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zhàn)國諸子與文獻學-文學論文
作者:朱曉燕來源:原創(chuàng)日期:2012-06-07人氣:1083
諸子百家相互爭辨,聚徒講學,著書立說,形成了百家學說和豐富的諸子文獻。諸子繼承發(fā)展了孔子整理文獻典籍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使文獻典籍的整理呈現新的面貌。傳釋經典是文獻典籍整理的大宗,《春秋三傳》就產生于這一時期。三傳從史實和義理上詮釋《春秋》,固然是孔子及其后學講學內容的記錄,但卻對以后_古籍注解的方法產生了深遠影響?!稘h書·藝文志》認為《春秋左傳傳》是戰(zhàn)國時期魯太史左丘明所撰。近人認為是戰(zhàn)國初年學者據各國史料編成。《左傳》解釋《春秋》。以敘事為主,書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通過歷史事變的記述,讓人們理解《左秋》內涵。記事詳明,文風樸實,文字優(yōu)美?!蹲髠鳌繁4娴闹匾妨希瑢τ诹私夂脱芯恐袊糯鐣臀幕?,有重要價值?!洞呵镆懔粋鳌废鄠鳛轸斎艘懔撼嗨鳎拭?。據說毅粱赤授《春秋》于子夏,其學經累世。授而傳,至西漢時方著于竹帛,成為經書?!兑懔簜鳌芬詥柎鹦问浇饨洠貙Α洞呵铩妨x理的闡釋。記事雖不如《左傳》詳實,但持論較為客觀?!兑懔簜鳌穼α私馊鍖W發(fā)展的歷史線索有一定意義。《春秋公羊傳》相傳為戰(zhàn)國公羊高所作,故名,相傳公羊高亦受《春秋》于子夏,其學經五世口授而傳,至漢景帝時,公羊壽與其弟子齊人胡毋子都“著于竹帛”,成為經書?!豆騻鳌匪浭肥卤容^簡略,著重闡釋《春秋》的“微言大義”,對于人們了解戰(zhàn)國時期的儒家思想有重要意義。
子夏是孔門傳釋經典事業(yè)中的第一人,《公羊傳》、《毅粱傳》的傳授就托始于他。依傳說法,公羊高和毅梁赤皆子夏弟子,二人師出同行。但兩家之學多有抵牾之處,故而形成了各自的文獻。此外,子夏本人對《詩》和《喪服》亦有傳釋,孔子卒后,以“文學”著稱的子夏承擔起了傳《詩》的任務,貢獻極為突出。相傳,有名的《毛詩》大、小序。即為子夏所作?!睹娦颉反笮蚴俏涣小对姟肥灼蛾P睢》之前較長的一篇序文,作《關睢》題解又總論全經。小序是各篇之前題解式的序文。在中國文學史中,為詩作序,源于《詩》。而《毛詩序》所開創(chuàng)的大序、小序體例,形成了一篇總論,以下逐篇有題解的完整體制,為后代學者所采納。而大序作為我國古代文藝理論的~篇重要文獻,概括發(fā)展了儒家的詩論,也對《詩》研究的基本理論作了簡明的總結,成為詩歌批語和《詩》研究中的重要理論,有很高的保存和研究價值。
法家是百家中重要的流派之一,其學說普遍適應了當時諸侯國君急功近利的心態(tài),所以其勢力發(fā)展很快。戰(zhàn)國時的韓非集法家大成,儒、法旨為顯學,在學術思想上既互相對立對互相聯(lián)系。韓非對《老子》內容解析,如《解老》、《喻老》等,也進行了傳釋經典工作。
二、經典傳釋的方法
注釋經典的名目不一,有傳、注、解等等。傳、注是對孔子所整理的六藝進行解讀的最初形式,后世對早期傳、注的注釋則是疏、正義等。后世對經典傳釋的形式及方法源出于孔門。自從孔子以六藝作教材,對經典的傳釋、注解就開始了。因為文藝是上古時代的文化典籍,年代久遠,文學古奧,意義難明,孔子以此傳授門弟子,自然要進行一番解釋。不過,孔子對經典原則是述而不作的,真正加以解讀還是戰(zhàn)國時期儒家對六藝的解說,即所謂的“《詩》、《書》、《禮》、《樂》,定白孔子;發(fā)明章句,始于子夏”。大致說來,戰(zhàn)國時期對經典的釋讀主要有兩種。(1)小學實證性的釋讀方法,主要指文學訓詁、文本文字的校訂、名稱制度的解說等,具有明顯的實證性特點。其目的在于弄清楚原文獻的本意究竟是什么。這種方法講究實證,注重實事求是,為后來的文獻學家所繼承,并予以發(fā)揚光大。