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類學視角下占里侗寨傳統(tǒng)建筑文化研究
一、占里概況:依山傍水的典型侗寨
占里村地處高增鄉(xiāng)中部,距從江縣城15公里,距鄉(xiāng)政府所在地22公里。西與與付中村接壤,北與小黃相連,東與岜扒相接,南靠托里村。作為從江縣“七星侗寨”之一,占里是古老的遷徙村落,自動亂年代遷徙而來,是侗族遷徙文化特征的典型村落,全村幅員面積15.97平方公里,共有8個村民小組,因占里自古以來實行寨內婚,全村183戶,總人數(shù)822人,全為侗族,占里村被譽為“中國人口文化與計劃生育第一村”。
圖1 占里侗寨區(qū)位圖
圖片來源:作者自繪
占里村位于重山密谷之間,依山就勢,背靠山林,東北部山體、南部為田疇,地形復雜,以山地丘陵為主。東西兩側為村落對外出入口,占里寨以溪溝為界,分為東西兩塊,東部為大面積居住建筑,西部為少量禾曬群落。東部寨子依托山形,整體呈坐西朝東之勢,形成由上而下鱗次櫛比的景觀感受;西部禾曬群則沿河而展,帶狀分布。村寨依山傍水,位于密林之間。層層梯田沿山體收疊而上,寨中男耕女織,玉米田園,魚塘四布,禾晾排立于寨間。具有典型的侗鄉(xiāng)風情。
二、歷史沿革:飽經磨難的遷徙過程
作為無文字社會的占里侗寨,其歷史缺乏有力的資料依據(jù),同眾多其他侗寨一樣只能從古歌、傳說以及老人記憶里來窺見一二?!罢祭铩钡妹麃碓从陂L途跋涉、歷經艱辛而定居此地的先祖吳占與吳里,占里祖先居住在江西,奈何當時人多地少,出于生計便開始了漫長的遷徙,途中經過廣西梧州、黎平那旦等地并短暫定居,后來到了四寨河口,最終在付中村民提示下來到了占里,后者在收錄于《從江縣志》的侗族古歌中能得到一些驗證。
祖公上河
侗族祖先住廣西,侗族祖先住廣東。
那里人群太興旺,山川廣闊地難容。
梧州地方雖然好,水在低處田在高。
我們祖先不會做水車,低水難救高處苗。
我們祖先含淚把船開,八洛河邊上了岸。
抄旱路,翻山嶺,我們祖先到皮林,
翻過高岑、平天,越過鄧順、歸良,
下到高告山腳,來到四寨溪旁。
公奶把人分成兩路,來到同荀、寨修。
戊戌年定居平美、平細,已亥年定居高增、銀良,
庚子年定居岑報、鑾里,辛丑年定居歸農、弄向。
銀良住岜扒,銀通住小黃,
發(fā)田住朵比,架雅住布王,
金歲、寧呂住朝里,萬戈、松印住寨龐。
鼓樓建寨中,花橋架河上,
村村寨寨人興旺,男耕女織樂無疆!
當?shù)卮迕窨诙鄠鞯倪w寨史與古歌里記錄的侗族祖先遷徙歷程在遷徙路線、時間等有所重合,至于占里祖先是否作為早期侗苗遷徙族群中的分支這個不得而知,但是從現(xiàn)存的一些石刻、碑刻中能找到一些答案。在占里村頭的古井上刻有“嘉慶三十二年”,可以推測出占里祖先遷入此地至少已有200年歷史。占里侗寨建寨歷史久遠,其苦難遷徙史的源頭是人地矛盾,加之受地形影響占里交通閉塞,鮮與外人交往又造就其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的生計方式和寨內婚等嫁娶形式,建筑與民俗都極具民族特色。
三、木石匠心:天人合一的傳統(tǒng)建筑
(一)住宅
占里村落內建筑多為“干欄式”磚木結構建筑,青瓦覆頂,旁有偏廈,這是十具侗族特色的傳統(tǒng)建筑之一。建筑年代不一,絕大多數(shù)住宅建成于上世紀80年代至本世紀初,距今較久遠建筑為木結構兩層建筑,底層多為圈養(yǎng)牲畜、存放農具、堆放草料及雜物。二層為居民生活空間,經底層木梯進入二樓居住層,進深呈“三段式”布局,最前段為寬約3米的寬廊,是居民會客、晾曬衣物、手工生產等日?;顒涌臻g,寬廊外側則是或立有短柱或鑲有短板的欄桿,稱之“美人靠”;最里段為臥室,中段為起居室,內設火塘,是家人團聚、娛樂、休息空間。在建筑構造上,采用傳統(tǒng)營造方法,利用榫卯技術,全屋不用一顆釘子,在屋頂,欄桿、門窗等構造方面均具較強的實用性,頗具地方特色。但隨著時代變化,傳統(tǒng)住宅的變遷也隨之進行。民國《從江縣志概況》“風俗”篇有記:住喜樓上,畜住其下,以為夏涼冬暖,殊知天時炎熱,穢氣難堪,習慣不以為害。隨著“人畜分居”口號的提出,近年新建建筑,底層多為磚石結構,上層為木質結構,內部布局也與老式建筑有所不同,隨著生活空間下移,現(xiàn)在一層多被辟為吃飯、娛樂和休閑的場所。
得力于政府的大力保護與合理規(guī)劃,占里目前住宅建筑保存情況較好,據(jù)統(tǒng)計其傳統(tǒng)風貌建筑占地面積達11818.43m2,建筑面積23061.92 m2,占總建筑面積比例94.08%,占里“干欄式”式住宅體現(xiàn)了村民真實古樸的生活氣息,漫步于寨中仍然能感受那古色古香的民族建筑特色。
