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維多利亞現象”背景下王爾德作品的啟示
一、 學界對王爾德的批評
1、 西方學界的聲音
自從《道連·格雷的畫像》(1891)出版以來,當時的評論家從未停止對該作品的攻擊?!睹咳占o事報》認為王爾德這部小說“是一本有毒的書,充滿了道德與精神淪喪的臭氣[和]陰柔輕浮之風” (3)(P. xiii)。《蘇格蘭觀察者報》評論道:“小說主人公就是個魔鬼,[這是專門寫給]逍遙法外的上流人士和變態(tài)的送電報少年(暗指孌童)的” (4)(P. xiii)一家名為W.H.史密斯的書商甚至因為這部小說太“齷齪”而拒絕出售。之后,他的古典悲劇《莎樂美》又因“色情”描寫而被張伯倫勛爵協會封殺。1894年底他和道格拉斯爵士(波西)的緋聞毀掉了自己的名聲。事發(fā)后原來喜愛王爾德戲劇的大眾立刻倒戈相向,文學評論家們則毫不吝惜筆墨批判王爾德。亨利·奇斯霍姆認為王爾德的作品和那些廉價的低俗文學一樣缺乏道德,引誘年輕人走向墮落(5)(P.150)。昆斯伯里審判后,王爾德從此被打上了教唆犯的烙印,其作品被認為是邪惡的,思想理念是有毒的。王爾德的隕落使他原本偉大的文學作品被忽視和低估。英國文學界對王爾德的評價在其去世50多年后才顯客觀,直到1995年,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的詩人角才為其樹立起紀念碑(6)(P.13)。隨著時代發(fā)展,西方學界已經逐漸拋棄成見,越發(fā)重視王爾德的文學成就。目前研究王爾德的西方學者眾多以Peter Raby為代表,誕生了許多經典的文藝批評作品。但是西方學者對王爾德的偏見依然存在。不久前《電訊報》網站發(fā)表了一篇維多利亞裝飾藝術評論文章,作者多蒙特教授不無譏諷地評價道:“王爾德是一個討人厭的文藝批評者,他自封為唯美主義的代言人,而實際上卻對藝術和設計一竅不通” (7)。該文章下方的評論也值得注意,其中負面評價不在少數。這些評論的基本論調是:王爾德不過是個自我炒作之輩,傲慢,膚淺又自命不凡。
2、 中國學界的聲音
王爾德的在中國的研究主要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始于20世紀初,興盛于五四運動。1909年《域外小說集》收錄了周作人翻譯的《快樂王子》,這是已知最早的王爾德作品譯本。1915年陳獨秀發(fā)表《現代歐洲文藝史譚》,把王爾德,易卜生,屠格涅夫,梅特爾合稱為“近代四大作家”,給予了王極高的評價。由此開始,中國出現了一股競相翻譯王爾德的熱潮。這股熱潮后因抗日戰(zhàn)爭而中斷。
從 1949 年開始到 1976 年,由于中國在翻譯和文學研究的選擇上表現出較強的政治傾向性,王爾德的譯介和研究陷入低谷,他的作品大部分戲劇遭到“封殺”,30年來,只有巴金翻譯了《快樂王子集》。1949 年 7 月,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通過《大會宣言》,號召作家們“堅決站在以社會主義蘇聯為首的世界和平民主陣營里” (8)(P. 173)。從此 “一位作家能否贏得蘇聯的首肯和好評,無形中成為其進入中國語境的重要標準” (9)(P. 140)。阿尼科斯特在其編纂的《英國文學史綱》前言中把王爾德歸為“頹廢主義”作家,認為以他為代表的頹廢主義“主張資產階級個人主義的極端形式,鼓吹“為藝術而藝術”的墮落口號?!保?0)(P. 517)??梢娞K聯學界是對王爾德持否定態(tài)度的。一位在蘇聯受到批判遠遠多于肯定的作家,若想在中國翻譯文學研究中取得一席之地,基本是一件不太可能的事。
