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出版社學術出版"走出去"路徑探索
學術出版"走出去"是國家文化"走出去"戰(zhàn)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加強國家對外話語體系建設和提升學術國際影響力起著重要的作用。學術出版是大學出版社的主業(yè),大學出版社作為學術出版的主陣地,近年來在學術出版"走出去"方面亮點頻現,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梳理其先進經驗與路徑,可以為更多學術出版"走出去"提供有益的借鑒。
一.學術出版"走出去"的必要性
出版業(yè)在新時代"一帶一路"背景下,在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方面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文化建設工作,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目標,對"堅定文化自信、堅持文化'走出去'"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和規(guī)劃。黨的十九大報告進一步強調,"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
近年來,在中國出版"走出去"的大格局中,除教育出版、大眾出版外,學術出版引起了業(yè)界的高度重視。學術出版作為學術研究成果的表現形式,是知識傳播和思想傳承的重要方式,學術出版"走出去"是國家文化"走出去"戰(zhàn)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人的思想見解、中國人的聲音要傳播到世界,必須更多依靠學術著作,因此,學術出版"走出去"理應在中國出版"走出去"的結構中處于核心地位。中國學術圖書只有"走出去",才能被國外學術界和廣大讀者所閱讀、所了解,信息交流和反饋有助于拓展中國學者的學術視野,提升我國在思想文化領域的國際話語權和學術影響力。
近年來,國家先后推出了"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中國文化著作翻譯出版工程""經典中國國際出版工程"以及"絲路書香出版工程"等國家學術出版"走出去"項目。在國家政策的扶持下,許多出版機構和出版人在跨區(qū)域、跨國別的出版渠道開發(fā)和推廣,跨語種、跨文化的出版能力提升,以及翻譯和出版人才隊伍建設方面不斷探索,做出了積極貢獻。
二.大學出版社學術出版"走出去"概況
在學術出版這一陣營中,應當說,大學出版社責無旁貸。大學是學術生產、學術創(chuàng)新最集中的地方,大學對大學出版社的考核、評價始終把學術出版放到核心位置。盡管我國580多家出版機構都或多或少涉及學術出版,但大學出版社作為服務教育、服務社會、繁榮學術、培育人才的基地,一直以來處在學術出版第一方陣的位置。近年來,大學出版社在學術出版"走出去"方面亮點頻現,發(fā)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表現出以下特點。
第一,集中反映母校以及優(yōu)勢學科的科研成果。大學出版社的品牌學術圖書無一例外都是其母體大學的一流學科建設項目,母體大學的學科優(yōu)勢為大學出版社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出版資源。例如,北京大學出版社的人文社科,清華大學出版社的理工科,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的政治學、社會學,南京大學出版社的思想家及思想史研究,東南大學出版社的建筑學等,都與母體大學的學術優(yōu)勢密切相關。
第二,依托高校學術國際化程度較高的優(yōu)勢,大學出版社學術出版的國際視野得以凸顯。尤其是在深化改革的新時代背景下,大學出版社用積極的姿態(tài)響應國家號召,迎接挑戰(zhàn),邁開"走出去"的步伐,在圖書貿易出口、版權輸出、資本輸出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大學出版社也借此在學術出版領域樹立了自己的強勢品牌,成為母體大學一流學科建設成果宣傳的主陣地,有力地擴大了一流學科的影響力。與此同時,學術出版對提升一流學科教育工作者的科研能力也有一定的助推作用。
但不可否認的是,實現中國學術出版要在對象國落地生根從"走出去"到"走進去",還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面臨一些現實問題與挑戰(zhàn)。
三.大學出版社學術出版"走出去"面臨的現實問題
1.學術原創(chuàng)有限,精品力作不多
現在各類課題經費項目很多,學術研究似乎繁榮,但精品力作并不多,有高地,缺高峰。大選題、大項目多,一旦獲批就變成集體合作、限期完成,體現個人獨立思考、十年磨一劍的創(chuàng)新作品不多。打造學術精品圖書,推動"走出去"品牌建設,是學術出版成功走入對象國市場與讀者的關鍵。出版"走出去"的核心是打造學術精品,堅持內容為王,切實做好目標受眾市場調研,策劃出版既符合外國讀者興趣和需要,又能反映中國傳統(tǒng)和當代文化學術水平的精品圖書,同時嚴把內容質量關,深挖用戶價值,保障出版效果。
2.學術規(guī)范和學術出版規(guī)范還有待提高
