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與認同:新時代大學生政治認同的文藝路徑
在新時代,大學生政治認同表征為大學生群體在制度、道路、文化等領域的主動式認同。其依托于自由倫理的個體敘事以及文化認同的開展而得以落實。文藝作為文化范疇的有機組成部分,開拓出文化認同的路徑。文藝孕育的個體心理結(jié)構(gòu)領域的情感與精神認同表征著新時代大學生政治認同的文化邏輯與實踐范式的更新。
大學生作為高等教育的接受者,活躍在新時代思想文化的前沿陣地。作為當代社會發(fā)展的中堅力量,他們對國家政治決策和文化意識形態(tài)往往有著敏銳的嗅覺,在政治生活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大學生的政治認同及其認同路徑的探究是對新時代大學生群體研究的重要課題。文章嘗試闡述新時代大學生政治認同的文化邏輯,論證文藝作為大學生文化認同路徑在學理上的合法性。
一、文化認同:大學生政治認同的邏輯演進
高等教育階段,大學生群體對政治認同的理解逐漸呈現(xiàn)出由“抽象”轉(zhuǎn)變?yōu)椤熬唧w”、由“單一”轉(zhuǎn)向“多元”(差異)的趨勢。由于個體理解與實踐能力的差異,大學生在政治認同的心理結(jié)構(gòu)上存在著差異。隨之而來的是,大學生群體在政治認同層面,需要面對其認同心理結(jié)構(gòu)是主動認同還是被動接受的課題。新時代擁有廣泛而開放的文化空間,在這種文化語境中,具備了從個體自由敘事維度來增進大學生政治認同的社會環(huán)境與思想條件。如此,規(guī)范與教化的被動服從轉(zhuǎn)向主動與自覺的認同成為可能。文化意識形態(tài)的認同(我們稱之為“文化認同”)不僅揭示出大學生政治認同的深層文化邏輯,同時也必然會生成建構(gòu)其新的認同范式。
從理論上對意識形態(tài)加以祛魅是一項艱難的工作。英國文化研究理論家威廉斯認為,文化是一種生活方式。這種將文化做“降格”處理的做法似乎更貼合我們對文化的一般性理解。大學生在高校校園空間中生活和學習,縈繞在其周圍的校園與社會文化環(huán)境儼然已成為他們?nèi)粘I畹囊徊糠?。大學生群體既是社會文化的接受者,同時也是自身文化的塑造者。對大學生文化(大眾文化,或亞青年文化)的理解、掌握和收編成為大學生政治認同、文化意識形態(tài)認同的重要工作。同樣是英國文化研究理論家的霍爾曾將大眾文化比喻為一個文化霸權(quán)爭奪戰(zhàn)的競技場。如此定義的意義在于啟發(fā)我們認識到以下事實:所謂的文化立場實為意識形態(tài)的建構(gòu)及其所有權(quán)的爭奪,而誰能夠把它抓到手,它便為誰服務。由此,在新時代要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大學生文化認同的構(gòu)建實為必要。
二、文藝路徑:文化認同維度的學理探究
《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二版)第28卷對“政治認同”詞條有三種層次的解釋:本能、情感、理智?!罢沃贫?、政治權(quán)力的接受、贊同”屬“情感上的認同”范疇。人民群眾作為政治認同的政治主體,其情感認同過程往往需要經(jīng)年累月、潛移默化地熏陶、引導和培養(yǎng)。大學生群體處于高校這個相對開放的文化空間,文化意識形態(tài)的培育擁有多種開展途徑,而以“共情”為審美接受功能與特征的文藝成為塑造情感認同的路向。
對于文藝的社會功能、文學與政治的關系,自古以來便是文學家、理論家、政治家談論的焦點話題之一。在西方,柏拉圖及其學園誕生以前,希臘文化便通過詩歌來規(guī)劃社會秩序。通過聆聽史詩和觀賞戲劇,從藝術的敘事和故事主人公的舉止來創(chuàng)立符合當時社會要求的美德標準與統(tǒng)一規(guī)范。在其《法律篇·第八卷》中,柏拉圖一改將詩人從社會中驅(qū)逐出去的觀點,認定詩歌的功能和價值是為社會服務,以道德和理論的觀點將文學與政治直接關聯(lián);當代法國哲學家薩特提出“介入文學”的主張,認為文學應積極“介入”政治和現(xiàn)實生活;英國著名馬克思主義理論家特里·伊格爾頓則在其著作中認為,文學具有社會黏合劑的作用。文藝作為文化范疇的有機組成部分,通過審美主體與藝術客體的溝通、聯(lián)結(jié)、互動與對話,產(chǎn)生共情效應,使新時代大學生文化認同的自覺、主動接受與情感認同成為可能。
從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到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在穿越時空的理論對話與藝術實踐中,體現(xiàn)了對文藝在積極建構(gòu)文化與情感認同層面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谘影参乃囎剷系闹v話》適時地提出了符合時代語境的文藝主張,認為在階級社會中,文藝批評有兩個標準:政治標準(第一位)和藝術標準。