隨著國內文化動蕩的結束,對王爾德的研究也提上了日程,形成了第二次熱潮?!端囆g世界》1980 年第 2 期刊登了方平發(fā)表的《快樂王子----王爾德》, 成為新時期中國第一篇關于王爾德的文章,王爾德研究從此開始走向繁榮。涌現出周小儀、解志熙、吳學平等大批致力于王爾德研究的學者,其中周小儀的《唯美主義與消費文化:王爾德的矛盾性及其社會意義》結合當時中國的國情,角度新穎地對王爾德進行了研究。從此我國對王爾德的譯介和研究得到了全面的推進。
由于歷史和意識形態(tài)等原因,中國學界長期對唯美主義持有偏見。特別是40到70年代末,王爾德研究幾乎完全停滯。80年代開始政治環(huán)境日漸寬松,外國文學研究逐漸擺脫意識形態(tài),學者們不再僅僅盯著王爾德的頹廢面上,開始認識到以往對其作品的評價有失偏頗。如曾杰在《簡論王爾德<道連葛雷的畫像>》一文中分析道:“我們不能把唯美主義同形式主義等同起來,也不能根據他的個別言論來否定他的作品本身。實事求是辯證分析,是我們正確評析王爾德的途徑”。 (11)(P. 75)學界對王爾德的態(tài)度轉變令人欣喜,但這樣的轉變并沒有真正滲透到文學教育。我國高校文學教學中對王爾德的忽視是驚人的。下面是筆者經過抽樣調查對這一情況的結果分析。
二、 樣本分析: 現階段中國高等教育王爾德學習情況調查
2.1. 調查目標
該調查主要有兩大目標,第一是了解我國現階段高等教育中王爾德學習的開展情況,調查范圍包含語言文學專業(yè)學生的文學必修課和其他專業(yè)學生人文類選修課。第二是旨在了解中國大學生對王爾德的了解和接受情況,明確王爾德研究普及和發(fā)展的空間。
2.2. 主要參與者
調查參與者是來自不同大學,專業(yè)各異,學歷層次不同的185名中國大學生。
表1
表2
據表1,“211”,“985”和普通一本學生一共81人,普通二本56人,普通三本24人,海外留學生23人,中外合作大學學生1人。其中本科人數最多,達165人,占受訪者總人數的89.19%,是本文的主要關注對象。
表2反映調查對象中人文專業(yè)總共99人,其中本科生人數最多,占93.94%。理工專業(yè)人數最少僅為36人。博士生每個專業(yè)均有一人。
2.3 調查工具
調查平臺:問卷發(fā)布于中國最權威專業(yè)的問卷調查網站——問卷星
(http://www.sojump.com/jq/2246249.aspx)
調查方式:筆者通過微博,人人兩個社交網站渠道發(fā)布鏈接,邀請網友參與問卷調查。
調查時間:2012年6月2日 至 2012年7月1日。
2.4.調查結果分析:
(1) 您最喜歡的維多利亞時代英國文學家是?出于何種原因?(表3)
(2) 您最不喜歡的維多利亞時代作家是?原因?(表4)
表3 表4
這兩道題旨在調查當代大學生對19世紀主要作家的喜好情況和原因,為后文分析作家與青年心理距離提供數據。表3反映出最受歡迎的是柯南·道爾爵士,以36.76%的份額雄居榜首。其次是王爾德,所占比例為20%。中國大眾最熟悉的英國作家狄更斯排名第三,勃朗蒂姐妹獲得相同的票數排在第四位。司各特爵士和蕭伯納則分別獲得一票排在最后。表4可見除了未提到選項(選擇該選項的學生表示自己沒有不喜歡的作家),夏洛特勃朗蒂不幸成為了最不受歡迎的作者,占到受訪者的16.22%。而王爾德和柯南道爾爵士也未能幸免,各獲得3票。選擇王爾德的同學表示他的作品寡廉鮮恥,再次反映了大眾對王爾德固有形象的偏見。
在(1)題中選擇王爾德的受訪者繼續(xù)填寫問卷。
(3)您為何喜歡王爾德? (4)您喜歡他作品的原因是?
