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yōu)勝從選擇開始,我們是您最好的選擇!—— 中州期刊聯(lián)盟(新鄉(xiāng)市博翰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檢測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詢
您的位置:網(wǎng)站首頁 > 優(yōu)秀論文 > 正文

苦樂參半人生中“生”與“死”的抉擇——論印度影片《請求》中的價值觀

作者:劉芮,焦玲玲來源:《名作欣賞》日期:2014-10-07人氣:1538

    導演桑杰通過獨特的視角向人們展示了“生”與“死”、自由與尊嚴、靈魂與思考、愛與被愛等紛繁復雜的問題。影片中的主人公伊森曾經(jīng)是世界上偉大的魔術師,但因一次失誤的演出使他全身癱瘓,在這漫長的十四年中,伊森過著苦樂參半的生活,他積極用微笑面對人生的痛苦,創(chuàng)辦了“世界上最快樂的電臺”、書寫著作、給有著相同命運的人以鼓勵,成為了人們與命運抗爭的英雄與典范。直到有一天,軀干逐漸麻木,器官逐漸衰竭,甚至有時連呼吸都要靠機器的輔助,生活變得極度痛苦,人生變得毫無尊嚴。他提出了“安樂死”的要求,但是法律無情的回絕了他唯一的請求,他的崇拜者們也紛紛阻攔。人們好不吝嗇的給予伊森鮮花和掌聲,但卻沒有給予他真正的理解與尊重。

    價值觀是一種處理事情判斷對錯、做出選擇時取舍的標準,也可以說是一種深藏于內心的準繩,在面臨抉擇時的一項依據(jù)。每個人的價值觀的不盡相同,在《請求》中,在對于伊森的請求,不同的人顯現(xiàn)了不同的價值觀。

一、“美”的含義及價值理解

    理性價值觀是以知識和真理為中心的價值觀,具有理性價值的人把追求真理看得高于一切。伊森在一間屋子、一張床、一個輪椅上度過了漫長的十四年,他失去了榮耀與掌聲,每天必須依靠他人來完成日常生活。他的身體器官逐漸的衰弱,最后必須依靠儀器來維持生命,這是驕傲的伊森所不能容忍的,所以“安樂死”就是伊森所要追求的真理以及最后的愿望。伊森為了他的真理不斷地思考,不斷地反抗,不斷地戰(zhàn)斗。他要為自己爭取最后的那一絲尊嚴與驕傲。當所有人都不理解伊森,把他的努力當成是憤怒發(fā)泄的時候,只有伊森自己明白,他是理性的,他有著獨立思維與看法,他很明確自己在做什么,自己要做什么。例如當伊森知道自己的請求被法院駁回時,他還是很理性的看待問題,他通過自己的電臺來擴大這件事情的影響范圍,讓民眾都參與到其中,使法院不得不重新審理他的請求。伊森的身上無不體現(xiàn)了理性價值觀。

    美的價值觀是以和諧與協(xié)調為中心的價值觀,以心靈感觸的和諧美滿為基礎,相較于理性價值觀而言,美的價值觀更加側重于感性。伊森的母親在面對檢察官咄咄逼人的詢問下說出了一番潸然淚下的話,“ 我是他的母親,我生下了他,我非常愛他。但我相信我兒子有權利掌握自己的生命。畢竟,這是誰的生活?我嗎?因為我生下了他嗎?納亞醫(yī)生的嗎?因為他救了他嗎?索菲亞的嗎?因為她護理他嗎?迪菲亞妮的嗎?因為她幫他訴訟嗎?你的嗎?檢察官先生,因為你質疑他。還是你的?法官大人,因為你掌握這他的未來?這是伊森的生活,伊森獨有的。請在我們的憲法允許下給他尊嚴的保障…我想終止他的痛苦,我想結束他的痛苦…”字字鏗鏘,表達了一個母親對兒子深沉而偉大的愛。伊森的母親身上透露著愛的光輝,是從心靈中迸發(fā)的情感,是一種無私的美的價值觀。同時片中索菲亞的形象也帶有美的價值觀,她十二年來盡心盡力,無微不至的照顧著癱瘓的伊森,從不抱怨。她對伊森有著愛慕之情,但她并沒有告知伊森,只是默默地付出,以及到影片最后成為伊森的妻子,幫他完成“安樂死”的請求,這些都閃現(xiàn)著和諧之美,都透露著美的價值觀。

二、對于社會價值觀念的認知

    社會價值觀是以人群和他人為中心的價值觀,把群體、社會影響、服務他人看作是最有價值的。法官是國家法律的維護者和遵守者,他更加注重整個社會的和諧與安定,一切按照憲法所規(guī)定的條例去做。在面對伊森的個人請求,因為在印度的憲法中,人是不允許“安樂死”的,所以法官給予的是駁回請求,法官心中有他自己的考量。如果他同意了伊森的請求,那么他就違反了憲法,開辟了先河。會有更多的人請求“安樂死”,那樣會給社會帶來騷動和不安。法官一直站在社會的角度看待問題,體現(xiàn)了社會價值觀。

    政治價值觀是以權力地位為中心的價值觀,擁有這一類型的價值觀的人通常會把權力、地位、名譽、成敗看得是非重要。檢察官這一形象的塑造就彰顯了政治價值觀。檢察官的權力是維護法律尊嚴,為國家的利益而努力。但是影片中的檢察官卻顯得咄咄逼人,為了自己的勝利不顧他人的想法與感受,只提出他需要的證詞,避重就輕的回答法官的問題。在第一次的審判中取得勝利,這使得他得意洋洋,后來由于事情的影響范圍擴大,他就更加重視成敗,名利。在檢察官的身上,政治價值觀中不好的一面被體現(xiàn)的淋漓盡致。