(2)章旬義理式的傳釋方法。即對經典分章析旬以解釋其意義的方法。據說,章旬之學發(fā)明于子夏?!白酉膯柸眨骸芍毁?,美日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日:‘繪事后素。’日:‘禮后乎?’子日:‘起予者商也l始可與言《詩》己矣?!睂τ诳鬃铀抻喌牧嚱浀洌献诱J為《春秋》是天子之事:《茍子·勸學》則說:“《書》者,政事之紀也;《詩》者,中聲之所止也;《禮》者,法之大分,類之綱紀也;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对分次囊?,《樂》之中和也,《詩》、《書》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間者畢矣?!睉?zhàn)國學者認識到這些經典并不是一堆死板板的文獻典籍,而是蘊含著活潑生動、與時并進的天下至道,有著久遠的生命力。其意義也不是固定封閉的。而是隨著傳釋者及其對代的變遷而變化的。透過經典文本,不僅要知道經典的原義,還要知道寄寓經典之中的微言大義,更要明確經典在現時代的意義。例如,《公羊傳》認為《春秋》乃孔子據亂而作,傳釋《春秋》的任務,就在于從中發(fā)掘出“微言大義”來。又如《關啦》是一首愛情詩,齊、魯、韓三家《詩》傳對詩義解釋,卻都引申發(fā)揮出事關王道教化的旨義束。總之,這種傳釋方法長于靛抨經典文本所蘊含的意義,是一種關心是否合乎經世致用的需要的方法,塒后代文獻學家亦有深刻影響。
三、萌芽了考據學和分類
戰(zhàn)國諸子對文獻學的貢獻還在于萌芽了考據辨?zhèn)螌W和文獻分類學。例如孟子對圖書的態(tài)度?!氨M信《書》,則不如無《書》。至于《武成》,取二j蘸而己矣。仁人無敵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孟子直接指出《尚書》有不信的成份,用邏輯推理證明《武成》記載不實?!俄n非子·顯學》以及《茍子·非十二子》的批判鋒芒。已從理論上觸及了真?zhèn)螁栴}。韓非《顯學》中指出:“孔子、墨子俱道堯舜,而取舍不同,皆自渭真堯舜。堯舜不復生,將誰使定儒墨之誠乎?”誠就是真,不誠就是偽。韓非并提出了用“參驗”的辦法“定儒墨之誠”,這正是明確的辨?zhèn)?,而不只是就事論事的枝?jié)考訂了。所以說,在諸子學說中萌式了考據辨?zhèn)螌W。
戰(zhàn)國的“諸子”與“百家”,今人有明確釣區(qū)分,即諸予指備派的代襲人物,百家指各學派。然而在古代并未有如此明確的區(qū)別,常常是混雜統(tǒng)稱的。但是,戰(zhàn)國諸子中曾多次綜述過學術流派,到了《韓非子·顯學篇》中,更明確指出當時學派有“世之顯學,儒、墨也。儒之所圣,孔丘也;墨之所圣,墨翟也。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張之儒,有子思之儒,有伸良氏之懦,有孫氏之儒,有樂正氏之儒:自墨子之死也,有相里氏之墨,有相夫氏之墨,有鄧陵氏之墨?!边@對于我們r解戰(zhàn)國諸子百家的發(fā)展提供了重要的線索。到西漢初年,司馬談明確地歸并戰(zhàn)國諸予為六家。即儒、墨、名、法、陰陽、道德,這就是他的兒子司馬遷在《史記》中保留下來的《論六家要旨》這篇重要文獻的內容。學派區(qū)分孕育了文獻整理的學術分類,這是顯而易見的事實。如果沒有戰(zhàn)國諸子到司馬談的學派分家的理論,也不可能憑空冒出劉歆《七略》諸子九派十家的學術分類。對戰(zhàn)國學派的諸子百家作系統(tǒng)的、完整的綜論的,當然以《漢書·藝文志》的影響最大,這是中國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也是第一篇目錄學文獻,它對于我們了解西漢時還保留著哪些古代典籍著作,了解西漢時期對學派的分類和評論情況。都有著無可替代的作用。