表5 表6
表5反映學生喜歡王爾德大多因為其作品和個性。選擇“作品”選項的學生回答邏輯關聯題(4),其他學生跳過(4)題。表6顯示學生喜歡王爾德作品主要緣于他措辭優(yōu)美。
(5)您是否在大學期間接受過正式的王爾德賞析學習課程?
本題旨在了解現階段王爾德賞析學習在我國高校中的實踐情況。
調查結果結合受訪者的學歷背景分析如下:
表7
據表7,即使是一類重點大學的文科專業(yè)學生也鮮在課堂上正式賞析過王爾德的作品,何況其他專業(yè)。而海外大學中正式學習王爾德的學生來自理工專業(yè),占了海外留學生中人數的16.67%,是該表中最高的份額,比較意外。從一定程度上說明歐美國家(IP 地址反映受訪留學生來自歐美)重視學科的綜合,學習理科的學生也需要了解文學方面的知識。本題選擇No的學生繼續(xù)(6)題。
(6)如果老師沒有在課堂上講起,您是否曾經自發(fā)去搜集關于王爾德的資料?
表8
表8反映了凡是喜愛王爾德的學生即使在沒有機會系統(tǒng)賞析其作品的情況下,都愿意自發(fā)去尋找相關資料。學生主觀上是十分愿意學習王爾德的。該題在一定程度上證明在高校中開展王爾德作品賞析的教學活動是有心理基礎的。
綜合以上數據分析,我國目前高等院校中,對于王爾德的學習賞析情況不容樂觀。學生的需求和實際的教學實踐存在斷層。
三、 系統(tǒng)學習王爾德的原因
3.1. 中國的“維多利亞現象”背景
文學作品能夠培養(yǎng)人文關懷,道德情操。由于當代中國與維多利亞時代晚期具有許多驚人的相似之處,學習王爾德的作品能夠從一定程度上幫助中國學生在激烈復雜的社會競爭中不丟失起碼的道德良知,在商業(yè)化拜金主義的社會風氣中能夠保持,即使談不上高尚,但高于低級物質需求的精神境界。筆者將在本節(jié)具體分析兩個時代的相似之處。
(1) 經濟基礎
維多利亞晚期享受第一個完成工業(yè)革命的國家取得的成果——英國成為了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制造業(yè)發(fā)達被稱為“世界工廠”,同時在海外擁有諸多殖民地號稱“日不落帝國”,經濟實力雄據全球之首,人民生活高于整個歐洲平均水平(12)(P. 8)。中國目前雖然并非發(fā)達國家,但其令人瞠目的經濟發(fā)展速度近幾年來成為了全球關注的焦點。我國國力日漸強盛,民族自豪感越發(fā)強烈,國民經濟達到空前繁榮。據國務院發(fā)布的數據,我國綜合國力目前已經在世界上排名第七,國民生產總值截至2011年底,世界排名第二,僅次于美國(13)。目前世界上大部分的商品都打著“中國制造”的標志,中國可謂21世紀初期名副其實的“世界工廠”。
(2) 價值取向
a. 商品崇拜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相同的經濟環(huán)境下勢必產生相似的社會價值觀——商品崇拜。進入維多利亞時代晚期,社會的主流階層——中產階級紛紛陷入了物質崇拜中。具體表現為大肆收購名畫古董,殖民地奇珍異寶,對服飾、園藝、墻紙等室內裝修的話題樂此不疲。1851年在倫敦水晶宮舉行的世界博覽會更是把對商品的崇拜發(fā)揮到了極致——商品保存于彩燈裝飾的宏偉博物館里,人們成群結對購票前去參觀。這種行為從福拉澤爾人類學“神話與儀式”角度看,無異于基督徒去教堂禮拜,是一種下意識的宗教行為,只是神祗變成了商品,信徒變成了消費者。