    宗教價值觀是以信仰為中心的價值觀,認為信仰是人生最有價值的。影片中的神父來勸說伊森放棄“安樂死”的請求,神父信仰宗教,信仰神的力量,他認為人不可以有放棄自己生命的權利,生命是神靈給予的,人類個體不能夠隨意踐踏和輕視。神父認為伊森的所作所為是一種罪,要受到神的懲罰。宗教價值觀在神父的心中不可逾越的高峰,占據(jù)著不可動搖的地位。在生活中,價值觀的不同,在面對抉擇時就會有不同的行為。當尊嚴和驕傲受到侵犯時,是“生”還是“死”。伊森給予了他的答案,那些崇拜他的人都相繼阻止,只有真正愛他,理解他的人才支持他的選擇,這也是尊重他的唯一選擇。

    《雨中的請求》,陳希米在紀念史鐵生的文集《讓“死”活下去》里提到的電影,一部在史鐵生離開后,她想去看的電影。因一場意外脊柱受傷,癱瘓十四年的天才魔術師伊森,在世人眼里是個身殘志堅的英雄,他寫書、主持電臺節(jié)目,鼓勵起無數(shù)人生活的勇氣和信心。陪伴在伊森身邊的護士索菲亞,十二年不間斷地照顧這位癱瘓在床的病人,用伊森的律師朋友的話,這樣的陪伴,超越了看護,超越了友情,超越了情人,甚至,超越了妻子。仿佛看到了史鐵生和陳希米的影子,也理解了為什么陳希米要看這樣一部電影,不僅是他們的命運與片中兩位主角相似,更因為,他們的情感、處境、現(xiàn)實、追問,也與電影有諸多共鳴。至于片中的一大拷問,是伊森有沒有權利選擇安樂死,也即是,人有沒有權利結束自己的生命。對長年不能動彈、飽受病痛折磨,且生命氣息已越來越微弱的伊森,求死是他最大的渴望。

    然而,這樣的渴望在遭遇法律、社會規(guī)則時,卻變得艱難,不同人以不同的理由希望他活下去,因為他是榜樣,因為他的存在給人心靈帶來安慰,因為大家愛他,因為害怕同意他的死會引起別人對死的請求……所有的理由都充滿愛與關懷,卻都是基于自身的需要和恐懼,因為我們的需要,所以我們希望另一個人活著,哪怕那另一個人很痛苦,哪怕他希望去死。又或者,因為我們的恐懼,恐懼自己的生命里的某種失去或坍塌,恐懼如果我們選擇同意所要背負的遺憾與悔恨。亦或者當檢察官咄咄逼人地問:“作為他的母親,你一定非常愛他,你能同意他安樂死嗎?”伊森的母親說:“我是他的母親,我生下了他,我非常愛他。但我相信我兒子有權利掌握自己生命?!比绻e人們熟知的中國人的例子,對一個“職業(yè)是生病,業(yè)余在寫作”、癱瘓近四十年的人,史鐵生所面臨的生命的困境,與伊森頗為相像。殘疾與死亡,也是史鐵生文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話題。史鐵生的同學李子壯說,在癱瘓的早期,就他所知史鐵生就自殺過三次。面對漫無止境的痛苦,活著還是死亡,究竟誰有權利做出選擇?而當陳希米在史鐵生病危時選擇放棄搶救,這又是基于什么而來的勇氣和決斷?在伊森安樂死被駁回的絕望里,索菲亞來到了他的身邊,成為伊森的妻子。殘疾與愛情,這是飽受世俗質疑的一對主題,陳希米在書中特別提及伊恩和索菲亞結合的場景,我想或許是她在這里面看到了她與史鐵生的境遇,也看到了同樣“不同凡響”的愛。而當索菲亞選擇成全伊恩的死,以一個妻子的身份去幫助他實現(xiàn)生命最終解脫的愿望時,這或許也契合了陳希米的相信,因為,這既是她們的選擇,也是他們想要的選擇。

結語

    在這部影片之中,生命的抗爭是電影所要反應的主題,但是在影片之中,印度的種姓制度也有著不明顯的體現(xiàn),比如個人理解中的男女主人公的外貌。這也只是猜測,但是在各種價值觀影響下的語言和行為卻完美的闡釋了生命的意義。

網(wǎng)絡客服QQ: 沈編輯

投訴建議:0373-5939925????投訴建議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編、文章高手,可通過郵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鄉(xiāng)市金穗大道東段266號中州期刊聯(lián)盟 ICP備案號:豫ICP備2020036848

【免責聲明】:中州期刊聯(lián)盟所提供的信息資源如有侵權、違規(guī),請及時告知。

版權所有:中州期刊聯(lián)盟(新鄉(xiāng)市博翰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關注”中州期刊聯(lián)盟”公眾號
了解論文寫作全系列課程

核心期刊為何難發(fā)?

論文發(fā)表總嫌貴?

職院單位發(fā)核心?

掃描關注公眾號

論文發(fā)表不再有疑惑

論文寫作全系列課程

掃碼了解更多

輕松寫核心期刊論文

在線留言