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海內外中華兒女團結奮斗的文化認同賦能機制研究
摘要:在全球化深入推進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關鍵階段的時代背景下,文化認同作為凝聚海內外中華兒女的精神紐帶,其賦能價值愈發(fā)凸顯。本文基于文化認同對中華民族重要性的深入分析,從歷史記憶、價值觀、民俗傳統、語言文字四個維度解構影響文化認同的深層機理,最終構建“思想引領—差異融合—創(chuàng)新傳播—全球共建”的文化認同賦能機制,為推動海內外中華兒女團結奮斗、實現民族復興提供理論支撐與實踐路徑。
關鍵詞:海內外中華兒女;團結奮斗;文化認同;賦能機制
在全球化背景下,海內外中華兒女以其獨特的生活經歷和文化視角豐富著中華文化的內涵與外延。文化認同在全球化進程中成為平衡普遍主義與特殊主義的關鍵紐帶[1]??缭降乩?、文化差異以及歷史情境下的多元身份認同是實現海內外中華兒女緊密團結與共同奮斗的關鍵。文化統戰(zhàn)工作正是以文化之力構筑海內外中華兒女的情感共鳴與行動共識,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堅實的文化支撐。
一、文化認同對中華民族的重要意義
(一)文化認同是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文化認同深深植根于一個國家或民族的靈魂深處,涵蓋了價值觀念、歷史傳統、生活方式與精神追求等諸多方面,凝聚著國家內部力量,推動社會和諧穩(wěn)定發(fā)展。隨著全球化進程深入,國際競爭日益復雜,文化軟實力成為衡量綜合國力的重要指標。高度的文化認同能在廣大中華兒女中激發(fā)出強烈的歸屬感與向心力,匯聚成強大合力,推動經濟社會持續(xù)健康發(fā)展。
(二)文化認同是增強國家安全的重要手段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魂魄,文化認同是民族團結的根脈[2]?!币粋€國家、一個民族不能沒有靈魂,對自身文化的珍視與價值認同對于國家安全至關重要。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fā)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3]。面對外來文化沖擊和錯誤思潮,文化認同能夠抵御不良文化侵蝕,守護國家文化主權。通過傳播中華文化,增進國際社會對中國價值觀念的認可,有助于提升國家在全球文化格局中的地位,塑造良好國際形象,增強文化影響力與話語權。
(三)文化認同是構筑中華兒女精神家園的基石
中華民族是由多民族交融匯聚而成的,各民族在歷史長河中形成了相互依存的關系,并在共同的人文地理環(huán)境中創(chuàng)造了豐富多元的文化。中華文化是各民族文化交流互鑒、兼容并蓄的結果,其中蘊含的諸多方面構成了中華民族共同的文化心理結構。無論是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尊崇與繼承,還是對紅色文化的弘揚,或是對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認同與踐行,都深刻體現了文化認同的力量。這不僅加深了各民族成員對自身文化根源的認識,也促進了不同民族間對彼此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二、影響海內外中華兒女文化認同的變量分析
文化認同的形成是受歷史、價值、民俗、語言等多維度變量共同作用的結果,這些變量通過情感聯結、價值共鳴、行為驅動等路徑影響認同強度。
(一)歷史記憶與民族認同
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歷史孕育出了豐富且獨特的文化遺產,包括但不限于古代文明成就、歷史英雄人物事跡、重要歷史事件等。這些共有的歷史記憶為海內外中華兒女提供了一個深厚的文化根基和精神家園,成為凝聚全球華人力量的重要因素。歷史記憶不僅塑造了中華民族堅韌不屈、奮發(fā)向前的民族性格,而且在面臨挑戰(zhàn)時,能喚醒全球華人的團結協作精神。
(二)價值觀與道德規(guī)范
儒家思想、道家哲學、法家理念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多元一體的價值體系,不僅深深植根于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之中,而且跨越地域限制,成為聯結海內外中華兒女的精神紐帶。共同價值觀念和道德規(guī)范強化了民族認同感和歸屬感,促進了海內外中華兒女在面對各種復雜形勢時能夠堅守共同的文化立場和價值追求,加強團結奮斗的力量,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深厚的精神支撐和內在動力。
(三)民俗傳統與生活方式