自20世紀70年代中國開始改革開放實行市場經濟開始,消費文化在我國日漸繁榮,進入21世紀后,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對能夠展示個人社會地位的奢侈品需求也日益增大。中國社會科學院發(fā)布的藍皮書表明,我國已經稱成為僅次于日本的全球第二大奢侈品消費市場,估計將于2015年將成為全球第一大奢侈品市場。中國中上層階級大肆購買奢侈品和維多利亞時代中產階級囤積世界各地奇珍異寶在本質上都是一種炫耀性消費,反映出對商品的極端崇拜心理。這種心理主要緣于社會對價值取向中對成功的定義只有單一的物質財富標準。在這樣的拜物語境下,當今中國社會層出不窮備受爭議的炫富行為也不難理解了。
b. 企業(yè)家精神
企業(yè)家精神在維多利亞時期廣受推崇,1859年一本名為《自助》的書在工人階級中吸引了大量讀者,因為它向工人宣傳發(fā)家致富的奧妙。理查德·布萊登白手起家,靠個人打拼成功致富的故事激勵著各個階層的維多利亞人,更是中產階級致富的典范(14)(P. 90-93)。
如今“企業(yè)家精神”一詞經常出現在我國報紙廣告中,成功學書籍更是占據書店半壁江山。普通人發(fā)家致富的真實事跡為懷有致富夢的人們樹立了榜樣。這種精神毫無疑問的確能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勤奮者獲得經濟上的成功,但這種思潮過分膨脹后容易變成對金錢的盲目崇拜。讓人擔心的是,中國年輕一代從小在這樣一個對財富無限追求的環(huán)境下成長,可能會變得比父輩們更加功利,把企業(yè)家精神徹底變成撈錢精神,為了致富發(fā)家可以不擇手段。何況這種例子在中國早已不勝枚舉,山西煤礦事故頻發(fā),中國紅十字會丑聞,三鹿奶粉事件等等,國民道德堪憂。
c. 流行娛樂
盡管在一百多年的發(fā)展中,大眾娛樂的方式發(fā)生了巨變,但其娛樂功能卻沒有改變。報刊、音樂劇、和驚奇小說曾經是維多利亞人的消遣;電影、電子游戲、社交網絡,電視劇,流行小說,各種音樂會演唱會則讓當代中國大眾忘憂。但是大眾娛樂媒體除了娛樂本身的功能外,還應該承擔起寓教于樂的功能。而這種更為重要的功能在國內被邊緣化。電視和網絡上充斥著拜金拜物,膚淺甚至下流的娛樂節(jié)目。由于年輕人缺乏辨別娛樂節(jié)目質量的能力,當下很多低俗的節(jié)目極易誤人子弟。維多利亞人同樣面對這個問題,從1870年起,英國開始普及義務教育,原先無力支付學費的勞動階級終于獲得了學習機會。快速增長的識字人群形成了日益擴大的閱讀市場,潛在的巨大利潤立刻吸引了企業(yè)家們投資出版業(yè)。為了提高利潤,他們鼓勵通俗作家在文學作品中添加各種聳人聽聞的元素以吸引更多讀者。報刊雜志、通俗小說由于本身價格低廉又充滿吸引眼球的元素,比傳統(tǒng)嚴肅文學更平易近人,所以在文化層次不高的中下層階級廣受追捧,銷量驚人。文學,逐漸成為了迎合大眾品味的商品。通俗文學的泛濫引起了當時諸多學者的憂慮,他們力圖矯正通俗文學,恢復文學的道德教化作用,其中以馬修·阿諾德為代表。
d. 重理輕文
維多利亞人信仰科學進步,對人文修養(yǎng)和藝術追求興趣淡然。達爾文的《物種起源》雖然甫一出版就飽受爭論,但正是從該書出版起維多利亞人開始越發(fā)重視自然科學。19世紀80年代,托馬斯·赫胥黎發(fā)表評論,認為一個合理的教育體系應當把自然科學作為教學重點(15)(P. 12)。該言論曾經引發(fā)了他與著名學者馬修·阿諾德關于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激烈論戰(zhàn)。