如此注重特定時代的藝術作品在社會與大眾(審美接受者)中的效果,為抗戰(zhàn)期間的文藝創(chuàng)作和全國人民的抗戰(zhàn)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其影響下,從解放區(qū)文學的《小二黑結(jié)婚》到新中國初期柳青的《創(chuàng)業(yè)史》,不但為我們留下諸多寶貴的文化經(jīng)典,同時也增強了人民對社會文化的理解,鞏固了人民對政治意識形態(tài)的認同。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文藝給人以價值引導、精神引領、審美啟迪”“文藝對年輕人吸引力最大,影響也最大”。對于大學生的文化認同,就啟發(fā)、誘導的層面看,文藝確實具備這種可能性。從現(xiàn)實層面看,校園內(nèi)豐富多彩的文藝社團活動,開闊視野、陶冶情感的“高雅文化進校園”,傳遞活力與正能量的黨團活動等,這些豐富的文藝活動,對大學生文化素養(yǎng)的提升和文化認同的建構(gòu)起到了潛移默化的影響。此外,伴隨著新媒體與電影文化的興盛,觀看電影越來越成為大學生主要的文藝娛樂方式。特別是近年來以《戰(zhàn)狼2》 《紅海行動》 《厲害了,我的國》 《我和我的祖國》等為代表的愛國主義題材的電影,以平民化視角和全新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映射出家國的歷史變遷,成為真實反映新時代社會面貌以及個體精神風貌的“鏡子”,產(chǎn)生了強烈反響。愛國主義題材電影在口碑與票房上的雙贏,可謂“把愛國主義作為文藝創(chuàng)作的主旋律”的成功實踐,其塑造的每一個英雄形象,講述的每一個動人故事以及每一宏偉藍圖的實現(xiàn),都對大學生的價值引導與文化認同具有積極意義。
三、精神認同:文藝實踐的目標與接受,用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告訴人們什么是應該肯定和贊揚的,什么是必須反對和否定的,做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那些無愧于時代的優(yōu)秀作品,總是貼近生活、貼近大眾,觀照現(xiàn)實生活,“用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告訴人們什么是應該肯定和贊揚的,什么是必須反對和否定的,做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鄙鐣髁x文藝所展現(xiàn)的中國精神、時代精神通過文藝獨具的“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成為新時代大學生政治認同與文化認同的精髓和靈魂。
就個體而言,每一個大學生通過對文學藝術的審美活動究竟可以得到什么?除了藝術文本中特定的知識、審美活動中個體的共情與娛樂快感,還有那些從文藝中汲取的更為普遍和抽象的態(tài)度、觀念和價值,即那種即使所有的細節(jié)都被遺忘,依舊可以深入到精髓中的東西。它們悄無聲息地進入我們的腦海,形成所謂的精神認同的東西。通過意識的努力,這種被我們稱其為精神認同的東西顯形于表面。那么,新時代文藝對大學生產(chǎn)生了哪些影響,又是如何對大學生產(chǎn)生影響的呢?我們知道,文學敘事的審美屬性不是通過概念,而是通過講故事來告訴你其目的所在。比如,文學不會直接定義什么是勇敢,而是為我們講述一個行事勇敢的人物故事。是的,我們總是在生活中有意或無意地模仿藝術作品中的敘述,文學便是將一系列的人類價值、精神、情感和行動以故事的方式做進一步具體化的呈現(xiàn)。在文藝的閱讀和審美鑒賞過程中,大學生主動參與到與藝術文本的互動當中,創(chuàng)造和添加意義,使得藝術與人生、文學與生活變得親近,由此,政治與文化的認同亦變得易于理解和接受。
本文來源:《黃河.黃土.黃種人》:http://www.12-baidu.cn/w/xf/26540.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區(qū)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qū)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nèi)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fā)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jīng)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fā)布,論文寫作規(guī)則發(fā)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guī)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jīng)“絕種”了
- 職稱話題| 為什么黨校更認可省市級黨報?是否有什么說據(jù)?還有哪些機構(gòu)認可黨報?
- 《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論文投稿解析,難度指數(shù)四顆星,附好發(fā)選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