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yōu)勝從選擇開始,我們是您最好的選擇!—— 中州期刊聯(lián)盟(新鄉(xiāng)市博翰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檢測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詢
您的位置:網站首頁 > 優(yōu)秀論文 > 社科論文 > 正文

國內網絡亞文化失范下的惡意迷因傳播現(xiàn)象透視

作者:高啟澤來源:《聲屏世界》日期:2024-11-06人氣:1112

隨著網絡技術和數字技術的進步,作為新媒體主要受眾的青年群體在互聯(lián)網輿論場中掌握了一定的媒介話語權,不斷推動著網絡青年亞文化的發(fā)展。一方面,青年群體可以在虛擬的賽博狂歡廣場中央表達被現(xiàn)實壓抑的自我意識,在多樣化的互聯(lián)網文化圈層之間彰顯自由灑脫的青春活力,網絡亞文化在對主流文化的對抗式解讀過程中建構起了青年社群獨有的話語體系,為我國新媒體發(fā)展帶來一股新鮮的青春氣息;另一方面,由于網絡亞文化正處于“邊緣—普適”的文化轉型階段,其文化邊界較為模糊,多元文化內容的產出缺乏相應的把關機制,網絡亞文化失范的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

網絡迷因作為一種在互聯(lián)網亞文化溫室內發(fā)芽成長的文化產物,大環(huán)境的紊亂使其也隨之發(fā)生了異變。由于國內目前對于網絡惡意迷因的傳播失范現(xiàn)象關注較少,因此,本文試圖從網絡迷因的惡性轉向出發(fā),對網絡惡意迷因的產生及傳播機制進行相關探討,并對此提出幾點自認可供參考的建議,以促進我國互聯(lián)網生態(tài)的健康發(fā)展。

迷因的概念辨析

迷因與網絡迷因。meme即迷因,也被譯作迷姆、模因等,指在同一文化氛圍中以模仿、復制等形式進行傳播的文化符號。迷因的概念最早由英國遺傳學家理查德·道金斯在其著作《自私的基因》提出。道金斯受到基因(gene)拼寫的影響,將希臘語中指模仿行為的詞根“mimeme”簡化為“meme”,用來表達“諸如語言、觀念、信仰、行為方式等的傳遞過程中與基因在生物進化過程中所起的作用相類似的那個東西”。網絡迷因在國內非學術語境下也被稱作“?!保冈谛旅襟w平臺上以文字、圖像、視頻、音樂等形式來表達特定內涵的一種互聯(lián)網語言,典型的網絡迷因有“表情包”、“鬼畜”視頻和各種惡搞文化等。

迷因的特性。迷因的特性主要體現(xiàn)為:復制性、選擇性和變異性。自然生物通過繁殖、競爭和進化生存于地球之上,迷因在傳播過程中也似乎遵循著這種“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進化論規(guī)則。

首先,迷因是一種復制和模仿行為下的文化產物,所以迷因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復制性;其次,由于新媒體平臺信息更迭速率快,因此只有被互聯(lián)網所選擇和記憶的迷因才能夠得到傳播,所以迷因具有選擇性;最后,“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同文化認知的受眾對于同一迷因的解讀多少存在一定差異,所以迷因在傳播過程中可能會出現(xiàn)意義上的斷裂和重組,因此迷因具有變異性。

迷因的產生機制。迷因作為一種復制文化,它的出現(xiàn)源于人類自身所具有的模仿沖動與模仿機能。法國學者塔爾德指出,“模仿是人類的天性”,迷因自然而然地從人類的模仿本性之中延伸而出,是主客觀統(tǒng)一的必然產物。迷因實質上是一種經過一系列加工后的“暗號式”文化形態(tài),人們從原初文化中剝離出某些典型的文化特質并進行抽象的符號化操作,然后在其所屬的社群傳遞著這些符號表征。迷因通常只存在于能夠識別“暗號”的文化社群之中,傳受雙方共享同一個符號系統(tǒng),運用統(tǒng)一的符碼詮釋規(guī)則來保證迷因在群體中的流動,不同社會群體產生迷因的方式和內涵都有所不同。

網絡亞文化失范

亞文化的定義。美國學者波普諾在其所著權威教材《社會學》中對“亞文化”的定義為:“從廣義上來說,亞文化通常被定義為更為廣泛的文化的一個亞群體,這一群體形成一種既包括亞文化的某種特征,又包括一些其他群體所不包括的文化要素的生活方式”。簡單來說,亞文化是社會當中明顯有別于主導文化或其他文化特征的一種非主流文化類型,它可以指特殊價值取向的一群人,也可以指一種特殊的生活方式。