阿諾德認為自然科學知識無法“給予人類道德與審美”。表達了他對古典人文傳統(tǒng)日漸式微的憂慮,激烈抨擊了功利主義影響下的教育改革。對此,研究維多利亞社會的學者萊特曼表示贊同,“鑒于人類動物本能,道德和審美決定把人之所以為人” (16)(P. 12)。和維多利亞人一樣,當今國人崇尚科學,因為科學能夠帶來看得見摸得著的巨大好處,比如GDP迅猛增長,理工科更容易就業(yè)等。因此父母們都更愿意讓自己的孩子選擇理工專業(yè)。不可否認,對于一個需要科技來促進經濟的發(fā)展中國家來說,理工學科無疑非常重要。但是,科學知識使人周密明智,而人文修養(yǎng)使人善良高尚。只有科學的想象力與人的敬畏之心并行不悖,才能帶來道德的力量以造福社會。兩者在教育中缺一不可,不能厚此薄彼。
4.2. 藝術喚起道德——王爾德作品中隱藏的道德啟示
第二個呼吁系統(tǒng)王爾德學習的原因,在于王爾德作品中隱含的道德意味并不是直白的勸解,其作品表面看起來浮華絢麗,似乎只為賣弄詞藻,實則深意內斂,充滿反諷意味。
4.2.1 被誤讀的“紈绔子”們
對王爾德批評除針對其個人生活外,主要抨擊的是他作品中的“頹廢思想”。這些思想主要通過他筆下最經典的角色——“紈绔子”們的言論體現出來。紈绔子是王爾德唯美思想的精髓,也是他本人的投影。在西方早期研究中,他們被批判為維多利亞時代七宗罪的化身;而在前蘇聯和中國建國后的文學研究中被認為是資本主義墮落腐朽的代表。即使在當代王爾德研究中,大多數從道德角度分析其作品的研究者們紛紛避開紈绔子而更多關注他的童話集。何為“紈绔子”?中文對 “dandy” 的譯名也。中文“紈绔子”的字面意思是穿高級綢緞衣服的年輕男性,其外延含義是出身豪門游手好閑且有不良嗜好(比如賭博)的公子哥們。在中文語境中這是一個貶義詞。然而,西方語境下的 “dandy” 是一個中性詞。在18到19世紀的歐洲, “dandy” 指的是貴族階層里的文化精英,他們盡管生活奢侈,但熱愛藝術且品味高雅,其中最著名的便是拜倫了。由此可見,“dandy”譯為“紈绔子”或“浪蕩子”實際上并準確。而且由于“紈绔子”會讓中國讀者聯想起“紈绔子弟”“花花公子”這些貶義詞,更加深了中國讀者對王爾德筆下這群人物的誤解。
王爾德筆下的紈绔子們是英國中產階級理想紳士的對立面。他們品位高雅(有些自己就是藝術家),熱愛美和藝術,強烈鄙視中產階級的附庸風雅,對一切社會主流價值觀嗤之以鼻,總是故意違反既定社會規(guī)則,因此被視為“不道德”。一直以來王爾德因擅長借紈绔子之口吐出機智俏皮的語言而為人稱道,觀眾被他一針見血、風趣幽默的悖論所深深吸引。這些名言不僅僅只是簡單玩弄文字游戲,而是對社會問題的巧妙諷刺?!兜肋B·格雷的畫像》中亨利·沃頓爵士譏諷道:“[偽君子]達爾杜夫移民到了英格蘭還開了一家鋪子呢?!惫袅水敃r社會上泛濫的虛偽風氣。伊林沃斯爵士在《無足輕重的女人》中向剛進入社交圈的年輕人傳授經驗說:“如今想要躋身上流社會,一個人要么喂飽別人,要么取悅別人,要么嚇倒別人——就這么簡單?!苯衣读艘谌肷狭魃鐣坏貌蛔袷匾恍┗奶频臐撘?guī)則。在《理想的丈夫》中,歌靈爵士聲稱:“……這就是為什么他們總是喜歡打聽別人秘密,因為這樣可以轉移別人對他們自己的注意力?!敝S刺了中產階級喜歡打聽家長里短,傳播流言蜚語的惡習。他還表示:“在英國,作為一個嚴肅的政治家,若不能夠向一大群不道德的聽眾,每星期演說兩次道德問題,他就做不成政治家了,只能去當個農業(yè)機師或者牧師。”表達了王爾德對維多利亞道德衛(wèi)士的深深鄙夷。這群偽君子自己從未認真對待過道德,卻壟斷了制定道德規(guī)則的權力。