圖2 占里侗寨俯視圖
圖片來源:從江縣住建局
此外住宅數(shù)量是占里人口文化的縮影,據(jù)統(tǒng)計占里侗寨從1965至1988年的33年間人口雖有波動,人均增長率為0,占里作為“中國人口文化與計劃生育第一村”而全國聞名。
表1 1952年-2018年占里村人口變動統(tǒng)計表
年份(年) 戶數(shù)(戶) 人口(人) 年份(年) 戶數(shù)(戶) 人口(人)
1952 156 729 1994 150 720
1956 153 675 1995 151 728
1957 154 625 1996 152 734
1959 154 427 1997 152 734
1964 134 479 1998 151 733
1965 - 420 1999 152 736
1974 - 623 2000 152 738
1975 143 623 2001 154 756
1976 149 641 2002 153 758
1977 148 644 2003 156 762
1978 148 648 2004 158 764
1979 147 653 2005 164 764
1980 146 654 2006 167 767
1981 141 661 2007 169 798
1982 147 671 2008 171 810
1983 143 670 2009 173 822
1984 126 668 2010 175 832
1985 127 660 2011 175 834
1986 126 668 2012 178 834
1987 133 671 2013 178 831
1988 134 675 2014 182 832
1989 133 680 2015 182 830
1990 146 695 2016 189 829
1991 144 714 2017 192 817
1992 142 712 2018 194 810
1993 146 713
注:數(shù)據(jù)來源于從江縣自然資源局
(二)鼓樓
鼓樓位于村寨中心,是占里的重要活動中心之一。鼓樓里六根柱子,逐層上疊收剎至十一層密檐,再覆蓋兩層八角傘形攢尖樓冠,巨大的樓冠采用斗拱支撐,樓冠上按大小順序將圓珠陶瓷串在一起,頂尖直指云霄,形成一座四層十二重檐雙樓冠塔狀建筑,各層翼角高翹,泥塑人物鳥獸,各層檐口及封檐板略呈弧形,彩繪人物花草圖案。
鼓樓對于整個侗族文化而言,是最具象征性的文化符號。鼓樓形似一棵大杉樹,遠古侗寨中心植一大杉樹,每有大事發(fā)生寨內頭人爬至樹頂召集大家來此議事定奪。又形似一個巨大的傘,遮風避雨、蔭蔽子孫,保寨平安。鼓樓幾經大火,又數(shù)次重建,當?shù)氐恼颇珟煛嫀熓褂脗鹘y(tǒng)的營建技藝和檐板裝飾畫法使得鼓樓長存于世。每年農歷的8月初8,由寨老組織,所有男女老少都會聚集在鼓樓中集體起誓喝豬血酒,唱村民公約,維持村寨信仰的延續(xù)。
寨規(guī)一:不許多要子女,只允許每對夫妻要一男一女。
寨規(guī)二、不許偷盜他人財物,違者罰款五十兩銀子并殺其牛分給全村人吃。如無銀和牛則驅趕出寨,叫他背井離鄉(xiāng),殺一儆百。
寨規(guī)三、不準砍伐森林,違者罰砍一栽十。罰款五十兩銀子并殺其牛分給全村人吃,如無銀和牛則驅趕出寨,叫他背井離鄉(xiāng),殺一儆百。
寨規(guī)四、寨老執(zhí)法不準受恩受賄,如有受賄導致裁決事項不公或徇私舞弊者,村里眾人有權免其寨老資格,永世不再有發(fā)言機會。受賄所得充公,重者殺他家牛全寨分吃。
寨規(guī)五、嚴禁賭博抽大煙。
侗族作為無文字民族,建造過程繁瑣、工藝復雜精美的鼓樓全憑當?shù)卣颇珟熃涷?,斗穿枋連的營造技藝是侗族人民智慧的結晶。鼓樓作為村寨的中心,在侗族人民心目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既是村寨內部聚力產生的中心和源動力,又是本民族文化的演示場和傳播基地。
(三)風雨橋
風雨橋也被叫做“花橋”,在村落溪流上共有風雨橋三處,分別位于寨子北部、寨中溪流中段、寨中溪流南段,建成年代均為現(xiàn)代。橋寬約3米,風雨橋兩側為“美人靠”式欄桿,內部額枋上畫有“斗?!?、“行歌坐月”、“春耕”等當?shù)亓曀住?/p>