綜上所論,戰(zhàn)國時期,諸子學說百家爭鳴,他們繼承孔子整理文獻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和方法,重視經典要籍的傳釋和整理,解經、注經、考據、分類,標志著孔子首開其端的中國文獻學已在先秦產生,并得到了初步的發(fā)展和豐富。
子夏是孔門傳釋經典事業(yè)中的第一人,《公羊傳》、《毅粱傳》的傳授就托始于他。依傳說法,公羊高和毅梁赤皆子夏弟子,二人師出同行。但兩家之學多有抵牾之處,故而形成了各自的文獻。此外,子夏本人對《詩》和《喪服》亦有傳釋,孔子卒后,以“文學”著稱的子夏承擔起了傳《詩》的任務,貢獻極為突出。相傳,有名的《毛詩》大、小序。即為子夏所作?!睹娦颉反笮蚴俏涣小对姟肥灼蛾P睢》之前較長的一篇序文,作《關睢》題解又總論全經。小序是各篇之前題解式的序文。在中國文學史中,為詩作序,源于《詩》。而《毛詩序》所開創(chuàng)的大序、小序體例,形成了一篇總論,以下逐篇有題解的完整體制,為后代學者所采納。而大序作為我國古代文藝理論的~篇重要文獻,概括發(fā)展了儒家的詩論,也對《詩》研究的基本理論作了簡明的總結,成為詩歌批語和《詩》研究中的重要理論,有很高的保存和研究價值。
法家是百家中重要的流派之一,其學說普遍適應了當時諸侯國君急功近利的心態(tài),所以其勢力發(fā)展很快。戰(zhàn)國時的韓非集法家大成,儒、法旨為顯學,在學術思想上既互相對立對互相聯(lián)系。韓非對《老子》內容解析,如《解老》、《喻老》等,也進行了傳釋經典工作。
二、經典傳釋的方法
注釋經典的名目不一,有傳、注、解等等。傳、注是對孔子所整理的六藝進行解讀的最初形式,后世對早期傳、注的注釋則是疏、正義等。后世對經典傳釋的形式及方法源出于孔門。自從孔子以六藝作教材,對經典的傳釋、注解就開始了。因為文藝是上古時代的文化典籍,年代久遠,文學古奧,意義難明,孔子以此傳授門弟子,自然要進行一番解釋。不過,孔子對經典原則是述而不作的,真正加以解讀還是戰(zhàn)國時期儒家對六藝的解說,即所謂的“《詩》、《書》、《禮》、《樂》,定白孔子;發(fā)明章句,始于子夏”。大致說來,戰(zhàn)國時期對經典的釋讀主要有兩種。(1)小學實證性的釋讀方法,主要指文學訓詁、文本文字的校訂、名稱制度的解說等,具有明顯的實證性特點。其目的在于弄清楚原文獻的本意究竟是什么。這種方法講究實證,注重實事求是,為后來的文獻學家所繼承,并予以發(fā)揚光大。(2)章旬義理式的傳釋方法。即對經典分章析旬以解釋其意義的方法。據說,章旬之學發(fā)明于子夏?!白酉膯柸眨骸芍毁?,美日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日:‘繪事后素。’日:‘禮后乎?’子日:‘起予者商也l始可與言《詩》己矣?!睂τ诳鬃铀抻喌牧嚱浀洌献诱J為《春秋》是天子之事:《茍子·勸學》則說:“《書》者,政事之紀也;《詩》者,中聲之所止也;《禮》者,法之大分,類之綱紀也;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对分次囊?,《樂》之中和也,《詩》、《書》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間者畢矣?!睉?zhàn)國學者認識到這些經典并不是一堆死板板的文獻典籍,而是蘊含著活潑生動、與時并進的天下至道,有著久遠的生命力。其意義也不是固定封閉的。而是隨著傳釋者及其對代的變遷而變化的。透過經典文本,不僅要知道經典的原義,還要知道寄寓經典之中的微言大義,更要明確經典在現時代的意義。例如,《公羊傳》認為《春秋》乃孔子據亂而作,傳釋《春秋》的任務,就在于從中發(fā)掘出“微言大義”來。又如《關啦》是一首愛情詩,齊、魯、韓三家《詩》傳對詩義解釋,卻都引申發(fā)揮出事關王道教化的旨義束。總之,這種傳釋方法長于靛抨經典文本所蘊含的意義,是一種關心是否合乎經世致用的需要的方法,塒后代文獻學家亦有深刻影響。
