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空間:電子計算機對當代身份認同影響的一種可能性路徑——學術論壇
作者:陳磊來源:原創(chuàng)日期:2013-08-20人氣:958
電子計算機的發(fā)明和大規(guī)模使用產生了巨大影響,時至今日,這些影響已經遠遠超過了科學技術領域自身。自20世紀中葉以來。隨著電子計算機越來越廣泛的運用,信息技術已經全面滲透到社會生產和人類生活的各個角落,計算機和微處理器以及在這個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網絡技術的廣泛應用,為人們帶來了一個嶄新的共同體(commll-nity)。人文社會科學工作者和自然科學工作者都敏銳和及時地關注電子計算機對社會影響的研究。“從工業(yè)社會到信息社會的轉變——更為微妙,也更具有爆炸性?!苯陙恚ヂ?lián)網以及互聯(lián)網技術所形成的虛擬空間(也可以稱為網絡空間、賽博空間、計算機網絡等)已成為當代人政治生活、經濟生活、文化生活、娛樂生活和情感生活的重要平臺。虛擬空間不僅明顯地改善了人們的工作條件和工作方式,也從根本上影響著人們的交往方式、生活方式、消費方式和表現方式。我們認為,虛擬空間是有關計算機社會影響研究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內容,而從社會學和哲學等學科角度對虛擬空間與當代人身份認同影響的研究。更應當是一種值得我們高度重視和認真嘗試的研究路徑。本文將從以下三個方面圍繞虛擬空間對當代人的身份認同影響問題提出一些初步看法。
一
電子計算機及網絡技術對人的影響是一個漸進性和階段性過程。從電子計算機與人的關系的角度看,人文和社會科學工作者應當將電子計算機社會影響研究工作的焦點從人與機器之間的對立的、外在的研究轉向互動的、融合的研究。而后者與當代人的身份認同有直接的關系。
綜合和分析國內外相關研究工作成果,我們大體上可以把人與電子計算機關系的發(fā)展階段比喻為工具、鏡子、通道或迷宮圓。
人與電子計算機關系的第一個階段可以比喻為“工具”。從時間上劃分,這個階段大約從電子計算機投入使用到20世紀70年代末之前。在這個階段,人們一般把電子計算機看作一件有用的和貴重的工具。在人們的眼里,電子計算機的主要功能就是幫助人們做事情。比如。人們讓電子計算機進行文字處理,從事數學和科學運算,處理財務問題以及進行通信聯(lián)絡,等等?!坝嬎銠C是一個工具。它幫助我們進行寫作,管理帳目?!狈ǖぃ┰谶@種情形中,人們最重視的也是電子計算機的工具功能,人與計算機之間的關系基本上等于人與其從不需要領取薪水的助手之間的關系,人們所做的很多工作都是改善計算機的運行條件。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大多數普通百姓還沒有享受到帶空調的舒適住所和辦公條件,然而,許多單位的計算機房往往是恒溫、整潔、干凈和管理規(guī)范的,人們這樣做的首要目的還是對這個高級工具進行保養(yǎng)和維護,使其更充分、更順暢和更有效地發(fā)揮效用。
第二個階段可以比喻成“鏡子”。在這個階段,人們逐漸把電子計算機看作一面能夠反射和折射人的自我、主體的創(chuàng)造性和能動性的鏡子。而人的這種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主要指的是人的理性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的外在展現。因此,人們理所當然和順理成章地把電子計算機看成“另一個自我”。在人們的心目中,由于這個“另一個自我”不過是人的理性自我的創(chuàng)造能力的一種表現。電子計算機無論做出什么驚天動地的奇跡來,人們也可以將其理解為自己的自我能力的提升或表現?;仡櫼幌?,在20世紀90年代前期,人們津津樂道很多“人機大戰(zhàn)”的案例(比如國際象棋世界冠軍與超級計算機的博弈),即便被人們譽為具有超人計算能力的國際象棋世界冠軍屢屢成為電子計算機的手下敗將,人們也不會感到沮喪和失望;相反,在很多人眼里,這是一件值得欣慰的事,因為在他們看來,這些案例無非一再生動和形象地說明:電子計算機的勝利其實是人的理性力量的成功。電子計算機的無堅不摧折射了人的理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無限威力。
