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年輕力量放大非遺的文化自信屬性
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其深厚的文化內蘊,純粹的匠人精神,悅目的審美體驗獲得越來越多的關注。尤其是在黨的十八大以來,總書記多次強調堅定地樹立文化自信。非遺作為精神文明的載體,本身就是文化自信的重要來源。許多年輕力量借助影像、文創(chuàng)、新媒體等多重方式,正在積極地探索實踐,力圖放大非遺的文化自信屬性。
一、流動影像 盡顯非遺之美
作為當下發(fā)展最為迅猛的產業(yè)之一,視頻依托通訊技術的發(fā)展正攻占著各大終端。大到電影院的巨幕,小到掌中的手機,視頻已經成為了大多人打發(fā)時間娛樂休閑的首選。它以其圖像和聲音相結合的方式侵占用戶的視覺和聽覺,傳遞著最為直觀生動的信息。而這,正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傳播中最為有利的兩大因素。
從直觀這一角度上說,通過視頻的方式記錄、傳播非遺技藝,畫面明了地展現(xiàn)其復雜精巧的工藝,聲音豐富內容并對關鍵信息進行強調解說,使觀看視頻的每一個人都能直觀地認識、了解并為之折服。
從生動這一角度來說,視頻這一形式可以通過剪輯、轉場等多種手法適應快節(jié)奏的閱讀習慣,使得對非遺技藝的記錄生動有趣并具有美感。
在這一方面,年輕力量當之無愧地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
首先是由年輕人組成的攝制團隊孜孜不倦地挖掘著非遺技藝背后的深刻故事。由湖南師范大學在校生組成的夢行者團隊就將目光投向非遺領域,拍攝了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楓香染技藝為主題的紀錄片《天染》,引起熱烈反響。該片在介紹楓香染技藝的同時,也呈現(xiàn)出貴州原始的自然環(huán)境和獨特的少數(shù)民族風情,讓觀眾對于一方水土,一門技藝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
此外,也有一些年輕人選擇站到臺前,身體力行地為非遺技藝“代言”。比如影響力遍及國內外的博主李子柒就經常在用優(yōu)美的影像展示非遺的技藝。2019年8月,李子柒受聘為“成都非遺推廣大使”。
有了認識、有了傳播,非遺之美便以更大的廣度,更實的深度走入廣大人民群眾的心中。在對美的贊嘆下,文化自信也自然地被喚起,被放大。
二、獨特文創(chuàng) 賦新悠遠之藝
在放大非遺的文化自信屬性方面,不僅要記錄和展示非遺之美,更要將非遺的獨特技藝用好用活,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發(fā)掘出審美功能和實用功能,將非遺的價值發(fā)揮到最大。圍繞非遺技藝開發(fā)文創(chuàng)產品是一條重要的途徑。
文創(chuàng)產品,是指根據(jù)某一文化元素創(chuàng)造性開發(fā)的高附加值周邊產品。相較于普通產品而言,注入了文化因子的它顯得更具獨特趣味,更迎合市場的需求,且兼顧有實用性質。
文創(chuàng)產品最大的吸引力就在于,它將人們所追求的所謂“文藝”“小資”“慢生活”等與商業(yè)化產業(yè)相結合,成為人們追求高水平精神生活的載體。[1]
這一現(xiàn)象在年輕群體中尤為顯著。成長于良好生活環(huán)境中的他們,在對產品的選購中不僅包含實用方面的需求,更有審美和文化內核的考量。在年輕群體喜愛文創(chuàng),愿意為文創(chuàng)產品買單的情況下,賦新悠遠古老的工藝,將其應用到現(xiàn)代的產品中來,對非遺技藝進行創(chuàng)意性開發(fā)設計,既是向年輕群體傳播非遺文化,也是為非遺提供資金,促進產業(yè)的良性發(fā)展。
文創(chuàng)產品在年輕人群體中實現(xiàn)“日用而不覺”的效果,使生活中隨處可見悠遠厚重的文化元素,同樣也是文化自信的重要來源。此外,還可以由年輕群體向不同人群輻射,由一人到一家,由小家到大家,最終在全社會形成處處有非遺文化的氛圍,時時有文化自信的效果。
三、廣泛傳播 助力民族之自信
新媒體發(fā)展如火如荼的當下,如何借助各渠道廣泛傳播,使非遺及其視頻、文創(chuàng)等相關內容為人識、為人知,是對非遺的傳承和保護中不可忽略的一大問題。非遺借助新媒體的傳播,可以達到促進保存、加深大眾了解認可、吸引大眾參與互動的多方效果,最終實現(xiàn)對民族文化自信的助力。在這一方面,與新媒體共同成長的年輕力量大有可為。
首先是通過傳播促進非遺的記錄保存。作為文化遺產,非遺是文化鮮明的載體,根源性的存在。只有記錄保存好非遺,才能在此基礎上樹立起文化自信。新媒體技術在記錄保存方面具有天然的優(yōu)勢。新媒體技術與過去的檔案服務技術不同,具有及時性、互動性與聚合性等特點。[2]采用新媒體技術對非遺進行數(shù)字化管理,在傳播的同時更能高效地對非遺進行記錄保存。
其次是通過傳播促進大眾對非遺的了解,提高對非遺的認可度。過去的很多非遺技術“養(yǎng)在深閨人未識”,受地域所限未被大眾所熟知。借助新媒體技術,對非遺技藝和文創(chuàng)產品廣泛傳播,讓大家認識到非遺的美,進而提高對非遺及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認可度,文化自信感因而產生。
最后是通過傳播,以別樣的互動探索非遺的新形勢,促進非遺的新發(fā)展。共青團中央就在抖音上推出“我要笑出‘國粹范’”的挑戰(zhàn),吸引了眾多年輕人參與。抖音是集觀看與被觀看于一體的平臺,借抖音傳播非遺技藝正是通過交流與互動,營造沉浸式體驗,最終獲得相互關注的情感連帶。[3]
抖音等新媒體平臺提供的雖然是虛擬的展示空間,但是技術的發(fā)展已經使體驗近乎于身臨其境之感。它還能使觀眾與非遺傳承人進行實時互動,以年輕群體為主的受眾將提出怎樣的新奇想法,碰撞出怎樣的火花?一切皆有可能發(fā)生。
借助影像傳遞非遺之美,支持文創(chuàng)享受非遺之藝,通過傳播記錄、煥新非遺,助力民族之自信。有想法、有能力、有擔當?shù)哪贻p群體正在用自己獨特的創(chuàng)意和方式積極探索著非遺這一文化寶庫,放大著非遺的文化自信屬性。少年可期,民族之自信自強亦可期!
本文來源:《魅力中國》:http://www.12-baidu.cn/w/wy/25805.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區(qū)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qū)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fā)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fā)布,論文寫作規(guī)則發(fā)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guī)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絕種”了
- 職稱話題| 為什么黨校更認可省市級黨報?是否有什么說據(jù)?還有哪些機構認可黨報?
- 《農業(yè)經濟》論文投稿解析,難度指數(shù)四顆星,附好發(fā)選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