三、萌芽了考據學和分類
戰(zhàn)國諸子對文獻學的貢獻還在于萌芽了考據辨?zhèn)螌W和文獻分類學。例如孟子對圖書的態(tài)度?!氨M信《書》,則不如無《書》。至于《武成》,取二j蘸而己矣。仁人無敵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孟子直接指出《尚書》有不信的成份,用邏輯推理證明《武成》記載不實?!俄n非子·顯學》以及《茍子·非十二子》的批判鋒芒。已從理論上觸及了真?zhèn)螁栴}。韓非《顯學》中指出:“孔子、墨子俱道堯舜,而取舍不同,皆自渭真堯舜。堯舜不復生,將誰使定儒墨之誠乎?”誠就是真,不誠就是偽。韓非并提出了用“參驗”的辦法“定儒墨之誠”,這正是明確的辨?zhèn)?,而不只是就事論事的枝?jié)考訂了。所以說,在諸子學說中萌式了考據辨?zhèn)螌W。
戰(zhàn)國的“諸子”與“百家”,今人有明確釣區(qū)分,即諸予指備派的代襲人物,百家指各學派。然而在古代并未有如此明確的區(qū)別,常常是混雜統(tǒng)稱的。但是,戰(zhàn)國諸子中曾多次綜述過學術流派,到了《韓非子·顯學篇》中,更明確指出當時學派有“世之顯學,儒、墨也。儒之所圣,孔丘也;墨之所圣,墨翟也。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張之儒,有子思之儒,有伸良氏之懦,有孫氏之儒,有樂正氏之儒:自墨子之死也,有相里氏之墨,有相夫氏之墨,有鄧陵氏之墨?!边@對于我們r解戰(zhàn)國諸子百家的發(fā)展提供了重要的線索。到西漢初年,司馬談明確地歸并戰(zhàn)國諸予為六家。即儒、墨、名、法、陰陽、道德,這就是他的兒子司馬遷在《史記》中保留下來的《論六家要旨》這篇重要文獻的內容。學派區(qū)分孕育了文獻整理的學術分類,這是顯而易見的事實。如果沒有戰(zhàn)國諸子到司馬談的學派分家的理論,也不可能憑空冒出劉歆《七略》諸子九派十家的學術分類。對戰(zhàn)國學派的諸子百家作系統(tǒng)的、完整的綜論的,當然以《漢書·藝文志》的影響最大,這是中國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也是第一篇目錄學文獻,它對于我們了解西漢時還保留著哪些古代典籍著作,了解西漢時期對學派的分類和評論情況。都有著無可替代的作用。
綜上所論,戰(zhàn)國時期,諸子學說百家爭鳴,他們繼承孔子整理文獻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和方法,重視經典要籍的傳釋和整理,解經、注經、考據、分類,標志著孔子首開其端的中國文獻學已在先秦產生,并得到了初步的發(fā)展和豐富。
欄目分類
熱門排行
推薦信息
期刊知識
- 2025年中科院分區(qū)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qū)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fā)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fā)布,論文寫作規(guī)則發(fā)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guī)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絕種”了
- 職稱話題| 為什么黨校更認可省市級黨報?是否有什么說據?還有哪些機構認可黨報?
- 《農業(yè)經濟》論文投稿解析,難度指數四顆星,附好發(fā)選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