如果將電子計算機比喻為不知疲倦的工具和反映人的理性自我的創(chuàng)造能力的鏡子,人們勢必會在人與電子計算機的“一一對應”層次上去理解人與電子計算機的關系,把握電子計算機的社會作用。發(fā)生在一臺電子計算機與一個個體人之間的交互作用關系在通常情況下只是簡單的、單向的和小范圍的,關于電子計算機的社會影響的研究工作也主要是從宏觀的層面上去討論電子計算機對于人們學習、工作和生活方面所帶來的巨大影響。與此相關,人文和社會科學工作者與電子計算機科學以及其他相關學科的學者們自覺聯(lián)合起來,在社會學、心理學、哲學、法學等學科背景中探討電子計算機及其信息技術的應用對人類自身價值所產生的影響。在這個方面,人們花很大氣力去討論電子計算機應用中的善惡觀念問題、隱私問題、電子計算機和信息技術的濫用與電子計算機犯罪問題、電子計算機使用者的職業(yè)道德和人文素養(yǎng)問題、電子計算機使用中的知識產權問題等等。我們也不否認,隨著電子計算機互聯(lián)網開始走入普通人的生活,學術界開始注意到網絡生存問題。但是,總的來說,人們對電子計算機的社會影響的研究方式是客觀化的,研究工作的出發(fā)點是人與機器之間的二元對立,這因而使得人站在一個積極的、主動的位置對電子計算機的社會作用加以審視,而不可能從微觀層面上對電子計算機的社會影響進行個體化的、多向度的思考和探索。
電子計算機技術及其應用對人的影響的第三個階段可以比作通道(gateway)或迷宮。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開始,電子計算機技術及其應用發(fā)生了快速的變化,網絡開始成為人們生活的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隨著互聯(lián)網時代的真正來臨和網絡的普遍使用,千千萬萬臺計算機及其使用者所形成的網絡空間就如同一條條通道或迷宮,它看上去四通八達、暢通無阻、規(guī)則公平、簡便實用,但是往往充滿誘惑和陷阱,讓人瞬間就可以體驗到驚異、感嘆、興奮、沮喪、焦慮和恐懼,讓人時常失去方向感和定位感。隨著互聯(lián)網技術及其應用深入現代人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并進而影響到人們生活的內在與外在、宏觀與微觀、積極與消極等方面。隨著互聯(lián)網技術所形成的虛擬空間的日益擴展和豐富,虛擬空間中的空間似乎不再空虛,虛擬實在中的現實好像也不再與生活無涉,虛擬社區(qū)似乎也不再不食人間煙火,而是日益成為人的真實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成為人們解決理智問題、情感問題的重要場所。在虛擬空間發(fā)生的不謀面(communication without faces)交往中,很多人似乎找到了在現實社區(qū)中已經被現代化所湮滅或摧毀的鄉(xiāng)愁、意義感和本真感??梢哉f,虛擬空間沖擊著人們固有的社會生活和情感生活方式?!坝嬎銠C不是簡單地為我們做事情,而是與我們一起做事情,包括對我們自己和別人的思想方式都產生了巨大影響”,“網絡的飛速發(fā)展——它被集中地稱為互聯(lián)網——把千百萬人連系在一個新的空間中,它改變了我們的思維方式……我們的社區(qū)形式。我們的認同本身”。也是在這個意義上。有的社會學家提出并論證了網絡社會崛起的論題。
一般來說,人們在頗具自由性、虛擬性和及時性的虛擬空間中的活動方式具有其特殊性。有學者提出人們在虛擬空間中的活動方式體現為以下幾個方面:模擬;遠程展示;身體完全沉浸;身臨其境;互動;人造性;網絡化的交往”。虛擬空間的上述特點以獨特的方式對人產生多方面的影響。其中主要影響之一就是,在網絡空間中,人與電子計算機之間的關系已經不再是簡單的人機“一一對應”關系。也不是人與電腦之間的直接的“二元對立”關系。而是更多地體現為人與機器之間、人與人之間甚至機器與機器之間的多向度的、動態(tài)的、相互融合和造就的關系。與此相關,關于電子計算機社會影響的研究也應當從單純的技術性的、客觀的研究轉向綜合性的、注重主客體融合和互動的研究。從對電子計算機技術開發(fā)者和產品使用者的一般性道德自律的宏觀研究轉向電子計算機對人的身份認同影響的更微觀層面的研究。這種情況,按照社會學家的看法,就涉及到所謂身份認同問題,因為虛擬空間嚴重影響到人的意義感和體驗。而“身份認同就是人的意義和體驗的根源”。