在歐美發(fā)達國家,學術研究的規(guī)范意識較強,如《芝加哥手冊》被西方寫作者和出版者奉為圭臬。而在我國,不少學術著作在引文、注釋、索引等方面不夠規(guī)范,影響了外國讀者對我國學術著作的認可。
3."走出去"的語種結構不多,地域結構不夠寬泛
目前,我國向歐美發(fā)達國家和地區(qū)輸出的英、德、法、葡語項目還不夠多。好的譯者是學術譯著"走出去"的關鍵,譯者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海外出版和傳播的實效。然而,目前國內普遍缺少高端翻譯人才,缺少中西文化兼?zhèn)涞淖g者,在文化的傳遞和語言的表達上,未能達到國際出版水平,直接影響學術譯著的國際化傳播。特別是"一帶一路"倡議實施以來,非通用語翻譯人才急缺,需要大力培養(yǎng)高素質、專業(yè)化的復合型翻譯人才。
4.出版形式和營銷方式不夠多元
目前,學術出版"走出去"依然面臨"賣書難"和"買書難"的窘境,學術出版物"走出去"的載體形式也比較單一。雖然學術出版已從過去的紙質出版物為主逐漸向紙質、電子出版物并行過渡,但仍缺乏真正服務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大型數字出版項目。如何讓學術圖書擺脫目前的營銷困境,在開發(fā)傳統(tǒng)出版營銷推廣渠道時解決學術圖書出版營銷平臺單一化帶來的市場萎縮等,是當前業(yè)界亟待解決的問題。
四.大學出版社學術出版"走出去"路徑探析
1.加強學術原創(chuàng),打造學術精品
內容是學術出版的核心競爭力,為了提高學術出版的國際傳播力和影響力,出版物的選題、作者的學術修養(yǎng)和能力均需優(yōu)中選優(yōu),挖掘、利用好母體大學學術資源至關重要。大學出版社學術出版范圍很廣,幾乎囊括所有學科,在學術"走出去"的內容建設方面,應當有選擇、有焦點。筆者認為可以考慮以下幾個方面。
(1)聚焦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這類選題主要聚焦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讓世界了解中國。如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長期以來非常注重推廣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積極地向海外介紹當代中國知識分子和藝術家的優(yōu)秀著作。其出版的《平如美棠》已向英、美、法等國家輸出6個語種的版權,同時獲得"中國最美的書"獎項;《走近中醫(yī)》《王立群說〈史記〉之秦始皇》《古本山海經圖說》等入選"經典中國國際出版工程"。又如,南京大學出版社達200部之巨的《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已經推出日文版、韓文版和英文版。為了讓世界了解中國,讓西方讀者更好地理解東方,這類選題應大力關注。
(2)聚焦當代
這類選題著重展現當下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發(fā)展,讓世界了解中國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在該領域的出版成績斐然。該社依托中國人民大學人文社科學科優(yōu)勢和專家隊伍,加大原創(chuàng)學術出版力度,逐步形成高端學術出版特色,出版了許多人文社科學術精品。例如,國際關系專家金燦榮撰寫的闡述中國發(fā)展趨勢的《大國的責任》,陳雨露教授對人民幣國際化問題進行解讀的《人民幣讀本》。其中,《大國的責任》翻譯出版了10個語種的版本,已輸出11個國家;《人民幣讀本》已輸出15個國家和地區(qū),涉及14個語種。
(3)聚焦學術
用學術講述中國,將中國頂尖學者的優(yōu)秀作品推向世界,這類選題既鮮明呼應了主題出版的意義,又向國際社會傳遞中國價值觀和中國聲音。因此,應把學術出版"走出去"與高校"雙一流"建設有機結合起來:一方面,學術出版會力推我國高校的一流學科建設;另一方面,一流學科的學術著作更容易"走出去"。在學術生產投入方面,國家對一流學科建設的投入幾乎是全方位的,有自然科學基金、社會科學基金、新型智庫建設;在學術研究投入方面,科技投入和高等教育投入也在持續(xù)增加。因此,大學出版社應把高校一流學科牢牢抓在手里,努力將學術資源最大限度轉化為出版內容資源。
2.助力學術規(guī)范建設
針對學術規(guī)范建設這一問題,相關部門做了許多努力。教育部2002年發(fā)布了《關于加強學術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后來又先后發(fā)布了《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學術規(guī)范》《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學術規(guī)范指南》等規(guī)范性文件。2012年9月,原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發(fā)布《關于進一步加強學術著作出版規(guī)范的通知》,其中第八條規(guī)定,"有關學會、行業(yè)協(xié)會和有條件的出版單位,應結合自身特點,制定符合不同學科發(fā)展規(guī)律、適合不同學科領域的學術著作出版規(guī)范細則,逐步形成系統(tǒng)完整的具有中國學術著作出版特點、可與國際國內學術同行交流對話的學術著作出版規(guī)范體系"。為此,出版單位可先人一步,針對編輯規(guī)范體系的構建,加快腳步,雙引擎發(fā)力,推動學術研究界、學術出版界增強學術規(guī)范意識,并使其成為大家的共識,加強對各類人員的培訓,下大力氣扭轉目前存在的對學術規(guī)范認識不足或忽視心理。