紈绔子暗諷社會問題的例子還有很多,不勝枚舉。他們因言論行為大膽叛逆而備受批判,但在他們故作冷漠的表象下是作者的一片誠摯。他們玩世不恭的論調是一片冰心的批判。和王爾德一樣,這些表面邪惡的紈绔子不過是一群殉道者,他們厭惡功利主義和富裕中產市儈的道德淪喪,期望用藝術實現來救贖。他們壞得大膽真誠,挑戰(zhàn)虛偽的維多利亞道德,如飛蛾撲火般犧牲自己的聲譽來揭露社會陰暗面。由于他們表面上奢靡放縱,王爾德自己又不斷強調“非道德”的文藝創(chuàng)造理念,紈绔子們長期遭到了曲解和誤讀。但通過仔細閱讀王爾德的作品,再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是可以剝開紈绔子們不道德的偽裝,看到他們含蓄深刻的道德啟示的。王爾德這個語言大師用或風趣或迤邐的文字施了障眼法,學生要想理解確實亟需老師們的指導。
4.2.2. 童話里的意味深長
除了戲劇、小說和詩歌外,王爾德還是位非常優(yōu)秀的童話作者,其童話的美感和思想性被認為可以媲美安徒生童話。盡管王爾德本人致力于顛覆傳統(tǒng)價值秩序和倫理道德,強調藝術創(chuàng)作應當擺脫道德判斷,但是其作品從未真正擺脫道德關懷。他的童話清新雋永,深刻動人。 無論兒童和成人都能從中獲得美的愉悅感。王爾德擅長擬人,創(chuàng)造出一個想象中的微型世界,投射出真實的英國社會。在他最有名的《快樂王子》中,燕子和王子代表王爾德最珍視的品質:忠貞不渝,善解人意,無私奉獻,純凈的愛與美。而市長冷酷、自大又功利,他的跟隨者們則勢力又虛偽。在《忠誠的朋友》,王爾德描寫了一位淳樸園丁被自己的朋友“好心的”磨坊主利用至死的悲劇。無情地揭露了維多利亞時代偽善的“慈善家”們,他們打著行善的旗號從窮人身上壓榨更大的利潤。關于“偽善”現象,王爾德在其文論《論社會主義下人的靈魂》一文作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夜鶯與玫瑰》講述了無私的真愛被踐踏的凄美悲劇。王爾德再次批判了拜金主義的無情和無知。王爾德的童話讓讀者接受美的洗禮,從而接近他所憧憬的唯美世界。他優(yōu)美的詞藻能夠吸引廣大讀者,而其深刻的主題讓這些故事從只是情節(jié)精彩的流行小說中脫穎而出,有了能夠永恒的價值。
綜上所述,王爾德與其同時期的作家最大的不同,是很少直接描寫社會的陰暗面或者人民的疾苦,這很容易招致類似于前蘇聯和我國建國時期的批評,認為王爾德只顧自身享樂不關注社會矛盾。但是恰恰相反,他幾乎每一部作品都在關注社會問題,只是其方式與現實主義作家們如同寫生般的直接描寫完全不同。審美救贖是王爾德唯美主義的核心,他說:“在這動蕩紛爭的時代,在這紛爭和絕望的可怕時刻,只有美的無憂殿堂,可以使人忘卻,使人歡樂?!边@并不是他遁世的宣言,而是他思考社會問題后得出的另一種方法——以最純凈的美來治療最丑惡的罪。他主張生活應當藝術化,反對藝術照搬生活,就是希望人們能夠在模仿藝術的過程中接受美的洗禮,所以直接描寫現實生活是他不能容忍的,他用藝術來美化生活,這種方式頗像拉斐爾前派的畫作,精雕細琢又加入了很多朦朧唯美的元素,讀者往往容易被其表面的美麗迷惑而忽略了更深層的含義,所以老師的指導是很有必要的。
4.3. 與年輕人的心理距離