風雨橋作用有兩種,一是行地利之便,占里依山傍水,田寬塘多,為了使人們出行方便,便在水上架橋、其上覆頂,橋身兩側有欄桿和長凳可供往來村民歇腳、遮風避雨;二是人們心理上慰藉,侗族居民廣修橋梁積德育良,使得鄉(xiāng)風淳樸,夜不閉戶。風雨橋反映了侗族匠人的高超技藝和獨具特色的侗寨文化,至今風雨橋仍為寨內居民聚會、歌舞等舉行民俗活動的場所。
(四)禾晾群
禾晾用由十來根木質棍棒穿插構成,兩根豎棍用以固定整體結構而立于水上,是當?shù)匾环N獨特的建筑物,禾晾主要用于晾曬糧食。占里的禾晾群共兩處,分別在寨子的中部和中南部,每至秋收,勤勞的村民將收割的糯禾晾掛其上,禾晾沿河建成,夕陽之下一排排禾晾上掛滿金黃糯禾,形似村寨一條黃金腰帶,是占里得以延續(xù)至今最重要的財富,也是占里魚米田園、稻作文化的最直接體現(xiàn)。
四、現(xiàn)狀反思:古今并重的平衡發(fā)展
在2005年前占里未通公路,依靠獨特的人口文化與自給自足的稻作文化,占里村民一直過著與世無爭的生活,甚至更早前當?shù)囟泵瘛安恢袧h,無論魏晉”,山中無歲月,朝代的更迭沒有改變當?shù)氐拿袼孜幕?。作者在調研期間深深被這個世外桃源般的小寨所折服,也看出了占里在時代潮流中的一些困惑。
占里在2014年被列入住建部公示的第三批中國傳統(tǒng)村落名錄,同時依靠“人口文化”這張名片,占里村是近年來從江縣著力打造的侗文化產業(yè)園區(qū)重要旅游景區(qū)“七星侗寨”之一。從江縣旅游資源豐富,吸引著更多的游客與學者前往這養(yǎng)心圣地,在大背景下,占里文化與村外文化不斷交融,占里侗寨傳統(tǒng)建筑文化正發(fā)生著變遷。建筑風貌遭到破壞、民俗文化危機等問題擺在了占里面前,這背后其實是占里侗寨傳統(tǒng)建筑文化的一次機遇與挑戰(zhàn),或通過交流交往使得本民族文化得到弘揚,或被戕戮于時代潮流之中。如何在提升人居環(huán)境的前提下保護好傳統(tǒng)建筑?以及如何在文化交融中恒守優(yōu)秀民俗文化?這成為了接下來一個極具現(xiàn)實意義的課題。
占里侗寨傳統(tǒng)建筑文化研究的意義在于挖掘其傳統(tǒng)文化資源,正確看待文化嬗變,無論物質文化還是非物質文化都是作為傳統(tǒng)村落的占里所必須堅守與保護的,也是侗族農耕文明的珍貴遺產。
本文來源:《文化產業(yè)》http://www.12-baidu.cn/w/wy/25136.html
- 館藏《(增修)施南府志》的修復與保存
- 紙媒介在平面設計創(chuàng)作中的應用與教學方法探討
- 廣電媒資從紙質向數(shù)字化轉型中的敘事重構研究
- 空間設計教學中紙藝技術的創(chuàng)意應用與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
- 人工智能驅動下的紙質出版智能化轉型:技術融合與創(chuàng)新路徑
- 非遺傳統(tǒng)手工藝中紙張應用的技術體系與活態(tài)傳承策略
- 紙藝術的跨文化符號:中西方剪紙的英譯對比研究
- 數(shù)智時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路徑——以河南剪紙為例
- 基于環(huán)保視角的紙制品企業(yè)廢物管理與再利用策略
- 圖書館紙質文獻數(shù)字化存儲平臺的優(yōu)化設計與文件管理方法研究
- 2025年中科院分區(qū)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qū)
- 官方認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學者友好期刊名單”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fā)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重磅!CSSCI來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錄看點分析!全網(wǎng)首發(fā)!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fā)布,論文寫作規(guī)則發(fā)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guī)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絕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