一
電子計算機及網絡技術對人的影響是一個漸進性和階段性過程。從電子計算機與人的關系的角度看,人文和社會科學工作者應當將電子計算機社會影響研究工作的焦點從人與機器之間的對立的、外在的研究轉向互動的、融合的研究。而后者與當代人的身份認同有直接的關系。
綜合和分析國內外相關研究工作成果,我們大體上可以把人與電子計算機關系的發(fā)展階段比喻為工具、鏡子、通道或迷宮圓。
人與電子計算機關系的第一個階段可以比喻為“工具”。從時間上劃分,這個階段大約從電子計算機投入使用到20世紀70年代末之前。在這個階段,人們一般把電子計算機看作一件有用的和貴重的工具。在人們的眼里,電子計算機的主要功能就是幫助人們做事情。比如。人們讓電子計算機進行文字處理,從事數學和科學運算,處理財務問題以及進行通信聯(lián)絡,等等?!坝嬎銠C是一個工具。它幫助我們進行寫作,管理帳目?!狈ǖぃ┰谶@種情形中,人們最重視的也是電子計算機的工具功能,人與計算機之間的關系基本上等于人與其從不需要領取薪水的助手之間的關系,人們所做的很多工作都是改善計算機的運行條件。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大多數普通百姓還沒有享受到帶空調的舒適住所和辦公條件,然而,許多單位的計算機房往往是恒溫、整潔、干凈和管理規(guī)范的,人們這樣做的首要目的還是對這個高級工具進行保養(yǎng)和維護,使其更充分、更順暢和更有效地發(fā)揮效用。
第二個階段可以比喻成“鏡子”。在這個階段,人們逐漸把電子計算機看作一面能夠反射和折射人的自我、主體的創(chuàng)造性和能動性的鏡子。而人的這種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主要指的是人的理性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的外在展現。因此,人們理所當然和順理成章地把電子計算機看成“另一個自我”。在人們的心目中,由于這個“另一個自我”不過是人的理性自我的創(chuàng)造能力的一種表現。電子計算機無論做出什么驚天動地的奇跡來,人們也可以將其理解為自己的自我能力的提升或表現?;仡櫼幌?,在20世紀90年代前期,人們津津樂道很多“人機大戰(zhàn)”的案例(比如國際象棋世界冠軍與超級計算機的博弈),即便被人們譽為具有超人計算能力的國際象棋世界冠軍屢屢成為電子計算機的手下敗將,人們也不會感到沮喪和失望;相反,在很多人眼里,這是一件值得欣慰的事,因為在他們看來,這些案例無非一再生動和形象地說明:電子計算機的勝利其實是人的理性力量的成功。電子計算機的無堅不摧折射了人的理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無限威力。
如果將電子計算機比喻為不知疲倦的工具和反映人的理性自我的創(chuàng)造能力的鏡子,人們勢必會在人與電子計算機的“一一對應”層次上去理解人與電子計算機的關系,把握電子計算機的社會作用。發(fā)生在一臺電子計算機與一個個體人之間的交互作用關系在通常情況下只是簡單的、單向的和小范圍的,關于電子計算機的社會影響的研究工作也主要是從宏觀的層面上去討論電子計算機對于人們學習、工作和生活方面所帶來的巨大影響。與此相關,人文和社會科學工作者與電子計算機科學以及其他相關學科的學者們自覺聯(lián)合起來,在社會學、心理學、哲學、法學等學科背景中探討電子計算機及其信息技術的應用對人類自身價值所產生的影響。在這個方面,人們花很大氣力去討論電子計算機應用中的善惡觀念問題、隱私問題、電子計算機和信息技術的濫用與電子計算機犯罪問題、電子計算機使用者的職業(yè)道德和人文素養(yǎng)問題、電子計算機使用中的知識產權問題等等。我們也不否認,隨著電子計算機互聯(lián)網開始走入普通人的生活,學術界開始注意到網絡生存問題。但是,總的來說,人們對電子計算機的社會影響的研究方式是客觀化的,研究工作的出發(fā)點是人與機器之間的二元對立,這因而使得人站在一個積極的、主動的位置對電子計算機的社會作用加以審視,而不可能從微觀層面上對電子計算機的社會影響進行個體化的、多向度的思考和探索。
