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彎道超車”:5G時代主持傳播的人性化回歸探析
4G技術日益成熟,5G時代離我們愈來愈近,在技術的迎來送往中,改變了社會結構和社會習慣,影響人們的行為方式和思維路徑,也使得傳播媒介的信息生產和傳播發(fā)生了巨大的變革。近期,關于九寨溝景區(qū)“補妝”歸來的消息在自媒體上大范圍傳播,勾起了人們對那場幾乎是毀滅性的災難的記憶。本文以自媒體環(huán)境下災難新聞報道作為研究對象,強調人類主播要提升綜合素質和專業(yè)技能,并試圖分析5G時代下,人工智能技術的發(fā)展在何種程度上促進了主持傳播人性化回歸。
一、5G時代:提高新聞生產效率 注重人文關懷
人工智能技術在九寨溝地震中的運用,極大地提高了救援效率,保障了公眾的生命財產安全。2017年8月8日21時19分,四川省阿壩州九寨溝縣發(fā)生7.0級地震,機器人僅用時25秒就撰寫了《四川阿壩州九寨溝縣發(fā)生7.0級地震》。
(一)“機器人寫稿”提升新聞生產效率
技術是人的解放和延伸,工業(yè)化時代,技術能幫助人類完成繁重復雜的工作,很大程度解放了人類勞動力;而人工智能時代,技術所追求的不再是單單地解放人類勞動力,更高的是幫助人類出色的完成工作。
人工智能技術發(fā)展的一個顯著成果就是“機器寫作”的出現,其能廣泛的應用于財經新聞、體育新聞、災難新聞的報道中。如新華社技術局自主研發(fā)的機器人“快筆小新”,今日頭條媒體實驗室研制的寫作模板“張小明”都在各自的領域內出色的完成了工作,在“九寨溝地震”中,機器人更是以25s的時間優(yōu)勢迅速完成了地震大致情況的稿件寫作。
(二)算法分發(fā)解放了人的生產力
機器人寫作只羅列數據,而缺乏邏輯分析。機器人除在緊急事件發(fā)生時迅速完成稿件意外,在幫助記者整理歸納文檔、檢查異常值和檢索數據庫信息等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機器人應用于新聞行業(yè),把記者從繁雜枯燥的重復性工作中解放出來,讓記者能用更多的精力從事需要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的工作,讓記者思考身為記者的價值。
九寨溝地震發(fā)生后,面對緊急情況的發(fā)生,新聞從業(yè)人員不能及時做出有效的反應,借助于機器人將稿件寫出,分發(fā)給受眾完成信息的初次傳播。人工智能技術的出現和發(fā)展已經深刻地影響到人類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并逐漸地滲透到傳媒行業(yè),影響著新聞活動的全過程。
二、傳播樣態(tài):地震預測圖像數據新聞有望呈現常態(tài)
5G時代,技術成為人類的幫手。美國斯坦福大學的一項研究顯示,科學家研發(fā)了一種被稱作CNN-RNN地震探測器(CRED)的人工智能系統(tǒng),2018年8月,它創(chuàng)建了一個人工智能模型,將能夠預測大地震發(fā)生后一年內余震的位置,并利用多個傳感器,對所監(jiān)測的區(qū)域進行實時監(jiān)控,也可以作為早期地震預警系統(tǒng)的基礎。
地震災害發(fā)生后,對相關地震危險性分析,地震應急方案評估等信息的關注是不容小覷的。隨著人工智能的發(fā)展,地震發(fā)生后受災難最強的地區(qū)、人員樓房受損情況等信息將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顯現出來,人工智能系統(tǒng)在經過一番評估后,會迅速的生成一張災害情況圖,幫助人類進行抗災救災,人工智能技術支持下的災難新聞報道仍然值得我們期待和展望。
三、人類主持傳播提升自身素質迫在眉睫
AI主播的發(fā)明和應用可以幫助人類主播減輕工作壓力和工作強度,一些簡單的、程序化的、重復性的工作大可以讓智能主播完成。在以往的綜藝節(jié)目如《蒙面唱將》中以人類主播的配角身份出現,以其強大的智能系統(tǒng)幫助人類主播完成節(jié)目錄制。再如前段時間在朋友圈引起大量刷屏的“換臉”App“ZAO”,其利用AI的換臉技術讓人人一夜之間即可擁有“明星臉”,短短1天的時間之內就沖到了App Store免費下載榜的榜首位置,火遍全中國微信用戶的朋友圈。
AI技術日益成熟,智能主播由之前的娛樂節(jié)目轉移到新聞節(jié)目。新聞節(jié)目的信息發(fā)布所具有的嚴肅性、權威性和及時性等特征給予了AI主播更大的發(fā)揮空間,同時也對人類主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人類主播情感優(yōu)勢突出。九寨溝地震發(fā)生時,人類主播在傳播信息的過程中,投入自己飽滿的感情,共情效應使新聞報道充滿溫情;其次,人類主播在信息傳播過程中秉持“以人為中心”的理念。如中央電視臺主播趙普報道四川地震哽咽流淚、四川衛(wèi)視女主播寧遠在直播中淚流不止等等;最后,人類主播與觀眾進行人際互動。如中央電視臺新聞主播康輝的金魚嘴表情包在微博上傳播,微博下方的評論區(qū)與觀眾進行互動,而這些是AI主播無法做到的。