澳大利亞學者蓋爾德指出:“亞文化強調的不是同質性而是異質性;不是標準化,而是差異”。亞文化研究主要著眼于青年文化對社會發(fā)展所帶來的種種可能性。由青年文化所表現(xiàn)出的“反叛”、“挑戰(zhàn)”和“解構”等激進的后現(xiàn)代文化特征體現(xiàn)了社會本身所具有的某種結構性矛盾,表達了非主流階層對于主流權威的一種創(chuàng)造性抵抗。亞文化映射出著社會階層間的權力對抗關系,因此,亞文化有時也被稱作“反文化”(counterculture)。

趣緣群體與網絡亞文化。網絡亞文化主要指的是青年群體運用新媒介技術,在互聯(lián)網環(huán)境中以特立獨行的風格來樹立和表達自身及所在群體特定的價值主張和文化理想的一種行為方式。在WEB2.0時代,社會化網絡應用的升級使得現(xiàn)代社會中孤立的、分散的、原子式的個體被新媒介所構建的網絡虛擬公共社交場域重新連接起來,并逐漸形成了一種以身份認同為基礎、以興趣愛好為導向、以群體情感為紐帶、以青年群體為主力軍的互聯(lián)網“趣緣群體”,如“聊天室”、“論壇”等。各類趣緣群體在互聯(lián)網當中平行交錯,這些不同的文化部落在互聯(lián)網環(huán)境中相互結盟、對抗和吞并,并形成了一種互聯(lián)網的“文化雜態(tài)共生狀態(tài)”。在這種百家爭鳴的互聯(lián)網文化環(huán)境下,不同文化間的區(qū)隔逐漸消融,部分媒介話語權從主流文化流向了青年群體,網絡亞文化也隨之得到發(fā)展。

次生口語時代下的網絡亞文化失范。“次生口語文化”(secondary orality)由媒介理論家沃爾特·翁提出,是與“原生口語文化”(primary orality)相對的概念??谡Z文化指在日常生活中由口頭交流習慣所形成的一種交往形式,其中,原生口語文化是不知文字為何物的文化;次生口語文化則是從電子傳媒中衍生出來的新口語文化。

在次生口語時代,一方面,人們在互聯(lián)網交往過程中將現(xiàn)實生活中的口語文化帶入網絡交流場之中,大量輸入的多元口語文化經過有機交融后在互聯(lián)網環(huán)境種形成了這種次生口語文化。次生口語文化的傳播為人們搭建起了一條可以在虛擬空間中進行“面對面式”的口頭對話的交流渠道,傳受雙方彼此間的交流障礙被弱化,現(xiàn)實的、通俗的、諺語式的、趣味的、動態(tài)的語言符號得以更為直觀地表達,促進了網絡亞文化的傳播與發(fā)展。

另一方面,由于在網絡口頭交流在傳播上的隨意性和模糊性等特點,導致部分低俗的、不合時宜的信息表達經常出現(xiàn)在各類新媒體平臺當中。網絡亞文化作為一種新媒介文化產物,自身定位尚不明確,文化邊界較為模糊,并不具備規(guī)范統(tǒng)一的文化傳播范式,因此,網絡亞文化在與其他文化的接觸過程中不時會出現(xiàn)言行上的越界行為,侵犯他人的合法權利,從而造成了網絡亞文化的失范現(xiàn)象。

網絡迷因的惡性轉向

網絡惡意迷因的內涵及危害。顧名思義,網絡惡意迷因即不良的、對社會造成負面影響的網絡迷因類型。上文指出,迷因具有變異性,網絡亞文化的勃興使得迷因在新的傳播媒介與文化氛圍中得到了廣泛傳播,高頻率的信息交往以及亞文化環(huán)境下相對偏激的話語表達導致部分迷因內涵發(fā)生轉向,異變下的網絡惡意迷因充斥著低俗消極的文化元素并以譏諷戲謔的表現(xiàn)形式在網絡平臺蔓延。

“地獄笑話”是典型的網絡惡意迷因形式,指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將他人或公共苦難內容解構后形成的一種笑話形式,雖然一定程度上展現(xiàn)出了亞文化標志性的“反權威”精神,但更大程度上輸出的卻是一種非道德的倫理價值觀,而在我國,類似地獄笑話的惡意迷因在抖音、b站、微博等新媒體平臺隨處可見,百度“地獄笑話”貼吧的關注者更是高達110萬人次,并且數量還在快速增長中。這種“病毒式”傳播的惡意迷因使得青少年群體在互聯(lián)網上玩“梗”上癮,不僅固化了主體的言語表達框架,還會導致價值觀念的錯位,形成對他者的種種刻板印象,更甚者還會造成一系列網暴行為的出現(xiàn),嚴重破壞互聯(lián)網的傳播秩序和網絡文化生態(tài)的健康發(fā)展。