電子計算機技術及其應用對人的影響的第三個階段可以比作通道(gateway)或迷宮。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開始,電子計算機技術及其應用發(fā)生了快速的變化,網絡開始成為人們生活的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隨著互聯(lián)網時代的真正來臨和網絡的普遍使用,千千萬萬臺計算機及其使用者所形成的網絡空間就如同一條條通道或迷宮,它看上去四通八達、暢通無阻、規(guī)則公平、簡便實用,但是往往充滿誘惑和陷阱,讓人瞬間就可以體驗到驚異、感嘆、興奮、沮喪、焦慮和恐懼,讓人時常失去方向感和定位感。隨著互聯(lián)網技術及其應用深入現代人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并進而影響到人們生活的內在與外在、宏觀與微觀、積極與消極等方面。隨著互聯(lián)網技術所形成的虛擬空間的日益擴展和豐富,虛擬空間中的空間似乎不再空虛,虛擬實在中的現實好像也不再與生活無涉,虛擬社區(qū)似乎也不再不食人間煙火,而是日益成為人的真實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成為人們解決理智問題、情感問題的重要場所。在虛擬空間發(fā)生的不謀面(communication without faces)交往中,很多人似乎找到了在現實社區(qū)中已經被現代化所湮滅或摧毀的鄉(xiāng)愁、意義感和本真感??梢哉f,虛擬空間沖擊著人們固有的社會生活和情感生活方式?!坝嬎銠C不是簡單地為我們做事情,而是與我們一起做事情,包括對我們自己和別人的思想方式都產生了巨大影響”,“網絡的飛速發(fā)展——它被集中地稱為互聯(lián)網——把千百萬人連系在一個新的空間中,它改變了我們的思維方式……我們的社區(qū)形式。我們的認同本身”。也是在這個意義上。有的社會學家提出并論證了網絡社會崛起的論題。
一般來說,人們在頗具自由性、虛擬性和及時性的虛擬空間中的活動方式具有其特殊性。有學者提出人們在虛擬空間中的活動方式體現為以下幾個方面:模擬;遠程展示;身體完全沉浸;身臨其境;互動;人造性;網絡化的交往”。虛擬空間的上述特點以獨特的方式對人產生多方面的影響。其中主要影響之一就是,在網絡空間中,人與電子計算機之間的關系已經不再是簡單的人機“一一對應”關系。也不是人與電腦之間的直接的“二元對立”關系。而是更多地體現為人與機器之間、人與人之間甚至機器與機器之間的多向度的、動態(tài)的、相互融合和造就的關系。與此相關,關于電子計算機社會影響的研究也應當從單純的技術性的、客觀的研究轉向綜合性的、注重主客體融合和互動的研究。從對電子計算機技術開發(fā)者和產品使用者的一般性道德自律的宏觀研究轉向電子計算機對人的身份認同影響的更微觀層面的研究。這種情況,按照社會學家的看法,就涉及到所謂身份認同問題,因為虛擬空間嚴重影響到人的意義感和體驗。而“身份認同就是人的意義和體驗的根源”。
欄目分類
熱門排行
推薦信息
期刊知識
- 2025年中科院分區(qū)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qū)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fā)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fā)布,論文寫作規(guī)則發(fā)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guī)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絕種”了
- 職稱話題| 為什么黨校更認可省市級黨報?是否有什么說據?還有哪些機構認可黨報?
- 《農業(yè)經濟》論文投稿解析,難度指數四顆星,附好發(fā)選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