當然,新聞傳播的自動化的趨勢是不可逆轉的?!癆I主播”固然有強大的語音、表情和信息處理能力,但在給人溫暖、體現平等方面,卻不及人類的表現。強調“認知+體驗”,才是新聞能夠打動受眾的地方。
四、智媒時代主持傳播發(fā)展新空間
新媒體技術發(fā)展在帶來主持傳播主體多元、類型多樣、方式新穎、內容豐富的同時,也帶來了主持傳播職能改變,素質重塑、低質雷同等一系列新的問題。就未來主持傳播的整體形勢而言,勢必會改變以往的“一家獨大”局面,呈現出多元主體共同發(fā)展的新型傳播樣態(tài)。
(一)豐富主持傳播的互動空間
智媒時代下移動終端普及、無線網絡大范圍覆蓋,以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為代表的便捷易攜帶媒介,大大豐富了主持傳播的互動空間。綜藝益智攻擂節(jié)目《一站到底》中的人工智能機器人“汪仔”,作為最后的守關終極大BOSS將會和站到最后的答題選手打擂;彈幕功能的出現,更是使得觀看此節(jié)目的觀眾能夠對節(jié)目內容進行交流互動。;微信、微博等社交媒體自身所擁有的特點可以讓主播在非工作時間與觀眾加強互動交往。
(二)創(chuàng)新主持傳播的路徑空間
在網絡內容生產領域實踐著一種混合工作模式,集編輯、撰寫、網上搜索、更新、編程和技術于一體。大數據技術的運用,數據新聞和動新聞的制作,已經不僅是編輯記者的技術范圍,也是主持傳播者所要具備的基本技術素養(yǎng)。如YY直播App的聊天室中,摩登兄弟劉宇寧在一干草根主播中成功轉型為明星歌手,進入演藝圈并成為一系列廣告的代言人,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的“明星”,他的成功在傳統(tǒng)媒體時代是無法想象的。
5G時代的到來觸碰智媒時代、呼喚技術的革新,信息傳播的速度和質量要適應不斷提高的社會生產力水平,面對人工智能風新技術對傳播樣態(tài)的影響,我們能做的便是擁抱技術,巧用AI主播減輕工作強度。在融媒體時代下,新聞記者、主持人均向“記者型主持人”轉變,記者可以成為主播,主持人也可深入到節(jié)目稿件和流程的深度運作中?!癆I主播”的誕生,正是對這一趨勢的擴大和延伸。盡管這一變化或許會對新聞行業(yè)的權威性有所解構,消解新聞的嚴肅性,但是主持人可在內容審核和創(chuàng)作過程中多下功夫,提升節(jié)目在審美、思想啟發(fā)等領域的質量,并實現由“傳統(tǒng)主持人”到“全能型主播”的轉化升級,提升自身的行業(yè)競爭力。
來源:《視聽》:http://www.12-baidu.cn/w/xf/9501.html
- 館藏《(增修)施南府志》的修復與保存
- 紙媒介在平面設計創(chuàng)作中的應用與教學方法探討
- 廣電媒資從紙質向數字化轉型中的敘事重構研究
- 空間設計教學中紙藝技術的創(chuàng)意應用與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
- 人工智能驅動下的紙質出版智能化轉型:技術融合與創(chuàng)新路徑
- 非遺傳統(tǒng)手工藝中紙張應用的技術體系與活態(tài)傳承策略
- 紙藝術的跨文化符號:中西方剪紙的英譯對比研究
- 數智時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路徑——以河南剪紙為例
- 基于環(huán)保視角的紙制品企業(yè)廢物管理與再利用策略
- 圖書館紙質文獻數字化存儲平臺的優(yōu)化設計與文件管理方法研究
- 2025年中科院分區(qū)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qū)
- 官方認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學者友好期刊名單”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fā)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重磅!CSSCI來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錄看點分析!全網首發(fā)!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fā)布,論文寫作規(guī)則發(fā)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guī)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絕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