網絡惡意迷因的類型。1.歧視型網絡惡意迷因。由于互聯(lián)網與現(xiàn)實身份的不對稱性,虛擬網絡ID的遮蔽使得現(xiàn)實生活中隱藏的、心理上的歧視現(xiàn)象轉移到了新媒體平臺上。隨著近年來我國互聯(lián)網監(jiān)管力度加大,此前赤裸裸的直接的網絡歧視行為被間接的、迷因式的形式所替代,在影響把關者評判的同時又滿足了網暴者們的歧視心理。其中比較典型惡意迷因有:“虎式坦克”(歧視女性身材)、“龍鳴(發(fā)音近似農民 歧視底層勞動者)”“種棉花”(對有色人種的種族歧視)等等。

2.宣泄型網絡惡意迷因。宣泄類惡意迷因與歧視類有些許相似,它們的出現(xiàn)都與虛擬身份賦予的交往遮蔽性有關。不同的是傳播者并不帶有某種特定的偏見視角,可能只是單純地出于學業(yè)、工作和生活等多方面的壓力,從而對發(fā)泄目標進行嘲諷和辱罵等行為,宣泄個人情感,享受戲謔式傳播的惡趣味。其中包含像“NMSL”、“你馬沒了”等等粗俗低劣的惡意迷因。在嚴禁此類帶有人身攻擊性質的網暴行為的同時也應關注到青少年群體玩“梗”成癮背后所隱藏的種種問題。

3.從眾型網絡惡意迷因。法國學者塔爾德在其著作《模仿律》中提出:“模仿是人類的本性”,惡意迷因的傳播大部分來自一種社群壓力和個體的從眾模仿心理。社會學家勒龐在《烏合之眾》中寫到:“當代的一大特點是,群體的無意識行為完全取代了個體的有意識行為”。新媒體的主要受眾為青少年群體,他們缺乏一定的自主意識,尚未樹立成熟的網絡文化的善惡評判標準,他們只注意到了迷因符號所攜帶的潮流性與趣味性,缺忽視了惡意迷因傳播對他者合法權利造成的侵害。如以“直升機”、“Mamba Out”等惡意迷因來調侃因飛機失事已故的著名籃球運動員科比,其中許多人并不討厭甚至不認識科比,但卻以譏諷逝者取樂,這種從眾心理下病態(tài)的迷因傳播現(xiàn)象值得深思。

網絡惡意迷因的傳播機理。1.網絡賦權:網絡惡意迷因運轉的技術裝置。德國學者本雅明認為,現(xiàn)代化進程發(fā)生轉變的標志有兩個重要維度,一是物質技術的進步,另一個則是古老儀式功能的消逝。在新媒體時代,社會關系的聯(lián)結從現(xiàn)實蔓延至網絡,人們在互聯(lián)網虛擬空間中建構起了新的文化共同體。

麥克盧漢曾經指出:“媒介即環(huán)境”。新的媒介技術延伸了人體的感官機能,人體感官的延伸與截除同時又塑造著人類周遭的生活環(huán)境。網絡技術和數字技術的進步賦予了公眾在新媒體平臺參與文化生產與再創(chuàng)造的權利,青年群體的發(fā)聲權、表達欲和影響力也一路水漲船高。網絡青年亞文化的發(fā)展消解了傳統(tǒng)文化的嚴肅性,對場域內一切文化進行著解構與重塑,傳統(tǒng)的靜態(tài)文化體系受到了新媒體技術的猛烈沖擊,在這樣一個技術賦權、注重交往、泛娛樂化語境的虛擬空間之中,技術進步與文化失范的相互糾纏,網絡惡意迷因得以傳播。

2.個體壓力:網絡惡意迷因觸發(fā)的心理機制。在國內網絡亞文化環(huán)境下,Z世代青年群體的壓力感知與壓力傾瀉問題是導致網絡惡意迷因產生和傳播的重要因素。德國社會學家羅薩在其著作《加速:現(xiàn)代社會中時間結構的改變》提出了“社會加速”理論,認為人們當下正處于一個加速社會當中,社會運轉速度加快,人們的知覺和承受能力無法適應這種新的尺度,越來越多的人感受到了一種個體與社會步調不一致所帶來的“生存焦慮”;同時,青年正處于容易遭受心理問題困擾的時期,在人生重要的轉型階段,他們面臨著各種復雜的人際關系、愛情的苦惱以及家庭工作學業(yè)等多方面的壓力,影響著青少年群體的身心健康發(fā)展。從社會和個人所產生的種種問題壓得他們難以喘息,在沒有認識到合理的傾訴方法情況下,部分青年網民選擇通過傳播惡意迷因的惡趣味來填補壓力之下的多巴胺缺失。