民俗傳統作為一種活態(tài)的文化遺產,是民族身份標識的重要組成部分。豐富的民俗活動不僅承載了中華民族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也通過世代相傳的方式,構建起全球華人共享的文化空間。對于海內外中華兒女來說,參與這些民俗活動可以喚起他們對故土親情的記憶,強化民族歸屬感,從而增強其對中華民族整體的文化認同。
(四)語言文字
漢語漢字是中華文化的載體,是文化認同最直觀的體現。語言文字的通用性為海內外中華兒女提供了溝通基礎,通過詩詞、成語等語言形式,海外華人能跨越時空體會中華文化的精神內涵。同時,語言文字的傳承狀況直接影響認同的代際延續(xù),當海外華人家庭堅持使用漢語交流、學習漢字時,年輕一代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會顯著增強,反之則可能出現認同斷層。
三、新時代促進海內外中華兒女文化認同的賦能路徑
構建“思想引領—差異融合—創(chuàng)新傳播—全球共建”的系統性賦能機制,將文化認同轉化為海內外中華兒女團結奮斗的實際力量。
(一)加強思想引導,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堅持一元主導、多元并存,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錨定文化發(fā)展方向,同時尊重地域、民族、階層文化差異。通過完善法規(guī)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支持民間藝術、地方戲曲傳承,建立公平機制保障多元文化共生。依托教育、傳統媒體與新媒體深化宣傳,弘揚愛國主義民族精神與改革創(chuàng)新時代精神,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強化華人情感與價值聯結。借助網絡新媒體打造全球化傳播平臺,支持華文教育、華語影視、中華節(jié)慶等交流活動,助力海外華人深化中華文化認知。
(二)尊重文化差異,實現民族文化融合共生
立足中華文化多元一體特性,遵循“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理念,通過教育與文化交流,引導海內外中華兒女理解各民族文化內涵,增進文化尊重。挖掘少數民族文化精華,將其傳統節(jié)日、藝術形式融入國民教育與公共文化建設,豐富中華文化包容性。通過出臺專項政策,保障少數民族文化傳承權,設立基金、搭建平臺支持文化創(chuàng)新,推動少數民族文化與主流文化互動共榮。
(三)注重文化創(chuàng)新,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
倡導“世界大同、和合共生”理念,依托國際文化活動、孔子學院、中華文化文藝作品,向世界傳遞仁愛、和諧等核心價值觀,開展文明對話。在尊重傳統基礎上,推動文學藝術、科技等領域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融合,借助數字技術活化非遺與傳統戲曲,創(chuàng)作彰顯當代中國價值的文化產品,凝聚華人情感共鳴。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推動媒體融合,鼓勵海外華僑華人傳播中國故事,搭建交流平臺助力中華文化海外落地。
(四)積極參與全球化進程,建設現代中華文化
以開放心態(tài)融入世界文化潮流,傳播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汲取海外文化養(yǎng)分。堅守中華文化內核,挖掘傳統理念的現代價值,結合數字技術創(chuàng)新傳播方式,融合多元元素打造現代文化產品,吸引海外華人與國際友人。建立全球化教育傳播體系,通過學術研討、藝術展覽等搭建交流平臺,深化中外文化互鑒。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應對文化沖突、抵制霸權,激發(fā)華人建設熱情,健全法規(guī)保護本土文化,防范同質化,保障中華文化健康發(fā)展。
- 喜報!《中國博物館》入選CSSCI擴展版來源期刊(最新CSSCI南大核心期刊目錄2025-2026版)!新入選!
- 2025年中科院分區(qū)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qū)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fā)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fā)布,論文寫作規(guī)則發(fā)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guī)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絕種”了
- 職稱話題| 為什么黨校更認可省市級黨報?是否有什么說據?還有哪些機構認可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