最后,恰恰因為其作品措辭清新優(yōu)美,情節(jié)浪漫動人,王爾德拉近了與青年人的心理距離。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使他們化被動為主動,在閱讀欣賞他的作品中不知不覺提高人文素養(yǎng)。根據調查結果分析,在19世紀最為著名的小說戲劇家中,最受歡迎的是柯南道爾爵士,其次是王爾德,可見年輕人更偏好閱讀性較濃的小說。青年人對王爾德的喜愛主要集中在他的作品和個性上。根據答卷,同學們驚訝于其作品中極致的美麗具有讓人心情平和的神奇效果。而剛結束叛逆期的他們特別欣賞王爾德自負桀驁的性格。由于人們自己逐漸被生活磨去了棱角,所以對不向現實妥協的人物總是有一種莫名的崇拜。在我國現在越來越重視學生道德品質教育的大背景下,文學學習應該不只是背誦作家作品,而應該集中在文本欣賞和思考上,引入人文關懷的主題。王爾德的作品一方面相對于說教色彩較濃的名著更引人入勝,另一方面又比通俗作品更深刻。學習王爾德相當于寓教于樂,學生喜歡,課堂也會變得更加有趣,從而更好達到培養(yǎng)人文精神的目的。
四、 結論
過去的一個多世紀里,中外學者對王爾德解讀隨時代發(fā)展而不斷變化,越發(fā)開放的價值觀使得王爾德的文學地位有了顯著提高。遺憾的是,雖然中國學界對王爾德的評價已經從完全批判轉為客觀認同,但因歷史、意識形態(tài)等多種原因,在高校的文學教學中,王爾德依然受到冷遇。本文經過一年的調查研究,認為王爾德作品本身的文學和社會價值對中國青年有著極好的道德啟示作用,有益于培養(yǎng)中國年輕一代的人文關懷,從而潤物無聲地提高中國國民的整體道德素質。人文教育相對與科技教育總是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收到成效,但這并不意味著人文學科是無用的。因為它的緩慢和無形,在這個快速發(fā)展急于求成的社會里往往被忽視,但英國首相丘吉爾有這樣一句名言:“我寧肯失去一個印度,也不愿意失去一個莎士比亞”。中國在走向繁榮的過程中,應當以發(fā)達國家為榜樣,除了經濟科技,這些國家的文化軟實力與其現在的強大是分不開的。中國在模仿西方的道路上已經掌握了“器”和“技”,最終要實現全面騰飛,還應當在“精”上多思考研究。
本文來源:《文學教育》:http://www.12-baidu.cn/w/wy/63.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區(qū)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qū)
- 官方認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學者友好期刊名單”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fā)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重磅!CSSCI來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錄看點分析!全網首發(fā)!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fā)布,論文寫作規(guī)則發(fā)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guī)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絕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