3.從眾心理:網絡惡意迷因背后的群體壓力。互聯(lián)網迷因傳播會經過親身、人際和群體傳播三個階段,其中群體階段是迷因傳播最為活躍的時期。在群體傳播過程中,迷因的傳播主體和受眾數量增多,迷因的表達形式更多元,也更容易被群體接納并成為群體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大部分青年個體在社會生活中缺乏強關系綁定,并且在日常生活中經常需要與他人接觸,更需要加入群體組織以避免個人陷入孤立無援狀態(tài),從而更容易產生個人心理上的從眾意愿。從眾心理下的惡意迷因傳播行為態(tài)度可以分為主動或被動兩種。按照前蘇聯(lián)文學家巴赫金的“狂歡節(jié)”理論,強調狂歡是一種通過全民化的對“國王”的戲謔式狂歡來實現(xiàn)全民主動參與的平等自由對話,在第一種情況下,個體會不自覺的跟隨樂隊花車的游行邁入狂歡廣場中央體會短暫的狂歡式生活。在第二種情況下,德國學者諾伊曼提出的“沉默的螺旋”理論指出了這樣的現(xiàn)象:每個人都因為害怕被排斥而不敢表達不同的意見,那某一種初始的優(yōu)勢意見就會因為沒有人表達不同而不斷加強,最終形成了種大的螺旋。而沉默者往往由于害怕孤立或自身難以站穩(wěn)陣腳只能被動地卷入這場螺旋之中。網絡惡意迷因的傳播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個體在這種被動情況下的從眾心理的作祟。

4.資本脅迫:網絡惡意迷因傳播的幕后推手?,F(xiàn)代社會的運轉離不開資本的流動,在數字經濟時代,商品資本借助數字技術應用在互聯(lián)網平臺上加速了資本流通的速度和效率。注意力經濟的發(fā)展強化了資本對信息價值的嗅覺。由于我國高度重視網絡信息環(huán)境治理,網絡惡意迷因不得不采取更為隱蔽的方式進行傳播,這不僅意味著監(jiān)管機構對于信息把關難度不斷增加,同時也意味著資本可以憑借一種更難察覺的方式將大眾卷入信息經濟的生產勞動之中,即通過惡意迷因的傳播侵占用戶注意力,使其被迫成為網絡資本壓榨下的數字勞工。 

網絡惡意迷因的治理策略

強化辨識能力 細化把關標準。由于網絡惡意迷因的傳播來自特定語境,擁有特殊的符號背景,因此對于惡意迷因的審查難度較其他負面文化內容更加困難。對此媒體平臺應當提升把關人員綜合素質,了解互聯(lián)網亞文化知識,細化把關標準,歸類惡意迷因屬性特征,使得惡意信息在迷因形式的遮掩下無處遁形,完善相關的信息審查機制,加大網絡負面信息監(jiān)管力度。

加強公共教育 注重道德培養(yǎng)。網絡惡意迷因的傳播不單是網絡文化傳播失范問題,也是社會、學校和家庭等各方面對于正確價值觀念的教育普及的問題。應當重視青少年群體道德素質問題,多維度加強公共教育,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媒介素質教育落到實處。

提升媒介素養(yǎng) 自律促進他律。網民應當從自身認知層面做起,增強對網絡信息的識別辨識能力和進行互聯(lián)網娛樂活動時的自控能力,提升自身媒介素養(yǎng),自覺地監(jiān)督檢舉互聯(lián)網上惡意迷因等負面網絡文化內容的傳播現(xiàn)象,健康科學地參與互聯(lián)網活動。以自律促進他律。


文章來源:  《聲屏世界》   http://www.12-baidu.cn/w/xf/24481.html

網絡客服QQ: 沈編輯

投訴建議:0373-5939925????投訴建議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編、文章高手,可通過郵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鄉(xiāng)市金穗大道東段266號中州期刊聯(lián)盟 ICP備案號:豫ICP備2020036848

【免責聲明】:中州期刊聯(lián)盟所提供的信息資源如有侵權、違規(guī),請及時告知。

版權所有:中州期刊聯(lián)盟(新鄉(xiāng)市博翰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關注”中州期刊聯(lián)盟”公眾號
了解論文寫作全系列課程

核心期刊為何難發(fā)?

論文發(fā)表總嫌貴?

職院單位發(fā)核心?

掃描關注公眾號

論文發(fā)表不再有疑惑

論文寫作全系列課程

掃碼了解更多

輕松寫核心期刊論文

在線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