)場留有安迪指紋的子彈就將其遣往肖申克監(jiān)獄。在獄中,作為維護法律公正權威的獄警自身就并非清白的遵紀守法者。入獄當晚,新囚徒就目睹了一場光明正大的謀殺,而犯法者卻毫無懺悔之心。然而,這只是諸多非人行徑中很平常的罪行。當安迪得知獄友湯米能為其作證而洗脫罪名時,他充滿了希望,而典獄長卻不以為然,甚至為了防止自己的受賄內(nèi)幕被揭發(fā)而謀殺了湯米,并以摧毀安迪苦心建立起來的圖書館相要挾來迫使他繼續(xù)為自己洗黑錢。安迪從此陷入徹底的絕望并最終決定離開。
安迪19年來一直在用一把小鐵錘鑿墻,瑞德曾戲言用那把鐵錘挖隧道需要600年的時間,然而安迪做到了。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在臭氣熏天的下水道里爬過了500碼長、足有5個足球場的距離之后,安迪終于擺脫了肖申克的束縛,重獲了久違的自由。而那條隧道,將堅不可摧的制度堡壘打開了一個出口,同時也為在體制的束縛中掙扎的人們帶來了一線希望。這樣的“新生”固然令人感動,但卻不是任何人都能做到的。瑞德在提起那條臭烘烘的下水道時,曾這樣評價:“那坑道臭得令我無法想象,或許我只是不想去爬?!边@樣的現(xiàn)實使得安迪這樣一個神話似的人物回歸人間。即便是擁有廣博學識和超常智慧的安迪,在獲取自由的途中,也要歷經(jīng)煉獄般的考驗。沒有19年來夜夜提心吊膽的挖掘經(jīng)歷,沒有在下水道中500碼的艱難爬行,即便再智謀過人也不可能呼吸到自由的空氣。自由不是輕易就能獲得的。
安迪在成功越獄的同時也給其獄友帶來了光明和希望。當他以史蒂文的身份提走多年來為典獄長漂白的現(xiàn)金時,也使典獄長諾頓和獄警頭子海利的種種罪證大白于天下。當?shù)洫z長打開那塊刻著“主的審判即將來臨”銘文牌匾后的保險箱時,一本《圣經(jīng)》而非賬本出現(xiàn)在鏡頭前,正如他自己所言,“救贖之道,就在其中”,這正是掘洞工具的藏身之所。然而,主的審判真正地來臨了,諾頓最終選擇了飲彈自盡;而海利也終于受到了應有的懲罰。安迪這個獄中的耶穌在自己獲得重生的同時,也把光明帶到了監(jiān)獄的每一個角落,關于他的故事成為廣為傳頌的傳奇。盡管安迪本人已經(jīng)離開,他的精神成果卻永遠地留了下來。希望已經(jīng)深植在每個人的心中。
四、結 語
談到美國,首先浮現(xiàn)在人們腦海中的無疑是聳立在紐約中心的自由女神像。她外表美麗端莊,神態(tài)安詳,身著古羅馬戰(zhàn)袍,頭戴光芒冠冕,右手高擎長達12米的火炬,左手緊抱一部《獨立宣言》,自一百多年前建立至今,成為美國移民心中的保護神與人類向往自由的象征。[4]而影片中的安迪,無論在表情神態(tài)上還是內(nèi)在的信仰上,都與這座不朽的雕塑有著相似的感覺。他對于自由的向往以及為其所作出的不懈努力,深刻地反映了美國文化的個人主義情結、開拓進取精神以及人道主義情懷。安迪堪稱美國精英文化的代表,其對美國社會的改革作用在電影中也以自己越獄并使有罪之人終入法網(wǎng)的形式體現(xiàn)了出來??梢哉f,這部電影就是對美國社會以及美國精神的精煉總結。這也正是這部電影歷久彌新的內(nèi)在根本原因。
[參考文獻]
[1] 杜小真.知識分子與權力[A].??录痆C].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03:207.
[2] 陳永明.《肖申克的救贖》中安迪的性格解讀[J].時代文學,2011(16).
[3] 仇云龍.論《肖申克的救贖》中的權力運作[J].東疆學刊,2011,28(02).
[4] 周毅.美國歷史與文化[M].北京:首都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出版社,2010:207.
欄目分類
熱門排行
推薦信息
期刊知識
- 2025年中科院分區(qū)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qū)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nèi)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fā)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jīng)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fā)布,論文寫作規(guī)則發(fā)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guī)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jīng)“絕種”了
- 職稱話題| 為什么黨校更認可省市級黨報?是否有什么說據(jù)?還有哪些機構認可黨報?
- 《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論文投稿解析,難度指數(shù)四顆星,附好發(fā)選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