3.建設高端翻譯與出版人才隊伍
"走出去"是一項長效工作,需要高度重視翻譯與出版人才隊伍的建設。首先,應培養(yǎng)中譯外人才。這些人才需具有過硬的語言功底,還需具備"跨文化與跨語言溝通能力,通曉翻譯規(guī)范與國際學術規(guī)范"。在翻譯過程中,譯者既要忠實傳達原作內容,又要兼具可讀性,使用讀者樂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語言,這樣才能有效地實現傳播效果。其次,要組建一支高素質、精通國際出版規(guī)則,了解國際出版市場、精通圖書跨國運作的版權貿易人才隊伍,這是出版"走出去"至關重要的一環(huán)。大學出版社應探索高校、用人單位和行業(yè)協(xié)會產學研用相結合的方式,大力加強翻譯與出版人才的培養(yǎng)。例如,人大社采取下設課程中心、培訓中心,開設員工學習課堂,定期邀請相關專家講學等方式,持續(xù)推進員工培訓計劃,全面提升編輯與出版人員的素質和水平,為推動學術出版"走出去"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4.搭建"走出去"平臺,探索多樣化出版渠道
當前學術出版"走出去"面臨"互聯(lián)網+"的挑戰(zhàn),數字閱讀已成為世界范圍內讀者日常閱讀行為。因此,豐富學術圖書的數字出版方式,如電子書、音視頻、專業(yè)學術網站,深化與國外數字出版平臺的合作,注重數字版權的海外輸出,加強社交媒體營銷等,無疑都是學術出版"走出去"的不錯路徑,但目前這些實踐尚處于探索階段。
2018年1月5日,由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與印度NCBA出版集團聯(lián)合成立的"中國—南亞科技出版中心"經中宣部、原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批準,入選"絲路書香出版工程"國際合作出版項目,成為上海地區(qū)首家入選該項目的出版社,并成為上海出版"走出去"的新平臺。該中心面向南亞各國的出版機構、學術機構、圖書館以及先進制造產業(yè),以精品科技圖書出版發(fā)行和版權貿易為主業(yè),以英文為主要語種,出版了一批代表當下中國科研水平和研究成果的精品圖書,集中介紹大飛機、載人航天、船舶制造與深海開發(fā)等中國重大科技創(chuàng)新成果,同時打造"科技出版"和"版權貿易"信息服務平臺。
在出版物數據庫推廣方面,2016年,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啟動了"面向海上絲綢之路的漢字文化綜合傳播平臺"項目,打造一個綜合反映東盟國家各類信息以及我國和東盟國家交往情況記錄的綜合性知識庫;外研社則成立了"一帶一路"語言服務中心,打造從出版到數字內容、網絡平臺的全方位內容資源庫,策劃了"新絲路外語101""新絲路區(qū)域與國別研究""新絲路人文經典譯叢"三大系列圖書,并陸續(xù)上線"一帶一路"國家語言服務中心網站、中國語言文化數據庫等數字平臺。
五.結語
綜上可見,大學出版社學術出版"走出去"的目標市場應是國外高校、圖書館及學術出版網絡平臺,大學出版社要積極借助外國主流出版機構營銷渠道、圖書館聯(lián)盟或協(xié)會、高校相關學科學會等實現"走出去"。
近年,出版"走出去"在國家政策的強力推動下,在各出版單位的努力下,快速、穩(wěn)健地向前發(fā)展。各出版社"走出去"成績斐然,各具亮點,各有特色。大學出版社本著出版學術精品的理念與原則,依托母體大學的學科資源和學術隊伍,加強頂層設計,強調輸出內容的優(yōu)質性,以海外受眾的需求為出發(fā)點,有針對性地出版中國學術精品。在"走出去"實踐中,大學出版社還應強調本土化戰(zhàn)略,積極探索多樣化的出版渠道,加強圖書的宣傳與推廣工作,重視專業(yè)化隊伍的建設,為中國學術出版從"走出去"到"走進去",為中國優(yōu)秀學術圖書的對外傳播做出重要貢獻。
本文來源:《出版廣角》:http://www.12-baidu.cn/w/zw/7342.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區(qū)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qū)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fā)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fā)布,論文寫作規(guī)則發(fā)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guī)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絕種”了
- 職稱話題| 為什么黨校更認可省市級黨報?是否有什么說據?還有哪些機構認可黨報?
- 《農業(yè)經濟》論文投稿解析,難度指數四顆星,附好發(fā)選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